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人都了解自己的ABO血型,但對Rh血型系統卻知之甚少。然而,對于那些需要多次輸血的患者、孕產婦以及急需血液救治的重癥患者,Rh血型系統至關重要。
Rh血型系統是由紅細胞表面的一組抗原組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抗原是D抗原。人們根據D抗原的存在與否,將血型分為Rh陽性和Rh陰性。Rh陽性表示紅細胞表面有D抗原,而Rh陰性則表示D抗原缺失。
Rh血型系統不僅限于D抗原,還包括C、c、E、e等其他抗原。與ABO血型系統相比,Rh血型系統的復雜性在于抗原種類多,且人體天然不具備抗Rh抗體。Rh陰性的人在接受了含D抗原的Rh陽性血液后,免疫系統可能會產生抗D抗體,此抗體一旦形成,便會在未來的輸血中引發免疫性溶血反應,甚至危及生命。C、c、E、e等其他抗原也有類似的免疫和溶血風險。
Rh陰性血型因其稀有性而被稱為“熊貓血”。在我國,絕大多數人都是Rh陽性血型,Rh陰性血型的比例僅占總人口的0.2%~0.4%。這表明在1000人中,Rh陰性血型的人數不到4人。這種稀有性在不同民族中有所不同,比如塔塔爾族的Rh陰性血型比例高達15.78%,而漢族群體中的Rh陰性率約為0.3%。因此,Rh陰性血型的人群在臨床輸血中面臨較大的挑戰。
Rh陰性血型之所以稀有,主要是受遺傳基因的影響。Rh陰性血型的特征是隱性遺傳,需要父母雙方均為Rh陰性或攜帶隱性基因,孩子才可能是Rh陰性血型。雖然Rh陰性血型者體內沒有天然的抗D抗體,而一旦接受Rh陽性血型血液后,可能會因產生抗體而發生免疫反應,從而導致溶血性輸血反應。這種罕見血型的稀缺性以及輸血中的潛在風險,使得Rh陰性血型的備血和管理意義重大。
●多次輸血的患者。需要頻繁輸血的患者(如慢性貧血、地中海貧血、血液病患者等),因長期接受外源血液,產生抗體的風險更高。因此,這類患者在輸血時更應重視Rh血型匹配,以降低抗體生成的可能。
●孕產婦(如Rh陰性孕婦)。Rh陰性女性在妊娠期需要進行Rh抗體監測,如果胎兒是Rh陽性,母體可能會產生抗Rh抗體,對胎兒的紅細胞產生攻擊性反應,從而引發胎兒新生兒溶血癥。Rh陰性孕婦通常在懷孕期間會定期檢測抗體水平,以防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
●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在器官移植中,特別是涉及大量輸血的器官移植手術(如肝移植、骨髓移植等)時,Rh血型匹配可以減少移植后免疫排斥的風險,從而提高移植成功率和預后水平。
●血漿或血小板輸注頻率較高的患者。雖然血漿和血小板中殘留紅細胞攜帶的Rh抗原較少,但對需要頻繁輸注血漿或血小板的患者,如Rh陰性患者等,進行Rh血型匹配可有效預防抗體產生,降低可能的免疫反應風險。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布的《臨床用血質量控制指標(2019年版)》中,明確了臨床用血的質量控制指標,旨在加強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規范臨床診療行為,提升輸血專業規范化服務能力。在臨床實踐中,醫療機構需遵循上述政策和規范,嚴格進行ABO血型和Rh血型鑒定,特別是對Rh陰性患者,需謹慎選擇獻血者,避免因Rh不合而引起溶血反應。此外,對于需要多次輸血的患者,如血液病患者,臨床上也應進行更細致的血型匹配,包括Rh血型系統的其他抗原(如C、c、E、e等),以減少同種免疫反應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