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的背景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民族精神的瑰寶,對于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增強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將優秀傳統文化精髓融入群眾文化活動中,不僅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而且能夠深化活動內涵,提升活動品質,同時有力地促進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因此,本文將系統闡述群眾文化中優秀傳統文化融合與創新的策略及實踐框架,旨在為群眾文化活動的后續發展提供一定參考。
二、群眾文化活動的特點
隨著當代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漸多元化,而群眾文化活動作為一種面向群眾的文化活動,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群眾文化活動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服務性。群眾文化活動具有以民為本、服務大眾的特質。這類活動旨在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通過提供豐富多樣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如文藝演出、展覽展示等,促進了文化的普及與傳播。服務性不僅體現在內容的多樣性和形式的創新性上,更體現在對特定群體需求的精準對接上,如針對老年人、青少年等不同群體的文化活動設計,充分體現了文化活動的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
第二,群眾性。群眾文化活動通常由群眾自發組織或在相關部門引導下開展,參與者來自社會各個階層,涵蓋了不同年齡、性別、職業的人群,形成了廣泛的群眾基礎。群眾性還體現在活動的自發性和持續性上,許多文化活動如節日慶典、民俗活動等,已深深植根于群眾生活之中,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現代的重要紐帶,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傳承力。
第三,互動性。群眾文化活動呈現出高度的參與性和交流性。一方面,這類活動不僅鼓勵群眾積極參與其中,成為文化創造與傳播的主體,而且通過多樣化的互動形式,如現場表演、工作坊、討論會等,促進了參與者之間的思想交流。互動性還體現在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多維互動,這種互動機制不僅增強了活動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還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在互動過程中,群眾不僅能夠欣賞和學習到豐富的文化知識,還能通過親身體驗和實踐,提升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能力,進而激發其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與傳承意識。
第四,公益性。群眾文化活動往往不以盈利為目的,而是致力于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社會文化的均衡發展。公益性體現在活動的普及性上,群眾能夠平等地享受到文化活動的滋養。此外,公益性還體現在群眾文化活動的教育功能上,許多文化活動旨在提升群眾的文化素養、審美能力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傳遞正能量,為群眾文化的持久發展奠定了文化基礎。
三、群眾文化活動中融合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一)弘揚和保護傳統文化
當前,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文化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給傳統文化的存續與傳承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鑒于此,將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群眾文化活動中,通過提煉與整合富有特色的文化精髓,能夠策劃出更具魅力、更具吸引力的群眾文化活動。這樣的活動不僅為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展示的舞臺,還激發了不同年齡群眾的參與熱情。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群眾能夠深入了解和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這不僅加深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更為弘揚與保護傳統文化奠定了堅實而廣泛的群眾基礎。
(二)增強群眾凝聚力
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創新性融合,對于增強群眾凝聚力具有深遠意義。一方面,傳統文化蘊含著民族特色的道德規范與價值觀念,將其融入群眾文化活動,使群眾在豐富文化體驗的同時,進一步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歸屬感。另一方面,當群眾參與到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群眾文化活動中時,不僅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促進了群眾間的交流與互動,還增強了群眾凝聚力。
(三)提高群眾文化素養
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藝術與文學精髓,將這些元素融入群眾文化活動中,能夠使群眾在參與和欣賞這些文化活動的過程中,接受到積極健康的文化熏陶。這一過程不僅激發了群眾內在的藝術創造力和審美情趣,還對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基層文化機構為例,其通過精心組織的民俗故事講述、傳統戲曲表演等系列活動,能夠吸引群眾的積極參與。在這些活動中,群眾得以深層次地領略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
(四)促進文化多樣性與時代融合
將傳統文化融入群眾文化活動之中,不僅生動展現了文化的多元面貌,還促進了不同文化間的深度交流與相互理解。通過實施創新性的轉化策略與發展路徑,傳統文化得以與現代社會的步伐相協調,從而更精準地契合現代人的審美偏好與文化需求。這一過程不僅豐富了文化的表現形式,還進一步推動了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傳承與發揚。
四、群眾文化活動中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與創新策略
在現階段群眾文化活動開展過程中,活動形式不斷推陳出新,且活動往往有著明確的主題,但涉及傳統文化的群眾文化活動卻相對較少。因此,為了充分發揮群眾文化活動傳承傳統文化的功能,相關文化工作者應深入研究和分析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因地制宜,組織更具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活動,在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還豐富了傳統文化知識,促進了我國群眾文化事業高水平發展。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推動群眾文化活動與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創新的進程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是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相關文化部門應當認識到,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民族精神的瑰寶,也是現代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源泉。因此,制訂并實施一系列旨在促進二者融合的政策措施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加大對群眾文化活動的資金投入,為融合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動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這包括設立專項基金,用于支持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策劃、組織與實施,確保活動能夠高質量、高效率開展。同時,通過提供補貼等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各方積極參與,形成相關部門引導、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其次,應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和支持文化創新。這包括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創新文化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同時,鼓勵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支持文化企業和個人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開發出更多符合現代人審美需求的文化產品。
