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站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傳承地方文化的重要使命。尤其是隨著“文化惠民”政策的深入推進,文化站的設施設備不斷完善,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也日益高漲。群眾合唱因其低門檻、高參與度的特點,成為文化站最受歡迎的活動之一。然而,在群眾合唱活動的實際開展中,文化站面臨著參與群體不穩定、活動形式單一、數字技術應用不足、本土音樂資源挖掘不深入等問題,深入剖析這些問題并探尋有效的解決策略,對推動群眾文化繁榮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文化站開展群眾合唱活動的重要性
(一)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文化站作為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者,肩負著滿足群眾多元文化需求的重任。開展群眾合唱活動,能夠為群眾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例如,參加合唱活動,能夠培養青少年的興趣愛好,豐富老年人的退休生活。不僅能夠讓群眾在合唱中愉悅身心,還能增強他們對文化生活的參與感和滿足感,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二)提升群眾文化修養
其一,文化站作為群眾文化建設的引領者,肩負著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使命。在開展合唱活動時,工作人員通常會挑選富有感染力的曲目,不僅能夠使群眾深入了解歌詞內涵,還能營造出積極向上的氛圍。其二,在挑選合唱曲目時,通過篩選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能夠讓群眾接觸到更多元的音樂風格,拓寬群眾的音樂視野,進而提高其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其三,文化站利用其資源優勢,邀請專業音樂教師,為群眾開展系統的音樂講座與演唱技巧培訓活動,通過深入淺出地講解和實踐指導,幫助群眾學習音樂知識,掌握科學的演唱技巧,使群眾能夠在參與合唱活動的過程中提高藝術修養。
(三)增強群眾凝聚力
借助文化站的影響力,組織開展群眾合唱活動,能夠吸引不同年齡、職業的群眾參與。在排練過程中,大家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不僅在日常排練時促進了交流,更在舞臺表演時提高了默契程度,增進了彼此的了解與信任。這種深入的互動交流,不僅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更增強了群眾凝聚力,營造了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文化氛圍。
二、文化站開展群眾合唱活動存在的問題
(一)參與群體不穩定
文化站開展的群眾合唱活動,在參與群體的穩定性方面面臨著挑戰。一方面,合唱活動時間安排常與群眾的日常工作生活相沖突。例如,部分群眾白天忙于工作,晚間需處理個人瑣事,若將合唱排練安排在工作日,則難以保證其長期參與;另一方面,部分文化站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群眾參與活動存在較大的隨意性,常常因各種原因缺席合唱排練,這不僅影響了合唱活動的排練效果,還容易對其他群眾的參與熱情造成影響。
(二)活動吸引力不足
當前,文化站開展群眾合唱活動的形式較為單一,主要體現在活動開展模式和人員結構上。
一方面,群眾合唱的主要活動形式以常規的排練以及周期性的演出為主,缺乏創新性與多樣性。長時間的重復訓練,容易使群眾產生審美疲勞。例如,每次排練內容都是發聲練習和歌曲演唱,缺乏新穎的教學方法和互動環節。又如,演出形式較為固定,缺乏主題創新或獨特的表演形式。這種單調的活動形式,影響了群眾的參與熱情。
另一方面,老年人閑暇時間較為充裕,能夠相對穩定地參與活動,致使當前合唱活動參與人員以老年人為主,加上活動形式單一,更難吸引對文化活動有著個性化、時尚化需求的年輕人參與。這種年齡結構的失衡,不僅限制了合唱活動的創新與活力,更使活動后續發展動力不足。
(三)數字技術應用不足
