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互聯網+”時代改變了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方式。“互聯網+”催生了傳媒業從單一到多元、新技術迭代、受眾互動參與的新生態,從融媒體技術與內容呈現、正能量與大流量轉化、協同與一鍵多發等角度闡述了融媒體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本文從政治思想、技術手段、創新創意、跨界整合、服務受眾、團隊協助等角度提出了融媒體編輯素養的重構。
【關鍵詞】媒體新生態" 媒體編輯" 機遇與挑戰" 素養重構
近30年來,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新技術、新手段、新平臺層出不窮。當今媒體行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多端口的融媒體發展格局已經形成,傳播媒介技術的變革,傳播媒介的融合,全方位改變了傳播媒介生態。這些根本性的變化也使融媒體編輯面臨新的挑戰,外部技術手段的升級、資訊產品生產格式的多樣性,再到外部出口端與受眾個性化需求變化,新手段、新方法廣泛運用。在傳統體系培養出來的編輯人員如何適應互聯網背景下的媒體新業態,如何提升融媒體時代編輯素養,已成為融媒體行業需要研究和關注的重要問題。
一、“互聯網+”時代傳媒新生態已經形成
隨著萬物互連的無形網絡及智能設備的廣泛運用,媒介技術在不斷迭代升級,新媒體新介質新格式悄然改變著傳媒業發展格局。
(一)從“單一媒體”轉變為“多元媒體”
廣播、電視、報紙在過去是受眾獲取資訊的主要途徑,其嚴謹的組織架構和較為規范的運轉特點及優勢,被稱為主流媒體。與此同時,過去的廣播、電視、報紙各自擁有相對獨立的采編系統和傳播途徑,各自獨立發布紙質或聲音或視頻媒介資訊產品。而在“互聯網+”時代,依托互聯網和移動通訊技術的強大功能,廣播、電視、報紙媒介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單一傳播渠道,不斷擴充資訊產品的輸出端口,構建混合式立體化傳媒格局,全矩陣的融媒體應運而生,并成為一種趨勢和潮流。
人民網2022年北京冬奧會在報道中采用了“互動+跨平臺+創意突破”的傳播模式,運用了“移動直播+短視頻+專欄+互動創意設計”等手段,多種媒體手段與內容深度融合,建立了文字、圖片、短視頻、視頻直播、專欄互動等矩陣傳播體系。如策劃的短視頻專欄“人民冰雪·冰雪科技談”,通過一次采集、多部門協同、多種內容體裁格式呈現、多媒體端口輸出資訊,將報、網、微等輸出端口協同聯動,實現全網全媒體傳播,大大提升了傳播效能。
(二)新技術手段迭代與廣泛運用
隨著大量新技術新產品的廣泛運用,編輯手段與傳播渠道已發生巨大的變革,目前依托互聯網的AR、VR、H5、移動直播、短視頻等技術設備和技術手段廣泛運用于媒體的采編與傳送。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人民網以記者真人為原型,借助AI生圖、AI唇形和表情驅動、AI 音色優化等,推出“AI 數字主播”,覆蓋中文、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哈薩克文、朝鮮文、英文、西文 8 種語言,有力地提高了兩會報道效率、擴大了中外受眾覆蓋面。[1]此外,人民網還利用AI虛擬技術、AI動畫技術和3D構建技術將政府工作報告可視化和場景化,既創新了報道形態,也提升了傳播效能。
(三)受眾精準細分與便捷互動參與
傳統的廣播、電視、報紙資訊傳播是單向輸出,看似全覆蓋,但對受眾的個性化需求沒有辨識度。依托互聯網和智能設備的傳播平臺已衍生出傳媒產品的眾多專項社區,微博、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等形式已成為新的傳播媒介,其傳播快捷、直播互動、格式多樣、轉發分享等新業態,快速網聚受眾群體,形成了新型的資訊傳播社區。
與缺乏精確的受眾指向傳統媒體“全覆蓋”式的新聞傳播不同,大數據技術為新媒體的精準投送提供了支持,對受眾的閱讀興趣和習慣進行分析后,新媒體可以定向為讀者提供其需要的信息內容,極大地增強了受眾的黏度,[2]從而實現了傳播范圍由“全覆蓋”變為“精準式”推送。此外,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受眾可以參與直播互動、評論留言、投票等環節,受眾對資訊從“被動接收”到便捷的“互動參與”,傳媒業也實現了從單一輸出到雙向交互。
