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綠色低碳智運成為航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航海職業教育面臨著諸多挑戰與變革需求。在此背景下,文章深入剖析航海職業教育在理念認知、教育資源適配性以及人才培養規格動態變化方面面臨的挑戰,進而從重塑教育理念與思維模式、優化整合教育資源配置、精準構建人才培養體系等方面提出航海職業教育的創新與變革策略,旨在助力航海職業教育更好地契合行業發展,為航運行業輸送高質量的技術人才,推動航運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綠色低碳智能;航海職業教育;創新策略;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5.05.002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Maritim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Green, Low-carbon and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JIANG Meng
(Qingdao Ocean Shipping Mariners College, Qingdao, Shandong 266400)
Abstract: As green, low-carbon and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hipping industry, maritime vocational education faces numerous challenges and demands for transformation. Against this backdrop,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maritim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erms of concept recognition, adaptability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dynamic changes in talent cultivation specifications. Furthermore, it proposes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for maritime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aspects such as reshaping educational concepts and thinking patterns, optimizing and integrating the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precisely constructing a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The aim is to help maritime vocational education better align with industry development, supply high-quality technical talents to the shipping industry,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hipping industry.
Keywords: green, low-carbon and intelligent; maritim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strategies; talent cultivation
航海職業教育是培養航運專業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其對于航運業的持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然而,綠色低碳智能背景下,航海職業教育暴露出諸多問題,亟待解決。鑒于此,深入探究航海職業教育所面臨的挑戰,并尋求切實可行的創新與變革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其有助于為航運業培育出適應新時代需求的高素質專業人才,促進航運業的高質量發展。
1" 綠色低碳智能背景下航海職業教育面臨的挑戰
1.1" 理念與認知層面的深層挑戰
航海領域歷經漫長的發展,過往依賴常規燃油動力船舶、人工操船為主的航海方式,且已在教育實踐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受傳統思維影響,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往往側重于講解傳統的航海操作流程與經驗,習慣性地將這些作為核心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潛意識里更重視傳統技能的掌握,而對當下綠色低碳智能的新理念、新技術缺乏主動探究的熱情[1]。這種思維慣性導致航海職業教育在向綠色低碳智能化轉型時面臨巨大的阻力,難以迅速適應行業新趨勢帶來的變革要求。
