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地緣政治危機、收入和財富不平等、社會不穩定、通脹或是經濟衰退,這些或許是企業2025年需要充分重視并正確應對的重要趨勢
全球知名公關咨詢公司愛德曼發布的“愛德曼信任度晴雨表”連續第5年將“企業”認定為解決社會緊迫問題的首要機構。2025年的這項調查(涵蓋28個國家33000人的觀點)發現,與政府、非政府組織和媒體相比,企業被認為更有能力、更道德且更能解決問題。
不過該調查同時發現,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已出現“不滿危機”。受訪者認為,企業在解決可負擔性(64%)、氣候變化(62%)、再培訓(56%)、錯誤信息(55%)和歧視(53%)等問題方面做得不夠。
為了幫助企業更好地“解決社會緊迫問題”,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連續第4年開展調查,結合世界經濟論壇、世界銀行、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其他全球思想領袖提供的新數據和見解,以了解全球趨勢以及新的一年里企業面臨的主要風險和機遇。
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氣候變化、地緣政治以及收入和財富不平等是企業面臨的主要風險。全球多地遭受了颶風、野火、洪水和干旱的侵襲,而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熱浪則凸顯全球變暖對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造成的不成比例的影響。60多個國家舉行的大選導致權力更迭、抗議活動以及各種運動加劇,戰爭行動也越發激烈,世界許多地區社會不穩定的情況有所增加。而世界銀行2024年的報告《走出多重危機的路徑》指出,全球減貧工作已陷入停滯,全球有近7億人生活在極端貧困之中,低收入國家的貧困率高于疫情前的水平。
2025年全球五大趨勢與2024年極為相似,氣候變化、地緣政治危機、不平等以及社會不穩定等問題仍是討論的焦點。人們對經濟不確定性的擔憂日益凸顯,盡管人工智能并未被單獨列為直接的社會威脅或對社會產生重要影響的機會,但多位學者指出,人工智能可能會通過其意外后果、倫理挑戰或商業自動化的利弊,間接加速其他趨勢的發展。2025年的五大趨勢具體如下:
趨勢一: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仍然是企業2025年首要面對并解決的社會問題,此外,約26%的人認為這是對企業構成的首要威脅。
世界經濟論壇《2025年全球風險報告》指出,氣候風險在近期(2025年)、中期(未來兩年)和長期(未來十年)迅速上升。根據其《全球風險認知調查》(該調查收集了900多位全球領導人的觀點),“極端天氣事件”類別在近期和中期是第二大風險,而“污染”在中期則成為首要風險。
然而從長遠來看,全球十大風險中有五項都與環境有關。其中,“極端天氣事件”位居榜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崩潰”“地球系統臨界變化”以及“自然資源短缺”等緊隨其后。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所長約翰·羅克斯特倫在世界經濟論壇2025年年會“自然與氣候:盤點”環節中,強調了地球抵御能力減弱所帶來的影響,認為這將導致GDP出現兩位數的損失;到2050年,僅因高溫和水文變化導致的勞動生產率下降,GDP就可能面臨18%的降幅。
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2024年發布的首份《地球健康檢查報告》指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達到1500萬年來的最高水平。因此,全球平均氣溫也達到人類歷史上的最高點。該研究所對9個“行星邊界”進行了評估,發現其中6個已超出安全水平,包括氣候變化、生物圈完整性、土地系統變化和淡水變化。報告指出,所有邊界都必須恢復到安全水平,才能實現把升溫幅度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的氣候目標。
趨勢二:地緣政治危機
地緣政治危機是2025年企業需要應對的首要威脅。
美國政治風險咨詢公司歐亞集團發布的《2025年十大風險》報告推測了這些危機可能呈現的樣子,并警告稱“新的全球戰爭……爆發的風險比我們有生之年任何時候都要高”。報告將排名第一的風險稱為“零和博弈獲勝”,指出全球正轉向“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和保護主義策略,同時遠離國際合作。報告列出的十大風險中,還包括加沙、敘利亞、緬甸、海地和黎巴嫩等“無政府空間”出現沖突和人道主義危機,特朗普擔任美國總統期間從“法治”轉向“人治”,等等。