當下,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數字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然而,文化站在開展群眾合唱活動時,未能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優勢。一方面,部分文化站缺乏對數字資源的充分應用,使得合唱活動訓練仍局限于線下培訓,無法更好地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文化站未能充分利用數字平臺的互動性和宣傳推廣優勢,例如,未能在網絡平臺建立與群眾互動溝通的渠道,缺乏有效的反饋機制,難以借助網絡平臺的傳播力對合唱活動進行有效宣傳推廣,導致合唱活動的推廣范圍受限,傳播效果不佳。
(四)對本土音樂挖掘不深入
文化站作為地方文化傳承的關鍵主體,承擔著傳播與弘揚本土優秀文化的重任,群眾合唱活動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然而,當前文化站在開展群眾合唱活動時,對本土音樂的開發利用不足。部分文化站并未投入充足的人力與物力挖掘本地獨特的音樂元素,如民間歌謠、傳統戲曲唱段等。部分文化站也未能將這些珍貴的本土音樂資源融入合唱活動中,致使合唱活動的內容缺乏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不僅不利于弘揚本土優秀文化,還降低了群眾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感。
三、文化站開展群眾合唱活動的優化策略
(一)優化時間安排與參與群體結構
1.靈活安排活動時間
文化站應針對不同群體開展詳細的時間需求調研,根據他們在一周內不同時間段的空閑程度,以及對合唱活動時長和頻率的期望,制訂更為科學、靈活的活動時間表。例如,除了在周末或節假日安排集中排練活動外,還可以在工作日晚上開設線上排練課程,重點進行發聲技巧、歌曲片段等方面的練習。同時,利用短視頻平臺定期發布排練指導視頻,內容包括練聲技巧、歌曲難點解析等,不僅能方便群眾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還能對合唱活動起到一定的宣傳作用;對于學生群體,則可以結合學校的課余時間和假期安排合唱活動,如利用寒暑假組織集中的合唱集訓營,進一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2.建立規范的團隊管理制度
首先,明確排練、演出的考勤要求,使團隊活動有章可循,保障合唱活動的有序開展。其次,對積極參與的群眾給予表彰和獎勵,例如,為表現優異者頒發證書,在文化站宣傳欄展示優秀群眾風采。最后,通過組織團隊建設活動,如音樂會觀摩、戶外拓展等,營造良好的氛圍,增進群眾間的情感交流,使群眾能夠長期穩定地參與合唱活動。
(二)創新合唱活動形式
1.豐富排練形式
除了傳統的發聲練習和歌曲演唱,文化站應引入多元化的排練方法。
首先,定期開展音樂知識講座,邀請本地音樂院校的專家學者或資深音樂從業者,開設音樂理論知識、音樂賞析等課程,讓群眾對相關音樂知識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要提高課程的趣味性,例如,在講解音樂史時,可結合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以故事的形式展開,使群眾更好地理解作品內涵。
其次,組織小組協作排練,根據群眾的年齡、音樂基礎等因素進行分組,每個小組負責一首歌曲的編排,從聲部設計、節奏變化到表演形式都由小組自主完成。在排練過程中,通過相互交流、討論,進一步培養了群眾的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新思維。
最后,排練結束后,各小組將合唱節目進行展示,其他小組給予評價和建議,共同提高群眾的合唱水平。此外,還可以引入身體律動訓練,讓群眾通過肢體動作感受音樂節奏。例如,在排練節奏感強烈的歌曲時,可以引導群眾跟隨節奏進行拍手、跺腳,并逐漸加入更復雜的舞蹈動作,使排練過程更加生動有趣。同時,這種方式還有助于群眾更好地把握音樂節奏,提高合唱活動的表現力。
2.創新演出形式
緊密結合地方文化、節日慶典等元素,舉辦主題合唱演出。例如,在春節期間,以春節為主題舉辦“新春祈福主題合唱”活動,選取《恭喜恭喜》《歡樂中國年》等具有春節元素的歌曲,活動現場裝飾也融入了春節元素,如中國結、紅燈籠等,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又如,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舉辦“家鄉文化主題合唱”活動,以本地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為主題,創作或改編相關的合唱曲目,同時在舞臺布置上對當地傳統手工藝品、歷史圖片等資料進行展示,讓群眾在參與和欣賞合唱活動的同時,更加深入地了解家鄉文化。
