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公共管理思想為我國教育管理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與要求,其精髓在于提升效率、增強透明度及鼓勵公民參與,力圖將私營部門的管理智慧融入公共管理體系,進而推動我國公共服務效率與質量的雙重升級。在這一宏觀背景下,高等院校的教學活動亦需緊跟時代步伐,實現教學資源的科學配置與高效利用,以期達到教學質量的顯著提升。鑒于此,本文深入探討了基于新公共管理理念的高校行政管理創新路徑,旨在靈活適應教學需求的多變性,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穩健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關鍵詞:新公共管理;高校管理;行政管理;管理思路
隨著 “放管服”改革步伐的不斷加快,高校治理效能得到了顯著提升。教育部針對高等教育領域,圍繞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三大核心任務,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改革舉措。新形勢下,高校既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諸多新的挑戰與考驗。為提升教育質量,高校需要充分利用所獲得的辦學自主權,克服體制機制上的束縛與障礙。當前,國內外環境復雜多變,對高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因此,高校管理者必須具備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推動管理工作向著標準化、科學化、精細化的更高層次邁進,以適應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
的需求。[1]
一、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基本內涵
新公共管理作為一種突破性的政府管理模式,其核心精髓在于將市場機制與商業化思維融入公共部門的日常管理,以此提升政府的運作效率與效能。其核心理念涵蓋效率至上、責任明晰、市場導向、權力下放以及顧客中心等方面。
第一,重視效率。致力于精簡政府機構規模、優化行政流程、削減不必要的開支,從而提高公共服務的經濟性和效率。這要求政府在運營過程中注重成本效益的考量,通過科學的管理手段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第二,責任追究。強調建立明確的責任框架,確保政府官員對其行為及決策負有相應的責任。這一機制能夠提升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推動政府行為的規范化與法治化進程。
第三,市場導向。主張在公共服務領域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通過公開招標、特許經營等模式,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公共服務供給,從而激發服務創新活力,提升服務質量。這種競爭機制有助于打破政府壟斷,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和公眾滿意度。
第四,權力下放與分散。倡導將權力從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及基層單位轉移,以增強地方政府的自主決策能力和靈活性。這有助于地方政府更準確地把握本地需求,提供更加貼合民眾需求的公共服務。
第五,顧客中心。將市民視為 “顧客”,強調以滿足市民需求為核心,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這一理念要求政府從市民的角度出發,優化服務流程,提升服務質量,以滿足市民的多樣化需求。這種顧客導向的服務理念能夠提升政府的回應能力與公眾滿意度,進而增強政府的公信力與良好形象。
二、新公共管理理論對高校行政管理帶來的啟示
(一)高校職能的重塑:以服務師生為核心理念
新公共管理理論對政府角色的重新詮釋,即從 “掌舵者”轉變為 “服務提供者”,為高校行政管理提供了全新的視角。高校作為知識傳承與創新的搖籃,其管理部門涵蓋校級職能機構 (如黨委組織部、校長辦公室)、教學管理單位 (如教務處、學生事務處)、專業技術服務部門 (如財務處、實驗室管理部、出版社)以及二級學院行政組織等,均應將廣大師生視為核心服務對象。傳統的高校管理模式往往側重于規章制度的制定與強制執行,卻忽視了管理過程中的互動反饋機制。新公共管理理論啟示我們,高校行政管理的本質在于服務,管理層應逐步從傳統的管理者角色中抽離,轉變為服務提供者,構建一個能夠積極響應師生需求、促進師生交流的公共服務平臺。通過協同合作,為師生提供更加個性化、更加高效的服務,以滿足其多樣化需求。[2]
(二)高校的價值取向:以公共利益為辦學導向
新公共管理理論對社會公益與公眾參與的強調,對高校行政管理同樣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高校作為社會結構中的重要一環,其行政行為應始終圍繞公共利益展開,而非追求個人或小團體的私利。在辦學實踐中,高校應以長遠的眼光,將師生納入公共決策的制定流程,增強師生對學校政策及制度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贏得師生的信任和支持,為公共政策的順利實施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同時,這也有助于推動公共利益與民主價值的實現,能夠進一步提升高校的治理效能與社會聲譽。
