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炎即子宮內膜的炎癥,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子宮內膜炎的特征是子宮內膜的腺體內會出現微小膿腫或中性粒細胞;慢性子宮內膜炎的特征則是子宮內膜間質中出現不同數量的漿細胞(漿細胞是活化后的一種淋巴細胞)。
急性子宮內膜炎往往和急性盆腔炎相關,常伴有發熱,其診斷和治療屬于急性盆腔炎的范疇;慢性子宮內膜炎則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感染(衣原體、結核桿菌、與宮頸炎和盆腔炎有關的其他微生物)、子宮內膜息肉、黏膜下肌瘤、宮內節育器等。
急性子宮內膜炎和慢性子宮內膜炎的臨床表現相似,都可能出現異常陰道出血和盆腔痛。相比于急性子宮內膜炎,慢性子宮內膜炎的癥狀稍輕,部分患者可能有不正常的陰道流血、白帶增多、小腹酸脹或不適感等非特異性癥狀,很多患者甚至沒有任何癥狀,因此不易被發現和診斷。
成功妊娠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不論是自然受孕,還是接受試管嬰兒移植的女性,在種植胚胎的時候,子宮內膜應恰好處在“種植窗”這個特殊的時期。在這段時間里,子宮內膜會在多種細胞因子的調節下,達到一種動態平衡,從而使它對胚胎的接受度達到最高,最終子宮內膜會對胚胎敞開懷抱,欣然接納。一旦錯過這段時間,胚胎就無法順利植入。如果處于慢性子宮內膜炎的狀態,子宮內膜分泌的細胞因子就會出現失衡,導致子宮內膜對胚胎始終閉門不開,其中的免疫細胞甚至會攻擊胚胎,從而導致著床失敗。
胚胎植入成功之后,子宮內膜仍然是母體和胚胎之間重要的“橋梁”,胚胎的健康發育依賴于子宮內膜良好的支持。慢性子宮內膜炎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胚胎的早期發育,這可能是導致復發性流產的重要原因。因此,對于不孕、流產、試管嬰兒移植失敗的患者,除了需要排查有無遺傳、免疫方面的原因,慢性子宮內膜炎也需要考慮在內。
目前,抗生素治療是慢性子宮內膜炎的主要治療方案。多西環素作為一種可以廣泛覆蓋病原菌的抗生素,對常見細菌和支原體感染都有比較好的療效,通常作為慢性子宮內膜炎的一線治療藥物。有的患者對多西環素過敏,也可以選擇阿奇霉素,它可以覆蓋衣原體、常見細菌和支原體,是二線治療用藥。
對子宮內膜的機械性刺激也可以作為一種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子宮內膜搔刮術和宮腔鏡檢查。子宮內膜搔刮術可以提高妊娠率,特別是對于反復移植失敗的慢性子宮內膜炎患者比較適宜。宮腔鏡檢查能發現子宮內膜的微小病變,子宮內膜搔刮術能刮除這些微小病灶,同時對子宮內膜血管生成有促進作用,可以提高子宮內膜血流量,促進子宮內膜更新換代,有利于妊娠時對胚胎提供營養支持,從而有利于胚胎著床。
宮腔灌注,即通過注射器將藥物注射進宮腔內,使其作用于子宮內膜,這種治療方法常用于重度宮腔粘連的患者。宮腔灌注抗生素和地塞米松,可以提高妊娠率。其優點是可以直接作用于病損部位,改善宮腔微環境,清除子宮內膜中的炎性細胞,提高子宮內膜對胚胎的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