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多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群眾文化藝術活動作為基層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展現地方特色與傳承地域文化的重要使命。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擁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民俗文化與獨特的地域文化,城固縣文化館在組織開展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活動不僅展現了城固縣的地方特色,如古老的民間習俗、精湛的傳統技藝以及富有韻味的地方文藝形式,還在文化傳承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通過深入研究城固縣文化館開展的群眾文化藝術活動,能夠更好地挖掘縣級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價值與潛力,為其他地區提供范例,促進地方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創新,使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一、城固縣群眾藝術活動的地方特色
(一)民俗文化的精彩展示
寶山泥塑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群眾的匠心與智慧。寶山泥塑以泥土為原料,通過捏、塑、雕、繪等多道工序,塑造出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及生活場景,或取材于民間故事,或展現鄉村生活百態,每一件作品都飽含鄉土氣息,與群眾生活聯系緊密。“城固架花”是城固民間刺繡藝術的杰出代表,用針線在織物上勾勒出精美的圖案,圖案題材涵蓋花卉、鳥獸、人物等,這些圖案并非簡單的藝術創作,而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寓意與象征意義。例如,在花卉圖案中,牡丹寓意富貴吉祥,荷花象征純潔高尚;鳥獸圖案中的龍鳳寓意吉祥如意,喜鵲則代表喜事臨門等。這些圖案不僅滿足了群眾對美的追求,更成為當地群眾表達情感、傳遞祝福的重要載體。
在戲曲領域,秦腔和“城固曲子”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其唱腔高亢激昂,在音樂調式、旋律走向以及節奏把握上,與當地的方言特點、民間音樂元素緊密結合。表演風格豪邁奔放,通過肢體動作、面部表情以及唱腔變化來塑造人物形象。每逢重大節日或鄉村慶典,秦腔劇團的演出成為當地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演員身穿華麗戲服,臉譜繪制遵循特定的傳統,色彩具有象征意義,紅表忠勇、黑示剛直、白寓奸詐,通過色彩與圖案的組合,直觀地展現了人物性格特征。表演過程中,演員的一顰一笑、一招一式皆遵循嚴格的戲曲程式規范,同時又融入了地方特色與個人表演風格,使得表演具有觀賞性與藝術感染力。在欣賞戲曲表演的過程中,群眾不僅獲得了娛樂體驗,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歷史文化、道德倫理等方面的教育。
(二)傳統技藝的傳承與弘揚
傳統技藝在城固縣文化館開展的群眾文化藝術活動中占據重要地位。城固縣的傳統手工技藝,如木雕、剪紙、架花等,歷史源遠流長。文化館通過舉辦傳統技藝培訓班,邀請當地的民間藝人擔任授課教師,向群眾傳授傳統技藝的精髓。在木雕培訓班上,學員們在老藝人的指導下,從挑選合適的木材開始,學習如何運用刻刀將木材雕刻成精美的圖案,感受木雕藝術的魅力。在剪紙活動中,參與者可以學習到城固剪紙獨特的構圖與剪法,如對稱式構圖、鋸齒狀剪法等,用剪刀在紅紙上創作出寓意吉祥的剪紙作品。在架花技藝展示區,觀眾能夠近距離觀看藝人將絲線針織成實用美觀的床沿、袖頭和其他工藝品。這些活動不僅讓傳統技藝得到了傳承,還吸引了更多年輕人的關注與參與,為傳統技藝的創新與發展注入活力。
此外,城固縣的傳統釀造技藝也在群文活動中嶄露頭角。例如,城固縣的柑橘酒釀造技藝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館組織相關活動,帶領群眾參觀傳統釀造作坊,了解柑橘酒從選果、榨汁、發酵到陳釀的全過程。邀請經驗豐富的釀酒師傅講解釀造工藝中的技巧,例如如何控制發酵溫度、如何調配酒液口感等。群眾還可以親身體驗部分釀造工序,如參與柑橘的清洗與榨汁環節,這種方式讓群眾對傳統釀造技藝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感受,激發了他們對傳統技藝傳承的熱情,也為傳統釀造技藝的傳承培養了傳承人。
二、城固縣群文藝術活動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一)增強群眾的文化認同
