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工業新聞是新聞報道的重要關注點,是反映工業生產、發展的窗口,相比其他報道內容,工業新聞專業性強、專業術語多、數字多,容易導致新聞晦澀難懂,受眾看不懂、不愿意看,傳播效果差。本文以包頭市融媒體中心推出的電視系列報道“國家使命" 包頭答卷" 全力建設兩個稀土基地”為例,試圖通過探討工業新聞的傳播特點,思考如何讓工業新聞通俗易懂、鮮活生動,實現叫好又叫座,從而提升新聞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為從事工業新聞報道的媒體同行及相關工作人員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工業新聞" 電視新聞" 調查研究" 傳播力" 故事性
提到工業新聞,很多記者感到犯愁,面對一堆專業術語和數字,往往讓人一頭霧水,不知該如何下筆,如何才能說明白。其實,大家之所以感到難以下筆,根本原因在于工業新聞離我們日常生活較遠,是我們不熟悉的領域,而且工業涉及的面又十分廣泛,細分領域十分龐雜,大多數記者對于工業知識又知之甚少,因此才會望而卻步。但是工業新聞是主流媒體不得不報道的領域,是經濟新聞中的一個大類,是經濟社會重要的領域,因此,作為跑口記者必須下功夫做好工業新聞。本文以包頭市融媒體中心《包頭新聞》欄目2024年6月推出的電視系列報道“國家使命 包頭答卷 全力建設兩個稀土基地”為例,分析探討做好工業新聞的方法和路徑。
一、做好工業新聞要有調查研究的精神
調查研究是做好新聞工作的有效方法,尤其對于專業性較強的工業新聞來說更是不可缺少的。不管面對什么新聞,記者首先要了解清楚新聞的來龍去脈及背景知識,這是做好新聞報道的基礎和前提。對于那些與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的或人們熟悉的領域,記者需要下的功夫相對少些,因為我們都有基本的認知和生活常識;但是對于工業新聞來說,必須要下足功夫,否則很難將報道事實說清楚,更不要說做出新聞精品。那么怎么下功夫?首先要搞清楚所要報道的是什么事,具有怎樣的意義,這就要求記者吃透材料、真正理解專業內容;如果碰到陌生的領域,就要做好長時間的學習和研究的準備。
拿電視系列報道“國家使命 包頭答卷 全力建設兩個稀土基地”來說,這是一組關于稀土產業的報道,稀土產業涉及的內容和背景非常龐雜,專業性極強,作為本地媒體,過去也經常會報道有關稀土的新聞,但是都是零敲碎打,沒有給觀眾形成整體的印象,普通觀眾對于稀土產業也是一知半解。跑口記者也很少有人對稀土產業有整體的認識和完整的知識儲備。這組報道旨在改變過去的報道模式,以系列報道的形式,向觀眾介紹清楚包頭稀土產業的來龍去脈及發展前景。為此,作為主策劃人,筆者用了近3個月的時間,利用采訪報道的機會,通過實地調研參觀、聽取講座、翻閱相關文件和書籍等方式,全面了解包頭市稀土產業的現狀和優勢短板,系統學習了稀土相關知識,在此基礎上逐步梳理出報道的思路和框架。
2024年年初以來,為了全面掌握包頭市稀土產業的整體情況,筆者多次受邀報道工信部門、稀土辦組織的有關對接會、論壇等。以往《包頭新聞》很少報道這樣的活動,跑口記者也較少關注,但是為了深入了解稀土產業的發展現狀,2024年筆者多次參加類似的活動,認真聆聽參會專家及業內人士的講解,為策劃好系列報道打下了堅實基礎。這也提示我們,作為新聞人要做個有心人,要注意挖掘新聞,比如很多行業會議或者政策文件,看似沒啥新聞,其實很多線索和有價值的信息就隱藏其中。
通過一個階段的調研和學習,雖不能說自己已經是一個專家,但是筆者對于稀土產業的基本知識已經了然于胸。比如稀土產業從上游到下游可以分為選礦、冶煉—稀土新材料—稀土應用等,而在整個產業鏈中,稀土磁性材料、稀土永磁電機又是重中之重,這樣就抓住了報道的重點,做到了有的放矢。按照這個思路,系列報道“國家使命 包頭答卷 全力建設兩個稀土基地”共推出6篇報道,分別圍繞稀土上、中、下游產業鏈,重點報道包頭市如何做好稀土由“礦”變“土”、由“土”變“材”、由“材”變“用”3篇文章。而在涉及每一篇具體報道時,也都要求記者深入了解具體涉及的內容,精準選取事例和企業,以期做到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其實,其他工業新聞的報道也是同樣道理,要想說清楚、做出彩,必須提前做足功課,深入調查研究,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只有了解得更深、掌握得更寬,采訪報道才能更加得心應手。當然,對于跑工業口的記者,不僅要做好細分領域的功課,還要對工業中涉及的一些常用術語有所了解。
