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菜花黃,癡子狂!”隨著氣候逐漸回暖,人們情緒上的“春意盎然”——春怒悄然來襲。
中醫認為,春季屬木,木旺于春,與肝相應,而肝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郁。同時也有專家解釋,春天常常會莫名感到煩躁、愛發脾氣、心情抑郁,是因為肝主情志,一旦肝氣郁結或肝氣上逆,就會氣機不暢,出現情緒上的問題。因此春季是養肝、調肝的重要時節,也是緩解春怒的關鍵時刻。那么,該如何告別春怒,讓心情如春天般明媚呢?或許,我們可以從古老的養生智慧——八段錦,以及現代心理學中的正念減壓法中找到答案。
《黃帝內經》中講要“ 廣步于庭”,就是讓人們多進行戶外活動,選擇較為溫和的運動項目,比如八段錦、太極拳、散步、慢跑等。
八段錦是一種通過身體動作來調和氣血、強健體魄的傳統健身法,其動作優美、柔和緩慢,不受場地、器械的限制,適合男女老少。在活動筋骨過程中,通暢氣血,增強身體抵抗力,調暢氣機,達到平舒肝氣、舒緩情緒的作用。
而正念,強調的是對當下的全然覺知,不評判、不執著。兩者看似毫不相干,實則有異曲同工之妙:在一呼一吸之間,保持專注,關注每一個動作的起承轉合,感受身體的每一寸肌膚、每一塊肌肉、每一根骨骼的變化,便是一種極佳的正念運動。兩者的融合能幫助大家達到身心合一、陰陽平衡、氣血舒暢的養生功效。
比如,當我們在做八段錦中第一式“雙手托天理三焦”時,如果能夠保持正念,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脊柱的拉伸、胸腔的打開以及氣血的流通;在第二式“左右開弓似射雕”時,正念讓我們更加專注于手臂的伸展、肩背的放松以及呼吸的配合。八段錦的具體招式及呼吸要領闡述如下:
雙手自體側緩緩舉至頭頂,轉掌心向上,用力向上托舉,足跟隨雙手的托舉而起落。托舉六次后,雙手轉掌心朝下,沿體前緩緩按至小腹,還原。上托吸氣,下落呼氣。
兩掌向上交叉于胸前,右手向右拉至與右乳平高,左手向左側伸出,腕與肩平,指尖朝上,猶如拉弓射箭之勢,轉頭向左,視線通過左手食指凝視遠方,然后反方向來一次,共做3 次。隨后收回胸前,還原成自然站立。吸氣搭腕,呼氣下蹲開弓;吸氣轉重心,起身呼氣回正。
左手緩緩自體側上舉至頭,翻轉手掌向上,右手下按至肚臍處,一左一右做三遍。上舉吸氣,下落呼氣。
兩腿微屈挺膝,手臂于兩側伸直,掌心外旋向上,頭盡量向后轉,目視左斜后方,稍停。兩臂內旋收回兩側,兩腿微屈,目視前方。一左一右做三次。后瞧吸氣,收式呼氣。
雙手反按在膝蓋上,雙肘外撐,以腰為軸,頭脊要正,將軀干劃弧搖轉,身體重心右移,俯身經過右腳面,重心放低,由尾閭帶動上體向左旋轉,經過左腳面。然后身體重心后移,上體后搖由右向左向前旋轉,身體立起。一右一左做三次。右傾吸氣,左旋呼氣;吸氣搖頭,呼氣回正。
兩腿挺膝站立,兩臂向前向上舉起,掌心向前,目視前方;兩臂屈肘,兩掌心向下,按至胸前,兩掌反穿至背后,沿著脊背向下摩運至臀部,同時上體前屈,兩掌沿腿至腳面,兩膝挺直,目視前下方;兩掌前舉上升,脊柱隨之升起。一上一下為一次,共做六次。上舉吸氣,下按呼氣;反穿吸氣,攀足呼氣。
左腳向左開步,腳蹬馬步,兩掌握拳于腰側,大拇指抵住無名指根,拳眼向上。左拳向前沖出,拳眼向上,怒目而視,左拳變掌,再旋腕握固成拳,收回腰處。一左一右做三次。出拳呼氣,收拳吸氣。
兩腳跟相并提起,提踵吸氣,腳跟分兩段下落,一起一落為一次,共做七次。顛足呼氣。
練習結束后,進行簡短的放松和冥想,感受身心的平靜和放松,幫助自己更加深入地放松和恢復。
進行八段錦正念減壓的頻次和時間可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生活習慣靈活調整。一般來說,每天練習1~2 次,每次時間控制在15~30 分鐘,練習前后避免進食過飽。如果時間允許,可以在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前各練習一次。清晨練習可以給新的一天注入活力;而夜晚時分的練習,則能舒緩疲憊的身心,促進睡眠。不論選擇什么時間練習,關鍵在于持之以恒,才能讓春怒無處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