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感這個詞,越來越頻繁地出現于社交網絡中。老師沒及時表揚就難過,稍微說幾句就大哭,洗腳水明明是溫的卻總覺得水燙……家長內心不由懷疑:不會我家娃,真的是高敏感娃吧?
真的有高敏感小孩一說嗎?高敏感小孩真的是天生難搞,難養育,容易玻璃心嗎?家有高敏感小孩應該如何引導?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姚丹副主任醫師表示,慢熱、玻璃心、情緒難自控……相比于其他孩子,高敏感兒童的氣質獨特而敏銳,有時特立獨行,有時敏感脆弱。當孩子有這些表現時,很容易被認為是“不乖”“太作”,但其實這可能是因為寶寶天生屬于高敏感性格所引起的。
與他們相處,家長們常常需要“斗智斗勇”,會感覺比較累。但需要認識到,高敏感孩子并不是有意為之,而是天生的,家長需要給予更多關注、更多理解。
●極端的情緒波動
高度敏感兒童要么極度興奮,要么極度憤怒,兩者之間沒有過渡。他們會對環境中非常微小的變化產生極端情緒反應。由于他們的高敏感性,這些孩子更容易感受到壓力并迅速產生反應,導致他們更頻繁且劇烈地經歷情緒崩潰。
●敏銳的觀察力和同理心
高度敏感兒童的大腦始終在運轉,他們會敏銳持續地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一切,如家長細微的表情變化、不易察覺的溫度調整等,常對某事某物有強迫癥。這讓他們具備了非凡的洞察力和同理心,當然這也使得他們容易因為處理過多的信息而感到壓力山大,常會因為“想太多”而遲遲無法做出決定,例如讓寶寶嘗試新事物或接觸新的玩具,他們可能會表現出猶豫或拒絕。但同時他們也能更好地感知家長的情緒變化,例如媽媽不開心時會及時送上愛的擁抱。
●完美主義者
高敏感兒童往往對自己的要求比較高,他們希望自己能完美地完成各項任務。如果事情做得不夠完美,他們會感到失控和不安。對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更容易因受挫而放棄。他們也容易因為小錯誤而感到羞恥,把“試錯”看成是個人的失敗,而不是學習進步的一部分。
姚丹副主任醫師表示,高敏感具有一定的遺傳性,家長可以對照以下問卷對孩子進行測試。在下面的這些行為描述中,如果寶寶滿足的條數越多,就說明敏感度越高,一般如果滿足13 條以上,就基本可以判斷為是一個高度敏感的寶寶。
1. 寶寶很容易受到驚嚇。
2. 寶寶經常抱怨衣服刺癢、襪子縫線或衣服商標扎人。
3. 寶寶不喜歡太大的驚喜。
4. 溫柔的指正比嚴厲的懲罰對寶寶更有用。
5.寶寶似乎可以看穿我的心思。
6. 寶寶會使用比自己年齡成熟的詞語。
7. 寶寶會注意到那些細微的、不易察覺的氣味。
8. 寶寶非常有幽默感。
9. 寶寶的直覺非常敏銳。
10. 如果寶寶白天很興奮的話,晚上就會很難入睡。
11.寶寶遇到重大變化很難適應。
12. 寶寶衣服濕了或者有沙子進去就想換衣服。
13. 寶寶愛問問題。
14. 寶寶是完美主義者。
15.寶寶會注意到他人的痛苦。
16. 寶寶喜歡安靜地玩耍。
17. 寶寶會問有深度、思想激進的問題。
18. 寶寶對疼痛非常敏感。
19. 寶寶在嘈雜的環境中會感到煩躁。
20. 寶寶關注細節(例如注意陳設的變動、懂得察言觀色)。
21.在登高之前會確認是否安全。
22. 在沒有陌生人在場的時候會表現得更好。
23. 對事物有深刻的感受。
姚丹副主任醫師表示,高敏感常被誤以為是一種不好的性格特點,但家長們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特質或許也是孩子難能可貴的優點,而其中的關鍵在于家長們如何因勢利導。
要盡量為寶寶提供安靜穩定的生活環境,尤其是在一歲之前。高度敏感型的兒童很容易被“ 嚇到”,所以生活環境的突然變化、環境中的噪音、陌生的氣味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讓他們感覺到不安。如果爸媽在很小的時候就發現他們有上面提到的那些高敏感性特征,最好盡量避免在寶寶1 歲之前給他太多“陌生”的刺激,比如,盡量避免搬家或者長途旅游,寶寶睡覺的房間盡量營造安靜的氛圍,睡前可以給寶寶放一些舒緩的音樂等等。
