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線上教學質量監測對于提升教學質量、保障學生學習效果和推動教學改革與創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為更好地確保線上教學質量,本文以廣東省某大學的“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為例,從課前準備、課上實施和課后成效等方面提出具有診斷性、形成性、總結性評價的線上教學質量評價指標,對該課程線上教學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和實證調研,并針對性地提升線上教學質量,加強教學平臺建設,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教師線上教學能力建設,完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關鍵詞:線上教學;教學質量;監測;評價
Abstract:The"quality"monitoring"of"online"teaching"is"of"great"significance"in"improving"teaching"quality,ensuring"the"learning"effect"of"students"and"promoting"teaching"reform"and"innovation."In"order"to"better"ensure"the"quality"of"online"teaching,this"paper"takes"the"\"Computer"Network"Technology\""course"of"a"university"in"Guangdong"Province"as"an"example,and"proposes"diagnostic,formative"and"summative"evaluation"indicators"for"online"teaching"quality"from"the"perspectives"of"preclass"preparation,inclass"implementation"and"post-class"effectiveness."It"conducts"empirical"research"on"the"online"teaching"situation"of"the"course"and"provides"targeted"suggestions"for"improving"online"teaching"quality,strengthening"the"construction"of"teaching"platforms,enhancing"the"students'"ability"to"learn"independently,improving"the"teachers'"ability"to"teach"online,and"improving"the"quality"evaluation"system"of"teaching.
Keywords:online"teaching;teaching"quality;monitoring;evaluation
一、概述
教學模式的多元化是當今教學發展的新趨勢,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項目式學習等。其中,在線教學模式發展迅猛,能更好地適應時代變化,擴大教育覆蓋范圍,打破地域限制,更大程度實現教育公平。線上和線下教學融合,可以實現教學的優勢互補,但相對線下教學,線上教學的質量評估相對復雜和困難。線上教學的教學成效和教學質量需要多種方法來評估。線上教學質量監測對于提升教學質量、保障學生學習效果和推動教學改革與創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以廣東省某大學“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為例,基于在線學習平臺,針對在線教學過程中產生的數據進行收集、處理、分析,實現在線教學全過程監測與評價,構建在線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為高校教師在線教學的實施提供一定的借鑒。
二、線上教學質量全過程監測設計理論和創新性
線上教學全過程監測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條件,探討如何利用線上教學平臺、大數據分析等工具來監測學生的學習過程,提高教學效果。科學地收集、整理和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有助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有效的評價。在線上教學監測過程中,要注意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風格和學習習慣。在全過程監測中,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監測和指導。線上教學監測中,注重及時收集和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以便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及時評價和調整。
對線上教學進行全過程監測的創新性體現在數據驅動的個性化監測,教師借助先進的大數據分析工具和技術,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習慣、學習成效等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實現個性化的學習監測。教師根據學生的個人學習數據,提供定制化的學習建議和資源推薦,幫助學生更好地規劃學習路徑。實時反饋與即時調整,教師利用線上教學平臺,實時追蹤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捕捉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根據實時反饋,即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教學內容,確保教學效果最大化。全程跟蹤與評估,對線上教學的全過程進行持續跟蹤和評估,包括學情分析、課中監測、課后提升等各個環節,通過全程跟蹤,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為教學改進提供有力依據。
三、監測模式構建路線
對線上教學進行全過程監測,重點對學情分析、課中監測、課后提升等要素進行分析,并篩選出關鍵指標因素,形成線上教學評價指標體系[1]。監測模式構建的路線圖如下圖所示。