(三)受益群體權益的維護:聚焦師生權益與需求
新公共管理理論對公民民主權利的倡導,以及對政府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強調,在高校行政管理中體現為對師生權益與需求的充分關注。高校行政工作應面向全體師生,而非特定群體,避免在服務內容和品質上出現偏見或歧視。因此,高校行政管理部門應在深入調研師生需求的基礎上,科學制定并執行相關政策,優化服務流程,提升服務質量,為師生營造一個更加舒適、便捷的學習及生活環境。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師生的滿意度和幸福感,還能推動高校行政管理的持續改進與創新,實現高校治理的現代化與科學化。[3]
三、新公共管理視角下高校行政管理思路
(一)從“命令式”到“咨詢式”的高校行政管理職能轉型
在新公共管理視角下,高校作為知識創造及傳播的重要陣地,其行政管理活動需緊密圍繞知識管理進行重構。
第一,在領導層的決策流程中,行政管理部門應定位為 “決策輔助者”。確保上級決策能夠精確傳遞至基層,并充當上下級間溝通的橋梁,有效反饋基層聲音。行政管理人員需不斷提升思維敏銳度,精準捕捉領導意圖,全面洞察學校發展的多維度,前瞻性地識別并解決學校建設中的潛在挑戰,為領導決策提供具有前瞻性和實操性的建議。
第二,行政管理部門應轉型為 “業務精英”。管理人員需精通各自業務領域,具備卓越的分析判斷、組織協調、檢查指導及研究創新能力,實現 “善言、善寫、善行、善助”的全面發展。
第三,行政管理部門應進化為 “服務專家”。各職能部門應主動調整工作重心,將對上級的負責與對基層的服務相融合,不斷提升解決基層實際問題的能力,多做溫暖人心、凝聚人心的實事,避免負面效應,切實為基層排憂解難。
(二)從“空談式”到“實踐式”的高校行政管理風格重塑
第一,需深化求真務實的工作風氣。從校級領導層開始,自上而下優化工作作風,嚴明紀律,增強各級干部落實工作、推動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發揮領導層的表率作用,樹立雷厲風行、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確保工作扎實有效,緊密聯系實際,精準查找并解決短板問題,以忠誠、穩健、務實的工作風格,將各項管理規定和安全制度執行到位。
第二,需將日常監管機制落實到位。所謂規范化,即要求全體人員日常遵守規章制度,讓檢查、監督、評估工作成為常態。要堅守 “思想不懈怠、檢查無死角、執行無偏差、持續性跟進”的原則,將日常工作做細做實,使之成為自然習慣,形成穩定模式。要以時不我待、爭分奪秒的精神狀態,確保各項工作的高效推進。
第三,需強化紀檢監察效能。要健全監督體系,構建領導層級監督、機關職能監督、業務部門專項監督及基層群眾參與監督的多元化監督網絡,及時發現并糾正違規行為。對違反規定的單位或個人,要依法依規嚴肅處理;對在督查中發現的工作懈怠、管理疏漏等問題,即便未造成嚴重后果,也要對相關責任人進行通報批評,起到警示作用,讓規章制度成為不可逾越的 “紅線”。[4]
(三)從“經驗依賴型”向“研究導向型”的高校行政管理水平轉型
鑒于管理實踐的動態性與復雜性,高校行政管理不應囿于過往經驗,而應緊密結合當前高校的發展使命與任務特點,深化對管理規律的研究,揭示并遵循這些規律,在管理與安全工作中積極尋求改革與創新,以期實現管理的標準化與精細化水平的顯著提升。
第一,深化對學校管理創新的理論研究。需全面把握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工作面臨的新挑戰,深入研究現代管理理論及其在高校管理中的適用性與規律性,針對高校特有的新情況、新問題,制定具有高度適應性和操作性的管理制度與措施。
第二,加強管理干部隊伍建設。通過組織多樣化的培訓活動,如集中培訓、外出考察、交流任職等,持續提升管理干部的專業能力和理論水平,解決 “敢于擔當”“愿意作為”“善于管理”的問題,從而全面提升管理質量。同時,加大對管理人員管理意識和技能的培訓力度,重點解決青年管理人才經驗欠缺、管理成效不明顯等問題。[5]
第三,完善并強化制度化的標準體系。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推動管理流程的標準化與自動化,加強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整體規劃,加速推進校園數字化進程,更新網絡基礎設施,整合數據資源管理與應用平臺,推進一卡通等智能化系統的建設,構建覆蓋教學管理、科研活動、后勤保障、行政管理、安全管理及資源服務等全方位、多領域的信息化管理體系。同時,通過車輛管控、視頻監控、安全報警及可視化車輛運行監控等手段,實現安全工作的精細化與智能化。
(四)從“被動響應型”到“主動預防型”的高校行政管理目標轉型
安全工作雖非高校工作的核心,但關乎全局穩定與發展。因此,高校需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安全工作,精心安排、監督與檢查,確保各項安全措施執行到位,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一,準確把握安全防范工作的時間節點。定期進行安全形勢分析,將工作重心前移,做好預防工作,突出重點,激發全體師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遵循客觀規律,關注重要季節與關鍵任務,特別是在新生入學、聯合訓練與考核、畢業實習等關鍵時期,加強安全監督與檢查。建立專門的安全組織,開展安全評估與風險評估。制訂詳細的安全計劃,組織安全演練及應急疏散演練,提高安全預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效避免并減少安全隱患,確保監督有力、管控有效、安全穩定。[6]
