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從事農業生產機械化專業人才需求大,對農林院校機械類學生專業能力培養與職業理想塑造提出了新的要求。課程思政是實現立德樹人教學目標的重要抓手,也是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重要途徑。探討了“新工科”“新農科”融合建設背景下“工農”交叉屬性課程的思政教學目標,并從教學目標重塑、教學內容重構、教學方法重設3個方面探索了農業機械學課程思政的建設路徑,尋求非思政類專業課程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與能力提升協同育人方法,為農林院校機械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與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 農業機械學;課程思政;問題導向;“工農”交叉
中圖分類號 S-01;G 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5)05-026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5.057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Agricultural Mechanics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ZHANG Shun, LI Zhao-dong, KUANG Fu-ming et al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6)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re is a great demand for professional talents engaged in the mecha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hich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the shaping of professional ideals of mechanical students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in realizing the teaching goal of morality education and an important way of “what kind of people to cultivate, how to cultivate people, and for whom to cultivate peopl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goal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and Agriculture”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New Engineering” and “New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explored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Agricultural Mechanics courses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he reshaping of the teaching goal,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resetting of the teaching method, so as to seek a synergistic education approach integrating value leadership, knowledge teaching and competence enhancement in n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professional courses. This paper provided reference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urses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echanic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roblem orientation;“Engineering and Agriculture” interdisciplinary
2019年9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中提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的重要指示精神,強調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和人才[1-2]。隨著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鄉村振興的持續推進以及各省市機械強農意識的提升與行動,雖然農林院校機械類專業學生的培養水平不斷提升,但畢業后奔赴基層從事農業機械專業的人才卻愈發缺乏,學農不事農、事農不愛農的現象較為普遍,使得基層農機技術人才極度短缺,導致農村農業機械化發展放緩,農業生產新模式、新技術及新裝備推廣應用不暢[3-4]。農業農村現代化離不開農業機械化,因此,基層農機技術人才的缺失嚴重阻滯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5-6]。
時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新時代云南省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加快建設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牢牢抓住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和水平的核心”的學科“四新”建設[7]。其中,新工科是為了適應新經濟、新產業的發展需求,以互聯網和工業智能為核心,包括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虛擬現實、智能科學與技術等相關工科專業,并推動現有工科專業的改造升級,旨在培養具備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及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卓越工程師,為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新農科立足于當代農業發展的新形式、新業態,注重高新技術,如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生物育種等融合應用,實現農業生產智能化和精準化[8-9]??梢姡鹿た坪托罗r科都是基于新時代高質量發展面向新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變革需求,用現代科學技術創新發展新興專業,改造提升現有專業的多學科交叉融合建設,是高等教育應對科技革命和國際競爭挑戰的戰略性行動計劃[10-11]。