(三)加強數字技術應用
文化站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開展線上活動。例如,在網絡平臺設置教學資源庫、直播頻道、互動社區等功能模塊。
首先,邀請專業的視頻制作團隊與音樂教師,錄制不同難度等級的教學視頻,從基礎的發聲技巧到復雜的歌曲分析,對呼吸控制、共鳴運用、旋律特點、歌詞意境等多方面內容進行詳細講解,并結合示范演唱,滿足不同基礎群眾的學習需求。同時,這些教學視頻、音頻資料以及文檔教材,分類存放在教學資源庫中,方便參與群眾隨時查閱學習。
其次,文化站在直播合唱排練活動與舉辦線上演出時,可以設置實時互動環節,如讓觀眾通過彈幕提問,組織專業老師或參與群眾進行在線解答,增強觀眾與演出團隊之間的互動。除了直播的實時互動,互動社區也能為參與群眾提供交流互動的空間,參與群眾可在此分享學習心得、討論合唱技巧,共同提升合唱水平。
最后,文化站可以利用數字設備錄制并剪輯合唱演出視頻,邀請專業視頻剪輯師進行后期制作。為視頻配上合適的背景音樂與解說,對合唱曲目及演出背景進行介紹,制作成宣傳資料后,將其發布在文化站官網、社交媒體平臺,進一步提升活動影響力。
(四)挖掘地方音樂特色
1.加大對本土音樂挖掘力度
文化站可以整合各方資源,成立專門的本土音樂收集小組。小組成員包括文化站工作人員、本地音樂研究者、民間音樂愛好者等。
首先,制訂詳細的挖掘計劃,明確挖掘方向和重點區域。通過采訪民間藝人,收集他們的音樂故事和演唱經驗技巧,邀請他們現場演唱并錄制音頻和視頻資料。
其次,建立本土音樂資源庫,對收集到的音樂素材進行分類整理。按照音樂類型進行分類,如民間歌謠、傳統戲曲樂等;或按照地域來源進行分類,如音樂素材所屬的鄉鎮、村落;或按照音樂素材的相關信息進行分類,如演唱藝人、創作背景、音樂特點等。
最后,利用數字化技術,將音頻、視頻資料進行高清錄制和存儲,建立電子數據庫,方便后續的查閱和使用。這些豐富的本土音樂素材,能為合唱活動提供獨具地方特色的原始資料,是創作特色合唱曲目的基礎,使合唱活動更能凸顯地方特色。
2.將本土音樂融入合唱活動
一方面,邀請專業音樂人對本土音樂資源庫中的素材進行深入研究,將本土音樂元素與現代合唱技法相結合,創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合唱曲目。例如,將本地的民間歌謠進行改編,在保留其原始旋律和歌詞特色的基礎上,加入多聲部合唱設計;或在改編傳統戲曲唱段時,融入現代音樂形式。
另一方面,在合唱排練和演出中,增加本土音樂曲目的比重,或專門舉辦本土音樂合唱音樂會,突出本土音樂的特色和文化內涵,既能提高參與群眾對本土文化的了解,也能更好地推廣本土音樂。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文化站開展群眾合唱活動對于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升群眾文化素養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文化站開展的群眾合唱活動仍面臨諸多問題,但通過優化時間安排與參與群體結構、創新活動形式、加強數字技術應用、挖掘地方音樂特色等策略,可以有效推動文化站群眾合唱活動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姚垚.合唱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J].藝海,2024(08):48-50.
[2]黃河.社區群眾合唱活動開展的實踐研究[J].文化產業,2022(09):31-33.
[3]王蘭芬.文化館開展群眾性合唱活動的意義與發展建議[J].大眾文藝,2022(05):13-15.
[4]王音娜.探析文化館開展群眾合唱活動的策略[J].參花,2024(29):158-160.
[5]閆羽如.聲樂藝術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多元呈現與發展研究[J].藝術評鑒,2024(14):32-37.
[6]李強.群眾合唱對地方音樂文化的傳承[N].河南日報·農村版,2024-06-27(003).
(作者簡介:鄧超,女,本科,深圳市龍華區龍華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