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賦權還是賦能:傳媒技術演進下的用戶權利與主體性探究

2025-03-27 00:00:00馮涔韻
新聞論壇 2025年1期

【內容提要】本文系統分析了傳媒技術演進中用戶權利與主體性的演變。主流觀點常將技術對用戶的作用定義為“技術賦權”,但“技術賦能”更貼切地描述了當前技術環境下的用戶狀況。媒介技術雖為用戶提供前所未有的信息獲取和表達渠道,但本質是用戶向技術平臺賦權,用戶數據、隱私及行為模式成為平臺運營基礎。“技術賦權”與“技術賦能”的界限值得明晰,傳媒技術發展的未來方向需要進行深刻思考。技術發展應確保用戶權利,避免濫用侵犯隱私及合法權益,構建公平、透明、和諧的技術生態。

【關鍵詞】媒介技術" 用戶權利" 賦能賦權

目前在學界中,較多研究從技術賦權的角度出發,探討了傳媒技術的持續發展如何賦予用戶權力,以及在不同情境中技術如何為不同主體提供賦權實踐。與此同時,在業界中,許多處于傳媒技術前沿的互聯網巨頭公司也在強調技術進步將為人類帶來的諸多益處,包括解放人類的思維、便捷人們的生活、構建更加平等和開放的世界等烏托邦式愿景。“技術賦權”這一理念似乎正悄然深入人心,成為普遍接受的主流觀念。然而,技術真的能夠徹底實現賦權嗎?或者技術所提供的賦權可能只是一種不完整、受限的,甚至是虛幻的賦權。

一、“賦權”與“賦能”之辨析

(一)“賦權”與“賦能”之概念辨析

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賦權(empower)有兩層解釋:第一層含義是“to give sb the power or authority to do sth”,即授權、給(某人)……的權力;第二層含義是“to give sb more control over their own life or the situation they are in”,即增加(某人的)自主權、使控制局勢。賦能(enable)也有兩種釋義:第一種是“to make it possible for sb to do sth”,即使能夠、使有機會;第二種是“to make it possible for sth to happen or exist by creating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即使成為可能、使可行、使實現。而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中,“賦”字本身就帶有等級上從上到下給予的意思,暗藏地位的不平等。“賦權”和“賦能”都涉及從較高地位的主體獲取資源,但側重點不同。“賦權”強調“權力”,意味著通過合法方式給予個體一定控制性力量,使之能夠自主把控自身所處環境。這里的“權力”并不完全等同于政治概念,它還是“一種社會學概念,是社會主體利用其掌握的資源,出于維護自身利益角度,對外部環境和公共生活產生影響或支配的能力”[1],此時其兼有“權力”和“權利”的雙重含義。“賦能”則注重“能力”,強調的是通過提供某種工具或條件使人們有能力達成某些目標以實現權利。賦能偏向工具能力的擁有,是一種現在進行時;賦權偏重具備一定能力后對正當性權力的獲取,是一種將來完成時。賦能是賦權的基礎,賦權是賦能的理想結果。

在實際應用中,“賦權”與“賦能”的區別進一步體現。賦權主要在法律和政策制定中發揮作用,確立和保護個人權利;賦能則更多地關注于技術和社會服務的提供。以教育為例,賦權表現為確認和保護學生的受教育權,通過實施義務教育和教育扶貧等措施來保障教育的公平性;賦能則體現在提供高質量的教育資源、培訓機會和學習平臺,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技能和知識水平。在社會參與方面,賦權通過諸如政府信息公開和公民參與立法等政策來確認和保護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表達權;賦能則通過提供信息獲取、意見表達和社會交往的平臺和工具,助力公民增強參與社會討論和監督政府的能力。

