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遠先生指出,教師品德的核心是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把教師職業道德歸納為6條,分別為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和終身學習。
幼兒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必要性。在我國,幼兒教師準入制度由來已久,有關規范越來越完善。但拿到教師資格證后選擇躺平或者無證上崗的情況仍不同程度存在,推進幼教事業專業化發展仍然任重道遠。如果教師沒有對幼兒足夠的愛,也就不能得到幼兒發自內心的尊重和愛戴,不能形成良好的師幼關系,教育效果自然很難有效。
正如馬卡連柯所言:“教師培訓首先涉及教師的品格,教師專業行為的培訓,然后是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道德本身就是強有力的約束,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師德修養建設應貫穿幼兒教師職業生涯的始終。教師道德建設有利于促進幼兒園教育健康穩定發展,為幼兒保育工作創造良好條件,提高幼兒園教育整體質量。
加強幼兒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途徑。幼兒園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是系統性的工程,需要社會、教育系統、幼兒園及教師本人等各方面共同發揮作用。師德師風重在建設,學習、反思、模仿和實踐是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學習:掌握師德理論。要激發起教師學習理論知識的興趣,督導教師自覺提高自身的理論修養和政治覺悟。從文化素養、職業道德規范、教育理念、法律法規等方面,通過有組織有計劃的常規學習和專題學習,讓教師尊重幼兒的獨立性和發展規律,了解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熟悉幼兒園管理制度和師德要求,持續提升專業素養和教育水平,筑牢師德師風建設之基。
反思:體悟師德養成。師德的建設和養成,不是單純時間累積的結果,自有其生發和成長的邏輯。教師應形成“回頭看”的實踐自覺,一日一復盤,推而廣之,在定期的復盤中不斷反思,通過正反面教學案例強化對良好師德的認同感,通過同行評價改進不足。以日拱一卒的精神不斷完善自己,感受和體悟師德養成的過程和成果。
模仿:對標師德模范。眼界決定境界,在做好自己的同時,教師還應明確對標的對象。師德模范可以是身邊人,也可以是行業翹楚、名師大家。關鍵在虛心了解他們的成長經歷、主要事跡、觀點主張、教學成果,通過多種方式以模范為伍、拜先進為師,把他們的好傳統、好作風、好做法轉化為自己進步的營養和資源,實現職業長遠發展目標。
實踐:形成師德品行。教師的道德操守是在日常工作中長期養成的,幼兒園教師必須在教學實踐中錘煉職業道德。這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中包括認知變化,情緒輸入和行為反饋。教師要在持續教學實踐中將外部道德知識和道德規則內化于人格之中,形成高度的職業使命感和責任感,從而自覺自愿地遵守道德準則。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幼兒園(阜成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