作為農林院校專業核心課程,農業機械學雖然主要講授農業機械裝備,但為更好地理解農業機械的結構特點、工作原理與設計思想,需掌握一定的作物生長規律、土壤性狀、物料特性、農事操作等基本農學知識,因此,農業機械學是一門具有代表性的講究“工農融合”教學的課程。在新工科與新農科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探索農業機械學課程思政建設,形成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與能力提升同向而行、協同育人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對于培養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的知農愛農新型農機專業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1 課程特色與思政教學目標
農業機械學一般是農林院校國家級特色專業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同時也是類似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等機械類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課程內容主要涵蓋典型或通用農作物生產機械的主要構造、工作原理與設計方法,具有極強的專業性、邏輯性與實踐性特點。課程一般在大三學期開設,先修課程主要有《高等數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流體力學》等,故該課程銜接工科基礎理論與農業機械專業設計及應用,擔負著夯實專業技能、塑造職業理想的重要作用。
課程思政是非思政課實現立德樹人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重要環節,亦是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的重要抓手[12]?!陡叩葘W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工學類和農學類課程均有明確指示[13]。工學類專業課程要注重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農學類專業課程要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大國三農”情懷,引導學生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樹立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意識和信念,增強學生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14-15]。農業機械學課程兼具“工”“農”屬性,使得其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更為寬廣,要求也更為嚴格,不僅要注重工程倫理教育,增強生態環保理念,充分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實現農機、農藝、農信、農地融合,而且要樹立“一懂兩愛”的“大國三農”情懷與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更要培養學生擁有國際視野,立足國情,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為黨和人民的農業現代化建設與鄉村振興留住更多的專業人才[16]。
2 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2.1 重塑教學目標 傳統農業機械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僅停留在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如表1所示。表1為傳統工程教育認證體系下農業機械學的課程教學目標,注重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缺少價值引領與理想塑造。
本著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培養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的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的宗旨,圍繞課程內容屬性與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構塑以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與能力提升同向而行、協同育人的課程目標,如表2所示。
2.2 重構教學內容
2.2.1 問題導向,三向發力。圍繞課程特有的涵蓋農業生產耕、種、管、收,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作業機械內容,結合當前農業生產實際,歸納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各環節的短板問題,提煉短板問題背后的工程問題,挖掘工程問題本質上的科學問題,形成問題主線。在各環節的短板問題上融入思政元素,如免耕播種機械章節中秸稈全量還田導致播種機構易發生秸稈纏繞,影響播種效果的短板問題對應的黑土地保護、糧食安全等關系國家穩定、民族命運的話題,熏陶家國情懷,拔高專業站位。在短板問題背后的工程問題方面,借助智慧課堂、虛擬仿真實驗室、機庫實操課堂,掌握解決短板問題農機裝備的基本構造、工作原理,有的放矢地訓練學生的實踐意識、工程思維、工程倫理等工程素養。剖析工程問題本質上的科學問題,如秸稈還田涉及的清秸機構、秸稈根茬、土壤三者間的物料特性、互作機理,以及作物栽培農藝要求,融入該領域知名專家學者的探索精神,如農業農村部保護性耕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李洪文教授團隊歷時12年,創制了秸稈高效清理,高速單粒精量排種,播深均勻控制的玉米免耕播種關鍵技術裝備,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將枯燥的理論公式佐以富有中國心、民族魂、“三農”情的大國工匠事跡,培養學生敢于攀峰的科學品質及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2.2.2 農作通識,機藝融合。融入主要農作物的基本農作通識,以及相關的古籍農書、農業諺語、新栽培技術與模式。如讓學生收集和講解與課程教學相關的農業諺語或農作經驗,體會在氣象科學不發達的過去,農業諺語對促進農業生產豐產豐收的重要作用,在科學種地普及的今天,仍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通過農業諺語或農作經驗的學習,不僅可以消除不同生源背景學生的農業生產認知差異,以更好地掌握農作物基本的生長習性和生命歷程,助力學生構建內化的農業生產知識體系,培養農機農藝融合意識,切身感受祖國歷史悠久、流傳千年的農耕智慧。引導學生能依據新時代農業的高質量發展要求,積極參與科學實踐,依據新栽培技術和模式,如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再生稻綠色豐產高效栽培技術,小麥播前播后二次鎮壓抗逆高效技術,總結提出新的農業諺語,力求守正創新。