面對新的環境,提前做好“預警”。進入新環境時高度敏感型兒童總是會靦腆、扭捏,不愿加入游戲、習慣性往家長身后躲。這是因為新環境中的人或事物對他們而言都意味著不同的刺激,是觸發他們情緒崩潰的開關,因此幫助他們提前做好心理建設很重要,家長們可參考以下方式。
提前告知他們詳細的過程,利用一些熟悉的信息來減少他們對陌生環境的焦慮:例如家長們今天要帶寶寶去動物園玩,可以將通過什么方式去(坐地鐵)、大概什么時候去什么時候回、會見到哪些人(哥哥、姐姐、陌生的小朋友等)、可能會發生什么情況(可能會和哥哥一起走、可能會有新朋友一起玩)等都告知寶寶。
多給孩子情緒上的支持和反饋,給他們充足的安全感。高敏感型的兒童在面對陌生的環境很容易感覺到恐懼,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去上幼兒園時通常都會哭得很厲害,不讓爸爸媽媽離開,所以家長要提前對這點做好準備(包括心理準備)。比如提前陪著寶寶一起去幼兒園體驗參觀、帶著寶寶去幼兒園認識新的朋友和老師,跟寶寶分別的時候,明確告訴他們,你會準時在放學的時候等他,接他回家……高敏感兒童對安全感的需求較普通兒童更高,家長日常應多給予他們高質量陪伴。此外,當孩子勇敢邁出主動“第一步”時,家長們也應及時給與鼓勵及夸贊。
尊重理解,鼓勵社交,避免強制干預。膽子小、性格內向、做事較真、對食物的口味敏感,會因別人一句批評委屈得落淚,也會因動畫片里一句臺詞感動得熱淚盈眶。
在面對這些情況時,家長們越生氣,越想制止,反而會得到他們更強烈的反抗。其實家長們可以用積極的態度去看待這些特點,例如用“小心謹慎”代替“害羞別扭”,用“深思熟慮”代替“膽小敏感”,用“情感豐富”代替“情緒化”,他們那些所謂的缺點,其實也是較同齡孩子更成熟、更細膩、更有同理心的表現。
家長可以主動多帶著他們出去跟其他小朋友認識、玩耍,并且在過程中一定要不斷鼓勵,多給他們一些正向的反饋。比如可以對孩子說:“寶寶想過去玩,但有點害怕對嗎?那我們一起先在旁邊看看?”“寶寶現在有什么感覺可以告訴媽媽嗎?需要幫助嗎?”等。如果孩子還是很不情愿也沒有關系,不要強迫他們,因為他們內心可能確實不喜歡“熱鬧”,更喜歡自己獨處。爸媽可以帶他們多認識一些和他們性格相類似的小朋友,可能更容易讓他們找到好朋友。
尊重高敏感天性,不要試圖改變他們,這點也是最重要的。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高敏感的天性,盡量不要試圖去強迫他們改變自己的行為。甚至在某些場合上,要給他們“打掩護”,不要強迫他們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比如家里來了客人,對方提出想要讓孩子給所有人表演個背唐詩或唱歌,這個時候高敏感的孩子很有可能是不愿意的。因為他們在不熟悉的人面前會感覺到不安,那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就應該站出來“保護”他們,而不是也同樣要求孩子去表演。比如跟朋友說孩子還沒有練習好,下次再表演吧,或者是孩子今天身體不太舒服,狀態不太好之類的。家長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避免尷尬,另一方面也能夠讓孩子感受到被爸媽保護,很有安全感,他們自然而然也會更加信賴爸爸媽媽。順著孩子的想法,也并不一定就是“嬌慣”,而是因為了解孩子的內在本質,知道怎么樣才能讓他們在一個比較舒服而不是緊張不安的狀態。
姚丹副主任醫師表示,養育“高敏感兒童”需要家長們付出更多關心與理解,了解他們的性格特征,再用科學方式進行引導,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其實家長們日常做好正確引導,高敏感兒童也可以是“天使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