二、融媒體編輯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大量新技術新手段運用于采編流程,立體化的傳播矩陣已經形成并廣泛運用,基于大數據追蹤的受眾個性化需求與資訊服務也能夠快速實現,面對傳媒生態的改變,融媒體編輯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
(一)構建“內容+技術”的工作新格局
在“互聯網+”時代,媒介在資訊來源采集、資訊編審加工、資訊傳送等環節大量運用不斷迭代的大數據技術和信息化工具。當今的傳媒業發展面臨資訊產品輸出端口多樣性、資訊產品時效性、受眾閱讀時間碎片化等因素影響。融媒體在多端品輸出的前提下,應取長補短發揮各端口的特色與優勢。在“時效競爭”的前提下,應堅持“內容為王”,不斷提升影響力和公信力。在受眾“碎片化閱讀”的變化中,創新內容呈現方式,不斷滿足受眾需要。建立互聯網思維,實現“內容”與“技術”的互為驅動。
(二)如何將正能量變成“大流量”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運用,人人都可以在社交媒體發布信息,傳播主體和媒介呈現了多元化格局,導致輿論場中充斥各種各樣的聲音和觀點,主流價值觀容易被沖淡、稀釋。[3]許多不真實的或負面信息給受眾帶來焦慮和不滿情緒,并引發輿情。在資訊來源紛雜,信息真假難辨的現狀中,融媒體編輯在保證資訊產品客觀真實的前提下,加強主流價值觀的引領和傳播,創新資訊產品的呈現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將“正能量”轉化為“大流量”,從而占領輿論高地,這已成為新時代融媒體編輯的重要工作任務。
(三)實現全矩陣協同的“一鍵多發”
傳統的廣播、電視、報紙媒體,各自輸出單一的資訊產品,而如今,特別是主流媒體大多已建設了全矩陣傳播平臺,輸出的往往是文字、視頻、圖像等多樣式資訊產品,形成了“一次采集、多種產品、多媒體傳播”[4] ,融媒體格局已經形成,采編和輸出流程已構建。資訊產品題材要適應不同輸出端口的特征,已成為融媒體編輯必須掌握的核心技能之一。
(四)創新和運營“媒介社區”
“互聯網+”技術的使用,改變了過去媒體單向輸出資訊的格局。新媒體時代,以客戶端、新聞網及各類公眾號為代表的新媒體不斷涌現,人們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機,便可以在多個傳播媒介之間切換。[5]編輯可以與讀者、作者實時互動,實現雙向交流,實時熱點吸引大量受眾關注與互動,需求多元的媒介社區已初步形成。創建好新型“媒介社區”,搭建傳播新通道,更好服務于廣大受眾,是融媒體編輯的主要工作。
(五)建設和深耕“垂直賽道”
在“互聯網+”時代,新傳媒手段不斷迭代,新媒體新平臺不斷出現,自媒體空前活躍,而新媒體和自媒體以“垂直賽道”為特色,形成了有市場“黏度”平臺,迅速占領了一定的傳媒市場。在傳媒業快速發展的當下,受眾的信息來源呈現出多元化和內容繁雜化特征,受眾在短時間內從眾多的平臺和海量的資訊中很難找到興趣點和關注點,融媒體將應充分考慮受眾差異化、個性化、專業化的區別,依托現代傳媒技術和手段,建立有辨識度和特色的媒體平臺,將離散的受眾,聚合成有活躍度的專項性“粉絲”,是融媒體建設和發展面臨的新課題。
三、提升融媒體編輯素養
融媒體時代,編輯面臨信息來源廣泛、編輯工具升級、編輯產品多維、傳播端口多樣、編輯過程快捷等新業態。可以說,融媒體編輯的工作從內容制作到傳播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革,編輯人員已從“單一型”人才向“復合型”人才轉變。
(一)政治思想素養
政治思想素養是傳媒編輯的首要素養。新時代新使命,融媒體編輯首先要明確黨和國家對新聞輿論工作的基本要求,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把握正確輿論導向,以心懷黨和國家,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的格局,嚴格履行媒體從業人員工作紀律,高質量踐行媒體的社會責任。
(二)傳媒技術素養
面對基于“互聯網+”的現代采編與傳播系統,現代通訊工具運用、大數據分析、圖文數字化、融媒體技術、VR和AR等技術已成為融媒體編輯必備的技能。融媒體編輯應與時俱進,主動參加學習培訓、技術交流與研討等活動,提升自我運用數字設備的技術能力、數據信息的遴選與分析能力、數字信息服務與溝通能力和數字信息內容創意與整合能力,掌握線上直播技術、短視頻制作技術、云采訪技術、AI輔助技術,主動將現代傳媒技術為我所用,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跨界整合素養
