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各地先民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農業文化遺產。然而,在快速推動城鎮化和現代農業技術應用的進程中,由于對傳統農業文化缺乏有效的保護,導致一些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逐漸淡化,構成要素也面臨著被破壞和拋棄的風險。生產性保護的本質是文化再生產,強調對傳統農業文化傳承場域的創新,致力于增強農業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和持續性,強調人的重要性。通過構建農業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機制,可以滿足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還可以加強農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和保護意識,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助力。
關鍵詞 農業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文化再生產
中圖分類號 G 24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5)05-0243-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5.051
Explori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roductive Conservation of Important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SHI Xue-jiao,HONG Chuan-chun
(School of Ethnology,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819)
Abstract China is one of the world’s agricultural origins, and ancesto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created a rich and colourful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However, in the rapid promotion of urbanis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he lack of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ulture has led to the gradual dilution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some important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are at risk of being destroyed and abandoned. The essence of productive conservation is cultural reproduction, emphasizing the innov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ultural inheritance field, working to enhance the vitality and continuity of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stressing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beings.By building a productive protection mechanism for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it can satisfy the people’s demand for a better life, strengthen farmers’ recognition of local culture and awareness of its protectio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provide assistance for rural revitalisa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Productive conservation;Cultural reproduction
我國是世界農業重要起源地之一[1],長期以來,我國勞動人民創造出燦爛的農耕文明,孕育出豐富多彩的農業文化遺產。農業文化遺產作為一項“關乎人類未來的遺產”,對于應對食品安全、減少貧困、維護生物和文化多樣性、緩解氣候變化、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等重大問題具有重要意義[2],農業部于2012年3月正式發出關于開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工作的通知,于2015年8月出臺了全球首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簡稱《辦法》),從頂層設計角度明確規定了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措施[3]。
在《辦法》出臺前的十余年里,學術界已有諸多學者針對農業文化遺產的概念、內涵、價值和功能、保護以及旅游開發等主題進行了研究。隨著中國第一批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發布,我國的農業文化遺產發掘和保護工作邁上了新的臺階,遺產保護的理論和實踐也取得了新的進展?!掇k法》出臺后,學術界、商界以及許多農業資源富集區的地方政府對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這一階段學術界的研究重點逐漸從概念和理論的探討轉向了具體方法和策略的研究,學者們提出了“動態”保護方法,即讓農業文化生態在流傳中繼承,在展示中保護,在利用中發展[4]。同時,許多企業在地方政府提供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扶持下,紛紛投資興建農遺旅游綜合項目,吸引游客前來參觀和體驗,極大提高了農業文化遺產的影響力并促進了遺產地的經濟繁榮。
