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凡爾寨文學話語方式作為一種獨特的網絡文化現象,以網民通過隱喻、夸張、反轉等手法進行炫耀與自嘲并存的表述,已在青年群體中不斷得到擴散。在如今的網絡平臺中,不少年輕人正在用這種話語方式進行溝通與交流。本文基于傳播學的視角,通過對凡爾寨文學話語方式傳播主體的心理訴求、社交媒體在其中的助推與發散作用、用戶間的廣泛互動對傳播效果的影響等層面的分析,揭示了部分年輕人在借助網絡進行人際交流時話語的多樣性與復雜性。
【關鍵詞】凡爾賽文學" 話語方式" 青年亞文化" 網絡傳播
當下,網絡文化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正在不斷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社會行為和交往習慣,尤其是層出不窮的各種新興網絡語言更是受到了年輕人的青睞,凡爾賽文學話語方式就是其中之一。年輕人紛紛把這種獨特的話語方式當作標新立異的時尚行為,存在的問題是此類青年亞文化會與時代主流價值觀偏離。分析凡爾賽文學話語方式的網絡傳播現象,既有助于深入理解網絡文化的形成與傳播機制,還能夠揭示其背后所反映出來的社會心理。筆者認為,只有理性對待并正確使用規范化的社交語言,才能有效引導網絡文化的健康有序發展。
一、年輕人把其當作標新立異的時尚行為
時尚潮流的推動是部分年輕人將凡爾賽文學話語方式當作時尚行為的原因之一。在網絡空間,任何新興的表達方式與文化現象都會得到迅速傳播并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凡爾賽文學話語方式作為新興的網絡流行語,剛好符合年輕人追求時尚、追求新穎的心理需求。“凡爾賽文學”簡稱“凡學”,最早來源于日本漫畫《凡爾賽玫瑰》(The Rose of Versailles),描述的是法蘭西王國國王路易十六的妻子瑪麗王后奢靡的貴族生活,以及華麗精致的宮廷生活方式。現在,網民用“凡爾賽”指代在社交媒體平臺低調炫耀奢侈精致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行為,其炫耀方式已由庸俗露骨轉向相對曲折隱晦。[1]在各種新潮網絡文化的影響下,凡爾賽文學逐漸演變為一種獨特的話語方式。
“凡爾賽文學”以一種看似低調實則高調的方式,通過夸張、隱喻、反轉等修辭手法,展現獨特的炫耀與自嘲并存的文本風格。此類話語方式不僅在網絡社交媒體上被廣泛傳播,還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維模式之中,成為一種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文化現象。作為網絡流行語,凡爾賽文學話語方式的核心特點在于,通過一種看似不經意、實則刻意的方式來展現自己的特殊經歷和富有生活。雖然這種表達方式包含著自嘲的成分,但卻在以一種微妙和隱含的方式向人展示自己的高貴和所取得的非凡成就,當然在表現手法上又不失幽默與機智。
在看似低調實為炫耀的“凡爾賽文學”中,通常有三種話語方式:一是先抑后揚,明貶暗褒。如:“我男朋友真是個大直男,他送了我一輛保時捷,可是顏色超級土!我該怎么跟他說我不喜歡啊!”看似在批評,實際上卻是在炫耀。又如:“我一直不知道雞蛋是有殼的,都是管家剝了皮給我送來,所以我一直以為雞蛋是白白的、軟軟的。”看似在表達無知,實際上卻是在炫耀自己優越的生活條件。二是自問自答。如:“我就想知道這雙6000塊錢的名牌鞋有什么好的?我說不要還非給我穿,有必要嗎?”說話者先是自己提出問題,然后再在評論區進行自問自答,通過反轉達到炫耀的目的。又如:“今天我出去被人問是不是混血兒,我一直說不是人家還是不信,我這里再統一說一遍,各位大哥大姐,我真的不是混血兒,我是純正的黃種人,并且也沒有新疆血統啊!”說話者通過設問自己是不是混血,間接地炫耀自己與眾不同的外表。三是靈活運用第三人稱視角。如:“我家保姆和管家因為點小事差點打起來,還好司機給拉開了。”說話者通過第三人稱視角,間接地炫耀了自己家中不但有保姆,還有管家和司機。又如:“我男朋友說他不喜歡我化妝,每次我素顏他都說我好看,真是的,他到底喜歡我哪里呀?”說話者通過男朋友的口吻來稱贊自己的素顏,實際上是在炫耀自己的美貌。
作為一種網絡傳播現象,年輕網民為什么會將凡爾賽文學話語方式當作標新立異的時尚行為,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追求個性差異。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年輕人渴望通過獨特的方式來彰顯自己的個性。凡爾賽文學話語方式因其具有諷刺意味,可以展示自己的幽默感,往往更能夠吸引他人的注意。二是滿足獵奇心理。在社交媒體中,年輕人傾向于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以獲得點贊和關注。凡爾賽文學話語方式看似低調實則高調的話術,讓年輕人在無形中炫耀了自己的生活,同時也滿足了他人的獵奇心理。三是緩解心理壓力。由于凡爾賽文學話語方式帶有明顯的幽默與自嘲色彩,許多年輕人為了緩解心理壓力,追求放松和娛樂,會紛紛在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中使用這種輕松愉快的表達方式,通過話語的趣味性來增進與他人的情感聯系。
