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畫書是小學語文課程內容的重要載體,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被多次提及,這一變化為學習任務群的實施帶來了新的教學內容,成為亟待挖掘的教學資源及重要研究對象。近年來,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的雙線結構組織課程單元,促進了教師理念的更新,也為圖畫書教學提供了研究思路。筆者試以《小豬變形記》為例,聚焦圖畫書教學實踐,探討如何在二年級語文課堂中結合圖畫書中的“改變”主題,落實“借助提示講故事”的教學任務。
把握整體單元主題
部編版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主題為“改變”,本單元共有《大象的耳朵》《蜘蛛開店》《青蛙賣泥塘》《小毛蟲》四篇富有趣味的童話類文章。從課程目標來看,第一學段的“閱讀與鑒賞”課程目標是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他人交流;嘗試閱讀整本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他人介紹讀過的書。“表達與交流”課程目標是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從課程內容來看,本單元歸屬于“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整體感知、聯想想象,感受文字語言和形象的獨特魅力。從學業質量來看,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在文學體驗的情境中,讓學生喜歡閱讀童話,能借助關鍵詞句復述自己讀過的故事或其他內容,愿意向他人講述讀過的故事。圖畫書比教材更能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小豬變形記》依托圖畫和文字兩種媒介,與本單元的主題課文緊密結合,不僅提高了學生“借助提示講故事”的基本能力,也能引領學生將語文要素遷移至課外,豐富對人文主題“改變”的理解,啟迪學生的自我認知。
從單元的育人價值上看,本單元圍繞“改變”主題展開。《大象的耳朵》《蜘蛛開店》圍繞“改變”,講述了妙趣橫生的故事;《青蛙賣泥塘》講述了因不斷改變而變得越來越美好的故事;《小毛蟲》講述了因不懈努力和耐心等待而不斷成長的故事;《小豬變形記》講述了一只無聊的小豬嘗試模仿其他動物卻屢遭失敗,最終在泥潭中找到自己快樂的故事。這些故事以小動物為主角,為讀者搭建起與自我內心的橋梁,教師在教學中引領學生沉浸于一個個生動的情節之中,并在這一過程中領悟課文所蘊含的道理。
精準分析教材
縱觀“借助提示講故事”這個教學目標,聯系教材提供的對應素材,有關講述、復述的閱讀訓練要素設計體現了教學實踐的遞進性,由低到高螺旋上升。分析各階段的重點可知,學生從初期依賴圖片的直觀輔助,逐步轉變為借助關鍵詞、圖示或表格等更加抽象的引導方式,從直觀轉為抽象,體現了學生認知能力和思維方式的發展。從鏈接已學到的知識到借助新支架,再到綜合運用多種支架,體現了語文要素的立體遞進。因此本單元四篇課文的講述順序可以優化為:《大象的耳朵》《蜘蛛開店》《小毛蟲》《青蛙賣泥塘》。《小豬變形記》從文本結構上來看,具有情節重復的特點,與《蜘蛛開店》存在相似點。因此,可以將《小豬變形記》的學習安排在《大象的耳朵》和《蜘蛛開店》之間。
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在本單元以圖畫書《小豬變形記》為載體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深刻體會到教學設計不僅要關注教師能力的培養,更要深入挖掘人文內涵,雙線并進。起初,筆者側重于“借助提示講故事”的技術性訓練,忽略了對“改變”這一人文主題和本課育人價值的探索。教學設計中,沒有精準定位到小豬每次變形后情感變化的體悟,導致學生難以理解“做自己,最快樂”的真正內涵。基于這樣的教學反思,筆者調整教學,帶領學生感受小豬每次變形后情感變化的過程,將小豬的情感線索貫穿于課堂,讓學生在講述中體驗從羨慕、嘗試、挫敗到最終自我認同的心路歷程,從而深刻理解“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這一主題思想。
生動的課堂實踐,讓筆者意識到教育的目標遠不止于知識的灌輸,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自我探索、認識和接納的過程。在教學設計中,筆者引導學生“借助提示講故事”,提升了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深入開展如何“做自己”的主題討論,幫助學生建立自信,鼓勵他們做真實的自己、勇敢的自己。這種閱讀與表達能力和人文并重的教學模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更促進了他們情感、智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真正踐行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
有效的教學設計是一個動態迭代的過程,需要不斷地根據學情反饋進行調整,還要設計清晰明確的指令與問題。未來的教學中,筆者將繼續秉持深度與廣度并行、能力與人文并重的理念,讓每一次課都能激發學生的潛能。
(作者單位:北京教育學院附屬海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