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智媒時代已然來臨。本文深入剖析了智媒時代新聞傳播的內在邏輯,包括技術驅動、用戶需求導向、數據賦能等方面。對智媒時代新聞傳播的路徑進行了探索,涵蓋智能化生產、多元化傳播渠道、精準化受眾服務等內容。通過對智媒時代新聞傳播的探索研究,旨在為新聞行業在新時代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智媒時代" 新聞傳播" 內在邏輯" 路徑探索
在當今數字化、智能化的時代背景下,新聞傳播領域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如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重塑了新聞生產、傳播和消費的整個流程。智媒時代的到來,不僅改變了新聞傳播的方式和形態,也對新聞行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機遇。因此,深入研究智媒時代新聞傳播的內在邏輯與路徑,對于推動新聞行業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智媒時代新聞傳播的內在邏輯
(一)科技助推新聞生產力提高
人工智能與新聞生產。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從新聞的采集、寫作、編輯到分發,都能看到人工智能的身影。例如,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新聞機構可以自動抓取和分析海量的新聞數據,快速生成新聞報道,提高新聞生產的效率。
大數據與新聞傳播。大數據技術為新聞傳播提供了強大的數據支持。新聞機構可以通過對用戶數據的收集、分析和挖掘,了解用戶的興趣愛好、閱讀習慣和需求偏好,從而實現新聞的精準推送和個性化服務。[1]大數據還可以幫助新聞機構評估新聞傳播的效果,為新聞選題和策劃提供依據。
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技術。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為新聞傳播帶來了全新的體驗。通過 VR/AR 技術,新聞機構可以將新聞事件以沉浸式的方式呈現給用戶,讓用戶身臨其境地感受新聞現場,增強新聞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技術創新滿足用戶多元需求
個性化需求。在智媒時代,用戶對新聞的需求更加個性化。他們希望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需求偏好,獲取定制化的新聞內容。新聞機構需要通過技術手段,了解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新聞服務。
例如,呼和浩特市融媒體中心在智媒時代也展現出了強大的創新能力。在重大事件的報道中,中心會派出專班記者進行現場采訪,同時配上專業的文字解說和圖片展示,讓用戶全方位了解事件的全貌。此外,用戶可以在新聞頁面上進行評論、點贊、分享,還可以參與在線調查、話題討論等活動。這種互動方式不僅增強了用戶的參與感,也為新聞媒體提供了更多的反饋信息,有助于改進新聞報道的質量。
互動性需求。用戶不再滿足于被動地接受新聞,而是希望能夠積極參與到新聞的生產和傳播過程中。新聞機構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在線評論等方式,與用戶進行互動,聽取用戶的意見和建議,提高用戶的參與度和滿意度。
即時性需求。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用戶對新聞的即時性要求越來越高。他們希望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取最新的新聞信息。新聞機構需要利用智能技術,提高新聞生產和傳播的速度,滿足用戶的即時性需求。
(三)數據賦能新聞傳播力提升
數據驅動的新聞選題。新聞機構可以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發現社會熱點和用戶關注的焦點,從而確定新聞選題。數據驅動的新聞選題更加精準,能夠更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
數據優化的新聞內容。通過對用戶數據的分析,新聞機構可以了解用戶對新聞內容的喜好和反饋,從而優化新聞內容的呈現方式和表達方式。例如,根據用戶的閱讀習慣,調整新聞稿件的篇幅和結構;根據用戶的反饋,改進新聞報道的質量。
數據評估的新聞傳播效果。新聞機構可以通過對數據的收集和分析,評估新聞傳播的效果。例如,通過監測新聞的閱讀量、點贊數、評論數等指標,了解新聞的受歡迎程度;通過分析用戶的行為數據,了解用戶對新聞的參與度和滿意度。
二、智媒時代新聞傳播的常用方法
