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中國傳統的民居建筑,不僅蘊藏著豐富的歷史記憶,而且還深度體現了空間設計的獨特美學理念。中國傳統民居空間美學,不僅表現在獨特的建筑結構與精心設計的布局之中,更是深層次地反映了人與空間的動態互動,以及空間與周遭環境的和諧統一。這些民居在空間規劃上極力倡導和諧與統一,追求與自然的融洽流動,重視空間的立體層次和韻律美感。盡管當前都市化進程加速,現代建筑創新層出不窮,給傳統民居的空間美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考驗與沖擊。本研究著重剖析中國傳統民居的空間美學,同時探索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可持續傳承策略,目標是為現代建筑設計與人居環境創新提供有價值的思想源泉和實踐參考。
二、中國傳統民居的空間要素及塑造
(一)公共場域的構成要素
1.傳統空間形態
空間無處不在,而場所則不是。場所具有空間特性,而空間并非都具有場所性。根據實踐經驗,空間概念往往比場所更為抽象,其含義往往與場所的內涵相互交織并產生深度影響。在初次置身于新環境時,周遭的景物可能顯得同質化且缺乏特色,宛如一片未被標記的空間。然而,隨著個體對其深入了解并賦予意義,這些空間逐漸演變并確立為獨特的“場所”①。
特定空間的形成往往源于場所內獨特的事件和經歷,尤其在傳統民居村落中,這種空間超越了物理界限,成為深刻烙印在人們記憶中的情感寄托——一個富含藝術魅力且饒有文化內涵的場所。傳統民居的空間設計并非單純追求外在形態,而是深度挖掘空間的藝術影響力和象征意義,它優先考量的是文化的傳承和人的情感共鳴,以及其中蘊含的生活故事和居民的情感體驗。
民居建筑的核心目標是將原本空泛無特色、抽象化的土地轉變為承載豐富人情味和實用功能的實體空間,即人們實際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場所”。值得關注的是那些內容豐富且具有吸引力,同時又能滿足人類行為需求的環境。人們應深入挖掘各類場所的獨特性、鮮明個性,并強調不同場地之間的多元化區別。如諾伯格·舒爾茨所強調的,空間在本質上扮演著行為的核心舞臺,因為行為的意義始于特定的空間互動;場所的獨特性賦予行為多元的內涵和表現形式。舒爾茨在其觀點中強調了時間和空間的緊密聯系:“一個事件的實際發生,即某事在特定地點的呈現,對于那些賦予其深層含義的體驗而言,場所不僅是個物理背景,更是感知和體驗的核心舞臺。”②換言之,事件與場所之間存在著動態的共生互動,一個引發深刻回憶的有象征意義的空間,往往與其中發生的關鍵事件緊密相連,共同編織了一條充滿情感的記憶紐帶。
2.地域營建形式
地域環境是建筑的形成和發展的基礎。舒爾茲在深入解讀并建筑化詮釋了海德格爾的名著《筑·居·思》后,陸續在諸如《存在·空間·建筑》和《場所精神》等系列重要作品中,對場所在地域營造中的核心地位及其深遠影響,進行了極具洞察力的剖析和視覺化的闡述。舒爾茨的觀點強調,一個人唯有深刻體驗并賦予場所和環境以實質性的意義,才會真正地“扎根”其中。“居”不僅代表著生活的物理空間,更是場所的象征和存在基礎。
知覺現象學家梅洛-龐蒂的觀點強調,理解世界并非孤立的認知過程,而是個體通過其身體與周遭環境的深度互動,去親身體驗并揭示存在的本質。史蒂文·霍爾深受知覺現象學的啟發,將其理論深度應用于建筑設計實踐中,他專注于揭示設計背后的多元影響要素,并通過獨創的“建筑瞄準點”概念,系統性地探索和強化了空間感知與體驗,從而極大地豐富了建筑藝術的維度。實際上,普遍的觀點認為,地域環境在建筑現象學的孕育與發展中占據核心地位;然而,它卻面臨著傳統文化衰減與環境獨特性喪失的重大挑戰,學者們正在積極尋求應對策略以挽救這一局面。本質上,一個場所是由其獨特的性質和氣氛構成的有機整體,每一個元素都至關重要,缺一不可。這種內在的關聯性和層級結構對于維系和推動村落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這種觀點可以從對比傳統地域特有建筑與廣義地域性建筑的藝術特征中得到深入印證。