城固縣文化館開展的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對增強群眾的文化認同有著積極的作用。當群眾參與活動時,如參與社火表演的籌備與演出,他們會對家鄉的傳統習俗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無論是學習木雕、剪紙還是架花的群眾,在親手制作傳統工藝品的過程中,都能夠體會到古人的智慧與創造力,從而更加尊重和熱愛本土文化。觀看經過創新發展的地方戲曲和民間歌舞,群眾能夠從熟悉的鄉音鄉韻中感受到城固文化的獨特魅力,這種情感上的共鳴會進一步強化他們對城固文化的認同,使城固文化在當地群眾心中深深扎根,成為凝聚人心、團結彼此的精神紐帶。
(二)培育文化傳承人
文化館開展的群文活動為培育文化傳承人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在傳統技藝培訓班中,許多年輕人有機會接觸到城固的木雕、剪紙等古老技藝,一些具有天賦和熱情的年輕人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成長為傳統技藝的傳承者。他們在老藝人的悉心指導下,掌握了精湛的技藝,并開始嘗試將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為傳統技藝的創新發展貢獻力量。在地方戲曲和民間歌舞的傳承方面,文化館通過成立青少年戲曲社團、民間歌舞興趣小組等,吸引了眾多青少年參與。這些青少年在專業老師的教導下,學習戲曲演唱、舞蹈表演等技能,成為地方文藝傳承的新生力量,使得傳統藝術形式能夠得以持續傳承和發展。
(三)促進文化交流與傳播
城固縣文化館開展的群文文化藝術活動在促進文化交流與傳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舉辦文化藝術展覽、邀請外地藝術團體交流演出等活動,城固縣的文化藝術能夠傳播到更廣闊的舞臺。例如,城固的架花藝術展覽在其他地區展出時,精美的架花作品吸引了眾多外地觀眾,讓他們對城固民間藝術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外地優秀的藝術團體來到城固交流演出,也為城固群眾帶來了不同風格的藝術體驗,促進了城固當地文化與其他地區文化的相互借鑒與融合。這種文化交流與傳播不僅豐富了城固當地群眾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當地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當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創造了更有利的外部環境。
三、城固縣群文藝術活動的可持續發展策略
(一)加大文化資源整合力度
城固縣文化館應進一步加大文化資源整合力度。一方面,深入挖掘城固縣的歷史文化資源、民俗文化資源、民間藝術資源等,將分散的文化資源進行系統梳理和分類,建立完善的文化資源庫。例如,對城固縣的古建筑等歷史遺跡進行詳細勘查與記錄,對民間傳說故事、歌謠諺語等民俗文化進行收集整理。組織專業人員對城固縣的傳統技藝、地方文藝進行深入研究,挖掘其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并將這些研究成果納入文化資源庫,為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策劃與開展提供豐富的素材和理論依據。另一方面,整合文化館的人力、物力資源,優化部門設置與人員分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如鼓勵擅長組織民俗活動的人員與負責傳統技藝傳承的人員協同合作,共同策劃更具影響力的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整合文化館的場地資源,合理安排各類文化藝術培訓、展覽、演出等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提高場地利用率。此外,加強與其他文化機構、社會組織的合作與資源共享,如與當地的博物館、圖書館、民間藝術社團等建立合作關系,共同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互相提供資源支持和專業服務,形成合力,為群眾文化活動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資源保障。
(二)提升群眾文化活動品質
提升群眾文化活動品質是群眾文化活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活動策劃方面,應注重活動主題的深度與廣度,圍繞城固文化的核心內涵,策劃出更具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群眾文化藝術活動。例如,以城固的歷史名人文化為主題,舉辦系列文化講座、文藝演出和展覽活動。邀請專家學者深入解讀城固歷史名人的生平事跡、思想成就及其對城固文化發展的影響,通過文藝演出的形式展現歷史名人的故事和精神風貌,在展覽中展示與歷史名人相關的文物、書畫等資料,使觀眾感受城固文化的深厚底蘊。在活動組織上,加強對活動流程的精細化管理,確保活動的各個環節緊密銜接。從活動場地的布置到演員的排練演出,從觀眾的接待服務到活動的宣傳推廣,都要做到高標準、嚴要求。注重活動現場的氛圍營造,根據不同的活動主題和內容,設計合適的舞臺布景、燈光音效、裝飾布置等,為觀眾創造良好的觀賞環境。在活動內容創新上,應積極運用現代科技,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展示城固的歷史文化場景,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古代城固的繁華與城固的發展變遷。將流行文化元素融入地方文藝創作中,如將現代音樂風格與城固傳統戲曲唱腔相結合,創作出新穎獨特的戲曲作品,使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更能吸引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層次的觀眾,提高觀眾對活動的參與度和滿意度。
