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背景下,加強鄉村文化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環節。“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活動旨在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在推動鄉村文化繁榮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基于此,本文將從活動的意義、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對策三方面,論述“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活動的重要性。
一、“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活動的意義
(一)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受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條件的限制,村民的文化活動種類相對單一。而“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活動將傳統戲曲、現代歌舞、地方曲藝等多種藝術形式帶入鄉村,讓村民享受到優質的群眾文化。此外,這些活動往往與當地的民俗文化相結合,不僅讓村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還增強了其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保護意識。在“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活動中,村民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積極參與者,在觀看演出的同時,也會參與到互動環節中,這種參與感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質,滿足了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在文化多元化的現代社會,傳統文化面臨著失傳的風險,而“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活動無疑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通過將經典戲曲、民間藝術等傳統文化形式送入鄉村,不僅讓村民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和了解這些文化,也讓傳統文化找到了新的生長土壤。這些活動不僅是對傳統技藝的展示,也促進了其在年輕人之間的傳播,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培養了新的力量。同時,“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活動也是對傳統文化內涵的挖掘和再創造,在保留傳統文化元素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審美和時代精神,能夠使得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這種文化傳承的過程,也是對民族精神的弘揚,讓村民在享受文化滋養的同時,深刻感受到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繼而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三)促進鄉村社會發展
“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活動往往蘊含著積極向上的主題,這對于改善鄉村社會的文化環境有一定影響。“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活動有助于提升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文化活動為村民提供了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機會,有助于增進村民之間的鄰里親情,促進鄉村社會的發展。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村民能夠享受到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質。此外,文化活動的開展還有助于培養村民的集體意識和公共精神,讓村民在參與中學會合作與分享,對于構建和諧的鄰里關系至關重要。
(四)縮小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差距
通過將城市中的優秀文化資源引入鄉村,村民可以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等的文化服務,滿足村民的文化需求。有助于提升鄉村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縮小城鄉文化服務差距。“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活動還有助于提升村民的文化素質。通過文化活動,村民可以接觸到更多元的文化內容,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有助于培養村民的文化自信,促進鄉村文化事業的發展。
二、開展“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活動存在的問題
(一)劇種選擇不符合群眾喜好
由于部分組織者在選擇劇種時未能充分了解村民的文化需求和審美習慣,導致所提供的戲劇內容與村民的期待存在一定的偏差。一些地方戲曲或現代戲劇可能因接受度差異而“遇冷”,不僅無法滿足村民對文化多樣性的需求,還影響了活動開展效果,甚至造成文化資源的浪費。
(二)表演內容較為單一
一些地方在送戲下鄉時往往傾向于選擇易于組織和表演的傳統戲曲,而忽視了村民對文化多樣性的需求。在送戲下鄉實踐中,戲曲往往占據主導地位,而其他形式的表演藝術,如歌舞、相聲、小品、魔術等,則相對匱乏。這種單一化的活動內容選擇,不僅無法滿足不同年齡層、不同興趣群體的文化需求,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會降低村民對文化活動的興趣。此外,活動內容的單一性也限制了送戲下鄉的活動效果,村民的文化需求是多層次、多樣化的,然而,由于活動內容單一,這些需求往往得不到有效滿足,使得送戲下鄉活動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文化資源配置不均衡
文化資源配置的不均衡,使得“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活動的實際效果與預期目標相差甚遠。因缺乏必要的文化設施和演出團隊,許多村民難以享受到優質的文化服務,不僅加大了城鄉間的公共文化服務差距,也影響了鄉村文化建設。
(四)“送戲下鄉”活動缺乏持續性
“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活動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缺乏持續性的問題,嚴重影響了該活動在鄉村的深入推廣和文化效應的持久發揮。這種缺乏持續性的現象主要體現在活動開展的頻率、內容更新以及效果跟蹤等方面。許多“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活動往往是階段性或季節性的,缺乏全年規劃和長期安排,導致村民在享受文化服務時存在時間上的空白,不僅不利于鄉村文化建設的長效發展,也難以培養村民對文化活動的持續興趣和參與熱情。此外,由于缺乏持續性,一些優秀的文化資源和創新成果無法得到有效積累和傳承,難以實現文化服務質量的提升。