凡爾賽文學話語方式作為特殊的傳播符號,從文本特征看,具有多元本質和多重含義,其能指與所指間的滑動,帶來的是由本義“法國貴族宮殿”到轉義“自謙式炫耀行為”的變化。[2]凡爾賽文學話語方式的流行,反映了當代年輕人對個性化表達的渴望與對時尚潮流的追求。這種話語方式在社交媒體尤其是微信朋友圈的流行,既由于其與大眾生活貼近,又有其能夠通過寥寥數語勾勒生活細節的便捷,還有網絡流行語的趣味性。
凡爾賽文學話語方式之所以受到部分年輕網民的追捧,還在于它滿足了人們追求個性、彰顯自我的心理需求,能夠以一種幽默、機智的方式對現實生活中的攀比、炫耀和過度消費主義等現象進行諷刺、反思和批判。在社交媒體上,使用相同的語言傳播符號通常能夠形成一定的群體認同和歸屬感,年輕人通過使用凡爾賽文學語言,可以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子。如果他們用傳統的炫耀方式,會被認為過于直接和俗氣;而凡爾賽文學話語方式則被認為相對微妙和含蓄。但是,過度使用凡爾賽文學話語方式也會引發一系列的負面效應,如加劇社會攀比之風、造成人際關系的誤解和疏遠等。
二、青年亞文化與時代主流價值觀的偏離
青年亞文化又被稱為“青春亞文化”,是由年輕人群體創造的。他們通過自身的語言、行為和生活方式來表達對世界的看法,是與父輩文化和主導文化既抵抗又合作的一種新型社會文化形態。凡爾賽文學話語方式滿足了年輕人追求個性、表達自我的需求,體現了年輕人對主流文化和父輩文化的反叛。在網絡媒體的助推下,“凡爾賽文學”已迅速擴張成為當下社會一種無法忽視的青年亞文化現象。它反映了年輕人在社交媒體時代下的獨特心態與文化特征,如虛榮風氣的蔓延、信息失真問題的加劇以及社交焦慮的誘發。
網絡流行語的表征背后潛藏著詮釋主體身份的深層次話語博弈與權力交鋒,鏡像呈現青年的自我身份認同及其嬗變。如今,在“內卷”的修辭話語中形成了隨大流者、急流勇退者、躺平者與弄潮者四大身份幻想類型,映射出青年身份“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的強烈偏差,建構起了“抗拒性身份的認同”。[3]由于凡爾賽文學話語方式主要通過網絡社交平臺,如微博、微信等進行擴散和傳播,因此能夠在青年群體之間互相模仿、跟風和流行。雖然其為青年群體提供了更多的自我表達和身份認同的方式,但也引發了一些爭議和批評。許多人認為,這是對時代主流價值觀的偏離,因為青年亞文化通常處于社會文化的邊緣地位,與主流文化和父輩文化存在著一定的距離。
青年亞文化與時代主流價值觀的偏離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觀念的差異。青年亞文化往往崇尚個人主義,追求個性自由、個人權利與自我實現。這種價值觀與主流文化中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形成了鮮明對比。因為集體主義倡導責任、無私付出和順應多數,而個人主義則注重個性主張與個人權益。這種價值觀的差異容易導致青年人在社會行為中表現出與主流文化不同的態度,可能導致個體追求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二是行為表現的偏離。青年亞文化通常有較強的反叛和抵抗色彩,這不僅體現在對主流文化的挑戰上,還可能發展成對社會規范和秩序的漠視。由于青年亞文化一般處于邊緣地位,對社會秩序采取顛覆態度,有可能使青年人在行為上偏離主流社會軌道。
凡爾賽文學話語方式作為網絡流行語,是網絡時代人們社交語言的現實變體,其語言特征是“陰陽怪氣”。它既有可能是年輕網民在與他人交往中的調侃和娛樂;也有可能是年輕網民對抗社會壓力時進行的負能量宣泄;或者甚至是一種為實現自我救贖的無奈之舉。年輕人是網絡中最大傳受群體,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社會多元化趨勢的加劇,他們在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審美取向等方面都在發生變化,他們更傾向于通過亞文化來表達自我、追求個性和實現自我價值。筆者認為,青年亞文化與時代主流價值觀的沖突是不容忽視的,其在價值觀、行為方式和社會認知方面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這些差異會導致兩者在看待問題、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時持不同的立場和態度。
三、理性對待正確使用規范化的社交語言
“凡爾賽文學”既反映出當代網絡社會中的一種心理現象和文化趨勢,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網絡文化和社交媒體的深刻反思。一方面,社交媒體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表達和交流機會;另一方面,社交媒體上的虛假信息和炫耀現象也可能會對人們的價值觀產生負面影響。正是由于凡爾賽文學話語方式過于炫耀和虛假,因此不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下人與人交往的道德標準。文明的社交語言有助于營造一個健康、和諧、友善的網絡環境,提升網民的媒介素養和正確的網絡行為習慣。只有使用規范化的話語表達方式,才能在尊重他人的同時開展人與人之間的文明交流。