二、做好工業新聞要學會“翻譯”
在做足前期功課的基礎上,接下來就是如何采訪和寫作的問題,這里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學會“翻譯”。這里的“翻譯”指的是將專業術語轉化成大眾能聽得懂的語言、大白話,讓新聞語言更加通俗易懂。首先,在采訪時,要盡量讓對方說得通俗一點,或者在后期選取采訪內容的時候,盡量選取那些更通俗的語句,有些特別專業的內容要果斷舍棄或者加括號“翻譯”。其次,在寫稿過程中,要始終牢記一點,那就是通俗、通俗、再通俗,因為我們是在做大眾傳播,不是作行業報告,我們的受眾是普羅大眾而不是專業人士,我們的目標是讓大家都能聽得懂,這樣才能實現較好的傳播效果,提升新聞的傳播力、影響力。所以,要堅決避免“拿來主義”,切不可把材料里的一大堆專業術語直接拿來就用。
要想讓工業新聞語言生動、通俗,就要對專業術語做好“翻譯”,在不改變原意的前提下,要想辦法轉變說法,盡量使用口語、大白話,讓觀眾聽得懂、好理解。拿系列報道“國家使命 包頭答卷 全力建設兩個稀土基地”來說,里面涉及很多稀土專業術語,為了讓稿子不那么晦澀難懂,筆者和同事們下功夫研究,想了很多辦法,比如適當重復、作圖、“翻譯”等。在系列報道首篇《增儲上產 著力提升產業前端集中度》一稿中,為了說清楚北方稀土綠色冶煉升級改造項目的作用和工藝流程,不僅有被采訪對象的同期,而且還有記者的現場,這樣就加深了觀眾的印象,更加便于理解。在說到如何由“礦”變“土”時,記者通過自己的理解,將這一表述改為“來自白云鄂博的稀土礦,經過選礦之后,變為稀土精礦粉,稀土精礦粉是冶煉萃取的原料”,同時將這段文字做成視頻動畫加以演示,收到了生動形象的效果。再比如在系列報道第三篇《前景廣闊 未來可期 包頭全力發展壯大稀土永磁電機產業》報道中,為了說清楚什么是電機,記者以出境的形式進行了介紹:“電機,俗稱‘馬達’,是工業領域常用的一種設備。稀土永磁電機相較傳統電機,不僅節能環保,而且穩定高效,是未來電機發展的方向。”這樣的例子在這組系列報道中還有很多。
三、做好工業新聞要學會創新
新聞是常做常新的事業,所以新聞工作相比其他工作更需要創新,當然,工業新聞也不例外。這里的創新更多指的是通過形式及語態的創新讓新聞更容易理解,更加通俗易懂,更加生動活潑。下面以電視新聞為例,試舉幾例。
創新一:記者出鏡。我們知道,工業新聞專業性強,為此,除了要在解說詞撰寫過程中注意“翻譯”外,還可以利用記者出鏡的方式向觀眾娓娓道來。記者出鏡有以下幾個優勢:一是記者出鏡屬于第一人稱,給觀眾身臨其境和面對面交流的感覺,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二是記者可以在現場結合看到的具體實物進行講述,更加具體直觀;三是因為是人際交流,更加口語化,讓觀眾感覺更加親切,除了人聲語言,還有表情、體態等輔助語言。記者出鏡是電視新聞常用的一種手段,在系列報道“國家使命 包頭答卷 全力建設兩個稀土基地”中,我們要求記者每篇出鏡都不少于兩次,并且要做到生動、活潑。比如在第一篇中,記者為了說清楚稀土礦如何通過冶煉變成稀土新材料,就以稀土樣品展示柜為背景,通過出鏡進行介紹:“我身邊就是稀土初級產品的樣品展示,最左邊的就是稀土精礦粉,稀土精礦粉經過冶煉、萃取等一系列的工藝過程,最后轉化成各種稀土初級產品,比如碳酸鐠釹、氧化鐠釹、碳酸鑭鈰,等等。”
創新二:作圖。所謂作圖,是指在電視新聞中,把一些數字較多或比較抽象的內容通過動畫、圖表等形式,以視頻形式形象生動地呈現出來,這樣可以化抽象為具象,化呆板為生動。比如在系列報道“國家使命 包頭答卷 全力建設兩個稀土基地”中,幾乎每篇都有作圖,甚至不止一段,雖然每段作圖篇幅都不長,但卻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創新三:配發“記者手記”。在上述系列報道中,每篇報道最后都配有“記者手記”,通過日記本的形式加配音呈現。這樣做不僅起到了對新聞實事點評的作用,同時也能將一些在文稿中不方便呈現的內容表達出來,起到補充新聞實事的作用。
四、做好工業新聞要學會講故事
