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是推進群眾文化工作繁榮發展的重要任務。文化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主陣地,肩負著重要使命。本文將以煙臺市文化館的工作實踐為例,淺談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具體實踐路徑。
一、公共文化服務的實踐措施
一要堅持有關部門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的原則,強化有關部門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引導與保障作用。二要優化公共文化資源的配置機制,打破城鄉與區域間的資源壁壘,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要特別注重利用數字化技術,構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服務模式,拉近公共文化服務與群眾的距離。同時,針對群眾文化需求的多樣性與差異化,建立動態調整機制,確保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三要大力培育和激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借助社會組織的創新活力,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多元化與專業化發展。四要推動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借助地方特色文化資源,促進文化旅游協同發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綜合效益。
二、公共文化服務的實踐思路
(一)群眾性與地方性并重,精準對接群眾需求
文化館始終堅持群眾性和地方性原則,將服務群眾作為工作的核心,通過深入調研了解群眾的文化需求,策劃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如“社區文化節”“非遺傳承體驗營”等,提升了當地群眾對文化活動的參與度,不僅有效激發了地區的文化活力,還增強了群眾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二)拓寬文化傳播渠道,促進群眾文化全面覆蓋
為了提高文化活動的影響力,文化館積極與廣播電視和網絡平臺合作,采用直播和錄播的形式傳播文化活動,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更多群眾能夠通過多種媒介參與文化活動,實現了大范圍的文化互動。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這為農村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促進了群眾文化的廣泛傳播。
(三)整合地域特色文化資源,促進共建共享
文化館在組織各類文化活動時,應注重整合省內外優質文化資源,邀請優秀文藝團體進行演出,確保活動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這不僅提升了本地文化活動的質量,還推動了優質公共文化服務的共建共享,使其惠及更多群眾。此外,文化館還應積極推進“文化+旅游”模式,借助地方特色文化資源,促進文旅協同發展,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的綜合效益。
三、公共文化服務的實踐舉例
(一)以“群星獎”為契機,繁榮群眾文藝創作
文化館充分認識到“群星獎”不僅是對群眾文藝創作的肯定,更是激發群眾創作熱情、推動文化創新的重要動力。為備戰“群星獎”,文化館采取了一系列舉措,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1.做好群眾文藝創作的組織與策劃工作
由市文化和旅游局牽頭,文化館成立了專門的群眾文藝創作指導小組,邀請國內知名藝術家和文化學者擔任顧問,為群眾文藝創作者提供專業的指導。該小組定期組織創作培訓、交流研討會等活動,幫助創作者提升藝術水平,拓展創作思路,提高作品質量。
2.鼓勵群眾文藝創作多元素融合
文化館充分挖掘具有本地特色的傳統文化資源,如剪紙、面塑、膠東大鼓等,將其與現代藝術形式相結合,創作出一系列富有創新性和時代感的作品。以《繡新顏》為例,該作品巧妙地將傳統刺繡與現代舞蹈融為一體,不僅保留了刺繡技藝的精髓,還賦予其全新的表現形式,成功吸引了年輕人的關注。作品創新不僅提升了群眾文藝創作的觀賞性和藝術價值,還推動了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
3.擴寬群眾文藝創作的傳播渠道
文化館與電視、紙媒、新媒體等多平臺合作,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廣泛宣傳推廣優秀作品。《繡新顏》不僅在線下各類文藝比賽中屢獲殊榮,更依托網絡等新媒體平臺,實現了傳播全覆蓋;通過融媒體宣傳等途徑,更多群眾能夠接觸和了解到本土優秀文藝作品,為創作者提供了更寬廣的展示平臺,進一步提升了群眾的文化自信,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
(二)匯集群眾力量,推進藝術普及
文化館充分整和了省、市、縣三級群眾文化力量,實施了一系列創新舉措,推進了全民藝術普及。
1.創辦主題訓練營,打造藝術美育品牌
文化館打造了系列藝術美育品牌,以創辦多主題訓練營為主,為不同年齡段的群眾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藝術培訓活動。如“行走的美育課堂”,將書法、繪畫、攝影等專業藝術團隊引進社區,將展覽、教學、比賽相結合,在互動中提升社區居民的藝術欣賞水平;“家門口藝術課堂”,將“菜單式”的培訓課“送進”居民家,由藝術名家和資深教師進行課程培訓,既創造了便利的學習條件,又增強了居民的文藝創作體驗感與參與感。其中社區書法班、繪畫班等,吸引了眾多老年人的積極參與;“暑期周訓練營”,是面向中小學生的藝術訓練營,內容豐富,包括舞蹈、音樂、戲劇等多種藝術門類,既與學校美育課程緊密結合,又體現了社會美育的重要作用。2023年,全市共舉辦了20余場藝術展覽和比賽,涉及119個班次,累計公益培訓課時達6000課時,服務人次達15萬,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
2.做好惠民工程,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文化館通過三項惠民工程,積極推動鄉村文化的振興和發展,將高質量的文化服務送進鄉村。一是“五送六進”工程,將“文化、技術、健康、法律、溫暖”送進“農村、社區、學校、企業、軍營、機關”,為群眾提供“全品類”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既培養了群眾的法治意識,又提升了群眾的文化素養。二是“三關四愛”工程,即“關注農村、關心農民、關愛農村文化;愛黨、愛國、愛家鄉、愛生活”。文化館每年定期舉辦基層文藝骨干培訓班,邀請知名藝術家為農村文藝愛好者提供專業指導,協同群眾創作更多反映農村生活的藝術作品。三是“民間文藝團隊”工程,該工程以支持和培育民間文藝團隊為主,在農村文化活動中承擔關鍵性的組織引領、傳播向導、后勤服務等工作。2023年先后組織了“膠東五城市新春秧歌展演”“全市創新小戲小劇優秀作品展演”等10余場秧歌大賽,群眾紛紛走上舞臺,展示自己的才藝,有效提升了鄉村的凝聚力和群眾自豪感。