2.2.3 博古通今,文化熏陶。利用文獻記載、圖書古籍、古畫詩詞等,如《王禎農書》《氾勝之書》《齊民要術》《農政全書》,農業科普古畫冊《耕織圖》,李白《贈從弟冽》中“日出布谷鳴,田家擁鋤犁”等,充分挖掘古代農具的結構特征與演變歷程。如介紹土地耕整機械中的鏵式犁,其起源可追溯至我國神農氏時期的耒耜,西周時期發展到青銅犁鏵,漢代發明了直轅犁,唐代在直轅犁的基礎上演化成了曲轅犁,其與當今鏵式犁的樣式最為接近,一直沿用至今。說明犁的每次演變的結構特點與歷史必然,以及暗含的人體工程學設計思想與發展規律。強調犁每次的迭代,均為我國各強盛時代奠定了富足的物質基礎,感受農業機械對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古代農具的了解,學生能切身感受到璀璨無雙的華夏文明與農耕文化。結合當代我國農業機械的發展歷程及輝煌成就,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并引導學生將衛星通信、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農業機械融合,實現我國農機裝備的自動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培養學生農機、農藝、農信、農地融合的專業素養。
2.3 重設教學方法
靈活的教學方法是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有力保障?;谵r業機械學的農業工程應用屬性,可構建基于PBL的農機應用情景式混合教學模式,有機融合機庫實操與設誤教學,翻轉課堂教學、學生大創案例教學、課題任務及創新實踐驅動教學。課前通過慕課預習、農業生產調研或科技小院實踐,發現農業生產短板問題。課中通過智慧課堂啟發引導、翻轉共建,剖析短板問題涉及的工程問題,并結合相關工程理論、工作機理提煉科學問題。課后建立短板問題攻關小組,開展農機裝備關鍵部件結構設計、機理分析、作業過程仿真、樣機試制與試驗等創新設計與實踐,通過團隊協作嘗試解決問題,并通過課題研究、學科競賽實現知識應用,力求課程教學理論實踐并行、學習研究并軌。在翻轉課堂、課題報告及后期學習狀態中考查學生的思政內涵、團隊凝聚力等思政素養,從而及時調整和優化課程思政元素與教學方法,提升課程育人效果。
3 結語
針對農林院校農業機械學課程的“工農”交叉屬性,筆者從培養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的知農愛農新型農機專業人才視角出發,探索了新工科新農科融合建設背景下農業機械學課程思政建設路徑,具體包括教學目標重塑、教學內容重構、教學方法重設的“三重”建設思路,力求實現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與能力提升同向同行、協同育人,有效破解專業和思政教育“兩張皮”的難題,為農林院校相近課程思政教學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劉經緯,郝佳婧.新時代涉農高校的發展指南:論習近平總書記為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回信的三重要義[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0,14(3):111-116.
[2] 吳平,肖湘平.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J].中國高等教育,2019(21):7-9.
[3] 陳小亮,姜楠楠.智能農機裝備在“三支隊伍”的建設效果研究[J].南方農機,2024,55(10):29-32.
[4] 過春茸.鄉村振興背景下文化自信融入大學生愛農教育研究:以安徽農業大學為例[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1(5):135-140.
[5] 柳劍,葉進,曾百功,等.農業機械學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農業工程,2020,10(5):98-100.
[6] 楊業照.基層農機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南方農機,2024,55(17):77-79.
[7] 孫小博,周文琪,唐漢,等.“新工科+新農科”視域下農業機械化專業課程創新教學模式探索[J].黑龍江農業科學,2024(7):81-86.
[8] 方梁菲,蔣銳.新工科新農科背景下農業院校機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以工農融合、協同創新為視角[J].黑河學院學報,2023,14(6):101-103,109.
[9] 朱樹國,陳紅,翟紅,等.基于新農科新工科融合的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課程體系改革[J].農業工程,2024,14(2):124-128.
[10] 牟少巖,劉煥奇,李敬鎖.“新農科”專業建設的內涵、思路及其對策:基于青島農業大學實踐探索的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20(1):7-11.
[11] 趙江濤,侯莉,霍苗,等.“新工科”+“新農科”背景下高等農業院校工科專業創新實踐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24(1):74-81.
[12] 尤立杰,張凌志.高校課程思政實施成效、困境及應對策略[J].高教學刊,2023,9(S1):77-80.
[13] 董建梅,韓伏彬,秦亞芹.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五個著力點:基于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的思考[J].衡水學院學報,2024,26(4):87-90.
[14] 唐英,王梅.基于內容分析法的“四新”課程思政建設目標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1(48):141-144.
[15] 李玲,李月娥,蔡威熙.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林高校課程思政知農愛農教育路徑探析[J].安徽農業科學,2023,51(5):274-275,279.
[16] 王會霞,鄭德聰,吳海平,等.“農業機械化生產學”課程思政建設初步探索與實踐[J].農業工程,2022,12(12):122-126.
基金項目 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項目“《農業機械學》”(2023kcszsf-035);省級研究生教育質量工程項目“農業工程與信息技術專業學位大國三農教學案例庫”(2023zyxwjxalk029);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農林高校工程類專業型碩士產學研推一體化培養模式研究”(2022yjsjy06)。
作者簡介 張順(1988—),男,安徽績溪人,副教授,博士,從事大田作物生產機械化技術與裝備研究。
收稿日期 2024-10-10;修回日期 202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