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門診工作中,我常常遇到這樣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他們向我訴說耳鳴問題長期未得到有效治療,即便接受了治療,部分患者也未找到根治的辦法,導致很多人選擇默默忍受耳鳴的困擾。
那耳鳴到底需不需要就醫(yī)?能不能治愈或者減輕癥狀呢?
耳鳴是指在無外界聲源刺激的情況下,感知到頭部附近存在聲音,通常可發(fā)生在單耳或雙耳,可能為腦內或外界噪音。耳鳴的聲音通常為嗡嗡音、鈴音、咔噠聲、搏動聲等,也可能聽起來像其他噪音??沙掷m(xù)也可間歇出現。
世界上大約有15%的人口受此困擾,耳鳴可影響任何年齡段的人,但最常出現在40至80歲的人群中。有些耳鳴聲音輕微或持續(xù)時間很短,很難察覺;有些耳鳴則非常響亮,甚至能掩蓋部分周圍的聲音。試想,長期處于不可屏蔽的雜音之下,勢必會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或影響睡眠,久而久之,甚至可能引發(fā)沮喪情緒和抑郁。
年齡增長:老年性耳聾,其成因在于大腦長期適應了一定程度的聲音刺激。因此,聽覺神經也習慣于這種程度的刺激。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受到的刺激減少了,但聽神經仍在其先前的閾值下放電,這導致了聽不到聲音的情況。
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約三分之一的人伴有耳鳴。
噪音暴露:噪音性耳聾,即暴露在噪音中導致的聽力喪失和耳鳴。通常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fā)生,也可能是由單次事件引發(fā),比如爆炸或近距離槍擊。
耳部損傷和外傷:這類損傷可能影響聽神經或大腦中負責聽力的區(qū)域,從而導致耳鳴,常發(fā)生在患側耳朵。
耳朵不衛(wèi)生:耳垢堵塞或耳部感染可能會導致暫時性聽力受礙,從而引起耳鳴。
使用藥物:某些藥物可能會引起耳鳴,包括部分抗生素、抗抑郁藥、抗癌藥物和解熱鎮(zhèn)痛藥等。
血管紊亂:表現為血管搏動性耳鳴,它會隨著你的心跳而發(fā)生。
一項納入84人的回顧性研究發(fā)現,42%的搏動性耳鳴患者有嚴重的血管性疾病,最常見的是硬腦膜動靜脈瘺或頸動脈海綿竇瘺。
其他原因:耳鳴還可能與耳咽管功能障礙、美尼爾病、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前庭神經鞘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相關,如狼瘡或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疾病也可伴發(fā)耳鳴。
耳鳴不是一種孤立的疾病,它是在某些正常生理狀態(tài)或是疾病狀態(tài)下表現出的一種癥狀。所以,如何治療耳鳴取決于病因。當耳鳴持續(xù)時間超過一周時,通常需要到耳鼻喉科就診,醫(yī)生會通過詢問病史及輔助檢查進行評估,諸如耳道檢查、聽力測試(如純音測聽)、語音理解和鼓室測量等,必要時還會加做血檢、影像學檢查,如核磁或CT掃描。甚至有可能建議患者前往口腔科就診、檢查,以確定是否存在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的情況。在這里提醒大家,耳鳴沒有標準的治療方法,治療應針對潛在病因,以有效控制癥狀。
不少人在出現耳鳴時,可能會選擇自行觀察,因為有一部分耳鳴屬于生理現象,通常會自行消失。但若出現下列情況,建議盡早就醫(yī):
耳鳴持續(xù)一個星期以上;伴有聽力損失(常見于突發(fā)性耳聾,建議立即就醫(yī),因為逆轉聽力損失的關鍵時間是三天內);伴有頭暈或眩暈;耳鳴聽起來像心跳(搏動性耳鳴)。
此外,患者也要做好即使就醫(yī)后耳鳴仍會伴隨較長時期的心理準備,因為耳鳴是否可以完全消失取決于耳鳴的病因是否能夠解除。比如在聽完一場喧鬧的音樂會后出現的耳鳴,常常是暫時性的,不需要治療也會自行消失。但如果就醫(yī)后耳鳴的癥狀仍不能在短期內緩解,出現長期伴隨的概率就會比較大了。
當耳鳴持續(xù)存在時,我們應采取積極的自我管理措施以改善癥狀。
可以嘗試耳鳴聲音療法,能非常有效地降低耳鳴的明顯程度或其帶來的困擾。以下為具體措施:置身白噪音、自然聲之中。這些聲音可以幫助分散大腦的注意力,減輕耳鳴癥狀,可以選擇購買降噪機,許多風扇和加濕器也會發(fā)出白噪音,這也有助于改善耳鳴。
此外,在互聯網上也可以找到白噪音播放資源供聆聽,亦可在手機下載能產生白噪音的應用程序。佩戴入耳式噪音發(fā)生器也是一種選擇,這種設備能持續(xù)發(fā)出白噪音,可以在白天佩戴以緩解耳鳴,但夜間入睡時不宜佩戴。如果需要夜間使用,需要與醫(yī)生或者購買設備的廠家進一步溝通,比如佩戴內置耳機的頭帶等。
不要置身于完全安靜的環(huán)境,這樣會加重癥狀。
因為睡眠質量差和極度緊張可以誘發(fā)或加重耳鳴,平時要注意積極改善睡眠及放松心情。
耳鳴患者可嘗試有意識地減少或避免攝入咖啡因、鹽、飽和脂肪以及飲料等食物。
耳鳴是很多疾病的一種伴隨癥狀,因此預防措施不能一概而論。但以下保護聽力的方法對降低耳鳴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避免長時間處于高噪音環(huán)境。例如,一些娛樂場所、電影院、健身房的音樂、音效往往音量過高;長期高音量使用耳機、耳麥聽音樂、看視頻,隨著時間的積累,這些行為可能會對聽力造成損害。
在職業(yè)活動中注意保護聽力。例如,工人在使用聲音大的電動工具或設備時,以及軍人和警察在使用槍支等情況下,可佩戴防噪耳機或耳塞。
最后,醫(yī)生提醒,有耳鳴困擾的患者要積極就醫(yī),并配合自我管理以改善耳鳴,而非亂用藥、亂投醫(yī),避免在耳鳴的診治上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