(二)“技術賦權”與“技術賦能”之辨析

有學者通過對權力、權利、能力三者的辨析,將互聯網平臺對用戶的作用定義為“平臺賦能”,認為互聯網平臺利用算法、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為用戶提供實現信息選擇、生產和交互的物質條件,支持用戶行使包括公共參與在內的多種權利,并幫助他們主動建立與社會其他成員和組織的關系。[2]媒介技術本身并不直接賦予用戶新的權利,而是通過提供先進工具和方法,使用戶能夠更便捷高效地行使他們已有的權利。例如,互聯網技術為用戶提供了便捷的信息發布和獲取渠道,但并沒有直接賦予用戶新的表達權或知情權,而是增強了用戶行使這些權利的能力。事實上,權利確認先于技術賦能,個體權利在技術賦能前即已存在。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在憲法中已有明確規定,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只是為這一權利的實現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條件。然而,現有研究在探討技術賦權議題時,常局限于技術層面,忽略了用戶在享受服務過程中不得不做出的權利妥協與利益交換。比如,用戶在獲取平臺服務的同時,不得不將諸如數據使用權、內容發布權的管理等權利部分轉讓給平臺。相較于“技術賦權”這一說法,對于廣大普通用戶而言,“用戶賦權”或許更為貼切。因此,技術更多是在確認權利的基礎上,通過提供物質條件和基礎設施來增強權利的實現能力,這是對用戶能力的增強,即賦能。

此外,在當前技術環境下,一個關鍵問題亟待解決:技術的“賦權”表象是否真正為用戶帶來了“賦能”?這一問題的提出尤為重要,因為技術賦能的過程并非簡單的能力賦予,而是一個復雜的交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技術不僅為用戶提供了行使權利的工具和平臺,還通過算法、數據分析等手段,影響了用戶的行為和決策。這種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與此同時,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用戶在使用技術平臺時面臨著越來越多的選擇和決策。若技術僅停留于權利轉移的表象,未能實質性地增強用戶能力,用戶則可能在技術洪流中失去自我,最終淪為技術的附庸。因此,技術賦能的過程需要深入分析技術如何與用戶互動,以及這種互動對用戶權利和能力的影響。

二、技術演進下的賦權表象與賦能實質

(一)Web1.0階段:信息獲取的自由與限制

1.信息聚合與中心化傳播

1989年,Tim Berners-Lee發明了萬維網,旨在讓全球科學家通過互聯網共享文檔。萬維網作為首個全球超媒體網絡,將分散的信息資源組織成站點和網頁,實現了資源的直觀展示和相互鏈接,這標志著Web1.0時代的開始。Web1.0的本質是對巨量網絡信息的聚合、聯合、搜索,其聚合的對象是巨量、蕪雜的網絡信息,[3]產生了門戶網站、搜索引擎等一系列媒介形態。門戶網站通過靜態網頁和超鏈接整合信息,內容覆蓋多個領域,并擴展到圖文、視頻等格式,極大增強了人們獲取信息的能力,滿足用戶對于信息時效性、全面性和多樣性的需求。在世界著名門戶網站雅虎的影響和啟發下,以新浪、搜狐、網易為代表的中國三大綜合門戶網站逐漸崛起,它們主要為用戶提供信息服務,使用戶能夠更便捷地進行內容消費。傳統媒體也紛紛開啟自己的數字化進程,大體形成三種初步模式:一是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網絡版模式,即簡單把傳統媒體原有內容拷貝到網絡上;二是以上海東方網為代表,與地方性傳統媒體開展合作;三是新浪網模式,即綜合性商業網站從傳統媒體處取得發布新聞的權利。[4]傳統媒體的網絡出版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趨勢,推動互聯網內容的專業性生產。隨后搜索引擎技術的出現,進一步拓寬了用戶獲取信息的渠道,用戶能夠根據自身需求和喜好在網絡上搜索想要獲取的信息。

2.信息控制的局限

在Web1.0階段,網絡技術推動了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長和傳播速度的加快,使得用戶幾乎零成本獲取信息,對比傳統媒體時代已然是一大進步。然而,Web1.0時期的傳播模式還是以“點對面的、中心化的、集中控制式的大眾傳播為主,呈現‘發布→瀏覽’的單向特征”[5]。用戶雖獲取信息便捷,但仍缺乏深度的信息獲取權。

首先,Web1.0時代的內容生產呈現出高度的中心化特征。大型門戶網站和媒體機構控制了大部分信息資源,提供篩選和加工后的內容。這種中心化的內容生產模式確保了信息的權威性和準確性,但信息來源單一且同質化。用戶雖能通過搜索引擎選擇信息,但在門戶網站主導的互聯網環境中,接觸到的多元觀點有限,信息和服務選擇受限,用戶更多是被動的內容消費者,影響了互聯網認知的廣度和深度。

