【摘要】 殘疾人共同富裕的實現程度是衡量我國共同富裕水平的重要尺度。通過職業教育培養智力障礙學生的致富能力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培智學校應適時創新育人方式,在課程育人、實踐育人、協同育人三方面為智力障礙學生定制個性化課程、搭建實訓平臺、匯聚社會資源,確保他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個都不掉隊”。
【關鍵詞】 共同富裕;培智學校;職業教育;育人方式
【中圖分類號】 G764
【作者簡介】 鐘小平,高級教師,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育才學校(浙江紹興,312000)。
殘疾人作為社會大家庭一員,其共同富裕的實現程度成為衡量我國共同富裕水平的重要尺度。智力障礙學生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是要掌握致富的能力。讓他們接受系統的職業教育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在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大背景下,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育才學校(以下簡稱學校)積極創建浙江省共同富裕實踐觀察點,創新職業教育育人方式,在課程育人、實踐育人、協同育人三方面為智力障礙學生定制個性化課程、搭建實訓平臺、匯聚社會資源,確保他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個都不掉隊”。
一、課程育人:傳授學生致富本領
(一)課程設置順應社會發展
紹興歷史人文薈萃,商旅資源集中。學校對適合智力障礙學生就業的工作種類進行先期調研,聯合當地的酒店、中職院校、文旅集團等單位,共同梳理“服務類”專業核心課程,搭建培智學校“1+11+1”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即:確定1個酒店管理專業;圍繞酒店管理專業設立基礎保潔、客房服務、中餐幫廚等11門課程;結合學校“點滴融匯、用愛育人”辦學理念,打造“小水滴”職業教育品牌。
(二)課程規劃促進學生成長
職高段三年課程根據學生生理、心理、能力等個體發展情況,確立“職業陶冶—職業探索—職業適應與訓練”三階段培養目標,從工作人格、獨立生活能力、工作技能三方面設定132項指標,對學生進行詳細量化評估,動態生成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方案。職高一開設職業知覺課程,讓學生了解參加工作的意義、各類工作的特點;職高二開設職種教學課程,培養學生工作興趣,找到適合的職種,訓練一般工作能力;職高三根據學生就業意向將職訓范圍縮減到1—3種,對接企業開展專項訓練,進行實習適應。
(三)課程教學對接企業需求
校企雙方簽訂“人才培養戰略合作協議”,根據企業用工需求組建“訂單班”進行定向培養,實現“把專業建在產業上,把班級建在訂單上”。學校和企業共同研發專業課程,探索優化“雙師課堂”教學模式,學校專任教師和外聘教師共同執教職業課程,教學效果實現1+1gt;2。同時,改變傳統課堂35分鐘/節的時長,采用以半天為單位的課時制,做到學校學習時長和企業工作時長相匹配。
二、實踐育人:提高學生致富能力
(一)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
基于智力障礙學生的身心特點,持續性重復實操是他們學習職業技能的重要方式。學校投入170萬元在校內建設中廚教室、洗車房、種植養護基地等10個“全真型”實訓基地,實訓面積達7000余平方米。與世茂皇冠酒店等5家企業共建校外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實踐環境,實現由“體驗式實踐”向“生產型實訓”的跨越,讓智力障礙學生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更快地融入企業工作環境,縮短從校園到職場的適應期。
(二)開發校內實習崗位
學生學到的技能只有在不斷地應用的過程中才能得以內化形成能力。學校創設小水滴概念酒店,為學生量身定制禮儀接待、快遞配送、資源回收等12類崗位,通過職前公開競聘、擇優聘用、跟崗學習、獨立上崗、崗位考核、工資發放等程序,為學生創設校內就業平臺,讓學生體驗上學即上班、學習即工作的場景。學校每學期開展兩屆校內招聘會,班級學生參與率達100%。
(三)創設靈活就業平臺
學校打通全真實訓基地社會化運作“最后一公里”,將7個校內全真實訓基地的產品、成果、服務向社會開放。當前,學校的簇絨、陶藝作品在區政府、殘聯展廳,黃酒小鎮景區,生活越州公眾號等公益平臺進行銷售,累計銷售額達1萬余元;“小水滴農場集市”售賣攤位正式啟用,就近售賣學校農場各種產品,后續將在其他站點和網絡平臺上市,實現線上線下同步經營;“越城小水滴喜憨兒洗車中心”對外營業,2位學校畢業生成為洗車中心的首批員工后,新增2名實習生,月營業額超1萬元。
三、協同育人:匯聚共同富裕合力
(一)“3公里支持就業”機制
探索建立“政府牽線+校企握手”的“3公里支持就業”機制,爭取在學生住家3公里范圍內,通過部門牽頭聯系企業開發工作崗位、教育系統帶頭安置學生就業、與區內行政事業單位簽訂用工協議、家長帶領孩子自主創業等形式,盡最大努力幫助學生就業。
(二)“全學段+3”服務機制
學校將職業教育目標進行分解,向初中、小學進行滲透。同時建立職后3年就業跟蹤機制,落實就業巡回指導員“一月一崗一日”回訪指導制度,每個月安排一天的時間對每個學生的就業崗位進行跟崗回訪,及時了解企業用工情況和學生工作情況,從全程跟蹤支持到半程跟蹤支持,再到撤離支持,有效提升學生就業的鞏固率。
(三)多元化協同機制
學校與20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等簽訂共建協議,組建校家社協同育人共同體,落實“組織共建、資源共享、學生共育”契約要求。如區教體局每年落實專項資金30萬元用于學校職業教育專業建設;區殘聯開辟綠色通道優先安置學校職教班畢業生就業;區慈善總會專設“點滴”特教基金支持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發展。
學校通過創新育人方式,幫助智力障礙學生從學業到就業無縫銜接,顯著提升了學生的社會適應力和就業競爭力。學校職高畢業生就業率連續三年穩定在70%以上,學生及家長滿意度顯著提高,社會認可度持續攀升。學校將進一步優化課程教學,提升學生職業素養,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就業渠道,完善就業支持體系,助力智力障礙學生在社會中穩定立足,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責任編輯:于國寧)
【基金項目】 本文為浙江省紹興市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雙業一體’教學模式下培智學校職業教育‘1+N’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研究”(SJZ202403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