從綠色低碳智能航運理念融合的復雜性來看,其并非簡單地將綠色、低碳、智能等概念疊加到現有的航海教育中,而是涉及航運全產業鏈各環節以及多學科的交叉融合。但在航海職業教育教學中,要讓學生清晰地理解它們的內在聯系以及如何共同作用于提升航運生態和經濟效益,是極為困難的。傳統學科劃分的教學方式使得航海專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只是孤立地看待航海技術、船舶工程、能源管理等知識領域,這無疑限制了航海職業教育培養新時代航運人才的深度與廣度。
1.2" 教育資源適配性的挑戰
硬件資源方面,航海類院校現有的實訓設備體系大多是基于傳統航海模式所構建的,這與綠色低碳智能航運的實際需求存在明顯脫節。比如船舶操縱模擬器,其設計初衷主要是模擬傳統燃油動力船舶在常規航海環境下的操縱特性,對于新型綠色能源船舶(如使用液化天然氣、氫燃料電池等新能源作為動力的船舶)的動力特性模擬則嚴重不足,像新能源船舶在不同工況下的能量轉換、續航里程變化以及特殊的操控要求等,都無法通過現有的模擬器準確呈現給學生。同時,智能船舶所具備的高度自動化操控場景,如自動避碰、智能靠泊等功能,也難以在現有實訓設備上完整復現,導致學生在學校所接受的實踐訓練與實際綠色低碳智能航運崗位要求存在較大差距。
軟件資源方面,航海職業教育在教材編寫、教學案例開發等方面存在嚴重的匱乏與更新難題。現有的航海專業教材大多側重于傳統航海知識,對于綠色低碳智能航運的相關內容只是簡單提及,缺乏系統性、深入性的闡述。在介紹船舶航行管理時,很少涉及如何運用大數據分析來優化航線規劃以降低碳排放,或者利用智能監控系統實時調整船舶航行狀態以實現綠色低碳目標等內容。而且教材更新速度緩慢,往往跟不上行業技術和理念更新的步伐,導致學生所學知識與實際應用存在明顯的時間差。
1.3" 人才培養規格動態變化的挑戰
新時代航海人才需具備多學科知識融合、跨領域技能運用的復合型特質。然而,目前航運行業內對于這類復合型人才的具體能力標準和知識結構尚未形成清晰統一的界定。不同的航運企業因自身業務特點、發展戰略以及所應用的技術存在差異,對航海人才的素質要求也不盡相同[2]。在這種多元且缺乏統一標準的需求現狀下,航海職業院校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構建課程體系以及安排教學計劃時,猶如在迷霧中摸索,難以精準地確定培養方向和教學重點,易出現人才培養與實際崗位需求脫節等情況。
隨著技術革新的不斷深入,新技術、新理念不斷涌現并應用于航運業務之中。以智能航運中人工智能算法在船舶避碰決策中的應用為例,隨著算法的不斷優化和新功能的拓展,航海人才需與時俱進,掌握最新的算法原理、應用場景,以及如何與船舶現有設備進行適配等知識技能。然而,目前航海職業教育體系在靈活性和前瞻性方面存在明顯不足,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更新滯后于行業技術發展。一旦學生所學知識無法跟上行業技術迭代的步伐,其畢業進入工作崗位后會面臨知識技能與實際工作要求不匹配的問題,難以迅速適應航運企業的用人要求,影響其在行業內的職業發展以及社會對航海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
2" 航海職業教育創新與變革的策略與實踐路徑
2.1" 重塑教育理念與思維模式
航海職業教育要適應綠色低碳智能的發展趨勢,須重塑教育理念與思維模式,從根源上打破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構建起契合新時代航運要求的全新思維架構。
在頂層設計層面,航海職業院校需將綠色低碳智能理念深度融入辦學宗旨與發展規劃,制定系統且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更新規劃,確保其貫穿教學管理、課程設置、師資培養等各個環節。
在教學管理層面,航海職業院校應改變以往傳統的以航海技能考核為主的評價體系,增加對綠色低碳知識掌握、智能航運技術應用能力的考量維度。課程設置不再局限于傳統航海課程的簡單堆砌,而是應依據綠色低碳智能航運的內在邏輯重新編排,使各學科知識相互關聯、協同,形成有機整體。
在學科交叉融合層面,航海職業院校要打破固有學科界限,建立以項目為導向的跨學科學習模式。摒棄過去孤立教授航海技術、船舶工程、能源管理等單一學科知識的做法,圍繞綠色低碳智能航運項目整合多學科內容。在設計船舶綠色智能航行項目時,將船舶結構設計中的環保材料選用、航海技術中的智能導航應用、能源管理中的新能源動力優化等多方面知識融合,讓學生在參與項目的過程中,自主探究不同學科的知識如何相互配合、相互影響,以實現船舶綠色智能航行的目標[3]。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學生從系統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使其能夠理解綠色低碳智能航運各環節之間的緊密聯系,逐漸形成跨學科的思維習慣,為未來應對復雜多變的航運工作場景奠定堅實的思維基礎。
2.2" 優化與整合教育資源配置