然而,挑戰總是與機會并存的,市場化進程深入推進帶來的商業資本擠壓直接體現在傳統農耕技術的遺失,傳統作物品種的棄種,遺產地的傳統儀式和民俗活動逐漸轉變為程序化的表演等,間接表現為深厚的傳統農業文化底蘊被淡化,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也隨之陷入瓶頸[5]。因此,為了更好地保護農業文化遺產,需要實現傳統農業文化的再生產[6],從而激發農業文化遺產發展的內生動力。筆者在借鑒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經驗的基礎上,深入分析農業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內在邏輯和外在實踐,為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內在邏輯
農業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最早于2014年提出,在第三屆兩岸文化遺產資源保護論壇上,與會學者認為生產性保護方式可以用于對農業文化遺產系統中生產技術、生產經驗、生活習俗等的保護[7]。在此之后,學者們的研究主要是針對農業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個案研究。周莉華[8]認為生產性保護方式可以重構農業文化遺產地居民的記憶空間,建議在現有較好的基塘景觀地帶部分恢復傳統的?;~塘生產,以生產性保護的方式延續這一農業文化遺產。劉芝鳳等[9]認為傳統農耕技術邊緣化帶來了稻作民族民俗的變異,應該鼓勵遺產地居民從事傳統稻田種植,嘗試用生產性保護措施來傳承傳統農業文化。2018年,構建農業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機制第一次正式出現在北京市政府文件中,其作為促進鄉村振興的一種手段,文件指出要開展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展覽展示,并建立農業重要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機制[10]。顯然,農業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已是官方認可的保護方式。
農業文化遺產之所以可以采用生產性保護方式,是由其本身屬性決定的。首先農業文化遺產具有活態性,即體現在其在歷史演進與時代變遷中持續不斷地演繹和發展。農業文化遺產不僅包含靜態的物質遺產,更包含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包括培育、種植(養殖)、收獲、加工等各個環節中的農耕文化及與系統密切相關的鄉村民約、宗教禮儀、風俗習慣、民間傳說、歌舞藝術以及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建筑文化等方面。這些傳統農耕文化和社會實踐歷經時代變遷,仍然在當今社會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和傳承,并持續地與當今社會、科技、文化等多個領域互動,展示出其活躍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其次是農業文化遺產的生產性,農業文化遺產的生產性表現在其可以持續不斷提供生產價值,其生產的農產品和服務仍是當地居民的生產方式和主要經濟來源。農業文化遺產是一個涵蓋了天、地、人和諧共作的復雜系統,農業文化遺產中豐富的種質資源、農業技藝和經驗,能夠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重要的繼承基礎和實踐經驗,其傳承和應用對于農業生產的維系和發展至關重要。
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來自其活態性和生產性,前者側重于遺產的文化價值,后者側重于遺產的生產價值,因此農業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不僅包括對農產品生產系統的保護,也包括農業文化生產系統的保護。
1.1 生產性保護的本質是實現農業文化再生產
文化再生產是布迪厄教育社會學理論中的核心概念,布迪厄所強調的文化再生產一方面意在突顯當代社會不同于傳統社會的特征;另一方面還強調了當代社會文化再生產在調整和重構社會階級、個人生活方式、心態、思想風格、文化資源再分配、社會權力再分配以及實現政治權力正當化程序方面的特殊功能[11]。文化再生產是在文化生產的基礎上進行的,并通過重新詮釋、改編、重構等方式,重新利用文化生產的結果,賦予其新的意義和價值[12]。
生產性保護的本質就是通過文化再生產的方式實現對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農業文化遺產中的文化生產是一項歷史活動,而文化再生產是一項現代活動,農業文化遺產之所以傳承至今,是因為其中蘊含了豐富的優秀傳統農業文化,其中包含的傳統的農耕方式和技藝或許在市場化進程中失去了競爭優勢,但是其中蘊含的人與自然的共生觀念和生態智慧仍然對現代社會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13],應當作為現代文化生產的基礎,即實現文化再生產。這里提到的“文化再生產”不等于“文化復制”或“文化模仿”。
文化再生產的實質是農耕文化傳承場域的轉換和更新,即在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實踐過程中實現從傳統場域到現代場域的過渡和銜接。農遺保護與傳承是一個需要多元主體參與的實踐活動,各類主體進入場域時所攜帶的身份不同、背景不同、目的不同,進入傳承場域的主體越多元,自然會在傳承過程中產生越多文化交融和新的文化資本,從而帶動傳統農耕文化的轉化與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業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關鍵在于為農業文化遺產找到符合現代社會需要的現實意義,吸引更多人參與到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方能增強文化再生產的能力。
1.2 生產性保護擁有保護精神和物質的雙重屬性
文化生產是為了滿足人們文化精神需求而進行的生產活動,而生產性保護是在文化生產基礎上進行的再生產活動[14],其既具有精神生產的性質,也具有物質生產的特點。一方面,其精神生產的屬性具體表現在:第一,生產性保護強調的是在農業生產中融入和傳承農業文化的要素,它關注的是農村的傳統文化特點、文化表達和文化傳統的延續,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第二,生產性保護的目標是保護和傳承農業文化遺產,促進地方文化繁榮,滿足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其物質生產的特點具體表現在:第一,生產性保護是指在現代生產中融入傳統農業文化的要素,并通過市場進行交換和銷售的經濟行為,這種行為的發生需要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資金等各種資源,用于傳承、保護、創新和推廣農業文化,最終產生文創、服務等產品輸出;第二,生產性保護可以適當采用工業化、標準化的生產方式,將農產品進行規?;a,提高農產品的生產效率和生產能力,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生產性保護并不等于產業化生產,其更加關注農業文化的特殊性和傳統性。
1.3 生產性保護的人文關懷
