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商式評價不僅是鑒定學生學習效果和成長收獲的手段,更是促進學生有效成長的一種方式。協商式評價量表的開發與運用是為了發揮評價的診斷、導學、激勵功能,讓學生走向深度學習。我們根據新課標教學理念積極探索,嘗試通過設計協商式評價量表來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促進學生自我教育,引導學生主動、獨立地學習。
價值觀照。研究表明,學生更容易記住自己在課堂上所說的內容,其次是同伴所說的內容,最后才是教師所說的內容。有了評價量表,可以有效減少教師對要求的反復講解。借助評價量表分擔“解釋的負擔”。協商式評價量表的編制過程需要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他們必須經歷深入思考、思辨權衡的過程,此過程也是學生全面浸潤、發展思維的過程。學生參與評價量表的建構,能充分激發其學習動機,在所分配的任務中生成更強的參與感。
基本樣態。學生協作建構評價量表的終極價值是以終為始、以評促學。借鑒現有研究成果,根據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兩種具有普適意義的小學語文高學段協商式評價量表模型。
反饋模型。該模型主要是指教師把初步建構好的評價模型呈現給學生,交由學生審視,教師將學生反饋的意見整合進評價標準中。學生結合已有認知作出評價,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和優化評價量表。例如,在《父愛之舟》一文的課堂教學中,為落實“讀寫融合”,教師根據單元語文要素“注意體會場景和細節描寫中蘊含的感情”研制評價標準,學生討論確定評價方案,在評價標準與文本高度、自我能力之間重新建立聯系的機會。
集思模型。該模型主要是指學生根據主題任務羅列出多條標準,小組合作歸類,參與觀點分組和維度創建,提煉出幾大維度,并給維度命名。例如,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是習作單元,鑒于本單元閱讀材料的特點,教師設計了開放性的探究任務—探索把人物寫“活”的密鑰。全班同學分享交流時先闡明觀點,再從文中找出例證;在自由整理環節,學生嘗試將相互關聯或意思相近的觀點放到同一個區域,思考這些觀點分別屬于什么維度,并給這些維度命名。教師在此過程中作為學習共同體的一員參與討論,負責思維的啟迪、意見的匯總與凝練等工作。學生在設計評價量表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寫作的各個要素之間要相互關聯,做事之前要有明確目標。
本專題的三篇文章系山東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自籌課題)“指向小學生自我教育的協商式評價實踐研究”(批準號:2023ZC452)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第四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