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汽車產業群區域性產業結構趨同化問題嚴重,不僅引起生產過剩,而且引發企業的經營性危機結果。因此有必要發揮職業學校的力量,控制職業學校汽車類專業對接汽車產業鏈的學生數量比例,進行三教改革,培育工匠型人才。加強職業院校專業教師與汽車產業群企業師傅的互動;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促進教法改革;專業教師到汽車產業群的企業調研,教師與師傅共同研發教材。增加汽車專業學生與六大汽車產業群企業的關聯度,實現職業學校與汽車產業群的企業協同培育,共同應對區域性產業結構趨同化問題。
關鍵詞:工匠型人才;汽車產業群;區域性產業結構趨同化;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2" 收稿日期:2024-12-15
DOI:1019999/jcnki1004-0226202503032
1 前言
近10年,我國汽車產業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日益凸顯,特別是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全球的引領者。目前,我國已經形成六大汽車產業集群[1],分別為東北汽車產業集群、長三角汽車產業集群、珠三角汽車產業集群、京津冀汽車產業集群、長江中游汽車產業集群、成渝汽車產業集群。六大汽車產業集群分布在沿海以及東部地區,各有優勢與劣勢。產業集群對于企業發展,乃至國家戰略都很重要,美國的邁克·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中,論述了產業集群的發展有利于提升相關企業的競爭力,增強企業的發展,增強國家的競爭力。
2 存在的問題及挑戰
何太碧[2]認為我國汽車產業群存在著區域性產業結構趨同化的問題。史丹[3]運用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理論,理解產業結構趨同化問題,他認為在投資同一個項目時,每個地區的投資者都往往會關注自身的利益,損害競爭者的利益,不需要考慮競爭者的合作態度,來獲得收益與市場份額,最后造成的結果是重復性生產和產能過剩,從而容易陷入經營危機。
職業學校是培養國家工匠型人才的搖籃,也是輸出企業工匠型人才的基地。職業學校在保護企業知識產權等利益的前提下,與我國六大汽車產業集群企業加強溝通合作,形成協同發展,這有利于解決區域性產業結構趨同化的問題,有利于提升國家汽車產業的競爭力。對于職業院校來說,校企合作面臨著的挑戰表現為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孔珊[4]認為政府、企業、行業、學校等主體協同聯動格局沒有形成,造成校企合作基礎不牢固,短期化。顧燕慶[5]認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動力不足,是由于企業以經濟利益的眼光,而不是戰略眼光來看待校企合作。
3 應對問題的信息技術背景
近年來,尤其在新冠疫情的爆發之后,信息技術在教育上的應用,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金久仁[6]認為信息技術在教育方面的應用打破了以前以優秀教師資源為核心的優質資源壟斷對教育公平的制約。但是,由于信息技術作為一種資源,受教育者存在享有與使用的鴻溝,還需要以長遠的眼光動態地審視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公平性的影響。疫情期間,王繼新的團隊在全國29個省市進行了調查,995%以上的學校在進行國家課程的教學。家長對于這種學習模式,學習效果的接受度與滿意度較高,但學生的參與度問題需要在技術上加以改進,以增加遠程監控功能。田俊等[7]認為在線教學的評價機制有待于進一步改善。秦朋緒[8]在深度學習層面,探討了信息技術給予的支持。信息技術可以作為師生交流的工具、評價的工具,以及傳遞知識的工具。大數據、虛擬現實技術可以為學生創建物理的教學環境,把單一、乏味的教學環境變得更為豐富、有趣。信息技術的應用,為課堂爭取到了更加充裕的時間,教師可以依據課前學習數據,提供針對性的答疑與指導,訓練學生知識運用與發明創造等高級思維。
4 應對問題的對策
近年來,我國政策顯示出對職業教育的高度重視,在產教融合等方面給予了企業與職業學校重大的支持。在政策的支持下,職業學校為國家肩負起培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工匠型人才的責任,為社會輸出所需求的人才。我國汽車產業在國際中的地位,也會帶動職業學校汽車專業的進一步發展。我國六大汽車產業集群面對的區域性產業結構趨同化問題,也將是職業院校學生將來就業后需要面對的問題。當前,需要調動職業院校的資源,形成一種力量一起應對這個問題,使職業院校和企業建立更加深厚的關系。當問題得到解決后,職業院校也會得到良好的口碑,甚至會在國際上為中國職業院校取得良好的品牌效應。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完善產教融合辦學體制,創新校企合作辦學機制,要求優先發展新能源專業,“鼓勵職業學校與社會資本合作共建職業教育基礎設施、 實訓基地,共建共享公共實訓基地。”這對于職業學校汽車類專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專業)和企業的協同發展構建了基礎。“對產教融合型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按規定落實相關稅費政策”,這在政策上對產教融合型企業提供了重大的支持。
2022年5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頒布實施,其中包含“國家推行中國特色學徒制”。通過學徒崗位的設立,以工學結合的方式構建了學校與企業培養工匠型人才的平臺資源。在學校,學生和教師進行理論學習與實訓學習;在企業,學生和師傅在實際崗位上進行實踐學習。這樣,結合了具體企業實際需求技能的學習與專業理論的學習優勢。工匠型人才的培養不僅符合當前六大汽車產業群的人才需求,也為工匠型人才終身學習,完成不斷提升注入了理論基礎。“鼓勵企業參與教育專業教材開發”“支持運用信息技術和其他現代化教學方式開發職業教育網絡課程等學習資源,創新教學方式和學校管理方式,推動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與融合應用”,這些都為職業學校在教材、教法層面與六大汽車產業集群的企業的協同發展提供了支持。