農業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是對各地農業文化“差異性”的保護和再生產,這種差異性不僅體現在地域文化上,更體現在核心技藝的實踐與傳承上,而核心技藝的關鍵于人,農業文化遺產的存在、保護與發展離不開農戶的參與。生產性保護正是通過對生產過程的保護來促進對人的保護和價值的提升。生產性保護中的人文關懷具體體現在:第一,生產性保護過程中引用現代農業工具和技術,大大減輕了傳統農業生產的勞動強度,使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減輕身體負擔;第二,借助于農業文化遺產的品牌效應,遺產地的農產品在市場上具有更強的競爭力,銷售價格更高,掌握核心生產技藝的農民可以靠自己的手藝和經驗獲得較高的經濟收入,從而提升他們的社會聲望和地位;第三,由于生產性保護是技術性的、市場性、智力性、文化性的綜合保護方式,需要農民不斷學習各方面的知識和技術,在學習過程中農民的綜合素質也得到了提升。
2 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外在實踐
克拉克·威斯勒在《人與文化》一書中提到文化“特質綜合體”的概念。他認為文化都是圍繞某一特質而發展起來的,但是這個特質并不是一個輪廓清晰的單位,而是一個綜合體。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指人類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并傳承至今的獨特的農業生產系統,是農業文化的“特質綜合體”。從這個方面來看,農業文化遺產的生產并非獨立的,農事生產前的準備,生產后的加工以及銷售,生產技藝的傳承與演變,并與之相關的自然條件、勞動關系、人際往來等,所有圍繞生產活動而發展起來或形成的各類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集合,構成了完整的農業文化遺產系統。因此,在農業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實踐中,這些系統中的元素也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2.1 生產性保護的環境作用力
2.1.1 自然環境的生態滋養。
農業文化遺產地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系統內部包含有豐富的物種資源,受外來侵擾相對較少[15]。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對于涵養水源,氣候調節,促進營養物質循環、水土資源保持,減少病蟲害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時也為農作物生長提供了可靠保障。農業文化遺產地往往保留了傳統的農業種植方式和生產方法,這些傳統的農業技術和知識,經過數百年的積累和實踐,已經被證明是適應當地環境和生態條件的最佳選擇。這些傳統的農業方式不僅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壤、水源和陽光資源,還能夠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
2.1.2 人文環境的潛移默化。
農業文化遺產是先民勞動智慧的結晶,其文化構建吸收了千百年來先人遺留的寶貴精神文化財富,積淀了深厚的優質文化資源,是中華農業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文化思想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們的生產活動,《齊民要術》提倡的“不違農時”,“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等農耕理念,正是天人合一、人地和諧的樸素生態哲學觀念的體現。
2.2 生產性保護的社會作用力
2.2.1 市場需求的拉動作用。
生產與消費是緊密相連的,消費是生產的內因。“如果將傳統技藝僅僅放在表演臺上進行比劃,不去面對社會生活的實際目標進行生產,這種技藝是保存不了的。[16]”生產性保護最終還是要獲得市場的認可,這種認可體現在具體的消費行為中。生產決定消費,而消費又對生產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力,當市場越龐大,消費需求就越旺盛,生產的動力就越強。相反,當缺乏市場,沒有消費,生產也就失去了意義。市場需求對農業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接受程度直接影響著農業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收益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同時,市場需求的變化也驅使農業文化生產者在提升產品質量、創新文化內容、拓展市場渠道等方面做出努力,以應對市場競爭。
2.2.2 技術進步的推動作用。
技術進步增加了知識總量,加速了文化傳播,積累了社會文化資本。技術進步對農業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推動作用主要從生產、流通和銷售3個方面得以體現。在生產方面,科學技術的進步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新的動力,主要體現在農業生產工具的優化升級,以及由此帶來的生產能力和效率的提升。在流通方面,現代物流技術的進步使得農產品的運輸和保鮮更有保障,使得農產品能夠在更大范圍內流通。在銷售方面,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消費者足不出戶就能完成線上交易,還能通過電商平臺對農產品生產信息進行追溯,同時還催生了更多的文化生產機構和組織,優化了文化再生產過程中的人力資本。
2.2.3 社會資本的支持作用。
生產性保護主要通過生產、流通、銷售等方式進行農業文化的再生產,這離不開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資金支持。用社會投資代替政府財政性支出,有利于推動農業文化產業的發展,使消費者享受到品質更高的產品和服務,同時降低消費者與農業文化遺產的交流成本,使公共產品的定價得到優化,更多公民享受到平價的農產品和服務。
2.2.4 政府政策的保障作用。
農業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是一項規模大、周期長的系統工程,只有借助政府的力量才能實現,當然這也是由中國傳統文化高度的民族性與國家性所決定的。在政府政策的保障作用下,農業文化遺產的影響力依靠政府的公信力與相關部門的推介而不斷擴大,在引起民眾重視的同時也為其生產性保護奠定了基礎。政府的積極介入和相關政策的發布是農業文化遺產中的傳統農業文化得以實現較好保護與開發的關鍵。
2.3 生產性保護的內生作用力
2.3.1 鄉村文化精英的帶頭作用。
鄉村文化精英是指鄉村社會中的文化能人,他們擁有較多的傳統文化或地方性知識等文化資源,并利用這些資源服務鄉土社會,獲得他人贊許和認可,具有較高威望的人士[17]。農業文化遺產沒有傳承人機制,此時鄉村文化精英的作用就得以凸顯。他們普遍對遺產地傳統的農業生產技藝有較深的了解,對農業文化習俗有深厚的感情,能夠堅守和傳承農業文化知識體系,并能夠保持積極開放的心態,在堅守的同時進行無私的傳承,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