(二)傳統民居中場所精神的塑造
1.日常生活與民居空間
各個民族的生活習慣極其豐富多元,涵蓋了居住環境、飲食文化、人生禮儀(如婚喪嫁娶)、宗教信仰、民間傳統等諸多方面。這些習俗在傳統民居建筑的空間設計中,有的表現得非常明顯,有的則微妙地滲透其中,且無論是季節性的還是常態性的,都深刻影響著建筑風格與布局。由于各村寨的獨特性,這種影響的表現程度會有所差異。在民族聚居環境中,特定生活習俗引發了物質形態的變化。雖然當前的證據還不充分,但研究傳統民居承載的社會功能以及鮮明的民族習俗特性,確是可行且重要的。這些特性在某些方面確實有顯著的表現,值得深入探索和剖析。“建筑營造體現著人與空間的關系”③,通過深入剖析日常生活中的傳統民居空間布局,可以窺見人們在建造過程中蘊含的傳統智慧。
2.傳統民居空間布局
自古以來,從最初的山洞或巢穴式的居住形式,歷經遮蔽風雨的簡陋墻體階段,再到集體居住的公共房屋,直至現代社會普遍出現的生態友好型民居建筑,這一系列演變歷程跨度深遠。各民族人民憑借卓越的創造力,無論是從獨特的外觀設計還是實用的功能性考量,都精心雕琢他們的傳統民居,旨在提供優質的居住環境,充分體現了他們深厚的藝術智慧和精湛的技藝。傳統民居住宅的空間設計充滿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其空間布局獨特且深受民族傳統影響,主要可歸為四部分,一是禮儀空間:包括廚房和堂屋,它們在室內不僅具有實際的生活功能,更承載著象征和精神層面的意義。在各個民族中,無論是日常禮儀還是家庭聚會,大都圍繞堂屋和廚房展開。二是生活空間:在日常生活中,居住環境涵蓋多元空間,如走廊和臥室等,其中,臥室常常位于堂屋的兩翼,扮演著核心角色,是各民族人民日常起居的重要活動區域。三是輔助空間:建筑結構主要包括牲畜飼養設施、儲存空間以及衛生設施。這些是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的輔助空間。四是交通空間:樓梯作為住宅內部不可或缺的垂直移動設施,其主要功能是連接不同樓層,通過精細加工木材(或其他材料),構建出形態各異、寬度可調整的梯級設計。
三、中國傳統民居的空間美學特征
(一)中國傳統民居空間的形式美
1.對稱與均衡
中國傳統的民居空間美學,其獨特的魅力有著深遠的文化歷史淵源,對稱與均衡作為核心元素,尤為引人注目。這種美學理念不僅深入影響了建筑的整體規劃布局,而且在其精致的細節設計與宏觀結構的和諧統一中得到了充分展現。在初始階段,大多數傳統民居的設計結構堅守著核心的中軸對稱理念。這種設計不僅精確復制了自然界中的對稱美,而且還深刻反映了對宇宙間秩序與和諧原則的深刻理解。在嚴格遵循中軸線對稱的設計原則下,民居建筑展現出明顯的主次分明格局,各個功能區域劃分得井然有序,營造出一種深沉而莊重的空間氛圍。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對稱設計不僅在結構上實現了均衡,還賦予了視覺上的和諧統一,從而提升了整個民居空間的和諧美感④。傳統民居的空間布局遠非單一的中軸對稱原則。分形理論揭示了一種深層次的嵌套對稱性,這種自相似性展現出令人驚嘆的復雜與精致之美。對稱美在民居空間的結構中無處不在,它貫穿于宏觀的聚落和區域布局,經由細致的街巷設計,延伸至微觀的院落與住宅布局,乃至建筑的每一個細微部分,都展現出一種遞進式的對稱均衡之美,仿佛是一幅精巧絕倫的幾何圖案。這種設計并非單純地復制形態,而是深入挖掘空間的層次結構并追求其內在的豐富與復雜性。從各個不同的觀察距離和視角審視,傳統民居的空間特征展現出多元且獨特的風貌。從宏觀角度看,整個村落與周遭的自然環境完美融合,展現出一幅壯觀的共生畫卷;而從微觀觀察,各個獨立的民居群落和單幢房屋均獨具風貌,其精致的細節設計無不彰顯出匠人們的獨特創意。這種從大到小、從宏觀到微觀的對稱與均衡手法,賦予了傳統民居空間層次分明的視覺享受,不僅增添了豐富性,還巧妙地緩解了審美疲勞。
2.比例與尺度