(三)拓寬資金來源渠道
拓寬群眾文化活動資金來源渠道對于文化活動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文化館應積極爭取相關部門財政資金的支持,通過制訂詳細的活動項目預算和發展規劃,向相關部門展示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性和社會效益,爭取更多的專項文化資金撥款。同時,加強與企業的合作,開展文化贊助活動。例如,與當地的旅游企業合作,在旅游景區舉辦群眾文化藝術活動,企業提供資金支持,文化館則為景區提供文化品牌宣傳服務。此外,還可以探索文化產業發展路徑,將城固的文化藝術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如開發具有城固文化特色的手工藝品、文化紀念品等,通過銷售文化產品獲取經濟收益,用于支持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開展。例如,將城固剪紙、木雕、架花等手工藝品制作成書簽、擺件等文化紀念品,將城固的歷史文化故事、風俗習慣等元素融入文創產品的設計中,如制作城固文化主題的筆記本、手機殼等。發展文化產業,不僅能夠為群眾文化活動提供資金支持,還能進一步傳播和弘揚城固文化,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為群眾文化活動的持續開展提供保障。
四、結語
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文化館開展的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在展現地方特色與傳承地方文化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通過對民俗文化的展示、傳統技藝的傳承弘揚以及地方文藝的創新發展,城固縣的地方特色得到了彰顯。在文化傳承過程中,不僅增強了群眾的文化認同感,還培育了文化傳承人,并且促進了文化交流與傳播。在未來的發展中,城固縣文化館應繼續堅守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使命,不斷挖掘和豐富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內涵與形式,讓城固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吸引更多群眾關注和參與到群眾文化藝術活動中來,使地方文化實現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袁永紅.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在文化館工作中的地位[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6(04):319.
[2]汪應培.縣級文化館藝術培訓延伸服務探索[J].藝術教育,2015(06):164.
[3]王強.縣級文化藝術中心在文化發展中的作用[J].科技風,2013(15):211.
[4]師慶合.創新群眾文化活動繁榮地方文化事業——縣級文化館工作現狀分析與對策思考[J].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02):81-83.
[5]呂愛蓮.數字媒體在文化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應用[J].匠心,2024(12):166-168.
[6]黃永華.文化館利用名人資源開展青少年美育工作探析——東莞市持續深入打造“張穆杯”青少年書畫現場大賽品牌[J].文化月刊,2024(12):86-88.
[7]段晶晶.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館的創新發展探索——以深圳市鹽田區文化館為例[J].文化月刊,2024(12):104-106.
[8]楊銳.文化館開展文化志愿服務中存在的問題與優化對策探析[J].參花,2024(35):143-145.
[9]穆安琦,虞潔,金武剛.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的創新實踐——以上海黃浦區文化館為例[J].中國文化館,2024(02):108-114.
(作者簡介:李娟,女,本科,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文化館,中級,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