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扎根于群眾日常生活,反映了群眾的審美意趣與價值取向。群眾文化內容廣泛,既包括傳統的民俗節慶、民間技藝傳承,也包括現代社區文化活動、群眾文藝創作。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群眾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擴大了其覆蓋范圍。同時,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也為新媒體注入了鮮活的內容,滿足了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深入探析新媒體時代群眾文化的傳播具有深遠意義。
一、群眾文化的內涵與特征
群眾文化,是廣大群眾在業余時間自我開發、自我參與、自我娛樂的社會文化活動。它以群眾為主體,以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為目的,涵蓋了豐富多樣的文化形式,如民間藝術、社區文化活動、群眾文藝表演等。其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群眾性。群眾文化面向全體社會成員,無論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程度,都能參與其中,這種廣泛的參與性使得群眾文化活動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
其次,自娛性。人們參與群眾文化活動,主要是為了滿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活動中獲得快樂。例如,人們通過觀看戲曲表演、參與傳統游戲等活動,享受文化帶來的樂趣,豐富了自身的業余生活。
最后,多樣性。由于地域、歷史等因素的差異,群眾文化呈現出豐富多樣的特征。例如,從形式上看,群眾文化包括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從地域上看,南北方音樂曲調不同,思想內涵和音樂風格等方面也存在差異。
二、新媒體時代群眾文化傳播的意義
(一)促進群眾文化創新
新媒體的互動性和開放性激發了群眾的創造力和參與熱情,群眾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成為群眾文化活動積極的參與者和創造者。群眾可以通過新媒體展示自己的文化創意和原創作品,可以與來自不同地域、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流與分享。同時,新媒體也為文化創新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來源,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使得群眾文化在多元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中實現創新發展。
(二)豐富群眾文化內涵
新媒體打破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文化能夠相互借鑒,豐富了群眾文化的內涵和形式。例如,數字文化館可以讓群眾欣賞到其他地區的民間傳統文化,感受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地域文化特色;同時,群眾也可以領略到不同民族的獨特生活方式,拓寬了自身的文化視野??傊?,新媒體的應用為群眾文化活動注入了多種元素,豐富了群眾文化的內涵。
(三)提升群眾文化素養
新媒體時代,群眾文化傳播內容涵蓋了多個領域,群眾在接觸和參與這些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增長見識,提高自身的審美水平和文化鑒賞能力。例如,通過在線學習平臺、文化講座直播等,群眾可以獲得高質量的教育資源和文化知識,進一步提升自身文化素養。
三、新媒體時代群眾文化傳播的現存問題
(一)傳播思維存在局限性
當前,由于受傳統媒體傳播思維的影響,部分文化館工作人員仍習慣于單向輸出信息,忽視了群眾的主體地位,沒有充分調動起群眾參與文化傳播的積極性,導致傳播效果不盡如人意。另外,在新媒體時代,群眾文化傳播渠道眾多,需要整合多種渠道進行立體式傳播。但部分文化館工作人員缺乏整合傳播思維,不能將線上線下渠道有效結合,無法實現不同新媒體平臺之間的協同合作,導致群眾文化資源分散,無法形成傳播合力。
(二)傳播形式及內容缺乏創新
在新媒體時代,傳播形式豐富多樣,但部分文化館仍局限于用傳統的圖文形式傳播群眾文化,對短視頻、直播、H5等新的傳播方式應用不足,內容呈現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難以引發群眾的廣泛關注。另外,部分工作人員缺乏創新思維,內容創作呈現出同質化現象,未能深入挖掘和創新表達本地特色文化,降低了群眾對群眾文化活動的興趣與期待。
(三)對新媒體技術應用不足
一方面,對新媒體的互動性功能利用不充分。新媒體的互動性較強,用戶可隨時留言、評論、分享,但部分文化館工作人員未能充分利用這一特性,沒有深入挖掘新媒體的互動價值,無法根據群眾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傳播內容和形式,導致群眾參與感不強。
另一方面,對新媒體的個性化服務功能應用不充分。新媒體可依據大數據實現群眾文化內容的個性化推送,但部分工作人員仍采用傳統的傳播方式,未能根據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和興趣愛好提供個性化內容,使得傳播效果大打折扣。
(四)工作人員專業能力不足
一方面,部分工作人員缺乏新媒體平臺操作、內容制作與推廣等方面的專業技能。例如,不熟悉短視頻拍攝與剪輯的技巧,導致制作出的群眾文化宣傳視頻質量不高,無法吸引群眾。同時,由于不了解社交媒體平臺的算法規則,使得發布的內容難以獲得廣泛傳播。
另一方面,缺乏專業策劃人員,難以制定出系統、有效的群眾文化傳播方案,無法根據不同的文化主題和群眾需求,設計出有針對性的傳播活動。此外,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不強,導致了團隊內部的工作流程混亂,成員的工作效率低下,影響了群眾文化宣傳工作的順利開展。
四、新媒體時代下群眾文化傳播的優化策略
(一)創新文化傳播方式
新媒體時代,群眾文化傳播應采用多渠道融合的方式,擴大文化內容的傳播范圍。
首先,利用短視頻平臺傳播群眾文化。短視頻平臺以其簡潔、生動的特點,成為群眾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制作優質的短視頻,展示群眾文化活動的精彩瞬間,吸引群眾的關注。
其次,借助社交媒體平臺擴大群眾文化影響力。文化館可以通過創建官方社交媒體賬號,以及官方網站等,定期發布群眾文化活動信息、文化知識等內容。通過社交媒體平臺的傳播,吸引更多群眾關注并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中。
再次,運用VR和AR技術提升群眾文化體驗。利用 VR和AR 技術,可以營造沉浸式的群眾文化展覽氛圍。用戶可以通過佩戴相關設備,身臨其境地感受群眾文化的魅力。例如,可以舉辦關于歷史文化遺跡、民俗文化村的AR 展覽,讓群眾更好地了解和體驗群眾文化。