針對硬件資源,航海院校之間,院校與航運企業、科技企業之間應積極探索合作共建共享模式。院校之間可聯合打造區域性的航海實訓基地,集中投入資金,購置先進的智能航運實訓設備,避免重復建設造成資源浪費。共同采購能模擬多種新能源船舶動力特性以及智能船舶操控場景的大型模擬器,通過合理安排使用時間,讓不同院校的學生都能獲得充分的實踐機會。院校可與航運企業、科技企業合作,將企業實際運營中的智能航運設備引入校園實訓基地,或將學校實訓基地作為企業新技術、新設備的試用平臺,實現雙方互利共贏。對現有硬件設施進行升級改造也是重要一環,教師可依據綠色低碳智能航運的技術要求,為船舶操縱模擬器、輪機模擬器等設備增加綠色能源模塊、智能航行算法等功能,使其能精準模擬當下行業的實際場景,提高硬件資源的利用效率和對教學實踐的支撐能力。
在軟件資源方面,建立多方協同開發與動態更新機制。航海院校應聯合航運行業協會、出版社、科技企業等,匯聚各方優勢力量共同編寫高質量、系統性的航海專業教材。教材內容不僅要涵蓋傳統航海知識,還要深入且全面地闡述綠色低碳智能航運的相關內容,從理論基礎到實際應用,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注重多方參與,共同開發教學案例。結合企業真實項目案例、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讓學生通過學習案例能直觀了解行業的實際運作情況。整合各類優質網絡課程、航運大數據資源以及虛擬仿真教學軟件等,搭建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構建起一站式的學習資源庫。
2.3" 構建航運人才培養體系
院校要深入剖析當前航運行業、企業的崗位需求,明晰復合型人才能力框架要求。通過調研大量航運企業、分析行業發展趨勢、參考國際先進標準,梳理出全面且細致的航海復合型人才能力框架。該框架應涵蓋多個維度,在綠色航運法規方面,要求人才不僅熟知國內相關法規政策,還能準確把握國際綠色航運公約及標準,具備在實際航運操作中依法依規實現船舶綠色運營的能力;在智能船舶系統運維上,需掌握船舶自動化設備、智能導航系統、遠程監控系統等方面的原理、操作及故障排除方法,確保船舶智能航行的穩定與安全;對于跨學科問題,要能運用航海技術、船舶工程、信息技術、環境科學等多學科知識,綜合分析并解決航運過程中出現的復雜問題,如應對船舶在綠色能源轉換過程中突發的技術故障與環境影響等情況[4]。依據這樣清晰明確的能力框架,航海職業院校可精準地制定各專業、各階段的人才培養目標,科學合理地構建課程體系,使每一門課程、每一個教學環節都緊密圍繞培養符合行業實際需求的復合型人才展開。
打造動態靈活的人才培養機制,則要建立航海職業教育與航運行業的緊密對接通道。一方面,院校要定期收集行業技術發展動態,與航運企業建立長期的信息交流機制,及時了解新技術、新理念在實際航運業務中的應用情況,關注智能航運中人工智能技術在船舶調度領域的新進展[5]。另一方面,重視企業用人反饋,根據企業對畢業生知識技能掌握情況以及崗位適應能力的評價,迅速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在課程內容更新上,一旦發現行業中有新技術,如新型綠色能源在船舶上的應用方式發生改變時,教師應及時在相關課程中補充或更新對應知識內容。優化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度和應用能力,確保培養出的人才能夠實時契合航運企業日益變化的用人需求,實現航海職業教育與行業發展的協同共進。
3nbsp; 結語
綠色低碳智能航運的發展浪潮不可阻擋,航海職業院校必須緊跟其步伐不斷革新完善。通過對教育理念、資源配置以及人才培養體系等關鍵方面進行深度變革,航海職業教育有望突破當前困境,更好地適應行業發展的需求。在未來,隨著航運業持續向綠色、低碳、智能方向演進,航海職業教育也應保持敏銳洞察力,持續優化升級,為航運業源源不斷地輸送契合時代要求的專業人才,在推動航運業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基金項目:青島遠洋船員職業學院2024年科研項目“國際航運綠色低碳智能新趨勢下的船員素質要求變化及應對研究與實踐”(2024-R-004)。
參考文獻
[1] 芮明珠.高職院校依托勞動教育提升航海類專業學生職業素養路徑探究[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2(5):58-61.
[2] 付軍,勞山,陳再發.基于OBE-CIPP混合模型的高職航海類專業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構建[J].天津航海,2023(3):59-62.
[3] 蔡倩,胥青,沙小進.類型教育視域下航海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路徑探析[J].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2(4):57-60.
[4] 朱建梁,李彥朝.1+X證書背景下高職教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多證融通的思考與對策——以航海類專業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2(16):4-6.
[5] 孔定新,吳麗華,薛叢華.“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航海類專業群的特色定位與建設策略[J].教育與職業,2021(17):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