(一)生產技術智能化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新聞的自動采集。例如,通過網絡爬蟲技術,自動抓取互聯網上的新聞信息;通過傳感器技術,實時采集新聞現場的數據。借助智能寫作機器人,實現新聞的自動寫作。智能寫作機器人可以根據特定的模板和算法,快速生成新聞稿件。新聞機構還可以通過人機協作的方式,提高新聞寫作的質量和效率。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新聞的自動編輯。例如,通過圖像識別技術,自動對新聞圖片進行編輯和處理;通過視頻分析技術,自動對新聞視頻進行剪輯和制作。
(二)傳播渠道多元化
社交媒體平臺已經成為新聞傳播的重要渠道之一。新聞機構可以通過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發布新聞內容,吸引用戶的關注和分享,擴大新聞的傳播范圍。新聞機構還可以通過與社交媒體平臺的合作,實現新聞的精準推送和個性化服務。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移動客戶端已經成為用戶獲取新聞的主要渠道之一。新聞機構需要開發自己的移動客戶端,為用戶提供便捷的新聞服務。新聞機構還可以通過與移動運營商的合作,實現新聞的定向推送和流量變現。[2]智能終端設備,如智能電視、智能音箱等,也為新聞傳播提供了新的渠道。新聞機構可以通過與智能終端設備廠商的合作,將新聞內容推送到智能終端設備上,為用戶提供更加豐富的新聞體驗。
在智媒時代,澎湃新聞積極探索智能化發展道路。比如,澎湃新聞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用戶的閱讀行為、興趣偏好進行深度分析。通過收集用戶在不同平臺上的瀏覽記錄、點贊、評論等數據,精準把握用戶需求,為用戶推送個性化的新聞內容。對于關注國際時事的用戶,澎湃新聞會優先推送國際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新聞,對科技領域感興趣的用戶,則推送科技創新、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新聞。
(三)服務用戶精準化
通過對用戶數據的分析,構建用戶畫像,了解用戶的興趣愛好、閱讀習慣和需求偏好。根據用戶畫像,實現新聞的精準推送,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新聞服務。
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在線評論等方式,與用戶進行互動,聽取用戶的意見和建議。根據用戶的反饋,及時調整新聞內容和服務方式,提高用戶的參與度和滿意度。
除了提供免費的新聞服務外,新聞機構還可以提供增值服務,如深度報道、數據分析、專業咨詢等。
三、智媒時代新聞傳播的有效策略
(一)強化技術融合與創新
人工智能應用拓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新聞生產的智能化。例如,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自動分析新聞素材,提取關鍵信息,快速生成新聞初稿。利用智能語音識別技術,將采訪錄音快速轉化為文字,提高新聞采編的效率。在新聞分發環節,運用人工智能算法,根據用戶的興趣愛好、閱讀歷史等數據,實現精準推送,提高新聞的到達率和閱讀率。
在智媒時代,新華社推出的AI合成主播成為新聞傳播領域的一大創新案例。如,AI 合成主播通過對真人主播的聲音、形象和表情等進行模擬,能夠 24 小時不間斷地進行新聞播報。這一創新極大地提高了新聞傳播的效率,降低了制作成本。
大數據精準分析。建立完善的大數據分析平臺,對海量的用戶數據進行深入挖掘。通過分析用戶的瀏覽行為、社交互動等信息,了解用戶的需求和興趣點,為新聞選題、策劃和制作提供依據。利用大數據分析新聞傳播的效果,及時調整傳播策略,優化新聞內容和形式。比如根據不同用戶群體對不同類型新聞的反饋數據,調整新聞的報道角度和深度,以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
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技術引入。將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應用于新聞報道中,為用戶帶來沉浸式的新聞體驗。如,對重大事件的報道可以通過 VR 技術讓用戶身臨其境地感受現場氛圍;對一些復雜的新聞內容,可以利用 AR 技術進行可視化展示,幫助用戶更好地理解。這樣不僅可以增強新聞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還能提高用戶的參與度和留存率。
(二)打造多元化傳播渠道
社交媒體平臺深度合作。積極與各大社交媒體平臺合作,擴大新聞的傳播范圍。根據不同社交媒體平臺的特點和用戶群體,制定有針對性的傳播策略。
例如,在微博上可以利用熱門話題和話題標簽,提高新聞的曝光度;在微信上可以通過公眾號推送優質內容,吸引用戶關注和分享。又如,今日頭條作為智媒時代的代表,其個性化推薦算法在新聞傳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該算法通過對用戶的瀏覽歷史、搜索記錄、點贊評論等行為數據進行分析,為用戶精準推薦符合其興趣愛好的新聞內容。一位對科技新聞感興趣的用戶,在使用今日頭條后,會不斷收到與科技相關的新聞推送,從而更加方便地獲取自己關注的信息。個性化推薦算法也為新聞媒體提供了更準確的用戶畫像,幫助媒體更好地了解受眾需求,優化新聞內容生產和傳播策略。