最后,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傳播方式??梢耘e辦群眾文化展覽、演出等線下活動,同時通過網絡直播、社交媒體等渠道進行線上傳播,擴大活動的影響力。
(二)優化文化傳播內容
在新媒體時代,要優化群眾文化傳播內容,首先應深入了解群眾的需求和興趣。通過大數據分析、問卷調查、社交媒體互動等方式,收集群眾對不同類型文化內容的反饋和需求信息,為后續的內容創作和傳播提供參考,進而為廣大群眾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文化內容。
一方面,可以挖掘本土文化、民間藝術以及傳統習俗等資源,創作出兼具地域特色和時代氣息的文化作品,吸引相應的受眾群體。例如,某地區利用新媒體平臺展示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剪紙、刺繡、木雕等,吸引了群眾的廣泛關注。同時,鼓勵群眾積極參與文化創作,通過舉辦文化創意大賽、短視頻征集等活動,激發群眾的創作熱情,為群眾文化傳播提供豐富的內容資源。
另一方面,可以結合社會熱點和流行文化元素,創作出具有時代感和吸引力的文化內容。例如,在環保意識日益增強的當下,可以將傳統手工藝與環保主題相結合,在線上舉辦以“竹編與環保生活”為主題的展覽,展示竹編在現代生活中的創新應用。此外,可以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流行文化相結合。例如,將傳統戲曲元素融入流行音樂中,創作出具有獨特風格的歌曲,不僅豐富了歌曲的文化內涵,也促進了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播 。
(三)注重平臺的互動與監管
為增強用戶黏性,應在平臺上設置多樣化的互動環節。如在文化知識競賽中,設置與群眾文化相關的題目,群眾不僅能夠通過答題學習文化知識,還有機會獲得獎品,提高了群眾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互動性。同時,建立群眾反饋機制,鼓勵群眾分享自己的觀點、感受和建議。工作人員應及時回復群眾的評論和反饋,與其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互動關系,進而增強群眾的歸屬感。同時,工作人員應加強對平臺的管理,確保平臺內容的質量和安全性。平臺要建立嚴格的內容審核機制,對發布在平臺上的內容進行審核,確保內容積極健康、真實準確,避免虛假信息的傳播,維護平臺的良好形象。
(四)加大人才培養力度
在新媒體時代,群眾文化傳播需要具備新媒體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因此,要加大對新媒體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提高他們的新媒體素養和創新能力。
首先,引進專業的新媒體人才,通過公開招聘等方式,選拔出具有相關專業背景和經驗的人員,充實群眾文化傳播隊伍,為群眾文化傳播帶來新的活力和創意。
其次,通過開展新媒體培訓課程、舉辦新媒體研討會等活動,讓現有工作人員掌握新媒體平臺操作、網絡技術、數據分析等方面的知識,提高他們的新媒體技術應用水平。同時,也可以鼓勵新媒體專業人才與文化工作者進行合作,共同探索新媒體時代群眾文化傳播的創新路徑。
最后,制定科學合理的考核制度,對工作人員的具體工作情況進行考核和評價,從而激發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鼓勵人才創新,對在群眾文化傳播內容、形式、技術等方面有創新成果的人才,給予獎勵,推動群眾文化傳播創新發展 。
(五)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相關部門應加大對群眾文化傳播的資金投入力度,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支持群眾文化傳播項目。資金可用于建設群眾文化傳播平臺、培養專業人才、開展文化活動等方面。對一些具有創新性和發展潛力的群眾文化傳播項目,給予重點扶持。對于利用新媒體技術創新群眾文化傳播形式的項目,如開發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App、建設數字文化館等,提供資金支持,推動項目的順利實施。同時,還可以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群眾文化傳播,促進群眾文化傳播的多元化發展。
五、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組織和開展多樣化的群眾文化活動,能夠有效拓寬群眾視野,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在新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探析群眾文化的傳播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文化館應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吸引更多群眾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中,進而推動群眾文化工作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黃琳清.新媒體時代下的群眾文化傳播方式探析[J].名家名作,2024(27):40-42.
[2]石曉琳.新媒體時代下群眾文化工作的推廣路徑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4(16): 69-71.
[3]吳鵬.關于新媒體時代群眾文化活動的探討[J].中國民族博覽,2024(12):62-64.
[4]孟瑩.新形勢下文化館群眾文化工作的創新發展研究[J].參花,2024(10):146-148.
[5]鐘海.新媒體環境下群眾文化推廣工作研究[J].明日風尚,2024(04):179-181.
[6]沈潔.新媒體背景下群眾文化的傳播策略[J].三角洲,2023(04):196-198.
[7]羅悅.新媒體時代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途徑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2(20):96-99.
[8]李霞.探究互聯網環境下群眾文化的傳播創新[J].參花(上),2022(10):134-136.
[9]許文青.淺析新媒體時代下群眾文化工作的推廣路徑[J].參花,2024(29):125-127.
[10]王永良.新媒體時代下群眾文化工作的推廣路徑研究[J].參花(下),2023(09):122-124.
[11]章輝明.新媒體時代群眾文化工作推廣路徑[J].中國報業,2024(08):170-171.
[12]陳正俊.新媒體時代群眾文化工作推廣路徑探討[J].中國報業,2024(18):52-53.
(作者簡介:徐靜,女,本科,貴州省黔西市文化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