2.3.2 公眾群體的參與作用。
在生產性保護具體實踐中,公眾群體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參與方。費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11]。對于農業文化遺產而言,公眾對于當地農業文化的認同并非局限于身份的歸屬感,而是民眾對傳統農業文化的共享感、親近感及對其歷史、現實及未來的參與感。他們的參與不但可以豐富對當地農業文化遺產的解讀和詮釋維度,也可以為其保護和傳承提供智力支持和其他幫助。
2.3.3 文化的創新與傳播作用。
農業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有兩個方面的意蘊:一是通過生產將核心技藝運用在其中,使之能夠實現傳承和發展;二是通過保護和傳承核心技藝,使農業文化遺產得以保持其獨特性和價值[18]。這兩個方面都離不開對傳統生產技藝的改造和創新。文化創新不僅意味著要破除自身的局限性,也要善于吸取新時代精華,使農業文化遺產發展理念與現代社會發展理念相契合。而文化的傳播將農業文化遺產的知識和價值觀傳遞給更廣泛的受眾,有助于提高社會對農業文化遺產的認知度和重視度,增強公眾參與保護工作的積極性,為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3 結論
農業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本質是對傳統農業文化的再生產,這一過程離不開生態環境的滋養、現代生產技術的驅動、文化政策的激勵、市場消費關系的重塑,以及多元主體參與及文化創新與傳播的作用。探究與構建農業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機制,可以滿足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并加強村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和自信,進而推動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助力。生產性保護一方面要實現文化創新,使其更加符合現代社會的需求和審美觀念;另一方面,要注重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謹慎預防傳統農業文化的“異化”現象。只有在尊重傳統農業文化本身的意義與價值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實現農業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為農民、為社區、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李文華,劉某承,閔慶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生態農業發展的新契機[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2,20(6):663-667.
[2] 李明,王思明.農業文化遺產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
[3] 王思明.農業文化遺產的內涵及保護中應注意把握的八組關系[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3(2):102-110.
[4] 閔慶文,孫業紅.農業文化遺產的概念、特點與保護要求[J].資源科學,2009,31(6):914-918.
[5] 竇銀娣,李伯華,劉沛林.南方稻作梯田區農業文化與旅游發展的關鍵問題與途徑:以湖南省紫鵲界梯田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8,34(1):94-98.
[6] 朱冠楠,閔慶文.農業文化遺產地的文化資本與身份認同:以浙江慶元林-菇共育系統為例[J].貴州社會科學,2021(9):57-62.
[7] 和立勇,劉芝鳳.兩岸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交流盛會:“第三屆兩岸文化遺產資源保護論壇”[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6(4):42.
[8] 周莉華.順德桑基魚塘敘事與記憶的社會空間[J].文化遺產,2015(4):94-102.
[9] 劉芝鳳,王曉,諶香菊.閩臺地區農業文化遺產開發問題研究[J].中國農史,2015,34(6):120-136.
[10]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北京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的通知[J].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報,2019(11):3-84.
[11] 趙旭東,孫笑非.中國鄉村文化的再生產:基于一種文化轉型觀念的再思考[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1):119-127,148.
[12] 杜鵬.轉型期鄉村文化治理的行動邏輯[J].求實,2021(2):79-97,112.
[13] 包艷杰,孟曉.文化接續性視域下的農業文化遺產[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5(4):123-128.
[14] 黃永林,紀明明.論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文化產業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57(3):72-80.
[15] 張燦強,沈貴銀.農業文化遺產的多功能價值及其產業融合發展途徑探討[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3(2):127-135.
[16] 朱以青.傳統技藝的生產保護與生活傳承[J].民俗研究,2015(1):81-87.
[17] 嚴靜.海西農村扶貧與鄉村文化精英的契合與互動[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3(1):7-10.
[18] 朱興旺.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價值體系研究:以子臘貢米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22,50(6):222-227.
作者簡介 史雪嬌(2000—),女,山西陽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經濟。
*通信作者,副教授,博士,從事民族經濟、農業文化遺產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1-20;修回日期 2024-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