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5年全球風險報告》對全球事務的展望同樣不樂觀。近四分之一的受訪者將“基于國家的武裝沖突”(例如代理人戰爭、內戰、政變和恐怖主義)列為2025年的首要風險,而2024年這一風險僅排在第8位。報告還指出,“地緣經濟對抗”(例如制裁和關稅)是2025年的第三大風險。
趨勢三:收入和財富不平等
收入和財富不平等問題,是企業能夠對其施加積極影響的一個領域。
類似地,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5年全球風險報告》將不平等列為未來兩年和未來十年全球第七大風險。不過,該報告也強調了不平等與其他主要風險之間的相互關聯,指出不平等有可能加劇社會分化、破壞共同價值觀、削弱信任和社會穩定等。
2025年的愛德曼信任度晴雨表顯示,在其信任指數(衡量對企業、政府、媒體和非政府組織的信任度)方面,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之間存在顯著差距。該調查還發現,約三分之二的人認為“富人沒有繳納其應繳的稅款份額”以及“富人的自私自利導致了我們許多問題”。此外,61%的受訪者對企業、政府和富人的不滿程度達到中等或者更高,只有36%的人認為下一代會過得更好。
聯合國《2025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則指出,發展中國家的食品通脹率持續居高不下,2024年近半數國家的通脹率超過5%,這使本已貧困的人群處境更加艱難。許多發展中國家還面臨著嚴峻的就業挑戰。報告預計,2025年最不發達國家、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和內陸發展中國家的人均GDP增長率,仍將低于疫情前10年的平均水平。
趨勢四:社會不穩定
社會不穩定問題,被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列為企業能夠對其施加積極影響的第四大領域。同時,這一問題也被視為2025年企業面臨的第二大威脅。
世界經濟論壇《2025年全球風險報告》指出,社會分化在短期內是第五大風險,在中期是第四大風險,長期則是第八大風險。該報告指出,通用人工智能將通過大規模制造和傳播虛假或誤導性內容加劇社會分化。事實上,“人工智能技術的不良后果”這一類別在世界經濟論壇的風險排名中,上升幅度最大。
愛德曼信任度晴雨表顯示,助長這一趨勢的是,人們前所未有地懷疑領導人在撒謊。受訪者擔心政府領導人(69%)、企業領導人(68%)和媒體(70%)通過夸大其詞或者說他們明知是假的話,故意誤導民眾。作為衡量社會不穩定性的另一指標,該調查發現,四成受訪者認為敵對激進主義(即在網上攻擊他人、故意傳播虛假信息,以及威脅或實施暴力)是推動變革的可行手段,超過半數的年輕人(18至34歲)贊成敵對激進主義。
趨勢五:通脹還是經濟衰退
通脹或經濟衰退,被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列為2025年企業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而且企業對其能夠發揮的作用有限。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25年1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更新報告中指出,全球通脹持續下降,不過一些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通脹率仍處于高位。該報告還預測,2025年全球通脹率將降至4.2%,2026年將降至3.5%。
歐亞集團發布的《2025年頂級風險》報告稱,全球經濟2025年開局平穩,通脹總體得到控制,其對全球經濟衰退的擔憂也基本消除。然而,隨著新領導人的上任和新政策的出臺,經濟形勢是否會改變尚不明朗。例如,如果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墨西哥和加拿大征收高額關稅,可能會引發貿易戰,并導致通脹飆升。
聯合國《2025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預測,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2.8%,2026年為2.9%,與過去的兩年相比變化不大,但低于疫情前的2010年至2019年平均3.2%的水平。報告指出,較低的通脹率和寬松的貨幣政策帶來了更有利的經濟環境,但貿易緊張局勢、高額債務負擔、投資疲軟以及地緣政治危機可能會抵消潛在收益,給經濟帶來不確定性。
愛德曼的調查則捕捉到圍繞這種不確定性的一些擔憂,尤其是與員工工作保障相關的擔憂。人們提到的潛在威脅包括國際貿易沖突(62%)、外國競爭對手(59%)、業務外包(54%)、即將來臨的經濟衰退(63%)、自動化(58%)以及缺乏培訓(58%)。
來源:哈佛商學院;編譯:王夢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