其次,Web1.0時代的信息傳播呈現單向度流動模式。這一時期,互聯網的主要功能是作為信息發布的媒介。用戶通過網頁瀏覽來接收新聞和資訊,缺少參與和反饋的途徑。同時,高技術門檻限制了用戶群體的擴展,未能營造出活躍的傳播環境。這種單向的信息流動模式,嚴重制約了用戶主動性的展現,使得互聯網在推動信息共享和增強社會聯系方面的潛力未能得到充分發揮。

最后,在Web1.0時代,用戶的經濟權幾乎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提升。互聯網平臺的盈利模式主要依賴于廣告收入和商家展示費用,用戶雖然間接為這些費用買單(如通過點擊廣告或瀏覽付費內容),但并未從中獲得直接的經濟利益。盡管有部分用戶能通過發布個人創作內容吸引粉絲,但在商業模式尚不成熟的情況下,用戶通過網絡獲得經濟收益的機會依然有限。

(二)Web2.0階段:用戶參與和控制的表象與困境

1.UGC的興起與用戶的參與感

如果說Web1.0時代強調的是“內容為王”,那么Web2.0時代強調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它是一種用戶參與的架構,這里既指網站內容建設,也指網站的整體“生態系統”的建設,為個體提供了一種新的社會界面、社會紐帶。[6]Web2.0時代特征之一是社會化媒體平臺如Facebook、Twitter、微博、抖音等的興起,這些平臺通過用戶生成內容的發布與分享功能,促進了信息快速傳播和用戶參與。用戶成為信息創造者和傳播者,通過視頻、圖片、文章等方式展示才華和見解,豐富了網絡內容生態。社會化媒體滿足了用戶展示自我和交流思想的需求,促進了用戶間的溝通和互動,增強其參與感和歸屬感。此外,一些用戶通過內容生產和打造個人IP獲得商業價值與社會地位,成為互聯網傳播的新主導,并實現商業變現,獲得經濟效益。

移動互聯網技術,作為Web2.0的關鍵變革,以其前所未有的廣泛覆蓋、即時連接與高度個性化特性,極大地增強了用戶的自主性和參與度。它允許用戶不受時空限制,通過移動設備獲取來自全球各地的最新信息。與此同時,移動互聯網還能通過獲取用戶所在具體場景去精準洞察用戶的動態需求,并提供服務入口。例如,在線教育平臺和學習工具的普及,顯著促進個人能力的提升和自我價值的實現。移動互聯網還為用戶參與公共事務和社會治理提供新途徑,不僅增強用戶對公共事務的關注和參與度,而且提高了政府決策的透明度和民主性。

算法推薦是Web2.0時代的關鍵技術,它利用大數據創新信息分發,促進了用戶信息獲取的個性化與高效化。通過分析用戶行為、興趣和社交關系,算法推薦用智能工具取代傳統分發,節省篩選時間,提升用戶的閱讀效率和滿意度,增強了用戶與新聞產品之間的黏性。用戶在互聯網上的每次互動都會被記錄,正是基于這些個人化數據,算法傳播才實現“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推薦,通過個人信息化來推動信息個人化,[7]讓用戶接觸到更多符合需求的內容,強化了用戶的主體性和主動性。

2.平臺控制權與用戶自主性的沖突

Web2.0時代是互聯網發展的關鍵階段,它將互聯網轉變為一個用戶參與、共創內容和分享的互動平臺。但同時,這一時期也出現了互聯網平臺權力集中和用戶權力被剝奪的問題。

第一,互聯網平臺掌握著內容生產與分配的控制權,難以保障用戶對信息的自主控制。在Web2.0時代,平臺通過算法和規則主導用戶生成內容的展示、推廣、刪除和屏蔽,不僅影響信息傳播和用戶認知,在一定程度上還限制了用戶的表達自由。同時,算法推薦可能導致用戶只接收到與自己觀點相符的信息或者是平臺及資本想要讓用戶看到的內容,加劇了信息繭房效應和認知偏見。