講故事是現在各類媒體普遍追求的新聞報道手法。這是因為故事里往往包含人物、矛盾、沖突、情節、細節等要素,更吸引受眾的眼球,人們更愿意接受,這也是為什么小說等文學作品及電影電視劇人們更愛看的原因。因此,工業新聞也要努力講故事,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傳播效果。但是新聞報道畢竟有新聞屬性,講故事的目的是為了闡釋主題,不能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2024年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包頭市融媒體中心在國慶前夕推出大型全媒體行動“我們正芳華”,這也是中心掛牌成立以來首次推出的大型全媒體行動,直播版塊包括5場直播活動:《花開鹿城石榴紅》《以創新之名,告白祖國》《我家門前看變化》《稀土的奇妙之旅》《跨越山海 共享芳華》。其中,《稀土的奇妙之旅》屬于工業題材,為了讓直播更接地氣、更生動,策劃組經過多次研討,最終決定從百姓身邊的稀土故事講起,從大家熟悉的稀土領域講起,整場直播除主演播室外主要包括4個外場連線部分,分別為包頭中科陶瓷科技有限公司、中國北方稀土冶煉分公司、江馨微電機公司及鹿城實驗室。盡管這些地方都是企業或者研發單位,專業性較強,但記者努力從這些硬邦邦的工業內容中尋找與百姓有關聯的線索,從網友感興趣的內容講述稀土故事。比如在中科陶瓷,記者由陶瓷杯和稀土的關系發問,引起網友關注,然后通過記者與企業負責人對話的形式,講述稀土鈾陶瓷杯研發過程中發生的故事。整個對話通俗易懂、環環相扣。再比如在江馨微電機公司,記者從人們日常使用的手機攝像頭講起,然后進一步介紹它與稀土的關系,層層深入。在鹿城實驗室部分,記者則從人們熟悉的魚缸說起,講述魚缸用到的最新稀土產品,再轉到照明燈具,介紹燈具用到的最新稀土材料,一步步引出鹿城實驗室的背景和功能等。整場直播收到良好的播出效果,全網直播流量超百萬,不少網友紛紛留言。工業題材報道能收到這樣的效果實屬不易。
五、做好工業新聞要博聞強識
人們常說記者是“雜家”。確實,記者每天接觸的領域十分廣泛,各行各業都要接觸,都需要懂一點,否則無法開展工作,比如政治、經濟、文學、藝術、法律,等等。而想要作品出彩,就需要深入地學習、鉆研相關知識,跑口記者更應該深入了解掌握報道領域的知識、背景及前沿動向。比如,跑農牧口的記者,要了解當地農牧業的基本情況及特色優勢;跑教育口的記者,要對當地教育發展及布局有基本的認識;跑醫療衛生口的記者,要了解當地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現狀。
同樣,工業新聞也需要跑口記者對本行業內的基本知識及細分領域的知識有所儲備。工業基本知識和概念,如GDP(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規上企業、同比(環比)增長、投產、達產、中試,等等,都要了解。而要想報道重大項目,就要了解投資金額、開工、投產、達產、形象進度等是什么意思,就要了解重大項目對于地區經濟發展的意義。要想報道一段時間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情況,就要了解農業、工業、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規上工業增加值、進出口等是什么意思。要想報道企業,就要了解效益、利稅、研發投入、市場前景等有關內容。
那么問題來了,怎么去積累這些知識呢?不外乎兩條途徑:一條是查閱資料,可以上網查詢或者借助圖書館等;另一條是去一線學習,可以借助采訪的機會,通過實地調研座談了解。為了做好系列報道“國家使命 包頭答卷 全力建設兩個稀土基地”,筆者前期就進行了長達幾個月的學習和調研。有些記者覺得這樣做很浪費時間,其實不然,磨刀不誤砍柴工,經過一番研究學習,不僅可以現學現用,也可以為今后對這個領域的報道打下基礎。比如筆者的這番有關稀土的積累,就為后來制作直播《稀土的奇妙之旅》提供了便利。總之,要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要想在工業新聞領域做出一些成績,廣博的行業知識是不可或缺的。
六、結語
新聞工作是一項艱苦的工作,要想有所建樹,就需要付出努力和辛苦,做工業新聞也不例外。俗話說,“三年入行,五年懂行,十年稱王”,只有踏實肯干、堅持不懈、努力鉆研,才能讓自己的職業生涯熠熠生輝。本文所述內容是筆者在近20年的采訪實踐中總結的一些心得和感悟,希望對同行及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有所幫助。
作者簡介:張彥軍,包頭市融媒體中心評論部副主任,主任記者;張慧玲,內蒙古日報社經濟新聞中心記者
編輯:孟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