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2021年9月份開始跑步,除了天氣原因和一次腳踝扭傷休息了2 個月,基本上每天都會跑步。有時候早晨五點多起來在家門口的綠道跑,有時候夜間七八點在體育場或健身房的跑步機上跑。
跑步三年多來,我漸漸迷戀上了這項運動。它給我帶來了很多好處:身上的脂肪少了,肌肉變得更結實了;體檢單上的箭頭看不到了,做起事情來更有勁了。但是,跑步帶來的傷痛也不少,腳踝扭傷、肌肉拉傷、膝蓋傷痛等,最嚴重的是去年4月份那次腳踝扭傷。剛開始只是感覺跑步后左腳踝有點痛,沒在意,漸漸地,在跑步的時候也出現了疼痛,而且影響到了走路。于是我到醫院就診,做了檢查,磁共振檢查結果顯示:左踝少量積液。醫生建議我停止跑步2 個月。
其實我知道,跑步本身沒什么壞處,只是因為跑量太大、太頻繁,才出現受傷的情況。
那么,怎樣的跑步頻率才不會受傷呢?這要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和運動目標來決定。如果你是剛開始跑步的新手,建議隔天跑,給身體適應和恢復的時間,以避免運動過度導致的傷害。經過一段時間,隨著體能的提升,可以逐漸增加跑步的頻率,但也要確保有足夠的休息日,讓肌肉和關節得到充分的恢復。對于那些有長期跑步習慣的跑者來說,天天跑也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注意合理安排訓練強度和營養攝入量,避免過度訓練引發疲勞和損傷。同時,也可以采用跑休結合的方式,比如一周跑4~5次,其他時間進行輕松的恢復活動,讓身體得到更好的調節和恢復。總之,無論選擇怎樣的跑步頻率,都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制訂計劃,循序漸進,讓跑步成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跑步鍛煉時,適宜的心率范圍是一個關鍵問題。對于心肺功能較為強健的人來說,如果在跑步的過程中,其心率能夠穩定地保持在個人平均心率附近(通常用公式“170-年齡”來估算),那么這類人群可以適當增加跑步的量和強度。相反,若某些人在跑步時,即便速度已控制在相對較慢的7~8 分鐘/公里,心率仍迅速上升至170~180 次/分,這類人群則需謹慎對待跑步運動。若長時間維持接近或超過個人極限心率(通常以“220-年齡”來估算)的運動狀態,可能會顯著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在極端情況下甚至可能導致猝死。因此,建議此類人群考慮減少跑步量或轉而選擇其他低強度的運動方式,如快走。因此,從健康與安全的角度出發,運動時心率最好控制在個人最大心率的60%~70%之間,這一區間通常被認為是運動時最為理想的心率狀態,既能有效促進心肺功能,又能避免過度負荷帶來的潛在風險。
普通人如何科學跑步呢?做好以下幾點很重要。
適當的熱身運動能喚醒機體,升高體溫,調節心肺,激活肌肉,促進關節滑液分泌,加強汗液分泌,激活神經系統等,為接下來的跑步做好全面的準備。原地模擬跑、肌肉動態牽拉外加肌肉激活是被主流認可的熱身方式,可強化身體素質,提高運動水平,加強肌肉力量,提高爆發力、速度及靈敏度。
身體前傾,讓重心稍微靠前;自然拉起腳踝向臀部抬,不蹬地;落地時重心和落腳點盡量一致。保持頭部正中,眼睛注視前方;放松肩膀,保持背部挺直,讓身體自然彎曲;手臂自然擺動,不要過度揮動或緊握拳頭;保持膝蓋彎曲,不要過度伸展;著地輕盈,讓腳步自然放松。
跑步時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中等強度的跑步同樣有益健康。所謂中等強度,就是指運動時可以自如說話。
跑后拉伸和跑前熱身一樣重要,有助于緩解肌肉緊張,改善肌肉酸痛,促進肌纖維恢復,減輕肌肉損傷,加快肌肉恢復,促進血液回流,消除身體疲勞,保持肌肉良好的彈性和伸展性等。拉伸動作包括大腿后群的支撐拉伸、大腿前群的支撐拉伸、小腿拉伸、臀肌拉伸、髖前部拉伸、大腿外側髂脛束拉伸、大腿內側拉伸、背肌拉伸等。以上動作建議跑后全部做一遍,每個動作做2~3 遍,每遍15~20 秒,總時間控制在5~10 分鐘。
多元化運動或者交叉運動有助于減少受傷概率,持續提升運動能力,增加運動訓練樂趣。適合跑者的常見力量訓練有下蹲、弓箭步、直腿硬拉、相撲式下蹲、單腿下蹲、單腿外展、半蹲單腿外展、蹲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