第二,平臺掌握著用戶數據的所有權與使用權,難以保障用戶的隱私權和經濟權。用戶數據如瀏覽記錄、社交關系等被視為平臺資產,用于精準營銷、廣告投放等商業活動,甚至可能被出售給第三方。但矛盾的是,盡管這些數據源于用戶,但用戶對這些數據幾乎沒有控制權,也難以從中獲得經濟回報。盡管享受免費服務,用戶卻成為平臺資本主義下的“數字勞工”,時刻在為平臺創造利潤價值。更為嚴重的是,平臺在收集和使用用戶數據時常常忽視用戶的隱私保護,容易引發一系列安全問題和社會問題。

第三,平臺控制社交網絡和傳播結構,難以保障更多普通用戶對他們關系網絡的維護以及被更多人看見的期望。在Web2.0時代,社交網絡對用戶日常生活至關重要,但社交關系的構建和維護受限于平臺服務,難以跨平臺遷移,造成用戶對平臺的依賴。平臺通過控制社交關系加強市場地位和用戶黏性。另外,雖然Web2.0提升了用戶更大的話語權,但網絡空間中影響力大的個體和機構仍占據傳播格局的主導地位,尤其在平臺資本的流量加持下,他們的聲音更容易被放大和傳播,形成新的中心化傳播節點。普通用戶話語權仍然有限,難以在重大社會事件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三)Web3.0階段:去中心化與數據自主權的探索

Web3.0是Gavin Wood于2014年提出的互聯網未來階段,它利用區塊鏈和去中心化技術來解決Web2.0的問題,如生態不平衡、數據隱私泄露和平臺壟斷。Web3.0的目標是讓用戶能直接控制自己的數據,在一個開放、透明、可信的網絡環境中進行互動和交易。如果說Web1.0為“可讀”,Web2.0為“可讀+可寫”,那么Web3.0則是“可讀+可寫+擁有”。[8]

1.去中心化與智能知識生產

區塊鏈技術是Web3.0時代的核心技術,本質上是一種分布式數據庫技術,通過鏈式結構存儲數據并用密碼學確保數據安全。它依賴于分布式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和加密算法。具體來說,分布式數據存儲確保每個節點擁有完整區塊鏈副本,防止數據集中化風險;點對點傳輸實現去中心化,節點間能夠直接通信和交換數據;共識機制維護網絡數據一致性,保障區塊鏈安全;加密算法保護數據不被非法訪問或篡改,確保數據安全和完整。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特性讓用戶直接控制數據權益,減少對中心化機構的依賴,降低交易成本。此外,通過代幣經濟等激勵機制,創作者能夠直接從用戶處獲得經濟回報,提高了交易效率和透明度,并激發創作積極性,促進內容生態的繁榮。

人工智能特別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是Web3.0時代的前沿技術之一,已廣泛影響并融入各個行業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通過大量數據訓練學習,能夠掌握規律和模式,為知識生成奠定基礎。而深度學習算法如RNN、Transformer可以進一步處理數據,提取不同數據的特征和復雜關系,生成新數據。在持續學習和人類反饋中,這些模型能理解復雜語言和上下文,提供符合人類需求的信息,實現高級人機互動。相較以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產生是一次意義深刻的變革,它顯著提高了用戶內容創作的效率,能夠迅速產出文本、圖片、視頻等,節省了創作時間和成本。在情感服務中,它還能通過情感分析技術理解用戶情緒,調整溝通策略,甚至可以作為心理支持工具,為用戶提供情感陪伴和心理疏導服務。

2.平臺權力的再中心化

上述已經提到,Web3.0時代的一個主要發展是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區塊鏈的信息分布式特征使得原本聚集于平臺的信息和數據分散到用戶手中,致使社會結構中掌握信息的主體發生改變,打破了政治權力和平臺權力的壟斷地位[9]。盡管如此,技術普及和理解上的障礙依然存在。Web3.0涉及的區塊鏈、加密貨幣和智能合約等技術對普通用戶來說較為復雜,缺乏技術背景知識的用戶可能難以充分利用Web3.0帶來的賦能。

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為用戶帶來便利和創新的同時,卻還是打破了用戶在社會傳播結構中對平等權利的向往。

