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近代中國飽受帝國主義的侵略,民國以降雖領土形式上完成統一,但邊疆危機并未消散,反倒呈加劇的趨勢。內蒙古地區與多國接壤,日俄對內蒙古地區的虎視眈眈,蒙旗社會又陷入民智未開的困境。為了“開啟蒙民智識、促進蒙旗文化”,《蒙旗旬刊》由此創辦,作為東北委員會治理內蒙古地區的官方喉舌,又成為蒙旗王公管轄蒙地、獲取新知與思想的工具。該刊對內蒙古地區教育、實業、交通、政治等議題進行動員,以求穩定內蒙古地區局勢、增進蒙漢族際團結交流、促進蒙旗社會改良以適應復雜環境變遷的世界潮流。
【關鍵詞】《蒙旗旬刊》" "邊疆治理" "報刊動員" "民族交流
一、引言
歷朝以來,對邊疆地域治理大多都采用懷柔政策。但隨著近代社會巨變,各國列強入侵邊疆加緊的背景下,邊疆治理與家國同構就尤為重視。因內蒙古地處邊朔,對內存在明智未開、社會落后的困境;對外與多國比鄰,日俄列強對內蒙古地區虎視眈眈。為順應內蒙古地區的管理而組建蒙旗處,《蒙旗旬刊》是由蒙旗處創辦的官方報刊,以官方口徑對內蒙古東部地區進行傳達政令、穩定社會、動員改良。該刊創辦于1929年4月,???931年“九一八事變”前夕,“定于每旬出版一次,每年出刊一卷”。[1]
該刊以“開啟蒙民智識、促進蒙旗文化”為宗旨,內容文字以蒙漢合璧排印之。[2]該刊充當官方喉舌的角色,目的在于促進行政、教育、實業、宗教等事務的改良?;谠摽谥寂c目的可知,其在動員蒙邊治理、促進社會進步起著重要作用。作為面向內蒙古地區公開發行的官方讀物,不能僅將官報視為媒介,更需考慮媒介延伸出的權力以及如何作用于對地方的維系與治理?!睹善煅纷鳛闁|北委員會治理蒙地的宣傳渠道,又是蒙旗王公貴族管轄地區的工具與思想來源的依托,從教育圖新、實業振興、交通革新、政治維新等視角促進社會穩定與發展。
二、教育圖新:厘清教育落后根源與民智啟迪
(一)教育落后的緣由
清朝為固保邊圍,采取“指定旗地,編旗設佐,分而攻之,分而治之”“因俗而治”的盟旗制度。[3]封禁蒙地,禁止蒙漢流通和各旗之間交流,以至教育觀念淡泊與文化交流意識匱乏。同時大肆拔高喇嘛教地位,尊崇喇嘛教并給予信教徒一定恩惠,以減少蒙古民族的種族繁衍和強化宗教思想的禁錮?!搬鹩诠柿?,不知改善,逐成為今日專信神佛,專事牧畜之游民?!盵4]以鄂多克旗為例,迷信喇嘛教高達兩千七百余人,喇嘛竟占十分之六。男充喇嘛而出家,女入教堂作道姑。另外,各旗王公對教育的漠視,受教育人群大多為上層階級。“雖有讀書明理之士,不為各王公貴族子弟,即為各旗補官做事之預備。一般普通蒙氏不知教育為何物,讀書為何事者,比比是也。究其原因,各旗實施愚民政策,不知注意教育,并無辦理教育機關?!盵5]
內蒙古地區受制清朝懷柔控制的邊疆政策、各旗王公貴族的欺壓、地理位置的限制,造成教育滯后、民智未開的社會現狀。由此,興辦教育能豐裕見識、啟發民智,對內蒙古地區的教育倡導與建設成為東北委員會所關注的重點。
(二)教育內容的呈現