企業與職業院校簽訂合同,以訂單的形式招收員工,從而在學生入學伊始,企業能融入職業院校對學生的培養中去。職業院校與汽車企業產業群的互動需要政府的主持,避免形成各行其事、合作碎片化、無法形成體系的局面。政府控制汽車產業鏈崗位對接專業的人數比例,避免某一專業人數比例過大,造成某一崗位人員集中,從約束就業人員數量比例的層面來應對區域性產業結構趨同化問題。另外,要發揮各產業群地區優勢,集中力量,發展優勢產業。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得到長遠發展的利益,職業學校培養了社會需要的優質的工匠型人才,形成了共贏的局面。這個過程是一個職業學校與汽車產業群動態協同化發展的過程,是深度融合的過程。職業學校從教師、教法、教材三個層面進行改革,從而培養出優質的工匠型人才。
a.加強職業院校專業教師與汽車產業群企業師傅的互動。
職業院校專業教師深入到汽車產業群中的企業,與企業師傅進行相互交流。教師與師傅結對子,互相學習共同進步。通過進行企業實踐、技術比賽等方式,促進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技術水平的提升,以及企業師傅理論水平的提高,從而增強教師與師傅的關聯度,為學校與企業的協同化培養工匠型人才構建基礎。
教師要學習企業的文化,探究將企業文化融入課堂中的方法,比如將勞動教育、工匠精神等方面的教育融入專業課程中去,讓學生在就業之前與企業從思想層面建立連接。
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技術水平,對接汽車產業群的企業崗位的需求。對標汽車產業群企業的綜合標準制定職業院校的專業教師考核標準。職業院校通過對教 師進行考核,建設符合汽車產業群企業發展的教師資源,實現職業院校教師與汽車產業群師傅的協同發展。
b.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促進教法改革。
企業師傅通過信息技術手段融入課堂中去,為汽車專業課程中的微課、翻 轉課堂融入氣產業群企業的元素。結合實際,選用信息化工具,避免因使用的信息化工具不同,造成的信息傳遞誤差、信息不對稱、信息傳遞遭遇阻礙等問題。對信息化工具的使用要制作教程,并對信息化工具使用的對象教師、師傅、學生進行必要的培訓,從而從物理空間上突破實際空間上的障礙,實現高效的協同。
c.專業教師到汽車產業群企業調研,教師與師傅共同研發教材。
汽車產業群的企業師傅參與到職業院校汽車類各個專業、各個課程的建設中去。依據各個崗位需求的實際的工作任務,下達符合職業院校實際可行的學習任 務。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不僅注重技術的學習,還要注重思政元素的融入。評價標準應動態對標汽車產業群企業標準,企業師傅與教師共同探討過程性評價標準與結果性評價標準。評價結果通過信息化手段反饋給教師,反饋給師傅,反饋給學生,做到評價結果的協同反饋。教材中要注重融入思政元素,并做到教材技術的先進性與企業實際所需的動態協同。
通過教師、教法、教材方面的改革,校企協同培育工匠型人才,實現汽車產業群在某一產業有優勢的企業與對應有優勢學校專業的動態協同發展。這就打破了區域上的壁壘,避免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重復性的盲目的產業建設,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生產過剩現象的發生。如此,我國六大汽車產業集群企業才能充分發揮各自的區域優勢來發展優勢的產業,進一步提升我國汽車產業的競爭力。
5 結語
汽車產業群區域性產業結構趨同化問題,會造成生產過剩甚至會給企業經營帶來危機。職業院校肩負著為國家培養工匠型人才的職責,需要發揮教育的優勢,加強與我國六大汽車產業群企業的合作,控制汽車類專業對接產業鏈企業崗位的人數比例,以三教改革的方式,校企協同培育工匠型人才,實現職業院校與汽車產業集群企業的協同發展,應對區域性產業結構趨同化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打破區域壁壘,實現六大汽車產業集群協同發展,發揮區域優勢,集中力量發展優勢的產業。當然,這個問題會伴隨著汽車產業群各個企業的動態發展而有所變化,這就需要以動態的視角,來看待并解決汽車產業群區域性產業結構趨同化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閔珊,李洪慶,楊帆,等中國汽車產業集群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商業經濟,2022(2):59-61+160
[2]何太碧基于產業鏈穩定性的我國汽車后市場產業集群競爭力提升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8
[3]史丹囚徒困境與地區產業結構趨同化[J]中國市場,2005(48):101
[4]孔珊多元共治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問題的成因與治理[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0,39(2):266-271+276
[5]顧燕慶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困境及對策[J]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5):79-81
[6]金久仁信息技術促進教育公平的耦合可能與限度約束[J/OL]現代遠程教育研究:1-10[2022-10-2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580G4202207200840008html
[7]田俊,陳蘭枝抗疫時期“停課不停學”的特征、問題與后疫情時代在線教育的發展趨勢——訪華中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教授、信息化與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省部共建協同 創新中心執行主任王繼新[J]教師教育論壇,2020,33(4):4-8
[8]秦朋緒信息技術支持下促進深度學習的教學研究[J]漢字文化,2022(16):161-163
作者簡介:
張祿林,男,1986年生,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
基金項目:邢臺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中職院校實訓課堂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徑探索”(XTSKFZ20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