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教育的浪潮中,勞動教育是落實“五育并舉”的關鍵環節。小學階段開展勞動教育,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拓寬視野,還在培育學生勞動精神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傳統的小學勞動教育模式常因主體單一、資源分散等問題,難以充分發揮其功能。家校社“三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模式,為小學勞動教育開辟了一片肥沃且多元的土壤,探索出了一條勞動教育的新路徑。
小學勞動教育的時代審視
勞動教育:新時代教育版圖中的新坐標。隨著“五育融合”的深度推進,勞動教育已從教育邊緣走向核心,成為全面育人的重要支柱。如今的勞動教育,不再只是簡單的體力勞作,而是融合了創新、合作、實踐等多重元素,旨在培養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綜合勞動素養,這無疑對勞動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當下,小學勞動教育面臨諸多挑戰。學校層面,盡管勞動課程日益受到重視,但部分課程設置仍千篇一律,教學方法相對陳舊,難以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家庭層面,“唯分數論”觀念依舊頑固,家長往往忽視孩子勞動能力的培養。社會層面,因缺乏有效整合與對接機制,豐富的勞動資源未能充分融入小學勞動教育體系,致使學生的勞動體驗受限。這些問題層層疊加,阻礙了小學勞動教育邁向高質量發展。
協同共育:破解小學勞動教育困境的“金鑰匙”。目前,小學勞動教育尚未形成全方位育人體系。家庭是學生勞動價值觀的啟蒙港灣,學校是系統傳授勞動知識與技能的殿堂,社會則是拓展勞動視野、豐富勞動實踐的廣闊天地。若能充分利用和發揮家校社三方獨特的教育資源與優勢,形成三位一體的協同共育模式,便能匯聚各方力量,打破教育壁壘,為小學勞動教育注入新活力,開啟破局發展的新路徑。
家庭是勞動教育的“源頭活水”
理念更新:從“分數至上”到“勞育并舉”。新時代需要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家長必須摒棄傳統的片面追求學習成績的觀念,認識到培養孩子從小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勞動理念和勞動態度,發揮良好的勞動品德對孩子全面發展的深遠作用。家長要通過家長教師協會組織的家庭教育論壇、家長學校培訓等途徑,主動更新現代勞動教育理念,將勞動視為孩子成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讓勞動教育意識在家庭里生根發芽。
氛圍營造:打造家庭“勞動微生態”?!吧罴唇逃?,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家庭是勞動教育的練兵場。家長要以身作則,將勞動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如一起精心烹飪美食、用心打理家庭衛生等,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勞動的樂趣與價值。同時,依據孩子的年齡與能力特點,結合“浙江省小學生家務勞動清單”,為其量身定制螺旋上升式的內容,從衣物整理、房間清掃到參與家庭采購、烹飪制作等,循序漸進地教會孩子做家務,養成勞動習慣。
習慣養成:用堅持澆灌勞動之花。培養孩子良好的勞動習慣猶如培育花朵,需要耐心與恒心。家庭勞動采用“學—練—展”三階模式,對孩子進行有層次的培養。首先,要建立定期的家庭勞動日制度,和孩子共同制定勞動計劃,明確勞動目標與分工,開展勞動技能教學。其次,讓孩子單獨操練,在孩子勞動過程中給予及時的指導與鼓勵,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再次,積極開展家庭勞動技能展示活動,讓勞動習慣在孩子心中深深扎根,從而愛上勞動。
學校是勞動技能的“育苗圃”
課程創新:構建“勞動+”跨學科課程矩陣。當下,勞動教育“跨學科”的整體育人壁壘尚未突破,實踐活動浮于表面,不能向學生的精神認知、習慣培養等方面延伸,影響了勞動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學校亟需以勞動教育為核心,構建“勞動+”跨學科課程矩陣,在學科教育中有效滲透勞動觀念、勞動美德,讓勞動教育實時發生。例如,在手工制作課程中融入美術,讓學生制作出獨具匠心的手工藝品;在校園農耕實踐中結合語文、科學知識,探究植物生長奧秘,撰寫勞動觀察日記。通過課程創新,聯結其他學科、現實生活、傳統文化、新時代勞動形態等,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樹立“勞以致遠”的價值體認。