3.強化文化空間建設,實現城鄉文化服務共享
文化館通過改善現有的文化設施、增加新的公共文化空間,確保廣大群眾能夠更便捷地接觸到豐富的文化資源。一是著力改善文化設施。鎮村兩級文化站(室)得以改造升級,新增了現代藝術培訓設備,擴建了演出場地。2023年全市共完成了150個文化服務中心的改造,為村民創造了更加規范舒適的學習和演出環境。二是積極開拓公共文化空間,在城市公共空間和鄉村社區新增了多個文化活動中心和藝術展示場所。以煙臺綜合展示中心為例,其涵蓋9大類別1000余件非遺展品,開設了“非遺星期六”研學課程20期,邀請非遺傳承人傳授剪紙、膠東花餑餑等傳統技藝,使群眾親身體驗并了解傳統文化,進一步推動了文化服務的高質量發展。三是提供“一對一”精準服務,即根據各社區文化團隊的不同需求,為每個團隊量身定制培訓和輔導計劃,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切實解決群眾文化創作、公共文化服務中的問題;同時邀請其他城市的文化團隊參與,共同展示和分享文化成果,加強了不同地區之間的聯系和合作。
(三)以“云旅游”資源為支撐,體現文旅新形態
文化館利用數字化技術和互聯網平臺,豐富了文化服務的形式和內容,通過整合“云平臺”文旅資源和支持“文旅七進”行動,提高了文化服務水平。
1.整合“云平臺”文旅資源
文化館打造了數字化文化服務平臺,將戲曲演出、書法作品、文學講座等文化活動同步到線上,提供了便捷的“云展演”“云課堂”和“云講座”等服務。這不僅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擴大了文化活動的覆蓋面,還增加了服務內容,增強了服務的互動性,并以溝通反饋實現了服務閉環,提高了服務效果。2023年,文化館在數字平臺舉辦了100余場次的線上文化活動,累計觀看人次超過50萬,群眾參與率以及互動率得到顯著提高。
在整合“云平臺”文旅資源的過程中,文化館還采用了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創新模式。例如,景區內的戲曲演員在實景舞臺上表演的同時,還進行了網絡直播,吸引了一大批線上觀眾。這不僅豐富了游客的文化體驗,還提高了景區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相關平臺同步發布了景區文化活動的預告信息和回顧視頻,增強了游客的體驗感。此外,文化館推出的“云游煙臺”系列活動,以VR技術展示了煙臺的著名景點和文化遺址,使游客能夠在線上體驗到煙臺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魅力。2023年,“云游煙臺”活動吸引了超過100萬的觀眾在線觀看,有效推動了文化和旅游產業的共同發展。
2.響應“文旅七進”行動號召
文化館積極響應“文旅七進”行動號召,在各景區街區舉辦了一系列“街頭藝人沉浸式演出”活動。這些活動包括薩克斯演奏、少兒流行音樂演唱等多種形式的文藝表演,不僅豐富了市民和游客的文化生活,也營造了濃厚的藝術氛圍。2023年,全市共舉辦了150余場次的街頭藝人演出,服務人次超過了10萬,廣受好評。
通過“文旅七進”行動,文化館在推動文旅融合發展中積極探索創新路徑。例如,在旅游景區招募文旅志愿者,為游客提供文明旅游宣傳、秩序維護等服務。文旅志愿者不僅是景區的“服務員”,更是文化傳播的推動者。他們在景區內為游客提供導覽服務、講解歷史文化背景,使游客在享受美景的同時,也能深入了解煙臺的文化底蘊。2023年,全市共招募了500余名文旅志愿者,他們在各類文化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游客提供了優質的服務。
四、公共文化服務的實踐成就
(一)全民參與,構建群眾隊伍
文化館通過開展社區文化節、校園文化藝術周和非遺傳承體驗營等一系列活動,積極推動群眾文化的發展。以“和諧鄰里·共享美好”為主題的社區文化活動,不僅豐富了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還提高了社區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文化館還重視青少年的藝術啟蒙教育,通過校園文化藝術周,激發了青少年對藝術的興趣,培養了未來的文化接班人。此外,“非遺星期六”等活動的推出,進一步提升了市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水平,構建了一支新時代的文化傳承隊伍。
(二)多效服務,形成活動矩陣
文化館運用多種渠道和形式,形成了立體的文化活動矩陣,豐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通過戶外廣場藝術季和鄉村文化振興計劃,文化館不僅在城市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服務,還深入鄉村,縮小了城鄉群眾文化發展差距。尤其是通過組織多場鄉村群眾文化活動,有效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養。此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云展演”“云課堂”等項目,使得文化活動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服務了更廣泛的群眾。
(三)文旅融合,開啟文化惠民新篇章
文化館在積極推動文旅融合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在旅游景區開展“街頭藝人沉浸式演出”活動,煙臺市創新性地將文化活動融入旅游產業,提升了游客的文化體驗感。同時,通過推廣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作品,文化館不僅豐富了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也展示了山東的文化魅力,提升了當地文化品牌形象。在文化館組織下,文旅志愿者在景區內提供志愿服務,進一步推動了文明旅游理念的傳播。
五、結語
通過秉持群眾性和地方性原則,文化館成功地將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帶到了基層,不僅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增強了群眾的文化認同感。同時,借助新媒體技術,這些活動得以跨越地域限制,觸達更廣泛的受眾群體,促進了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有效推動了群眾文化工作繁榮發展。
(作者簡介:于瑩,女,本科,煙臺市萊山區文化館,中級,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