第二,聚焦安全工作的重點環節和關鍵領域。關注關鍵崗位與重要場所的安全管理,確保師生在重大活動、教學、實習、聯合考核等活動中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同時,加強對網絡、通信設備等敏感領域的安全管理,防止信息泄露及網絡安全事件的發生。在開學、畢業、寒暑假等重要時段,加強安全防范與應急響應措施。
第三,確保安全預防與應急處理機制的高效運行。構建 “黨委領導決策、安全小組統籌協調、各相關職能單位具體實施”的聯動工作模式,完善檢查監督、隱患排查、事故征候預測預報及緊急處理機制。將安全法律法規、事故案例分析、安全技術等內容融入日常教學與培訓中,提升師生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與判斷力,做到冷靜應對、準確判斷、迅速反應。
(五)從“管理主導型”向“人本服務型”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轉型
在新公共管理的理論框架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提升需要深刻踐行 “人本服務”的核心理念,逐步調整角色定位,緊密圍繞學生和教職工的實際訴求,著力破解其面臨的迫切難題。在遵循國家 “以人為本”發展理念的基礎上,持續提高管理工作的質量及專業化水平,關鍵在于實現從 “管理主導型”模式向 “人本服務型”模式的根本性轉變。
第一,深化高校領導層的認知水平和執行能力。管理層需摒棄舊有的行政管理思維定式,自上而下明確職責劃分。在行政管理架構中,校長負責制應得到有效實施。校長作為行政管理體系的核心,需將人本服務理念全面融入教學、科研、后勤等各項行政工作中,激發各級管理人員的服務積極性及創造力,確保人本服務理念的切實落地。同時,應不斷完善集體決策流程,通過集體協商的方式制定及發布決策,確保決策過程的科學性、民主性與公正性。[7]
第二,引入競爭機制和崗位責任體系。清晰界定管理崗位的權力與責任,建立定期考核機制,將人本服務理念納入考核指標體系,選拔并任命具備優秀管理能力的人員。實施按崗定薪、績效掛鉤的薪酬制度,考核的目的不僅在于評價,更在于通過樹立正確的行為導向及價值觀念,激發并滿足人的合理需求,充分調動個體積極性與集體效能。
第三,不斷提升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及服務能力。通過專業培訓提升管理人員的綜合能力,將人本服務理念深度融入師生服務實踐,在堅持依法治校的同時,靈活應對各類難點及熱點問題。針對師生的差異化需求,管理者需采用問卷調查、需求分析、座談會等形式,全面了解其需求,及時響應并妥善處理,對于短期內難以解決的問題,應給出合理解釋及改進計劃,讓師生切實感受到校園的溫馨和關懷。同時,定期開展師生滿意度測評,并將其作為評價各單位工作績效的重要依據。
第四,在實施人本服務的過程中,高校管理者還需創新服務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構建線上服務平臺,使師生能夠方便快捷地獲取服務信息、提交申請及辦理事務。通過互聯網技術提升服務的便捷性和效率,優化管理流程。同時,管理者可利用辦公軟件與其他部門員工保持高效溝通,增進相互理解,更好地解決師生關心的熱點問題,提升人本服務的效率與質量。
四、結束語
將新公共管理思想融入高校行政管理實踐,對于提升辦學效益、提高教學水平、促進教育公平及現代化發展具有深遠意義。將績效管理理念引入高校績效管理,增強公眾參與度,優化資源配置,為高校管理帶來了新的活力和方向。從長遠來看,隨著社會及教育需求的日益多元化,新公共管理思想將在更廣泛的領域得到有效應用,構建更加高效、透明、公平的教育治理體系,推動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與創新。
參考文獻:
[1] 喬粵.淺談高校學院行政管理人員工作現狀與創新[J].辦公室業務,2024(19):139-141.
[2] 楊蕾,楊平,曹麗萍.高校行政管理人員踐行立德樹人工作長效機制的建立[J].就業與保障,2024(09):76-78.
[3] 雷文玉,孫瀟熠,孫鈺.淺談高校行政管理團隊專業化的必要性[J].辦公室業務,2024(18):126-128.
[4] 吳孟穎,牛曉倩,李逢源.加強與完善高校辦公室行政管理精細化的新思考[J].市場周刊,2024,37(27):49-52.
[5] 張靜,胡君梅.應用型課程開發:理論基礎、實踐探索與普適價值[J].高等理科教育,2024(05):6-13.
[6] 于新,金芳宇,劉東起.建設教育強國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效能提升研究[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24(05):91-96.
[7] 歐瑩.基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員管理能力與工作績效的關系研究[J].公關世界,2024(20):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