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防護是更有效、成本更低,且遭遇危機后代價更小的選擇
每年元旦后,公關運作比較成熟的品牌,會陸續著手“備戰”3 · 15,這些品牌大多已經形成了危機管理防范在先的深刻認識。不過,仍有眾多品牌,將公關危機防護與業務經營對立起來,幾乎不采取任何主動公關防護舉措。本文將這種現象形容為公關“零防護”,并分解為六個方面的典型表現進行簡要分析,談一些破解思路。
其一,沒有輿情監測系統和分析研判機制,公關責任制為“零”。真正有價值的輿情監測,至少需要做3件事:一是主動研判輿情影響;二是將影響反饋到業務經營并促進風險化解;三是完善業務和公關相呼應的責任機制。公關責任不是都有專職部門或崗位來承擔,越來越多的企業將公關職責和業務經營進行職能融合,以更貼近業務,實現更及時、準確、有效的公關響應。
其二,品牌窗口,如線下門店、公司前臺、客服、直播或主播(含合作的)、營銷活動等,沒有相應的公關參與或對接通道,危機防范意識為“零”。我曾經參與某品牌突發危機的處置,該品牌連兼職的公關都沒有。介入工作后,我迅速寫了一段指引給客服和前臺,告訴他們如何溝通、記錄有什么人來詢問與當時危機相關的問題,并及時同步給我。這是危機應對的重要部分,公關防護參與和對接要盡可能第一時間考慮并部署到位。
其三,員工公私言行隨意,包括高管或其他敏感崗位,言行管束或指導為“零”。統一應對策略和發聲內容,這是危機應對非常重要的原則,不能被遺忘或拋棄。主動防護公關體系應至少包括兩套發聲內容:一套是常規的,另一套針對突發事件。在該體系下,什么場合、就什么事、說什么以及相關禁忌都要明確界定并得到落實。
其四,官方微博、微信、抖音等,只有單向發布,評論區撂荒或干脆關閉,互動交流為“零”。不管是平時,還是發生危機,品牌官方渠道要不要發聲、發什么內容、何時發,需要綜合考慮,很難一概而論。但是,積極溝通的能力是必須具備并在實踐中持續積累的。備而未用是驚喜,因為沒有出現或發展成更壞的情況;用而未備是驚悚,沒有最壞,只有更壞。
其五,對突發輿情危機,甚至包括特定的高風險時間節點沒有預判,應急預案為“零”。針對高風險時間節點的危機預判和預案,要深入應用到業務經營中。這是包括一些主動防護意識比較強的品牌都還在犯的錯誤:沉迷于四處打探某某媒體曝光清單上有沒有自家品牌,卻對長期未妥善解決的顧客投訴置之不理。此外,公關和業務、總部和終端等相互扯皮卻毫無作為,致使小問題惡化成大危機的教訓每年都不少。
其六,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的,如媒體、政府、專家等輿情危機可用資源儲備為“零”。每年3 · 15前夕,都會有品牌來問,有沒有那種通用型的危機手冊可以提供幾份作為參考。我都會說,這不就是江湖游醫口中能包治百病的“神藥”嗎?我不是“神醫”,更沒有“神藥”。有效的危機管理,必須建立在對品牌有足夠了解的前提下,絕不是臨時拍腦門,更無法“掐指一算”。
在“人人皆媒”的大環境下,任何品牌都沒有危機“免疫”的特異功能。主動防護力弱的品牌,一旦發生危機,遭受的損失更大。主動防護是更有效、成本更低,且遭遇危機后代價更小的選擇。當然,有的并非對風險隱患和危機的“殺傷”力完全沒概念,而是心存僥幸或不知如何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