《蒙旗旬刊》中新聞議程密切關注蒙旗社會的教育狀況。該刊著力描摹東北蒙旗師范學校的設立、招生、辦學成效以及組織各旗人士觀摩學習,增進各旗青年志士赴師范學校學習的意識,反哺蒙旗落后的社會現狀。該刊還報道各蒙旗的辦學情況并給予鼓勵,如《卓索圖盟喀喇沁東旗之新建設》中將“該旗蒙民絕產公地,為作教育永久基金,即于該旗常平倉舊址,建修學舍百余間,創立高級小學校一處,聘師授徒,顛極一時之盛”。[8]在《哲盟教育之猛進》報道哲盟之札賚特達爾罕旗教育委員會成立,心系平民興辦教育,在各旗中當首屈一指?!睹善煅分薪逃悆热菡紦罅堪婷?,以教育類議題號召王公貴族建設教育、促進民族交流,培養人才反哺蒙旗社會。
(三)興辦教育的途徑
如何促進蒙旗社會的教育建設,《蒙旗旬刊》運用大量社論和論著動員各旗王公貴族與普通大眾重視教育的功能。《促進蒙古教育以破除迷信改善職業為先務》《蒙旗教育之商榷》《籌備蒙旗教育之管見》中探討教育與民智、教育與實業、教育與民族交流等議題。
首先,編輯部長邵俊文在《開發蒙旗教育之計劃》提出整體構想:“1)各旗執政宜認真辦學;2)各旗宜選委本旗熟悉教育者辦理本旗教育;3)各旗宜籌教育經費;4)各旗創辦學宜分期添設;5)各旗扎薩克宜責成各恭佐實行強迫教育;6)學生入校肄業應減輕徭役以示優異;7)各旗宜添設巡行講員等如何辦教育的規劃?!盵6]其次,各蒙旗也需因地制宜籌備校舍以適應蒙旗特殊社會環境。“因蒙民古以游牧為生,逐水草而居,水草豐富則居之,水草缺乏即遷移之。將于何處建筑校舍,此蒙地設學校困難處境。但公府邸向不遷移,即在王府附近建筑校舍,又何難乎?”[7]最后,采用多種學制彌補不同層次蒙民的教育需求。在《開發蒙旗教育之我見》中詳細闡明多級小學、單級小學、季節制等填補蒙旗各階層的教育鴻溝。通過短期蒙民農業講習會、青年農業俱樂部、圖書館及巡回文庫等輔助增長見識、擴展視野??傊?,該刊構想了各類教育模式,促進蒙旗社會教育與文化的發展,破除教育落后的弊病。
綜上,《蒙旗旬刊》詳細調查蒙旗社會教育落后的緣由,呈現蒙旗教育情況以及表彰教育成效顯著的王公典型、提出興辦教育的多條路徑,從而動員王公貴族對教育的重視,促進蒙旗社會的教育發展與改良。
三、實業振興:農牧改良與邊疆資源的開發
(一)改良農牧,擴張墾殖
內蒙古地區資源豐富,但農牧與實業尚未得到合理開發?!叭嗣窦劝灿谛竽粒岢哂址ζ淙?。人民專事畜牧,多逐水草而生,游牧民族物產豐富全賴牲畜,尚有鏷、植諸物多未開辟,大好利源無人過問。”[9]在資源充足,但實業遠不及西洋發達的情況下,《蒙旗旬刊》倡導改良農牧業的品種,擴張墾殖面積。另外應著重籌辦實業、盤活資源、促進內蒙古地區的產業與經濟發展。
首先,馬作為運輸載體與精神圖騰,對蒙古民眾來說有著深刻內涵?!暗袊R,身體短小力量薄弱,用作戰馬素乏恒力。對比日俄戰時,北滿一帶為俄盤踞,每見駕車之馬大幾及倍,詢之農人,則曰老青馬也?!盵10]因此,改良傳統蒙古馬種,便于提高農牧行業的生產效率。該刊以李樹之木,接以梨樹之枝的通俗隱喻動員政府提倡多購俄馬,采取配俄國馬種,此類馬用作職馬不但壯其觀瞻,而且奔馳必速。
其次,推廣蒙地墾殖也是驅動蒙旗農牧業發展的路徑。《蒙旗旬刊》利用報刊傳達墾殖政令,以事實為依據、情感為紐帶進行動員?!睹善靿ㄌ镏住逢U述蒙旗根據現狀“地寒不可開墾,墾則五谷不生,無己方依舊習游牧為業,非不欲開墾也。哲昭卓三盟地暖,五谷皆可種也”[11]。同時,以蒙漢交融、蒙民受益的情感話語作為紐帶,通過墾田移民、漢蒙雜居,足以增蒙民之學識,裨益蒙民。在生產勞作中蒙漢合作處處可見,蒙民租地于漢人,既獲得地租收成,又增長農耕知識。因此,改良馬種與推廣墾殖有利于推進蒙旗社會的傳統農牧產業的生產改良與發展。
