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文科建設進程中,經濟學類碩士研究生培養需結合培養新要求,圍繞交叉學科互通、培養單位互動、資源平臺互聯來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聚焦構建多視角課程教學體系,設計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以創新專業教學體系,側重瞄準本土化研究對象、打造復合型研究團隊、融通多學科研究方法以創新學科知識體系。
關鍵詞 新文科建設;經濟學類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教育強國
中圖分類號:G643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5.06.008
Innovative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Master's Degree Students in
Economic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DU Hui, CHEN Yongxin, YU Tonghui
(School of Business,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Henan 464000)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new liberal arts, the training of master's degree students in economics needs to be combined with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raining, focusing on interdisciplinary communication, interaction between training units, and interconnection of resource platforms to innovate th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building a multi perspective curriculum teaching system, designing a three-dimensional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to innovate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system, targeting localized research objects, building a composite research team, and integr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s to innovate the disciplinary knowledge system.
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master's students in economics;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education powerhouse
黨和政府長期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發展。2021年教育部發布《關于推薦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的通知》,明確提出發展新文科的時代訴求與目標任務。鑒于經濟學的學科代表性,有待依托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建設規劃、新文科人才界定,強化面向新文科建設的經濟學類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創新研究,繼而提升經濟學高層次人才培養質量。
1" 面向新文科建設的經濟學類碩士研究生培養要求剖析
中國經濟學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導,堅持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1],以各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現象、行為、特征、規律等為研究對象,學科體系日益成熟,學術體系較為完整,話語體系不斷健全,碩士研究生的專業學術培養要求亦相對較高。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視角出發,當前經濟學類碩士研究生培養應著眼于新文科建設內涵的挖掘,瞄準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的培養理念,圍繞理論課堂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專業素養與創新能力相適應、師資力量與教學水平相匹配的培養要求,落腳于師資力量整合模式、教學設施完善機制、教學理念創新手段、培養方案健全路徑、教學質量提升方式、科研能力強化渠道等培養關鍵環節,以契合學科交叉創新思維的人才培養體系為主線索,以遵循經濟社會發展特征的專業教學體系、適配學生綜合素質培育的學科知識體系為支撐點,整體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2" 面向新文科建設的經濟學類碩士研究生協同培養體系創新
新文科建設旨在以知識交叉融合而激發創新思維,注重多學科之間的理論碰撞、思想碰撞,決定了經濟學類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需汲取多方面資源而凸顯多維協同性。
2.1" 交叉學科互通
經濟學的學科關聯性相對較強,在理論基礎上涉及馬列科社、黨史黨建等,在分析方法上關聯數理統計、系統科學、圖書情報等,在應用領域上涵蓋管理學、社會學、人口學、生態學、歷史學等。據此,有必要審視與梳理經濟學類學科與相關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的知識交集點,以及與新一輪科技革命成果的互融耦合點,充分借助金融數學、智能科學與技術、應用心理學、信息資源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學科的前沿研究手段,結合專業基礎知識而有效開展模型構建、智能模擬、樣本觀測、案例解析、比較研究等碩士研究生培養活動。
2.2" 培養單位互動
實踐表明,正是行業企業、產業園區、科研基地等實務部門,不斷催生經濟學新思想、新理念、新論斷,積極引領經濟學與新科技、新業態、新模式的有機結合,繼而保障市場經濟改革的動力與創新活力。據此,有必要通過校企聯盟、產學合作、“學業導師+事業導師”制度、聯合實驗室、綜合項目組、協同調研團等方式,有針對性地建設協同聯動的產學研基地[2],強化高校與實踐實訓基地、專業實習機構、創業孵化園等校外培養單位的常態化聯系,提升彼此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技術流等方面的合力作用,避免“單兵突進、各自為戰”的人才培養割裂狀態,為經濟學類碩士研究生教學科研工作提供更高質量的基礎數據、行業案例、技術資訊、模擬平臺、產業信息、市場動態等。
2.3" 資源平臺互聯
新文科建設進程中,經濟學類碩士研究生培養路徑不斷拓展,有待整合專業實驗課程、城鄉調查活動、學生社團組織、新型高校智庫、教學質量工程、專業技能競賽、創新創業項目等各類資源平臺,以增強各方聯動力量而優化教育層次與提升育人效果,致力于構建“大團隊—大平臺—大項目”交叉協同的培養載體,最終踐行“知識—能力—素養”持續強化的培養方式[3]。具體而言,一是擴展教學資源共建空間。結合教學實際需求,推動實地調研資料、智庫研發成果、教學改革模式、技能培訓活動等資源協同互補。二是打通數字資源共享渠道。充分借助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合力打造經濟數據庫、調研信息庫、文獻資料庫等數字資源,實現信息融匯與知識累積。三是瞄準學術資源共研抓手。借助而不依賴于導師制,推動學科內部各導師團隊學術資源互惠互通,在日常培養、專業選題、論文開題、數據使用等方面實現常態化交流合作,如定期舉辦讀書分享會、專題討論會、研究方法推介會等。