在傳統媒體時代,傳媒的組織架構條塊分明,有明顯的欄目板塊區分,編輯充當的是“專家型”角色。在萬物互連的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與廣度今非昔比,在海量的信息中如何挑選出有價值的內容,這需要編輯對各種信息素材進行科學分析和研判,在時效競賽、資訊體裁多樣和融媒體多端口輸出的背景下,要求融媒體編輯除了具備傳統型編輯的能力和素養,還需要突破傳統編輯各自為陣的線性思維,掌握一定的數據分析、市場營銷、品牌戰略、受眾心理等領域的知識和能力,能夠將各種信息進行有機整合,形成具有獨特風格和觀點的內容。[5]同時,融媒體編輯還要了解掌握社交媒體的運營規律,充分運用媒體社交平臺與受眾的交流溝通機制,提升資訊傳播的熱度與影響力。
(四)創新創意素養
在融媒體時代,傳媒生態發生許多根本性變革,信息來源、技術工具、傳播形式、受眾閱讀習慣都發生了變化,傳統的編輯手段、產品格式、傳播方式等難以滿足受眾的多樣化需求。因此,融媒體編輯要充分利用傳媒新技術新平臺和受眾的需求開展創新實踐,在編輯手段、內容選題、體裁呈現、資訊輸出、交流互動等環節主動開展創新實踐,通過傳播載體創新增強傳播力、通過內容創新增強表達力、通過平臺交互創新提高聚合力、通過資訊服務創新提高吸引力,從而提高行業的競爭力和受眾的滿意度。
(五)服務受眾素養
融媒體交互社區的出現是新媒體發展的必然趨勢,融媒體編輯需要轉變傳統的單向輸出資訊產品的觀念,轉為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深入挖掘讀者行為數據、話題熱度等信息,從而把握讀者的興趣和需求,更精準地選擇和編輯稿件,打造導向鮮明、受眾喜聞樂見的資訊交互產品。此外,在媒體交互社區建設過程中,編輯要具備服務受眾意識,重視與作者及讀者間互動和溝通機制的建立,共同建設和利用好媒體新賽道。同時要針對微博、微信和短視頻的區別,適應受眾的碎片化閱讀時間和閱讀習慣,生產適合智能手機閱讀與互動的資訊產品,建立交互界面友好、人機耦合和雙向互動的“黏性社區”,提高媒體平臺粉絲數和活躍度,以此提升受眾的關注度、參與度和滿意度。
(六)團隊協助素養
融媒體具有多媒介融合的特征,也有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報、網、端、微”不同端口不同體裁傳送的特點,這就要求記者采訪、內容創作,編輯處理、發布和推廣等多部門工作人員必須協同、交流與合作。作為承上啟下的重要一環,融媒體編輯要主動與記者交流溝通,了解更多的背景信息,為后期編輯提供參考。融媒體編輯還要充分考慮不同端口不同體裁輸出的特點,對內要有團結協作意識,建立與技術部門、發布和推廣部門的溝通機制,形成順暢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對外要建立與受眾和跨媒體平臺有效溝通渠道,提高資訊傳播效能。
四、結語
“互聯網+”背景下,依托新技術新平臺的傳媒業新生態已經形成,融媒體面臨機遇和挑戰,融媒體編輯要重新審視媒體的發展定位與時俱進,重構專業素養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傳統體系培養和成長的融媒體編輯要保持開放的精神和終身學習的態度,緊跟時代步伐,主動迎接和掌握“互聯網+”傳媒新技術,探索新時代傳媒業熱點和焦點,主動求知求變和創新工作方式,積極探索新形勢下融媒體發展規律,提升專業素養,以適應新時代媒體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為融媒體傳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李鑒,彭琪月.技術賦能新聞報道,發展媒體新質生產力[J].新聞戰線,2024,(07):14-15.
[2][5]王國秀.融媒體時代黨報編輯的守正與創新[J].中國報業,2024,(01):118-119.
[3]張巖.新媒體背景下的編輯思維重構[J]. 全媒體探索,2024,(01):100-102.
[4]央視網.聯播+總書記指引網絡媒體將正能量變成“大流量”[EB/OL]. (2023-03-29). https://news.cctv.com/2024/03/28/ARTIyFJJW10bxqeJLQw1V5Gn240328.shtm.
[6]李錦.新媒體視域下的新聞編輯創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新聞文化建設,2023,(18):65-67.
作者簡介:王捷,人民網短視頻主編;賀茂杰,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視頻組工程師
編輯:白"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