(一)指標選取及構建
設置指標選取準則。在線上教學過程中,從學情分析、課前準備、課中監測和課后提升改進等四個方面來考量評價指標,從學生情況、教師情況、課程設置、教學環境、學生管理五個監測角度構建線上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2]。
(二)指標維度
(1)學情分析指標。學情分析指標可以設置三個一級指標,包括學生已具備的知識基礎、學生學習現狀、線上教學基礎條件。其中,學生已具備的知識基礎指的是學生目前知識基礎和課前的知識儲備;學生學習現狀包括學生認知水平、學習興趣、學習動機等;線上教學基礎條件包括學生的在線教學的準備情況,如網絡、麥克風、計算機性能等。
(2)課前準備。課前分析指標可以設置四個一級指標,包括教學資源準備、課前通知、教學設計、課前資料發布。其中,教學資源準備包括教學平臺、教學資料等;課前通知包括作業活動、討論活動和視頻資源等;教學設計包括教學目標、教學標準、授課教案;課前資料發布包括課前自學測試和課前自學要求等。
(3)課中監測指標。課中監測指標可以設置三個一級指標,包括課堂行為、課堂實測、教學監測。其中,課堂行為包括上課簽到情況、在線學習時長情況以及師生互動次數情況等;課堂實測包括課堂互動作業的布置、完成和批改情況的評價、線上教學時課堂組織情況的評價、教學內容重難點突出的評價、理論聯系實際的評價、運用先進教學手段開展教學的評價、遵守教學規定的情況、精神狀態的評價、解答問題的評價等;教學監測包括教學組織,學生線上聽課情況,設計如學習時間、進度、反饋等多種監控模塊,提高教學互動頻率,設定如線上答疑、在線測試、小組協作學習多種互動模式[3]。
(4)課后提升和改進指標。課后提升和改進指標可以設置三個一級指標,包括學習預期、課后反饋、教學評價效果。其中,學習預期包括:學習目標完成情況是指個體對于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目標和效果,如知識結構、能力素質;教學評價效果包括診斷性、形成性以及總結性評價;課后反饋包括滿意度評價和課程反饋。
四、實證調研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選取廣東醫科大學的“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在校學生作為調查對象。研究數據主要是問卷數據,采用問卷星平臺制作并發放問卷。隨機抽選該課程教學對象2021級138名本科生,男生79名,女生59名。這些學生中,學生干部28名,非學生干部110名。按成績
劃分,成績上游的學生35名,中游的學生81名,下游的學生22名。
(一)學情分析指標
調查顯示,60.30%的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3970%的學生沒有相關知識基礎。56.40%的學生對課程知識非常期待,43.60%的學生對課程知識期待一般。5060%的學生在課前有進行預習,49.40%的學生沒有進行課前預習。69.50%的學生認為在線教學平臺基本滿足學習需求,25.30%的學生認為在線教學平臺完全滿足學習需求,5.20%的學生認為在線教學平臺不能滿足學習需求。86.30%的學生認為在線教學平臺的操作簡單方便,13.70%的學生認為在線教學平臺操作不簡單方便。
(二)課前部分
調查顯示,45.60%的學生認為課程通知內容詳細、及時有效;36.90%的學生認為課程通知比較及時,滿足需要;15.90%的學生認為課程通知及時、有效性一般;只有1.60%學生認為課程通知不及時、沒有效果。82.70%的學生認為課程推送的資料對理解教學內容有很大幫助,1730%的學生認為課程推送的資料對理解教學內容很有幫助。26.80%的學生做到課前積極主動預習,67.50%的學生課前偶爾主動預習,570%學生完全預習。
(三)課中部分
調查顯示,21.70%的學生每天一次在線學習,71.10%的學生按課程表學習,7.20%的學生能做到每周一兩次的學習。學生在線學習活動最多的是觀看課程,占94.92%;及時完成課后學習作業的學生占87.68%;參與答疑討論等活動的學生占58.70%;課前預習學習資料的學生占5072%;參與其他學習活動的學生占23.19%。29.70%的學生線上課程時能集中注意力,64.60%的學生基本能集中注意力,570%的學生不能集中注意力。在線學習作業完成情況:31.10%的學生能獨立及時完成;65.20%的學生自己做大部分作業,不會的題目在網上搜索或請教同學;3.00%的學生大部分作業在網上搜答案或問同學;有070%的學生未及時完成作業。與教師交流互動的頻率:7.20%的學生經常與教師交流互動,26.80%的學生和教師交流互動一般,55.20%的學生偶爾和教師交流,10.80%學生從來不和教師交流。使用答疑論壇情況:960%的學生經常使用答疑論壇,55.70%的學生偶爾使用答疑論壇,34.70%的學生沒有使用答疑論壇。最喜歡的授課形式:71.20%的學生喜歡教師的錄播課視頻,20.20%的學生喜歡教師上直播課,8.60%的學生喜歡教師找的微課視頻。
(四)課后評價
調查顯示,在影響線上教學成效的因素中,73.91%的學生認為是學生注意力不集中,55.07%學生認為是教學軟件的選擇與應用,50.72%的學生認為是網絡信號的影響,4130%的學生認為教師課程設計不合理,3188%的學生認為教學氛圍沉悶,31.16%的學生認為師生互動效果不好,26.09%的學生認為教學與學習存在時空距離。在線上授課對您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否得到提升方面:3330%的學生認為線上授課對提升自主學習能力效果明顯,62.30%的學生認為提升效果一般,4.40%的學生認為沒有提升。學習效果自我評價方面:39.10%的學生在線學習效果好,31.80%的學生認為兩者差不多,2550%的學生認為線上學習效果不好,3.60%的認為不確定。在今后您更愿意接受哪種方式的教學:74.60%的學生愿意接受線下教學為主+線上教學為輔的教學方式,1440%的學生喜歡純線上教學方式,1100%學生喜歡純線下教學方式。
五、加強在線教學質量監測的建議
(一)加強教學平臺建設
線上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隨著技術的進步和需求的驅動,往往產生大規模高強度的在線教學需要,眾多運營商也在線上教學平臺方面發力,爭奪在線教學服務權。因此,選擇安全穩定的平臺和具有優質教學資源的平臺進行合作尤為重要。對于好的線上教學平臺,教師可將PPT資料、教學檔案、教學講稿、參考電子書籍、教學素材(如音頻、視頻素材)等上傳到平臺供學生隨時隨地學習和下載。教師可以在平臺上按章節組織教學內容,利用平臺進行考勤、發布作業、測試、考試、答疑、發布通知、統計分析等各項工作。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基礎水平、學習條件以及學習愛好,建設視頻、音頻、文檔等多種教學資源庫,開展多種形式的直播教學活動。