(二)興辦實業,促進經濟
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的開端,實業興國已成為歐美各國的普遍共識。但內蒙古地區實業相對滯后,該刊搜羅西方實業的先進信息,對內蒙古地區的實業進行調查?!短岢珒让蓪崢I之我見》中對內蒙古地區植物、動物、鏷產等進行詳細調查?!坝晒艑崢I之發達必從動、植、鏷,三事著手。森林之內,多藏虎狼之類,辟其森林,可兼得其野獸。還應發揮政府力量推動實業建設,一方面由政府之獎勵、一方面由人民之熟心,或為民利源,試觀西洋辦,或為官辦或官民合資以組成公司?!盵12]《各旗宜組織皮毛公司以裕富源論》中論述內蒙古地區盛產羊毛,建設工廠加工成品,以減少輸出原材料和高價購進洋貨?!墩f內蒙古開礦之益》闡述內蒙古地區應合理開發本地礦產資源,以免若如外敵之手。
簡言之,農牧與實業的發展是蒙旗社會經濟來源的重要構成。該刊大力提倡促進農牧與實業的發展穩固提升蒙旗社會的生活水平,從經濟發展的視角推動蒙旗社會進步與改良。
四、交通革新:加強地域連接與文化互鑒互通
(一)遙遠的空間區隔
邊疆與中原的距離遙遠,中央對邊疆實有 “鞭長莫及”之虞,其根源于“中原與邊疆交通阻滯,遂致邊省居民僻處一隅,消息暌隔”[13]?!皟让晒诺胤剿芳葲]有人造的輸船,陸地又沒有通行的鐵路。且內蒙古地大物博,盡人皆知,一言交通,而交通未便利?!盵14]交通阻斷地理空間的物質交往,區隔人與人之間的心靈距離。交通作為權力延伸的隱喻既能擴張治理的觸角,[15]又加速內地與邊疆交流、加強民族國家的認同,因此對交通建設尤為珍視。
(二)作為連接的紐帶與文化橋梁
交通貫通輸送貨物,加速內外商業與貿易往來?!秾τ诿善熘Mc計劃》揭示“內蒙古地區物產豐富,現今各國需要各種原料,如羊毛皮張之類,求過于供。即東日北俄,所用之物,如馬匹羊毛皮張各項,我國內蒙古此類牧產數額最多。此就內蒙古之農業、牧畜、礦業、森林之實業大端。”[16]但內蒙古地區交通不通暢,即使擁有天然貨源,也無法輸送到周邊地區。因此,內蒙古地區應修筑交通,加強內外商業往來,使物盡其用、合理開發。
交通作為守衛邊圍的堡壘,抵御外敵聯絡內地。在內憂外患、日俄日益傾軋中國邊疆的背景下,“俄國虎視內蒙古地區,誠非一朝一夕之故。使不受外人的侵略,保全領土的安全,總非先有大計劃的鐵路修筑不可!且我國的蒙藏之交通直與內地隔絕,不加經營不免落于外人之手?!盵17]如修建恰張鐵路、綏寧鐵路、洮綏鐵路以使內外通達,也可用公路代替短途之運輸,從而捍衛內蒙古地區交通主動權,又加深與內外地區的聯系。
作為文化溝通的橋梁,交通連通促進內地與邊疆人員流動。鐵路起著傳播文化橋梁的作用,但看鐵路線的長短,就知道國家文明和貧富的程度?!秲让晒沤逃c交通之關系》論述交通和教育文化之間的脈絡。交通便利能招聘到更多教員,傳授學生知識;學生受益于交通工具,求學路途更為便利。
總之,作為連接的交通有利于鞏固邊圍、推動經濟往來;作為文化橋梁能帶動文化流動、教育資源擴散以及蒙漢文化之間互鑒互通;二者促使內蒙古地區的思想觀念出新與社會思潮更迭。
五、政治維新:社會制度改良與治理觀念轉變
(一)內蒙古蒙旗制度改良措施