3" 面向新文科建設的經濟學類碩士研究生專業教學體系創新
新文科建設意在以突破思維定式而造就創新人才,決定了包括經濟學類碩士研究生在內的人才培養工作需從更新教育理念、充實專業知識儲備、豐富課堂教學手段、拓展實踐育人方式等角度入手,全方位賦能專業教學體系創新。
3.1" 多視角課程教學體系構建
立足于新文科建設、教育手段現代化與現代經濟體系構建的特征事實,亟待科學構建“五環保障、教學做合一”的經濟學類碩士研究生課程教學新體系。具體而言,一是基于學科交叉的教學團隊優化。從人才招聘、入職培訓、在崗進修、院系合作、梯隊組合等層面入手,瞄準知識互補、學科關聯、智力儲備而優化導師結構,并避免同質化培養狀況。二是基于課程融合的教學資源建設。借助新科技手段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促進智慧教室、全息教室、創課教室、元宇宙教室等數字化教學空間的建設[4],積極打造多元學習場景。三是基于智慧教學的教學方式創新。圍繞“人工智能+教育”改革主線,通過云平臺布置電子作業,利用數據分析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借助虛擬技術開展經濟仿真教學,主動契合智慧教育發展趨勢。四是基于組織健全的教學管理改革。重視學術委員會、學位委員會、專業導師組、研究生工作領導小組的功能界定與職責分工,實現“教、練、考、評、管”一體化管理手段升級,創建導師組品牌團隊、精品講堂、樣板課程、名師工作室、模范黨支部等并發揮示范作用。五是基于目標導向的評價體系設計。借助研究生教學改革項目及教學質量工程,從教師與學生雙視角出發,分別以管理能力、團隊意識、教研能力、服務能力、創新能力與基礎知識、專業理論、學科技能、情感態度、思想品德為指標層,建立健全課程教學效果評價體系。
3.2" 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設計
隨著經濟學日益滲透社會發展各領域,愈發折射出實踐操作對于經濟學類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必要性,這同時是新文科建設的題中之義與必然路徑,并進一步強調系統設計“五維一體、政校企內外協同”的經濟學類碩士研究生實踐教學新體系。具體而言,一是優化課程實驗。教學實驗密切結合學術前沿,整合經濟地理學、環境科學、區域國別學、農村社會學、信息經濟學、演化經濟學、實驗經濟學、計算經濟學、行為經濟學、護理經濟學等實驗項目,體現理論創新。二是鞏固專業見習。以產業規劃高端特色、產業園區升級趨勢、產業體系協同標準、產業結構轉型進度、產業項目創新方向、產業業態演變規律等為導向,拓展產教訓融合、育選用貫通的開放式教學途徑,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三是注重社會實踐。圍繞固定觀察點與產學研基地,開展問卷調查、田野訪談、數據采集、現場觀摩等實踐活動,有效開展外界交流并回應現實關切。四是激勵科研創新。依托于高校智庫平臺與導師課題組載體,充分發揮其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決策咨詢、協同創新與智力支持的作用。五是強化學科競賽。在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經濟學綜合博弈大賽等重要學科競賽活動中,鼓勵跨院系構建復合型團隊并實質性賦能科教融合。
4" 面向新文科建設的經濟學類碩士研究生學科知識體系創新
新文科建設重在創新自主知識體系、構建自主人才培養體系,決定了包括經濟學類碩士研究生在內的人才培養工作需立足國情而擘畫學科知識發展新圖景。
4.1" 瞄準本土化研究對象
當前正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學類碩士研究生學科知識體系應結合培養要求與目標,直面中國經濟發展現狀,正視中國經濟運行邏輯,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和探索。一方面,始終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新發展階段、“雙循環”戰略、“一帶一路”倡議、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戰略、“城鄉中國”、數字經濟、新質生產力、城鄉融合、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等重大問題,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研究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策略方案,注重中國經濟學標識性概念和原創性理論的學理性闡述,并增強學術成果的可操作性與可應用性。另一方面,根據高校辦學定位、專業基礎條件與學科優勢特色,促進理論界、實踐界、政策界跨界合作交流,建立健全對話平臺機制,推動研究成果轉化應用并促進政策科學制定。
4.2" 打造復合型研究團隊
在全球教育競爭日益加劇的背景下,經濟學教育應超前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通過體系變革打造兼具深厚文化底蘊、全球化視野、國際競爭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復合型研究團隊,推動碩士研究生培養工作高質量發展。一方面,拓展中國經濟學研究邊界與外延,依托學科交叉融合壯大導師力量、優化師資隊伍,繼而在基礎理論熏陶、歷史脈絡梳理、文獻檢索訓練、計量工具熟悉、信息數據挖掘、專業問題發現、知識經驗總結、策論觀點凝練、學術品德鍛造等學術訓練各環節,不斷積累“中國智慧”并逐步架構“中國方案”。另一方面,加強國際學界交流,與世界一流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邀請經濟學各領域專家學者來訪講學授課,積極主辦承辦國際學術會議及論壇,不斷提升學術影響力。
4.3" 融通多學科研究方法
信息時代背景下,數據的概念與內涵不斷擴展,不僅包括表格、數字信息等傳統結構化數據,還涵蓋文本、視頻、音頻等大量非結構化數據。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已經將“數據”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傳統要素并列,確立了其作為新型生產要素的地位。據此,經濟學研究方法應立足于數字變革,把握“基于算法、算力等現代科技手段—驅動學科理論創新—賦能研究范式變革—形成創新性中國經濟理論”這一過程,提升研究生在智能檢索、知識挖掘、內容保護、信息增值開發利用等方面認知水平與操作能力,并在學術訓練中予以有效體現。例如,借助數字技術深度挖掘經濟數據與市場信息,探索傳統經濟理論中未曾考慮的變量或關系。此外,經濟學類碩士研究生培養還應關注方法論創新、學術史梳理,以及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案例解讀,以開放、包容的態度接納跨學科研究方法。
基金項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研究生教育類)(2023SJGLX272Y);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教育強省研究項目(2025JYQS0279);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2024SJGLX0381);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與質量提升工程項目(YJS2022JD30)。
參考文獻
[1] 周文,柴斯捷.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構建研究[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4,15(2):62-76.
[2] 朱紅恒,張瑾.地方高校應用經濟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3,37(4):85-88.
[3] 萬建軍,鄭享清,聶長飛.需求牽引“三位一體”的經濟學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7):13-15.
[4] 張清俐,張杰.新時代新文科新使命[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11-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