(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是教育的主體,要確保線上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尤為關鍵[4]。線上教學,教師缺乏對學生學習狀態的實時監控,學生在線聽課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在線互動不積極等情況,這樣會大大降低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自律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教師要通過優質的教學設計和學生喜愛的教學方式,不斷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要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學生管理,避免學生人在心不在的現象。這就需要學校從整體在線教學質量角度出發,制訂出臺在線教學實施方案,規范線上教學教師和學生的行為,對教學設計進行指引,加強教學督導,優化教學過程,增強各環節教學評價。在線教學中,教師和教育管理者應更加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學習安排和自我管理“扶一把”,既體現了學校、教師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又增長了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提高教師線上教學能力建設
很多教師往往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把線下課堂教學模式搬到線上使用,在線教學平臺作為輔助工具,沒有充分發揮在線教學平臺的應有作用。提升在線教學質量的關鍵在于提高教師的線上教學能力,教師應當根據線上教學的特點轉變教學方式,才能充分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教學方式要整體轉變,首先,教師需要從思想上根本轉變,解放思想,充分認識當前環境下的教學變革是必然的過程。其次,提升教師線上教學方式的多樣性和有效性。在教學內容建設方面,教師要圍繞教學計劃以及大綱安排授課,重組線下課堂教學的結構,結合課程實際,建構符合線上教學的教學結構。在教學方法
方面,開展課程整合教學改革,可以充分運用學習通、雨課堂、智慧樹等線上教學平臺輔助課堂教學,積極嘗試項目式、混合式、案例式、探究式、翻轉課堂等模式開展教學,有效提高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4]。
(四)完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線上教學模式廣泛而深入應用逐漸成為新常態,線上教學評價照搬線下課堂教學的評價模式是不科學的。科學有效的教學質量評價對教學有著極為重要的激勵和指引作用。教學質量基本標準對在線教學有著明確的要求和約束,積極發揮激勵和懲罰功能作用,優化獎懲機制。
首先,要注重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對線上課程開展形成性評價,實施課堂提問、中期測驗、問卷調查、項目設計、操作測試、調研報告、期末考試等多種類型相結合的過程性評價和增值性評價,以及對學生進行知識、能力和素養綜合考評。同時關注線上教學流程化的規范,在線教學包括開課前的信息技術和教學素材準備、教學資源選用和上傳、在線教學的展開、課后任務發布與處理,以及學生對本次教學的評價等階段,在實踐中選擇最為核心的指標納入質量評價體系。
其次,要建設教學質量督導平臺,實施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充分發揮信息化手段在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建設中的作用,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融合,加強信息化教學環境與資源建設情況。搭建“智慧校園—智慧教室—課程資源平臺”數字化教學環境和“課程建設—教師發展—教學資源累積”數字化教學資源。通過建立教學質量督導平臺,實時采集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考察指標數據,借助先進的數據分析與挖掘技術,實現較為精準的教學分析,展示較為全面的教學畫像,進而形成可供參考的輔助教學評價,并為教師提供較為合理的改進建議。
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在線教學質量監測、加強教學平臺建設、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教師線上教學能力建設以及完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是一個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過程。高校線上教學質量監測模式旨在構建一個高效的、優質的在線教學環境,促進教育公平與質量的雙重提升。
參考文獻:
[1]繆玲,周杰.大數據應用背景下在線教學師生評價發展路徑探究[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23,39(02):6568.
[2]李麗波,李雙,白艷晶,等.基于精益6σ理論的在線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及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23,39(15):26662670.
[3]黃華東.計算機應用在線課程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研究[J].福建電腦,2023,39(06):7376.
[4]田興華.基于在線學習的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機制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23(09):6670.
基金項目:2020年度廣東醫科大學高等教育教學研究課題一般項目(2JY20039)
作者簡介:關繼夫(1981—"),男,滿族,黑龍江五常人,碩士研究生,副高,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建設和創新創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