威奧利特·勒·杜克對比例的定義:“比例的意思是整體與局部間存在著的關系——是合乎邏輯的、必要的關系,同時比例還具有滿足理智和眼睛要求的特性。”⑤比例在建筑藝術中扮演著核心的角色,其精確度往往決定作品的藝術魅力。盡管如此,精準闡述理想比例的明確規則并非易事,因為比例的美感深受尺寸影響,各具特色。比如,西方古典建筑尤其崇尚黃金分割比例,深刻地影響了柱式設計、結構元素的配置,甚至局部與整體的比例平衡,提供了一套理性的美學規范。然而,這種準則在實際應用中往往會隨著空間規模和文化背景的差異而有所調整。同時,中國的傳統民居在構建時,極其注重整體布局的和諧統一,每個元素的比例關系都經過深思熟慮和精細設計,以確保各部分相互協調,共同營造出和諧的整體氛圍。在中國的傳統民居設計中,尺度的巧妙應用深度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深厚的文化傳統,以及獨特的地域風貌。在傳統四合院的設計中,無論是庭院的規模、內部房間的高度與寬度,都極其講究,旨在精細權衡,既要確保居住者的舒適活動區域,又要防止空間顯得過于寬敞或狹小,體現出深厚的人文關懷與實用性。
3.節奏與韻律
中國傳統民居的空間布局與韻律設計,猶如古典音樂中的和諧旋律與精準節奏,不僅體現了極高的藝術審美,更深層次地揭示了豐富的文化歷史底蘊。以晉中傳統民居為例,其外部空間的設計巧妙地融合了深沉的莊重感與宏偉的氣勢,展現出一種別具一格的韻律美。從外觀觀察,這些民居展現出寧靜而莊重的風貌,而這沉靜與威嚴恰好為內部空間的動態布局與和諧韻律提供了理想的環境依托。然而,一旦踏入民居的內部空間,人們立即會被一種顯著迥異的節奏與韻律所深深吸引。內部設計展現出人性化尺度,開放式庭院布局精致而獨具匠心,其中穿插的過廳、獨特的牌樓、典雅的垂花門以及配套的倒座等元素,巧妙地交織,不僅打破了原有的嚴謹結構,更創造出一系列豐富多變、層次分明的精美空間序列。空間的動態轉換與創新組合,猶如音樂中的旋律與和聲交織,形成了一種深邃且和諧的藝術效果,賦予人們一種寧靜而愉快的心靈體驗。外部空間的莊嚴宏偉,象征著古代中國社會對家族穩固及家園庇護的深度珍視;內部空間的溫馨雅致,則鮮明地表達了人們對生活舒適度和審美情趣的熱切渴望與實際追求。這種一實一虛、動態與靜態的空間節奏與韻律的巧妙結合,不僅使得民居具備了理想的居住環境,更賦予了其深厚的藝術內涵,成為承載和傳播文化的獨特載體。
4.滲透與層次
以徽派民居為例,其空間布局的獨特滲透與豐富的層次感,展現出令人驚嘆的藝術審美高度。在空間構造上,徽派民居的獨特之處在于其以深度布局的天井為核心,構建出封閉而內斂的合院式結構,外圍則由高聳的墻壁守護著。這種設計理念巧妙融合了傳統民居固有的封閉和私密特性,而天井的獨特設計則作為一種橋梁,成功地讓室內外環境在保持各自特質的同時,實現了自然且流暢的交流與交融。馬頭墻在徽派民居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豐富了建筑外觀,更是空間布局層次感的獨特展示。錯落有致的馬頭墻不僅以其精致的外觀引人注目,還蘊含著實用的功效。這種獨特的建筑構件,不僅因其鮮明的外觀設計產生強烈的視覺效果,更蘊含著深厚的藝術美感,鮮明地體現了徽州民居的獨有風采與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中國傳統的民居空間設計,其滲透與層次結構蘊含著豐富的藝術內涵和多方面的審美維度。
(二)中國傳統民居空間的意境美
1.空間之“景”營造意境空間
“意境作為審美活動的最高境界,就是審美主體在審美直覺和審美體驗的基礎上達到一種精神上的自由境界,通過對藝術鑒賞的審美再創造活動,實現本質力量的對象化”⑥,意境,實乃情感與景物(意象)深度融合的藝術結晶。“景”的營造在傳統民居空間設計中展現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韻味和精湛技藝。這里的“景”不僅局限于自然環境的元素,它深遠地涵蓋了民居空間的獨特特征,如其形式、構造以及精心設計的布局。作為傳統審美的承載者,民居建筑以其獨特的空間結構與設計,為審美體驗者——無論是居于其中的村民還是來訪的游客,創造了一種能與周遭環境互動的視覺與感知空間。
