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前行中的風險和挑戰,如何兼顧不同利益主體,平衡短期和長遠利益,錨定目標力爭企業可持續發展,考驗著管理者的智慧
商鞅,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人。《史記·商君列傳》記載了商鞅到秦國面試時的君臣奏對。當時,公孫鞅聽說秦孝公在國內下了招賢納士的命令,準備重建秦穆公的事業,向東方收復失地,于是他西行來到秦國,通過孝公的寵臣景監求見秦孝公。秦孝公接見了公孫鞅,公孫鞅談了好久,孝公昏昏欲睡,根本聽不進去。公孫鞅走后,孝公斥責景監說:“你引薦的客人是個說大話不切實際的人,怎么能用呢?”
公孫鞅再次見到孝公后,情況稍好了一點兒,但還是不能使孝公滿意。
公孫鞅第三次見到了孝公,孝公對他的言論已經有所肯定但還沒有充分聽取。公孫鞅走后,孝公對景監說:“你這位客人挺好,可以和他談談了。”公孫鞅說:“我用五霸治理國家的辦法來開導他,他是想采用了。如果你能再次引薦我,我知道該和他說什么了。”
當公孫鞅第四次見到孝公時,孝公一連幾天都沒有聽夠。景監問公孫鞅:“你用什么打動了我們國君?”公孫鞅說:“我先是用五帝、三王的治國之道開導他,希望他可以把秦國治理得能和夏、商、周三代相比,可是國君說‘用這種辦法要很長時間才能見效,我等不了。況且作為賢君,應該在位時就揚名于天下,我怎么能憋屈地等上幾十年以至上百年再成就帝王之業呢?’所以我后來向他講述富國強兵的辦法,國君對此非常喜歡。但是這樣秦國就不可能達到殷朝、周朝那樣的道德水平了。”
商鞅在面見秦孝公的過程中,準確把握秦孝公的心理和需求,根據秦孝公的反應不斷調整自己的策略,最終提供了一套快速見效的治國方案。如果從公司管理角度來看這個案例,這意味著經營層需要根據公司實際情況,以及董事會甚至董事長個人的偏好來調整管理策略和計劃。
世界著名營銷戰略家艾·里斯和他的同為戰略定位大師的女兒勞拉·里斯,在《董事會里的戰爭》一書中提出了左右半腦的概念,來解釋董事長個人的偏好。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企業家通常都不善于長期管理。一個企業需要由一個右腦思考者來促使其取得發展,也需要一個左腦思考者在它確實開始發展之后對其進行長期的管理。眾多企業的興衰故事能夠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管理派與營銷派思維方式的差異對企業發展產生的巨大影響。管理派與營銷派的思維沖突,展現了董事會決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同聲音和利益訴求。那些能夠成功協調和利用“管理思維”及“營銷思維”的企業,往往能夠取得更加穩健和長遠的發展。
當我們以為掌握了企業成功的“萬能鑰匙”的時候,新的問題往往隨之而來。既重視管理也重視營銷的諾基亞,曾是全球手機市場的領導者,但公司在智能手機革命中未能及時轉型,最終失去了市場主導地位。諾基亞倒閉時,時任CEO約瑪·奧利拉說了一段引人深思的話:“好像我們什么也沒做錯,但我們倒閉了。”他說的“什么也沒做錯”,是指諾基亞一直按照管理原則正確地做事。但它并沒有適應手機市場的新變化,所以面對蘋果手機的競爭只能轟然倒下。企業在面對市場變化和技術革新時,即使內部運營和管理可能并沒有明顯錯誤,也可能因為未能及時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而面臨重大風險。約瑪·奧利拉的話作為企業經營管理領域的一個經典警示,提醒企業要保持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不斷創新和變革,確保可持續發展。
被譽為“中國的稻盛和夫”的宋志平,帶領中國建材集團和中國醫藥集團兩家央企雙雙進入世界500強,開創并成功實踐了“央企市營”“整合優化”“格子化管控”“八大工法”“三精管理”等一系列經營管理模式。他強調,管理是正確地做事,主要目的是提高效率;而經營是做正確的事,主要目的是提高效益。現在對企業的“一把手”來講,最重要的不再是管理,而是要把管理授權給別人去做,自己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去面對不確定性。“一把手”要坐鎮經營,自己先做正確的事,再讓大家正確地做事。如果自己要做的事情選擇錯了,即使大家做得再正確也沒用。強調從管理到經營,不是說管理不重要,而是經營更重要。
管理重要還是營銷重要的問題還沒有搞清楚,管理重要還是經營重要的問題又來了。無論哪一個維度,都有成百上千個成功或失敗的案例,讓人有些無所適從。在公司決策過程中,因為不同的目的和利益所在,來自不同背景和專業領域的董事會成員,擁有不同的思維模式和利益訴求。這種多樣性雖然有助于董事會做出更全面的決策,但也可能導致沖突和分歧,有些情形下甚至面臨無解局面。
因此,如何協調不同成員之間的利益關系,形成統一的決策意見,是公司決策的一大挑戰。無論如何,企業的首要目標是要活著,管理者需要在追求長期目標的同時,考慮如何實現短期效益,以滿足領導者和利益相關者的期望。這就需要公司通過優化董事會結構、調和治理機制來平衡不同利益主體的訴求,確保企業的關鍵抉擇能夠同時符合公司長期發展戰略和股東利益。也許,這就是決策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