師資賦能:打造“一專多能”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學生能不能學會勞動,愛不愛勞動,一支高素質的勞動教師隊伍至關重要。學??梢酝ㄟ^組織教師參加專業培訓、學術研討、實地考察等活動,幫助教師掌握前沿的勞動教育理論與方法;鼓勵教師開展跨學科教學實踐與研究,提升其融合多學科知識開展勞動教育的能力;聘請非遺傳承人、工匠、勞模、科技專家等,提升師資專業化水平。
實踐拓展:搭建校園“勞動實踐大舞臺”。校園不僅是知識學習的殿堂,更是勞動實踐的廣闊舞臺。學校要根據學生發展的需要,給予多元場域支持,如“金和工坊”“楝園”“城西大頭菜研創基地”等,真正讓學生在勞動中出力流汗,體驗勞動的辛苦和美好。
社會是勞動教育的廣闊天地
資源整合:編織小學勞動教育的“社會資源網”。社會蘊含著海量且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學校應積極與政府、企業、文化場館協同發力。學校與農場、科技館、博物館等合作,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與現代企業合作,開展“小小職業體驗日”等活動,讓學生走進生產一線,了解不同職業的勞動特點與價值;與文化場館合作,舉辦勞動主題展覽、開展互動活動,為學生提供沉浸式的勞動文化學習體驗,共同編織一張覆蓋廣泛、類型多樣的小學勞動教育“社會資源網”。
氛圍渲染:奏響勞動教育的“社會共鳴曲”。學校作為勞動教育的核心引領者與主導者,要主動出擊,積極聯合媒體、社區等社會力量共營勞動氛圍。學校首先要精心為媒體提供豐富且生動的勞動教育素材,借助新媒體廣泛傳播勞動教育的重要性,講述勞動模范的感人故事,展示小學生勞動實踐的精彩瞬間。其次,攜手社區大力開展“勞動小達人進社區”“社區公益勞動行”等活動,全力引領學生踴躍投身社區服務,在實踐中切實增強社會責任感,讓勞動教育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都能奏響和諧的“共鳴曲”。
協同聯動:構建家校社“勞動共育共同體”。學校應致力于凝聚教育合力,運用聯合策略,堅持開放辦學,建立健全家校社“勞動共育共同體”。學校要主動擔當“橋梁”角色,定期組織家長會、舉辦家長學校講座,向家長推廣“家校協同型”勞動實踐課程,家校合力,操練在家里完成,在學校評價;加強與社區、企業等社會機構的深度合作,共同制定勞動教育實踐方案,組織開展親子勞動體驗、校企勞動合作等多樣化的共育活動,及時反饋學生在不同場景下的勞動教育情況,構建“人人受教育,人人辦教育”的協同機制。
家校社共促勞動教育的保障機制
制度護航:筑牢勞動教育的“規則堤壩”。學校主導組建“家長教師協會”,搭建溝通橋梁。家校社三方齊聚,深度探討,明確各自在小學勞動教育中的職責與分工。從勞動教育課程的科學設置,到實踐活動的有序開展,再到資源的高效利用,一一規范標準與要求,為“三位一體”共育模式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確保勞動教育在各個環節都能有章可循、有序推進。
評價領航:校準勞動教育的“方向羅盤”。勞動教育的評價關乎勞動教育質量和發展,對于學生的個人成長具有方向性的意義。學校需構建科學合理的多元評價體系,對小學勞動教育的整體成效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評價指標應涵蓋學生勞動素養的提升情況、家庭勞動教育的參與度與實施效果、社會資源對勞動教育的支持力度與協同效果等。通過定期的評價反饋,及時發現問題,調整策略,為勞動教育的持續優化校準方向。
資源補給:注入勞動教育的“動力源泉”。教育各方要加大對小學勞動教育的資源投入,保障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充足供應。學校要配備專業的勞動教育教師,完善勞動教育基地集群建設,購置豐富的勞動工具與材料;家庭要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勞動條件,提供必要的勞動設備;社會要持續開發與整合優質勞動教育資源,形成家校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良好局面,為勞動教育的深入開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作者單位: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城西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