2.空間之“境”升華意境內涵
宗白華認為:“藝術家創造的形象是‘實’,引起我們想象的內容是‘虛’,‘實境’是可以直接感知的藝術形象;‘虛境’則是形象所表現出來的藝術氣氛、藝術情趣和形象所引起的藝術想象和聯想,由形象產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虛實的結合。”⑦對于中國傳統民居,可將其具象的空間結構視為實境,而寓含的情感、精神和象征內涵則構成虛境。兩者的關聯并非孤立,而是緊密地相互映射,形成虛實相生的和諧統一。與實境相對,它特指一種功能性留白,而非結構性的缺失,這種留白帶來的聯想往往聚焦于尋常木工元素的裝飾象征意義,以及整體建筑空間承載的人文哲學思考,體現的時代精神和歷史沉淀的滄桑感等。
傳統民居的空間環境,仿佛蘊含著“實境之美”,觸發了“審美情趣”的探索,留白處寓含深意,其不確定的元素激發了審美主體的情感共鳴和哲理思索,使得審美體驗在瞬間展開,隨之而來的就是深刻的審美感觸⑧。在當下的節奏中駐足欣賞,個人的審美視角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與那些精心構筑起深厚家族文化氛圍的傳統民居建設者們,產生了一種跨越時空的審美共鳴。這種共時的體驗,深化了人們對先祖的敬畏與理解,同時也提升了他們對傳統民居建筑空間內蘊含的精神內涵的高雅審美領悟。
四、中國傳統民居空間美學傳承的有效路徑
(一)中國傳統民居空間美學傳承策略
1.中國傳統民居空間傳承原則
一是系統性和整體性原則。生態建筑美學超越了傳統美學對建筑外觀美和環境融合的單一考量,它深刻認識到建筑應具備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多重價值。這種美學主張在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務必確保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以及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在研究這類空間時,必須秉持系統整體性的視角,對各種環境因素,如自然條件、社會結構和經濟效益,進行深入而全面剖析。
二是多樣性與有序性原則。在深入研究中國傳統民居空間美學的傳承策略時,我們發現其內嵌的多樣性與有序性原則,非但深得古典美學理論的內在韻律,更與現代生態學理論的和諧共生理念緊密契合。起始,多樣性被視為美學理論不可或缺的核心支柱之一。古典美學強調在形式、對比、選材和色彩搭配等多個維度上尋求和諧統一的多樣性。這種一體化并非機械地疊加,而是通過精細的元素融合與巧妙的布局,實現了內在的和諧與均衡之美。
2.中國傳統民居空間傳承困境
一是傳統民居空間美學基因同化且傳承斷代。自20世紀末大規模的城市改造運動,到21世紀初對古村落與古鎮的修復與再開發,雖然初衷可能是為了提升,但實際操作中往往導致了原有建筑風貌的一定程度損傷,使得傳統民居的歷史痕跡與文化特色有流失的風險。
二是公共活動空間以及公共設施不完備。當前,一個顯著的問題是人工觀賞性植物與公共綠地的供需失衡現象。實際上,盡管當地居民未必缺乏對觀賞植物和綠化的熱愛,但公共區域普遍缺失這樣的設施,主要是由于公共資源分配的不足以及整體城市規劃的欠缺,這在許多傳統村落中的公共綠地和觀賞植物配置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再者,民間活動的日益繁榮,也暴露出活動場地資源供應的相對緊缺。
(二)中國傳統民居空間傳承路徑
1.營造空間的幽明美
幽明美是指空間在明暗、虛擬與現實之間的精彩過渡與深度融合,創造出引人入勝的神秘而深遠的藝術氛圍。在傳統的住宅建筑中,幽雅與美感的巧妙融合主要依賴于精心設計的天井、檐廊等空間構造元素。可以巧妙地融入自然光元素,創造出豐富多變的光影交織空間美學。光線的導入借助于精心設計的門窗布局,從而在空間中創造出顯著的明暗層次感。另外,屏風、隔扇等元素巧妙地作為分隔手段,不僅有效地劃分了空間,還提升了空間的立體層次與視覺深度。傳統設計元素巧妙地在民居中展現出空間幽深與光明的美學魅力。