內蒙古遠離中原,較少直接受到中原的戰亂,又受制清朝懷柔的盟旗制度使得各旗間流動減緩?!睹善煅妨⒖谥荚凇皢l蒙旗同胞之熱心、載如何裨益蒙旗同胞之論文。亟端盼望我蒙旗同胞,對于各本旗政治興革、民生、實業、教育等項須在隨時留心考查,如此可將本地風光,介紹于內地同胞。一方既為蒙民灌輸內地文明,一方又與海內人士之留心邊務者研究蒙事?!盵18]該刊對蒙旗制度深入剖析,提出改良方案。如《蒙古行政制度概略》對盟旗官爵、盟制、祭祀、旗制、會議、官俸等政治體系分析。在《治蒙之芻議》提出若干建議轉化社會風氣,如“宜化神權思想為民權政治、各旗執政宜具有改進之誠意且須登庸青年之健者、各旗宜力行新政須添設新政主任及辦事員、各旗宜由省政府酌添新政指導員、各旗宜籌設小學職業學校及巡回圖書館、各旗宜獎勵耕作、各旗宜改良畜種、各旗宜組織參觀團”[19]。
(二)新舊論戰促進改良思潮發展
盟旗新舊勢力政治論戰的交鋒,呈現政治制度新舊思想更迭與爭議,實質為盟旗地區治理體系是否需要變革的爭端,論戰雙方分別為堅守傳統制度的王公貴族與接受新式教育的改革青年。
王公貴族所堅守傳統制度的理由為:“蒙旗制度是沿襲歷史上的關系,依據民國的優待條例,各蒙旗行政具有民主性,青年生性躁進難堪大任?!盵20]簡言之,王公貴族從歷史源流、蒙地特殊性、政體民主性、青年不成熟等論述盟旗制度合理性。青年派作為各蒙旗地區的新生力量,接受過教育并吸納先進的思想。其辯論理由為:“各旗政治制度不符合世界的潮流,王公頭腦簡單無執政的能力和資格,各王公僅知保護個人的權利而不為蒙眾謀幸福,宗教誤人子弟亟待改革,階級制度急應革除?!盵21]青年派從蒙旗制度、思想落后、謀求私利、宗教危害、階層固化等闡明盟旗制度不足,力求改革圖新。透過新舊勢力的論戰,暴露出盟旗制度所存在的弊病。雖順應特殊地域與生活習性,但不免存在治理僵化與落伍,未必能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青年言論過于激進,以推翻和打倒為主,也難以適應蒙旗社會的現狀。
因此,該刊一方面提倡蒙旗王公應順潮流主動進行制度革新,另一方面強調王公貴族應與青年勠力同心,雙方取長補短,推動盟旗制度的改進。
六、結語
內蒙古地區作為中國固有疆域,但因地處偏遠,受到多方列強勢力的覬覦與侵略。在外患暗流涌動的背景下,亟需穩定社會、促進民族團結、推進盟旗社會改良?!睹善煅纷鳛闁|北委員會對內蒙古地區官方發聲口徑,以報刊輔佐蒙地治理:動員各蒙旗重視教育,破除落后思想與開啟民智;興辦實業,推廣農牧改良與墾殖以促進資源的利用;主張道路建設連通內外,以實現邊圍鞏固、商貿往來、文化互鑒的作用;追求盟旗制度革新,化除畛域,適應世界發展的潮流。但該刊也暴露出精英主義的局限性,偏重蒙旗社會的王公貴族與上層人士,一定程度忽略普通民眾的呼聲。同時,內蒙古地區各方利益與矛盾交織、新舊勢力對峙、落后與先進觀念的沖擊,使治理蒙地變得紛繁復雜,僅依靠報刊難以應對社會治理需求,因而報刊中不少倡議也僅停留于美好構想,隨著“九一八事變”爆發戛然而止。即便如此,其對內蒙古地區教育、實業、交通、政治促進有著不可忽略的效能,特別在維系邊疆地區穩定與發展、民智啟發、民族團結交流、一致抵御外敵有著重要引導作用。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民國時期漢蒙文化交融下的‘蒙漢合璧’報刊整理與研究”(項目編號:22BXW103)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忒莫勒.內蒙古舊報刊考錄(1905—1949.09)[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10:219.