最后,還應加強政策引導,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廣泛傳播。這包括在學校教育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開展傳統文化普及活動,提高群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水平與接受度;通過舉辦文化節、展覽、演出等活動,搭建傳統文化展示與交流的平臺,讓更多群眾了解和欣賞傳統文化。
(二)融入傳統節日元素
在新時代背景下,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在于重視并發揮群眾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作用。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升,其精神文化需求也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文化形式,隨之變得更加多元化。這一現象導致許多外來文化在青年群體中廣受歡迎,而部分傳統節日受到的關注有所減少。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將傳統節日元素融入群眾文化活動中,不僅可以豐富活動的主題與內容,還能有效地傳播與弘揚傳統節日文化。
因此,文化工作者可以精心策劃并組織與傳統節日相關的群眾文化活動。例如,在元宵節期間,可以在城市公共場所通過懸掛燈籠、擺放元宵等活動營造出濃厚的節日氛圍,同時組織猜燈謎、放花燈、舞龍舞獅等傳統民俗活動。此外,還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推廣,吸引更多群眾的關注與參與。通過這種方式,群眾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不僅能加深對元宵節的認同與理解,還能親身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與特色,從而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三)與群眾生活相融合
為了提升群眾文化活動的質量,增強群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了解,相關文化工作者可以將傳統文化與群眾日常生活融合,組織貼近群眾生活的群眾文化活動。其一,依托線上網絡平臺,組織線上傳統文化講座活動,或在抖音、快手等平臺進行實時直播,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群眾文化活動。其二,社區作為群眾生活基本單位,在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著重要作用。對此,文化機構應緊跟時代發展趨勢,依托數字化技術建立社區文化平臺,在文化中心或文化廣場等場所,定期組織傳統文化演出和講座等活動,吸引更多社區群眾參與其中。其三,文化工作人員可以鼓勵社區居民組織傳統文化學習小組,在相互學習、相互促進中,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其四,文化機構也可以定期組織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文化競賽活動,如古詩詞朗誦、傳統文化知識問答等活動,借助此類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群眾文化活動的趣味性。群眾在參與此類群眾文化活動前,通常會學習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進一步提高群眾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在潛移默化中使群眾增進了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其五,為了更好地使傳統文化融入群眾文化活動中,還應根據群眾參與活動的反饋不斷優化改進,例如,可以采用網絡意見征集、問卷調查等途徑,收集群眾對傳統文化活動的需求和反饋,并建立獎勵機制,借此調動群眾參與熱情,也便于文化機構設計和組織更符合群眾需求的傳統文化活動。
(四)加強傳統文化人才培養
在推進群眾文化活動與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創新的策略中,加強傳統文化人才的培養是重要的一環。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一批既了解傳統文化精髓,又具備創新能力的專業人才隊伍。因此,應構建一套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既能夠深刻理解傳統文化價值,又能夠靈活運用現代手段進行文化傳播與創新的人才。
首先,教育體系應成為傳統文化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應融入更多關于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不僅限于歷史、文學、藝術等領域,還應涵蓋傳統技藝、民俗習慣等多方面,全方位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同時,鼓勵和支持高校開設傳統文化相關專業,如國學、民俗學等,為學生提供系統學習和研究傳統文化的平臺。
其次,加強實踐鍛煉。傳統文化的精髓往往蘊含在技藝與實踐之中,因此,應鼓勵和支持學生、青年文化工作者參與到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項目中,通過實地調研、技藝學習、項目實踐等方式,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與價值。同時,建立師徒傳承機制,讓老一輩的文化傳承人能夠將自己的技藝與經驗傳授給年輕一代,確保傳統文化的連續性與生命力。
最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跨學科合作機制。在傳統文化人才培養中,應注重跨學科知識的融合,如結合數字技術、媒體傳播、文化創意等領域知識,培養既懂傳統文化又懂現代科技的綜合型人才。通過項目合作、學術交流等方式,拓寬人才視野,使傳統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煥發新的生機。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群眾文化事業蓬勃發展背景下,面對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機構應注重挖掘和整合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在群眾文化活動中融合創新。基于此種方式,組織更具傳統文化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可以有效調動群眾的參與熱情,滿足群眾多元文化需求的同時,在活動中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楊宏杰.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創新實踐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4
(20):175-177.
[2]程亭亭.群眾文化活動在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中的作用[J].明日風尚,2024(20):155-157.
[3]劉珊.群眾文化活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角色與功能研究[J].文化月刊,2024(10):
161-163.
[4]張筱琛.優秀傳統文化點亮群眾文化活動[J].文化產業,2024(24):40-42.
[5]郝玉.論優秀傳統文化在基層群眾文化活動中的滲透[J].中國民族博覽,2024(14):55-57.
[6]王晶.群眾文化工作與傳統文化的融合策略[J].參花,2024(20):131-133.
[7]楊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在“戲聚北京”群眾戲劇展示、戲曲票友大賽活動中的京劇藝術傳承實踐[J].新楚文化,2024(14):43-46.
[8]孟瑩.新形勢下文化館群眾文化工作的創新發展研究[J].參花,2024(10):146-148.
[9]郭晨曦.鄉村振興視域下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現狀及優化路徑[J].百花,2024(09):101-102+105.
[10]張筱琛.群眾文化活動譜寫優秀傳統文化新篇章[J].文化產業,2023(16):66-68.
(作者簡介:常旭,男,本科,鎮賚縣文化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