2.注重空間的寂靜美
寂靜美,并非單純地關乎環境的寧靜無聲,而是在深沉的平靜與祥和之中孕育出美學內涵。要充分展現寂靜之美,必須依賴精心的規劃與設計,這樣方能確保人們在其中得到身心的深度放松與寧靜體驗。傳統民居的獨特寂靜之美,尤其表現在精心設計的布局與巧妙的規劃之中。傳統民居的設計精巧地規劃了各個房間的布局與尺寸,旨在有效地隔絕噪聲,創造出一個寧靜舒適的居住空間。傳統民居巧妙融合水景與綠植等自然元素,不僅提升了空間的寧靜氛圍,更能讓人們在其中心境趨于平和,體驗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在室內設計中,色彩的精心搭配與材質的講究起著關鍵作用,它們能夠有效地塑造出一種寧靜致遠、令人放松的環境氛圍。
3.平衡空間的虛實美
在中國傳統民居的空間規劃中,虛實美這一核心理念深深扎根,它注重實體空間與無形意境的交融,追求二者之間獨特的和諧與動態平衡。在當前的審美視角下,實體被賦予了空間形態的界定和物質實質的意義,與此同時,虛空則被解讀為承載空間流動性以及蘊含無盡潛能的象征。虛實美學超越了對空間純粹物理特性的探討,它深入挖掘空間的視覺、心理以及情感維度,致力于營造和諧與平衡的藝術效果。在傳統建筑藝術中,虛實相生的美學觀念精湛地貫穿于空間規劃與設計的每一個細節之中。開放式的庭院和透明的門窗是創造空間虛實美學的關鍵元素。精心融入的設計元素促使室內外空間流暢銜接,創造出一種連續且動態的空間體驗。在設計中,門窗的配置兼顧了光的導入與阻擋,巧妙地利用光與影的交互,從而強化了空間的立體層次感和虛實對比效果。通過巧妙的設計策略,實現空間的視覺錯落感,既確保了居住者對個人領域的隱私需求,又兼顧空間的連通與自由流動的特點。
五、結語
探討中國傳統民居的空間美學,揭示其深厚的魅力與無可估量的價值。這些民居在空間規劃上極力倡導和諧與統一,追求與自然的融洽流動,重視空間的立體層次和韻律美感。憑借精細的空間布局和匠心獨運的細節處理,創造出既能體現地方風情,又飽含深深人文情感的宜居空間。在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民居空間美學的歷程中,至關重要的是持有接納的態度和創新的思維。既要堅守并挖掘傳統民居獨特的美學價值與文化內涵,同時也要積極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和人們日益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勇于進行富有成效的創新嘗試與實踐。致力于深度挖掘傳統元素,巧妙融入當代設計,以打造既能展現深厚文化底蘊又不失時尚魅力的空間作品。
【注釋】
①趙明:《場所·空間·藝術 社區、社群文化的興起與塑造》,《新美術》2017年第3期。
②諾伯格·舒爾茨:《存在·空間·建筑》,尹培桐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第23頁。
③劉世軍、李朝陽:《建筑的典制:李誡〈營造法式〉史學體例考論——兩宋美術史學史研究系列之一》,《藝術探索》2023年第6期。
④高倩、朱金艷、駱明星、張琳:《淺談中國傳統民居院落空間特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河北畫報》2019年第12期。
⑤彭一剛:《建筑空間組合論》,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3,第41頁。
⑥彭吉象:《藝術學概論》(第3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第387頁。
⑦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第39頁。
⑧許婷:《中國傳統民居聚落的文化內涵探析》,《安徽建筑》2020年第1期。
(羅薇麗,廣西藝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