[2]袁剛,江鴻.民國《蒙旗旬刊》的特點及其歷史價值[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2):78-80+103.
[3]呂文利.硬治理:清朝盟旗制度的運行機制及其實施效能[J].河北學刊,2022,42(01):79-87.
[4]孫守銘.促進蒙古教育以破除迷信改善職業為先務[J].蒙旗旬刊,1929,(01):55-56.
[5]孫守銘.籌備蒙旗教育之管見[J].蒙旗旬刊,1929,(04):21-23.
[6]邵俊文.開發蒙旗教育之計劃[J].蒙旗旬刊,1929,(01):53.
[7]黃成垙.蒙古教育之商榷(續)[J].蒙旗旬刊,1929,(03):42.
[8]王永貴.卓索圖盟喀喇沁東旗之新建設[J].蒙旗旬刊,1930,(04):11.
[9]何儆.提倡內蒙實業之我見[J].蒙旗旬刊,1929,(01):56.
[10]柳瀛洲.提倡改良蒙古馬種[J].蒙旗旬刊,1929,(01):58-59.
[11]黃成垙.蒙旗墾田之利弊[J].蒙旗旬刊,1929,(05):9.
[12]何儆.提倡內蒙實業之我見[J].蒙旗旬刊,1929,(01):57.
[13]東北政務委員會蒙旗處.整頓蒙古交通建設蒙藏會向大會提案之一[J].蒙旗旬刊,1930,(09):43.
[14]李殿甲.我對于蒙古教育實業交通之希望[J].蒙旗旬刊,1929,(07):6-7.
[15]馮建勇.道路延伸于邊疆“內”“外”之間——民國時期邊疆交通的議程與隱喻[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22,32(03):159-172+216.
[16]紀肇斌.對于蒙旗之希望與計劃[J].蒙旗旬刊,1929,(13):7-8.
[17]李翰昌.論開化蒙古宜先從修筑鐵路入手[J].蒙旗旬刊,1929,(07):13-14.
[18]王偉烈.對于蒙旗旬刊之我見[J].蒙旗旬刊,1929,(02):37-38.
[19]邵俊文.治蒙之芻議[J].蒙旗旬刊,1930,(07):9-10.
[20]邵俊文.改良蒙旗行政之管見[J].蒙旗旬刊,1929,(05):16.
[21]李博.東北政務委員會對內蒙古東部地區的治理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6.
作者簡介:何加輝,內蒙古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傳播學碩士研究生;姜淑萍,內蒙古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士
編輯: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