首先是平臺進一步奪取用戶生產的信息數據,用戶面臨嚴重的隱私與數據安全風險。許多互聯網平臺通過調整其隱私政策,要求用戶同意將個人數據用于AI訓練,如番茄小說的“AI訓練補充協議”規定,作者須同意將作品提供給平臺AI以開發內容。除此之外,用戶在使用AI平臺時可能無意中泄露個人信息,盡管平臺聲稱不收集這些信息,但它們仍可能被用于模型訓練。國家安全部曾指出,AI寫作小程序可能收集用戶信息用于學習,存在泄密風險。一些平臺還通過技術手段爬取互聯網公開信息,包括用戶發布的社交媒體內容和網頁瀏覽記錄,但這些行為往往缺乏合法性,侵犯用戶數據權益。Open AI曾被報道使用超過100萬小時的YouTube視頻訓練其語言模型GPT-4。自AI平臺廣泛應用以來,針對其隱私泄露、抄襲和版權侵犯的指控屢見不鮮。

其次,用戶獲取的信息和知識現在由AI平臺重新定義,面臨真實性與可信度問題。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出現之前,人們主要通過權威來源如教師、專家和官方機構獲取知識,并結合個人經驗和思考。而生成式人工智能改變了信息和知識的傳統生成機制,用戶接觸到的是算法加工的產物,這沖擊了基于權威和來源可靠性的傳統信息驗證體系。盡管標榜“理性、中立、客觀”,但AI的意識形態傾向受研發公司影響,無法實現真正的中立客觀。[10]因此,用戶在AI平臺上接收到的信息和知識的真實性、客觀性和全面性也就變得復雜而難以判斷。2024年7月31日,Meta的AI助手錯誤地聲稱近期針對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的暗殺未遂事件并未發生,而公司高層卻將此歸咎于技術問題。當生成式人工智能成為信息的主要來源之一時,此時“不但知識本身正在被重新定義,而且知識的權威性正在被技術巨頭所壟斷”[11],就會導致傳統的信任機制受到挑戰,用戶難以判斷信息的真實來源,從而加劇信任危機。

三、技術發展下用戶主體性的確立:賦權與賦能相統一

從早期的印刷術到現在的互聯網、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降低了信息獲取和傳播的難度,為用戶提供更多表達和互動的機會。技術賦能不僅體現在技術工具的應用,更在于激發用戶創造力和參與意識,使他們能在信息社會中自主行動和決策。需要明確的是,傳媒技術的核心在于增強用戶能力,而非直接賦予權力。它通過提升用戶獲取和利用網絡資源的能力,間接增強其社會影響力和話語權,這種能力提升是基于用戶自身努力的結果。

與技術賦權恰恰相反的是,用戶始終在技術或是技術控制者的遮蔽下使用技術,并沒有獲得名副其實的權利,甚至是被迫讓渡自己的權利。在此情況下,用戶的主體性,即自主、能動、自由等能力,以及相應的權利,并沒有得到保障。人的能力是主體性基礎,權利是其法律與社會保障。因此,要在技術圍城中實現用戶主體性,需技術賦權與賦能并重。用戶、平臺、國家均需作出努力,以實現用戶或者說每個普通人在技術使用中都應該擁有的主體性。

(一)自我發展:用戶的主體性意識回歸

傳媒技術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信息交流平臺,但過度依賴可能導致失去個體獨立性。用戶應提高媒介素養,理解媒介信息,發展批判性思維,以辨別信息真偽。同時,用戶需建立健康的信息消費習慣,選擇高質量信息源,培養深度閱讀和獨立思考的習慣。此外,用戶需增強隱私保護意識,了解隱私政策,謹慎分享個人信息,以維護在網絡空間中的主體性和尊嚴。

(二)承擔責任:技術平臺的設計理念規范

技術治理需依托有效的技術和工具。技術平臺和開發者不僅應保護用戶權益,持續創新并加強研發,以提供高效、個性化、安全的用戶體驗,還需在賦權與賦能過程中承擔起更多責任。例如,平臺需確保數據采集、處理和使用過程對用戶透明,讓用戶理解并控制自己的數據。同時,內容審查標準也至關重要,平臺要在保護用戶權益和維護內容質量之間取得平衡,防止不良信息傳播,同時避免過度審查損害用戶權利。

