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日顯突出。礦坑水的處理和利用問題得到了行業的廣泛關注。礦坑水作為一種特殊的地下水資源,其資化利用以及可持續性問題,是當前環保實踐的重要議題。采用文獻回顧的方法對我國現階段礦坑水資化利用的狀態和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發現,礦坑水在冷熱能、農業灌溉、城市供水等方面的利用潛力巨大,但目前其資化利用面臨的主要問題為技術難題和經濟效益偏低等。因此,建議通過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優化技術路徑,確保礦坑水的資產化利用,實現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的雙重提升。同時,還需強調科學管理和監管,確保其可持續發展。研究結果將為礦坑水的合理利用提供參考,有助于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關鍵詞:礦坑水;資化利用;可持續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步伐日益加快,人們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也在持續增加。在眾多環保難題中,礦坑水的處理和利用引發了一波熱潮。礦坑水是一種稀有而特殊的地下水資源,如果能夠妥善處理并合理利用,將對環保和另外一些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然而,現階段,我國在礦坑水處理和利用方面的技術還處于發展階段,其資化利用面臨的技術難題和經濟效益低下的狀況依然嚴峻。鑒于此,本文通過采用文獻回顧的方法,對我國當前礦坑水資化利用的現狀和問題進行深入剖析,并對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了具有指導意義的解決策略和路徑。這些研究結果將為我國礦坑水的合理利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重要參考。
1可持續發展與礦坑水資源概述
1.1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及其意義
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起源于20世紀中后期,其核心在于滿足當代需求的同時,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1]。具體而言,主要包括經濟可持續性、社會可持續性與環境可持續性3個層面。經濟可持續性強調經濟增長的長期性和穩定性,要求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避免因短視行為造成資源枯竭或環境破壞。社會可持續性注重社會公平和福祉,確保不同社會群體和代際之間的利益平衡。環境可持續性則關注自然資源的保護與修復,要求人類的活動在地球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內進行。
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礦坑水資源的科學利用與管理成為重要議題。隨著礦坑開采的廣泛進行,礦坑水作為一種特殊的地下水資源,其引發的環境影響和潛在利用價值引起了日益廣泛的關注。礦坑水資源涵蓋了地下水、地表水以及礦物質水等多種形式,是能源、工業、農業等領域的重要水源,還因其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具備多樣化的開發利用潛力。不合理的礦坑水處理和利用方法會對環境造成破壞,影響生態平衡和水資源的可持續供給。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對礦坑水資源的合理開發與高效利用,既能緩解水資源短缺問題,又有助于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對我國實施綠色發展戰略,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礦坑水資源的科學管理,優化技術路徑和政策措施,能夠確保礦坑水資源在當前和未來的雙重需求中發揮積極作用。
1.2礦坑水資源的性質與價值
礦坑水資源具有獨特的地質和水文特點,其形成通常伴隨著地下礦藏的開采活動[2]。由于礦坑水儲存在地下,與地表水資源相比較少受人為污染,其水質相對較好。礦坑水溫度相對穩定,這為其在能源領域的應用提供了基礎,可以用于冷熱能的開發和利用,例如地熱供暖和制冷。礦坑水經過處理后可應用于農業灌溉,不僅緩解了干旱地區的灌溉用水壓力,還能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礦坑水在城市供水中的潛在應用同樣不可忽視,通過科學合理的處理,可以替代部分地表水用于城市生活和工業用水,從而減輕現有水資源的供需壓力。礦坑水資源多樣化的利用價值在環境保護和資源再利用方面表現出顯著的潛力,為推進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徑。
1.3礦坑水資源的當前利用情況與挑戰
礦坑水資源在當前的利用中展現出多樣性與潛在價值,如冷熱能利用、農業灌溉及城市供水等。這些應用也面臨諸多挑戰。技術難題是首要障礙,由于礦坑水水質復雜、多樣性強等特點,傳統水處理技術難以直接適用[3]。經濟效益偏低也是一大困境,高昂的處理成本和不確定的收益預期,使得企業和相關部門在推廣和應用中缺乏動力。這些問題使得礦坑水的資化利用在可持續性和經濟性方面尚待突破。
2礦坑水資化利用的現狀與問題
2.1礦坑水在能源、農業和城市供水等方面的利用現狀礦坑水作為一種特殊的地下水資源,因其豐富的水量和特殊的水質屬性,在能源、農業和城市供水等領域展現出了巨大的潛力。①在能源領域,礦坑水的冷熱能利用已經取得一定進展,將礦坑水用于地源熱泵系統,實現了冬季供熱和夏季制冷的功能,不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還減少了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降低了碳排放量。尤其在礦區附近,通過建立相關設施,使礦坑水為住宅和公共建筑的能源供給提供了一個可持續的解決方案。②在農業方面,礦坑水用于灌溉的實踐逐漸增多。由于礦坑水水質相對穩定且水源充足,可以有效緩解農業灌溉用水緊張的問題。在一些干旱或半干旱地區,利用礦坑水進行農業灌溉,不僅優化了農田水資源配置,還提高了作物產量和質量。部分地區已經成功采用礦坑水來替代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③城市供水也是礦坑水的重要利用領域。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用水量不斷增加,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將礦坑水凈化處理后引入城市供水系統,不僅能有效增加城市水資源的供給總量,還能緩解城市水緊缺的問題。在一些水質較好的礦區,礦坑水經過適當處理后被直接用于居民生活用水和市政用水,提供了一種新的水資源供給途徑。