(五)專業人才匱乏
在“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活動中,專業人才匱乏已成為制約活動發展的關鍵因素。由于鄉村的經濟和文化發展相對滯后,許多專業人才選擇到城市尋求更好的發展機遇。這導致鄉村文化人才流失嚴重,無法滿足“送戲下鄉”活動的需求。首先,由于缺乏專業的演員培訓和選拔機制,參與送戲下鄉的演員在演技、表現力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一些演員的表演水平較低,難以勝任高質量的文藝演出。其次,編劇和導演是文藝作品創作的核心力量。然而,在“送戲下鄉”活動中,優秀的編劇和導演人才嚴重短缺。這導致活動的形式和內容缺乏新意和深度,難以引起觀眾的共鳴。另外,“送戲下鄉”活動的成功舉辦需要專業的管理和運營人才來負責活動的策劃、組織、執行和評估等工作。然而,目前許多地方缺乏這類人才,導致活動在籌備和執行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和困難。
三、開展“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活動的對策
(一)以群眾需求為導向
為了加強“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活動的實效性和吸引力,需要以群眾的需求為導向,確保文化服務的精準對接和村民的積極參與。村民對文化的需求是多樣性的,希望接觸和欣賞多種藝術形式。因此,應充分考慮村民的興趣和喜好,確保送戲下鄉內容能夠貼合村民的實際文化需求。相關文化部門和組織者在策劃和實施活動時,也要深入鄉村進行廣泛細致的調研,了解不同年齡、不同文化背景的群眾對文化活動的真實需求。通過深入調研,可以更準確地選擇和編排節目,讓“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活動能夠引發觀眾的共鳴。
(二)創新“送戲下鄉”形式與內容
其一,鼓勵戲劇創作者深入鄉村,從村民的日常實踐中汲取靈感,并創作出反映鄉村生活變遷的作品,進而引起村民的情感共鳴。其二,要融入現代元素,利用現代舞臺技術,如多媒體、光影效果等,為傳統戲曲注入新的生命力,讓傳統藝術形式煥發出新的活力。其三,注重劇種選擇的創新性和時代性。在傳承經典文化的同時,融入現代元素,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例如,可以在傳統戲曲中融入現代舞蹈元素,使節目在保有傳統韻味的同時又不失現代感。通過這樣的創新,不僅能夠吸引更多的觀眾,還能讓村民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相關部門應加大對戲劇創作的扶持力度,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劇本創作和劇目編排,為戲劇藝術創作者提供更多的創作空間和展示平臺。
(三)建立并完善資源分配機制
資源分配機制的建立應當遵循公平性、透明性和效率性原則,確保有限的文化資源能夠得到合理分配,惠及更廣的范圍。首先,需要制訂明確的資源分配標準,結合人口密度、文化需求、經濟發展水平、地理位置等因素,通過科學的評估體系進行綜合考量,確保文化資源優先向文化需求迫切的地區傾斜。其次,應當建立健全的資源分配流程,從資源的申請、審批到使用,每一個環節都應做到程序公正、信息公開。最后,要注重資源的多元化和可持續性,除了財政支持外,還應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通過企業贊助、公益捐助等方式,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形成相關部門、市場和社會共同參與的文化資源供給體系。
(四)制訂“送戲下鄉”長期工作計劃
“送戲下鄉”的長期工作計劃應當具有前瞻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需要綜合考慮鄉村文化發展的長遠目標與現實需求,制訂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一方面,計劃應當明確長期目標,如提升鄉村文化服務水平、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等,并將這些目標分解為具體的階段性任務,確保每一階段都有明確的實施重點和預期成果。另一方面,計劃應包含詳細的活動安排,包括每年送戲下鄉的次數、時間、地點、內容選擇、參與劇團等,同時要考慮到不同季節、節慶日、農忙期等因素,合理規劃活動時間,確保活動能夠順利進行。
(五)培養具備專業素養的文藝隊伍
一方面,通過交流與學習,提升現有文化工作者的專業能力。如組織定期的專業培訓課程,邀請文化藝術領域專家進行授課,傳授最新的藝術理念和創作技巧。同時,鼓勵文化工作者參加藝術交流活動,拓寬視野,了解前沿藝術動態。另一方面,與高校、文化團體合作,培養一支熟悉鄉村文化需求,具備專業素養的文藝隊伍。如開設針對鄉村文化的課程,培養學生的鄉村文化意識和服務能力。同時,還應與藝術團體合作,共同舉辦各類文化活動,讓專業人才在實踐中提升服務鄉村的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活動不僅是提升鄉村文化服務水平的有效途徑,更是促進鄉村文化繁榮發展的持久動力。通過持續、深入地開展這一活動,能夠不斷滿足村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未來,應進一步優化活動內容,完善工作機制,確保“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活動在新時代發揮更大的作用,為鄉村文化建設注入新的動力。
參考文獻:
[1]郭瑞卿.藝術類院校輔導員開展“三全育人”的路徑思考和探索——以中國戲曲學院“送戲下鄉”社會服務實踐為例[J].大學教育,2024,18(12):59-62+68.
[2]王慧.送戲下鄉提實效鄉村文化助振興[J].農家致富,2024,27(01):54-55.
[3]苗青.送戲下鄉惠民暖心[J].農家致富,2023,11
(09):51-52.
[4]孫永杰.送戲下鄉[J].山東畫報,2023,13(02):
106-111.
[5]孫現富.期待更多“莊戶劇團”下鄉[J].鄉村.農業.村民(B版),2021,28(04):15-18.
[6]崔敏.楊陵區文化館“文化志愿者送戲下鄉”——最佳文化志愿服務工作案例[J].百花,2022,23(07):115-116.
[7]徐慧.送戲下鄉呼喚文化互動交流[J].劇影月報,2021,18(06):86-87.
[8]陶積平.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為鄉村振興添活力[J].村委主任,2024(19):28-30.
[9]李靜.民族地區“送戲下鄉”傳播效果及其提升策略研究[D].湖北民族大學,2019.
[10]聶宗俊.讓送戲下鄉的文化服務成為文化惠民的新常態[J].中國文藝家,2019(02):284.
[11]陳乃平.送戲下鄉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02):86-87.
[12]張秀麗.“送戲下鄉”對戲曲文化在農村傳承的意義[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02):88-91.
(作者簡介:顏盈盈,女,本科,淮安市洪澤區高良澗街道辦事處,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