短視頻平臺拓展。隨著短視頻的興起,新聞機構應積極拓展短視頻平臺的傳播渠道。制作適合短視頻平臺播放的新聞內容,以簡潔、生動、直觀的形式呈現新聞事件。利用短視頻平臺的算法推薦機制,提高新聞的傳播效果。如制作一些時長在 1 分鐘以內的新聞短視頻,突出新聞的核心要點和亮點,吸引用戶的關注和點贊。
移動客戶端優化。不斷優化新聞機構的移動客戶端,提升用戶體驗。提供個性化的新聞推薦服務,根據用戶的興趣愛好和閱讀歷史,為用戶定制專屬的新聞頁面。加強移動客戶端的功能建設,如增加語音播報、離線閱讀、互動評論等功能,滿足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閱讀需求。通過推送通知等方式,及時向用戶傳遞重要的新聞信息,提高用戶的活躍度和忠誠度。
(三)提升內容質量與價值
深度報道與專業解讀。在信息過載的智媒時代,用戶更加渴望高質量的深度報道和專業解讀。新聞機構應加大對深度報道的投入,組織專業的記者團隊,對重大事件、熱點問題進行深入調查和分析,為用戶提供全面、客觀、深入的新聞報道。邀請專家學者對一些復雜的新聞事件進行專業解讀,幫助用戶更好地理解新聞背后的意義和影響。
故事化敘事與情感共鳴。采用故事化的敘事方式,讓新聞更加生動、感人。通過講述新聞事件中的人物故事,引發用戶的情感共鳴,提高新聞的傳播效果。
互動性內容創作。鼓勵用戶參與新聞內容的創作和互動。例如,開展新聞話題討論、用戶投稿等活動,讓用戶成為新聞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及時回復用戶的評論和提問,增強用戶的參與感和歸屬感。通過互動性內容創作,可以提高用戶對新聞機構的信任度和忠誠度,促進新聞的傳播和分享。如,央視新聞在智媒時代積極推進新媒體融合傳播,打造了多元化的新聞傳播平臺。一方面,央視新聞通過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及時發布新聞資訊,與用戶進行互動交流。例如,在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央視新聞的官方微博會第一時間發布消息,并通過圖文、視頻等多種形式進行深入報道,吸引了用戶的關注。另一方面,央視新聞還推出了客戶端,為用戶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新聞服務。通過新媒體融合傳播,央視新聞實現了新聞內容的多渠道分發,擴大了傳播范圍,提高了影響力,也為用戶提供了更加便捷、多樣化的新聞獲取方式,滿足了不同用戶的需求。
(四)加強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
復合型人才培養。智媒時代需要既懂新聞業務又掌握智能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新聞機構應加強對員工的培訓和教育,提高員工的技術素養和創新能力,可以通過組織內部培訓、邀請專家講座、參加行業研討會等方式,讓員工了解最新的智能技術和新聞傳播趨勢,掌握相關的技能和知識。鼓勵員工進行跨學科學習和實踐,培養員工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
團隊協作與創新氛圍營造。建立高效的團隊協作機制,促進不同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合作。例如,新聞采編部門與技術部門密切合作,共同探索智能技術在新聞生產中的應用;市場營銷部門與內容創作部門協同工作,制定有針對性的傳播策略。營造鼓勵創新的氛圍,鼓勵員工提出新的想法和創意,為新聞傳播的創新發展提供動力。
引進外部人才與合作。積極引進外部優秀人才,為新聞機構注入新的活力和創新思維,可以通過招聘、合作等方式,引進具有智能技術背景、數據分析能力、新媒體運營經驗的人才。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科技企業等的合作,共同開展新聞傳播的創新研究和實踐,提升新聞機構的核心競爭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智媒時代的到來,為新聞傳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新聞機構需要深入研究智媒時代新聞傳播的內在邏輯,探索新的傳播路徑,不斷創新新聞服務模式,提高新聞的質量和可讀性。新聞機構還需要加強對技術倫理的監管,培養復合型新聞人才,應對信息過載等問題,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新聞服務。只有這樣,新聞機構才能在智媒時代中立于不敗之地,為推動新聞行業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周煜皓.智媒時代新聞受眾觀與新聞評論的轉型[J].記者搖籃,2022,(11):51-53.
[2]張卿睿.融媒時代的電視新聞傳播創新[J].新聞傳播,2022,(11):102-104.
[3]馮歡,渠何灝鑌.新媒體時代電視臺新聞編輯工作的創新路徑[J]. 記者觀察,2021,(20):68-69.
作者簡介:李慧萍,呼和浩特市融媒體中心日報事業部副主任
編輯:徐"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