礦坑水在能源、農業和城市供水等方面的應用現狀,顯示出其在多領域應用的潛力和經濟價值,但技術和經濟等方面的制約因素仍需克服,以實現更廣泛高效的資源化利用。
2.2技術和經濟因素對礦坑水資化利用的制約
礦坑水資化利用在技術和經濟方面面臨諸多挑戰[4]。技術上,礦坑水的處理需要復雜的凈化和分離技術,以去除污染物和重金屬以達到安全利用的標準。這些技術往往存在高成本和操作復雜的問題,限制了其在大規模應用中的可行性。經濟方面,礦坑水的處理成本高昂,且市場對礦坑水利用產品的接受程度不高,收益較低,難以形成有效的市場驅動,導致企業和地方政府在推進礦坑水資化利用時缺乏足夠的經濟激勵。對礦區環境保護的監管力度不足,也進一步增加了技術和經濟上的不確定性,使得礦坑水資化利用的推廣難度加大。而有效的政策支持與市場開發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2.3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的礦坑水資化利用問題
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的礦坑水資化利用面臨多重挑戰。主要問題包括:資源利用的長期性與可持續性不足,部分地區缺乏完備的管理體系,導致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礦坑水處理技術的現有應用水平有限,難以滿足不同需求的高效利用。經濟效益較低也是一大制約因素,因缺乏有效的市場激勵機制,影響了礦坑水資化利用的商業推廣與普及[5]。社會公眾對礦坑水資源利用的認知和參與度不足,影響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全面實施。這些問題需要在政策、技術、經濟和社會層面進行綜合考慮和統籌解決。
3礦坑水資化利用的對策與建議
3.1針對技術和經濟問題的政策措施
當前礦坑水資化利用面臨的主要技術和經濟問題,亟須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予以解決。政府應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聯合攻關,開發適合不同地區和具體情況的礦坑水處理與利用技術。借助專項資金支持,促進科技創新和技術成果轉化,提升礦坑水處理技術的整體水平。
針對經濟效益偏低的問題,可以考慮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和財政補貼,減輕企業在礦坑水處理和利用中的經濟負擔。這種政策激勵措施,將有助于企業更加積極地參與礦坑水資源的利用,從而提高技術開發和應用的積極性。
3.2優化技術路徑與科學管理的推薦
針對礦坑水資化利用中的技術瓶頸,優化技術路徑是關鍵。應優先開發和推廣適用于不同礦坑水質的高效處理工藝,如膜分離技術、反滲透技術和生物修復技術等。同時,結合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建立全面的礦坑水質監測系統,實現對水質變化的實時監控與預警,確保處理工藝的及時調整和優化。
科學管理是確保礦坑水資化利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建議建立跨部門協作機制,由環保、能源、水利等多個部門共同參與,制定統一的礦坑水管理標準和政策。對礦坑水處理設施和利用項目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從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到技術評價,形成系統的管理閉環。推動礦坑水資源化利用的企業和科研機構合作,加大技術創新和科研投入,提升技術水平和應用效率。
為避免單一利用方式,應鼓勵多元化利用,探索礦坑水在冷熱能、農業灌溉、城市供水等方面的綜合應用,提升其經濟價值和環境效益。通過優化技術路線和科學管理,實現礦坑水資源的高效、綠色利用,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3.3確保礦坑水資化利用可持續發展的策略和方法通過建立嚴格的環保監管體系,確保礦坑水處理和利用各環節符合環境保護標準。推動產學研合作,提升技術研發能力和應用水平,實現礦坑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引入先進的水處理和資源回收技術,提升礦坑水的凈化效果和經濟效益。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制定并落實相關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投入資源開發利用。加強公眾環保意識教育,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礦坑水資化利用過程,實現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4結語
對我國當前階段礦坑水資化利用的現狀和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與分析。研究發現礦坑水作為一種特殊的地下水資源,在冷熱能、農業灌溉、城市供水等方面有極大的利用潛力。然而,其資化利用還存在許多技術方面的挑戰以及經濟效益偏低的問題。為此,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和技術優化方向,如制定和實施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優化技術路線,以確保礦坑水的合理資化利用,實現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的雙重提升。同時,還強調了科學管理和監管的重要性,以確保礦坑水資化利用的可持續性。研究成果不僅為礦坑水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思路,也為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提供參考。期望在未來,能進一步解決礦坑水資化利用中存在的問題,提升其資化利用的效益,實現礦坑水的可持續利用。
參考文獻:
[1]段文婷.煤炭資源利用現狀及可持續發展[J].礦業裝備,2022(2):134-135.
[2]郭強.可持續發展思想與可持續發展政策[J].社會治理,2019(1):26-34.
[3]馬君禮.湟水河流域規模化林場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農村科學實驗,2022(15):43-45.
[4]白玉皎.耕地利用可持續發展探究[J].農業與技術,2020,40(4):44-46.
[5]李大可.巖畫保護與利用的可持續發展[J].文化產業,2023(30):40-42.
作者簡介:劉國魯,男,山東德州人,工程師,碩士,研究方向:水文與水資源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