理性對待并正確使用規范化的社交語言,既有助于維護良好的人際關系,凈化網絡環境,還可以促進新時代語言文化的健康發展。社交語言具有多樣性與復雜性,不同的時空條件下,不同圈層的群體都會使用不同的話語表達方式。年輕人更要通過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積極適應各種新的社交場合。規范化的社交語言是社會公認的、符合語言習慣和禮儀要求的表達方式,包括使用準確、清晰、禮貌的語言,避免使用粗俗、歧視性或攻擊性的言辭。年輕人要根據交流對象的身份、關系和場合等因素,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和語氣,避免過度炫耀、夸大其詞或故作謙虛等不恰當的表達方式,通過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言辭,避免在交流中產生沖突或誤解。
凡爾賽文學話語方式看似用抱怨和無奈的口吻,實際上卻是在炫耀自己的物質財富、身份地位和所取得的成就,這容易引起網民的對抗式解讀和調侃式模仿。根據蘇聯思想家巴赫金的狂歡理論,在狂歡之中森嚴的等級界限得以消弭,人們能夠解放自己的天性。凡爾賽文學話語方式的炫耀,巧妙地表明了人們對于這種消費主義價值觀的戲謔,從而引發進一步的網絡狂歡。[4]可以說,凡爾賽文學話語方式從誕生、爆紅到被爭相模仿并刷爆朋友圈,實際上是一場公眾既共同參與又進而共同拆穿的表演秀。
雖然凡爾賽文學話語方式看上去主要是炫耀,但它更多的是調侃和自嘲的語言游戲。自嘲往往是處于窘境中的人為了緩解尷尬氛圍而采取的言語策略,自嘲者通過矮化自身形象的方式來釋放壓抑的情緒進而獲得精神愉悅和心理寬慰。[5]無論是書面語言還是口頭語言,都是進行信息交流與情感溝通的傳播符號。理性的社交語言,應該以雙方或者多方可以接受為前提,而不能是虛偽和虛榮,否則就會引起大家的不適。規范化地使用網絡社交語言,是維護網絡健康環境、促進有效溝通的關鍵。理性對待并正確使用規范化的社交語言是每個人應當努力追求的目標。通過尊重與理解、遵循規范、適度表達、注重語境、持續學習和反思調整等方式,能夠不斷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和語言水平,以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當前,我們既要尊重年輕人的個性表達與文化創新,也要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一是要鼓勵年輕人加強與主流文化的融合,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和相互理解,減少代際之間的文化沖突。二是青年群體必須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三是通過加強法律法規教育,對年輕人在社會交往過程中的各種不良現象進行約束,維護社會秩序和道德風尚。同時,媒體和網絡平臺也應當發揮積極作用,通過宣傳和引導,幫助年輕人正確地使用網絡社交語言。
四、結語
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社交語言的規范化使用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凡爾賽文學話語方式的廣泛流行與傳播,既吸引了廣大年輕網友的關注與參與,又深刻地反映出了當代社會文化的多元狀態。“凡爾賽文學”以其夸張、隱喻、反轉等修辭手法,構建了一種既炫耀又自嘲的獨特話語體系,這種表達方式滿足了年輕人在社交媒體上展示自我、尋求認同的需求,反映了當代社會中個體對于身份認同、自我價值實現以及社會地位的復雜訴求。其之所以能夠在網絡上廣泛傳播,主要得益于社交媒體的強大傳播力和互動性。當前,我們要在正視網絡文化復雜性的同時,辯證看待凡爾賽文學話語方式潛在的負面影響,如虛榮風氣的蔓延、信息失真問題的加劇和社交焦慮的誘發等。只有加強對這種網絡文化現象的辯證分析,才能避免被其表面的光鮮所迷惑。只有規范化地使用社交語言,才能為構建積極、健康、和諧、向上的網絡環境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江凌,劉璇.“凡爾賽文學”:一種建構與解構的話語對抗[J].探索與爭鳴,2021,(07):162-169+180.
[2]陳怡寧.“凡爾賽文學”中戲仿與對抗的分析[J].青年記者,2021,(08):100-101.
[3]榮婷,左川冀.偏差與歸一:青年自我身份認同的話語修辭——基于“內卷”網絡流行語的幻想主題分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4,(09):158-168.
[4]張楚涵.從編碼/解碼角度探究“凡爾賽文學”在網絡平臺中的互動傳播機制[J].新媒體研究,2021,(10):102-104.
[5]李心結.網絡“凡爾賽”:語言游戲、自嘲戲謔與虛偽認同[J].東南傳播,2021,(05):12-15.
作者簡介:方健,浙江省紹興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編輯: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