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正在迅速影響乃至顛覆諸多行業。依靠大量知識記憶和重復性技能訓練培養出的人才,將難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要。適應時代要求,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大學素質教育必須深化人才培養目標、重構培養格局、完善培養體系。
新一輪科技革命推動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也重塑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有學者指出,數字化生產要素具有可復制性,數據作為信息具有可共享性,這決定了以數據為重要資源的新質生產力本質上是開放共享的生產力,這種生產力發展模式對人的共享、合作、協同精神提出了新要求。
適應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時代要求,學校教育要在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強化其社會責任、加強科技倫理教育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時刻牢記“德”是首位,包括私德、公德以及服務社會與服務國家的大德。現今,道德修養與思想政治素養作為人才全面發展的核心,變得更加重要。
數字素養和人工智能素養的養成,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必需。如果說過去大學生懂得新興信息技術、具備計算機思維是“加分項”,那么隨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數字素養、人工智能素養將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必備項”。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成為重新詮釋全面發展素養的關鍵變量。
在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今天,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要讓教育教學從大規模標準化轉向個性化、智能化,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擁有適合自己的教育方案,進而實現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目標。如今的學生,也要意識到技術因子已改變了社會的方方面面,適應未來的發展需要具有更加全面的素養。
如果說傳統生產力發展時期,具備某一項專業技能就可以勝任一個崗位,那么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時代,勞動者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以及素質結構的全面性將影響其核心競爭力。人的各類素養之間的關聯更加緊密了,素養與素養之間的有機結合、相互強化更加重要,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內化為素質的能力也更加重要。
大力發展素質教育,要把價值塑造、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素質提升融為一體。大學階段要特別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注重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全球勝任力。同時,要積極探索構建大中小幼貫通的素質教育體系,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循序漸進地得到提升。
(作者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大學素質教育研究分會常務副理事長、秘書長,北京理工大學教育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