(三)提供保障:國家的治理與監管

國家應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規,保護用戶隱私、數據安全和防范網絡詐騙,保障用戶在技術使用中的權益。同時,國家應該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提升本國的媒介技術競爭力。在道德教育方面,國家應當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普及技術知識,提升公眾素養,促進用戶形成正確使用習慣。另外,國家還需關注數字鴻溝,確保技術的公平獲取與使用,特別關注特殊群體并為其提供無障礙服務以促進數字包容。

四、結語

在傳媒技術日新月異的背景下,對用戶權利與主體性的探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看似技術賦予用戶權利的表象之下,實則隱藏著用戶向技術平臺賦權的深層次事實。用戶數據、隱私乃至行為習慣的讓渡,已然成為技術平臺運營的基石,這要求我們重新審視技術倫理和社會責任。在此基礎上,本研究的創新性不僅在于對“技術賦權”與“技術賦能”的辨析,更在于提出了在未來技術開發中提升用戶主體性保障的實踐性建議。面向未來,技術發展的方向不僅應當致力于促進用戶權利的真正保障,更應成為推動社會進步與文明發展的重要力量。具體而言,技術開發者應將用戶權利和主體性作為設計的核心,增強用戶的知情權、選擇權和控制權;政策制定者應加強監管,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為用戶提供制度保障。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社會監管與倫理引導,我們堅信,一個更加安全、和諧、用戶權利得到充分尊重且用戶主體性得到顯著提升的傳媒技術生態,將在不遠的將來得以實現。這不僅是對技術發展的美好期待,更是我們對未來社會文明進步的堅定信念。

參考文獻:

[1]舒仁凱.從個體能力到集體行動——國外賦權理論發展研究[D].南昌大學,2018.

[2]宋建武,樊向宇.論互聯網平臺對用戶的賦能作用[J].媒體融合新觀察,2022,(03):4-10.

[3]劉暢.“網人合一”:從Web1.0到Web3.0之路[J].河南社會科學,2008,(02):137-140.

[4]雷躍捷,金夢玉,吳風.互聯網媒體的概念、傳播特性、現狀及其發展前景[J].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2001,(01):97-101.

[5]陳昌鳳,袁雨晴.平臺演化:中國互聯網30年與傳播變遷[J].新聞與寫作,2024,(04):15-24.

[6]彭蘭.WEB2.0在中國的發展及其社會意義[J].國際新聞界,2007,(10):44-48.

[7]李凌,陳昌鳳.信息個人化轉向:算法傳播的范式革命和價值風險[J].南京社會科學,2020,(10):101-109.

[8]唐俊.對媒介進化論的再認識:基于感知和權力的雙重維度——兼論Web3.0媒介的平權結構[J].新聞界,2023,(01):47-56.

[9][11]陳全真.生成式人工智能與平臺權力的再中心化[J].東方法學,2023,(03):61-71.

[10]鐘祥銘,方興東,顧燁燁.ChatGPT的治理挑戰與對策研究——智能傳播的“科林格里奇困境”與突破路徑[J].傳媒觀察,2023,(03):25-35.

作者簡介:馮涔韻,山西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

編輯:白" 潔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美女毛片在线|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最大综合网| a级毛片网| 四虎综合网|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日韩毛片基地|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国产极品粉嫩小泬免费看|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欧美亚洲欧美区|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国产噜噜在线视频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9999在线视频|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资源站| 欧美精品成人| 国产黑丝一区| 制服丝袜 91视频| 国产在线日本|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色综合久久88| 夜夜爽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观看|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精品亚洲|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国产91色|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亚洲第一视频免费在线| 日韩黄色在线|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色婷婷在线播放| 久久先锋资源|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啪啪| 国产白浆视频| 日韩不卡高清视频|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www.亚洲天堂|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欧美中出一区二区|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网拍在线| 人人艹人人爽|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熟妇无码人妻| 亚洲天堂区| 999在线免费视频|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玖玖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在线亚洲|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h网站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播放| 国产第八页|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夜夜操狠狠操|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