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前起,從元宇宙、ChatGPT、AIGC到sora,一個一個新名詞出來,本學科隨后都會涌現出一批一批的研究論文,越來越多。2024年我國新聞傳播學的研究選題,小一半的論文都是人工智能,僅這一年發表的已達2102篇(截至12月上旬)。我瀏覽了2024年16家本學科期刊的所有論文標題,由于人工智能的說法不統一,關于AI的稱謂多達48個,遍及社會各個領域,而直接與實際新聞傳播相關的卻很少。我們真有能力和學術積累研究如此廣泛的領域嗎?
2023年初剛出現ChatGPT時,人大附中邀請我講一講網絡智能化,我說不懂。但人家說,不要你講技術,而是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角度談談如何認識人工智能。我感覺ChatGPT對社會各行業的發展會有較大影響,但商家的廣告造勢正在造成對其的神化。對學生來說,要緊是在基本理論認識上,對人工智能的性質要清楚。于是我給人大附中1000多名高一同學做了一個講座,題目是“如何看待智能化的互聯網發展”。我建議不要把精力放在敘說當紅傳播形態的特點和使用上,玩得正嗨的網民都懂的,他們需要的是關于網絡傳播底層基礎的知識和使用時的理性思考。
隨后我與一位年輕老師合作了一篇文章《從力量崇拜到認知暈輪:ChatGPT的傳播儀式》,投給一家期刊被拒,他們不想反潮流批評AI的商業炒作。于是我再投《傳媒觀察》得以發表。文章除了揭示AI廣告的輿論導向外,一再提示注意人工智能正常成長的三個條件:第一多元信息。信息再多若同質化,機器人毫無意義。第二真實。建立在虛假信息基礎上的機器人不能給人類提供正確答案。第三開放。機器人需要的信息是海量的,封閉、單一信息環境下的機器人是智障。
人工智能是什么?人-機傳播的本質是什么?這方面的認知不能出偏差。1997年機器人“深藍”戰勝了人的棋手,那時我說過,這是人的勝利。現在的人工智能在許多認知任務上超越了人類,人-機關系的性質就變了嗎?2024年本學科更多的文章在論證人工智能是“具有自主意識的生命體”,提出“人機傳播范式”強調機器人是新傳播秩序中的主體。對此建議讀一下2024年11月牛津大學一份53頁的報告《理論就是你所需的一切:人工智能、人類認知與決策》(Theory Is All You Need:Al,Human Cognition, and Decision Making)。其標題值得注意:對事物的理論認知,應該統領具體的人-機傳播。
該報告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辨明本質:機器人是在超越人類,還是模擬人類?回答是:“AI通過處理海量數據,提取模式并基于概率分布進行預測,但本質上,這種能力局限于對已有知識的模仿,而非對新知識的原創性探索。”AI的學習模式依賴于歷史數據的積累,核心邏輯基于概率統計,而非真實意義上的推理能力。而人類即使是兒童,能夠在有限詞匯下迅速掌握語法規則,創造性地運用語言,而掌握高其數萬倍詞匯的AI卻難以做到。人類能夠在數據缺乏甚至矛盾的情況下,基于理論、假設和想象力形成前瞻性的信念,并通過實驗加以驗證。魏永征教授在反駁新聞記者將被AI模型取代時寫道:“從聯合國、歐盟的文件到我國學者起草的AI法律文稿,都在總則地方突出書寫了‘以人為本’(human centric),我們不妨細細咀嚼品味這一詞語的深刻內涵。”
馬克思1844年就注意到“社會交往的異化”。異化,即人創造的東西反過來控制了人。從那時起,他和恩格斯不斷論證如何克服異化,使人成為全面發展的人。馬克思在談到人和自然界的關系時指出:“人始終是主體。”我從記事時起就知道馬克思的一句名言:“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那時還不大理解。現在面對現實問題,他講的這句話太有針對性了。看問題要看本質,然后才是其他,理論認知是首要的。人與AI在認知本質上是根本不同的。人-機傳播中人是唯一的主體,AI不具有生命,必須在人的掌控下。
【課題來源: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馬克思主編《新萊茵報》的編譯及研究”(項目編號:22amp;ZD323)】
(作者系四川大學講席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