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并且是一個動態的、有差異的、螺旋式的過程。中國式現代化為解決共同富裕難題提供了中國答案,具有發展性、人民性、平等性與共生性等鮮明特質,充分展現出超越西方現代化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根本優勢,新質生產力的動力優勢,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神優勢,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制度優勢以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優勢等五大獨特優勢。新征程上,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經濟現代化、文化現代化、國家治理現代化與生態現代化的協同進步,成功開辟一條發展中國家以現代化推進共同富裕的新道路,為世界現代化推進共同富裕提供了新范式。
關鍵詞" 中國式現代化;共同富裕;獨特優勢;深化改革
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1]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2]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個總體概念,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它不是搞平均主義的“大鍋飯”,也不是同等富裕、同步富裕,而是一個長期、動態的過程。從現代化的宏觀視野觀之,中國式現代化與共同富裕是雙向互動的有機整體,兩者相輔相成,良性促進。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式現代化立足于深厚的文化傳統與獨特的制度優勢,運用國家、市場與社會的綜合協調機制,確保發展成果能夠惠及全體人民,為共同富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強有力的保障。因此,厘清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鮮明特質,準確把握其獨特優勢,對于指導中國式現代化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實踐具有重大意義。
一、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共同富裕的鮮明特質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3]中國式現代化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為共同富裕提供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優質的精神食糧、更為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更為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多向度富裕超越西方的單向度富裕,展現出了鮮明的特質。
(一)發展性:推崇“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倫理主張
中國式現代化推崇“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倫理主張,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根基。富民厚生是中華民族先賢們重視民本、善政善治的集中體現。《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提出:“治國之道,富民為始。”豐富人民的物質生活是治理國家與富民厚生的應有之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產力發展擺在更為重要的位置上,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共同富裕事業的里程碑式突破。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也要做到義利兼顧,實現道義與利益的辯證統一。《左傳·昭公十年》認為:“義,利之本也。”中國式現代化不走西方現代化僅為少數人富裕服務的老路,開拓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如此迅速,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4]的新路,彰顯出鮮明的人本道義特質。西方現代化是利益至上的利己主義與功利主義的現代化,是少數人獨富的現代化,現代化的過程中到處充斥著血淋淋的殖民運動和“羊吃人”的圈地運動。資本的原始積累服務于資本主義生產力的提升,資本主義生產力的提升也會加速資本的原始積累,最終形成社會財富向少數人集中的宿命。因此,中國式現代化促成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充分詮釋了“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倫理深蘊。
(二)人民性:探尋“精神富有、全面發展”的價值旨歸
中國式現代化探尋“精神富有、全面發展”的價值旨歸,以培育高品質的精神食糧扎實推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荀子·大略》認為:“不富無以養民情,不教無以理民性。”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共同富裕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價值導向,著眼于人民的精神富足,提升人民的精神文明程度,充分展現了“人民至上”的人本精神。當前,以工業化為內核的西方出現文明停滯甚至倒退的現代化困境,正是物質主義指向下人“異化”“單面”的集中體現。精神領域的空虛衍生出追求并占據物的有用性或交換價值的物質主義生活方式與價值取向。享樂主義、消費主義、唯利主義等精神生活現象始終貫穿西方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反觀中國式現代化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價值期待和目標期望,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價值遵循,抓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養社會文明新風尚,引導人民遵循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秩序。不管是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統籌推進中,還是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協同推進中、抑或是在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中,中國式現代化都始終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根本原則。通過構建高品質的文化生活,大力繁榮和發展文化產業,提供形式多樣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推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滿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的倫理情懷,進而讓全體人民在思想道德素質、價值追求、文化知識水平、審美情趣、理想情操等方面得到新的躍升,達到涵養人民精神世界、豐富共同富裕精神內涵的目的。
(三)平等性:回應“分配公平、社會正義”的核心訴求
中國式現代化回應“分配公平、社會正義”的核心訴求,以完善財富分配制度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貞觀政要》提到:“理國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將財富人人享有、合理分配作為推進共同富裕的著力點,通過謀劃好“分蛋糕”的頂層設計與分配制度,使居民收入同實際消費水平差距控制在合理區間,進而增進民生福祉,提升群眾幸福感與獲得感。“中國式現代化既要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維護社會公平,更好實現效率與公平相兼顧、相促進、相統一。”[5]反觀西方現代化以狹隘的物質主義富裕觀為價值訴求,片面強調效率至上,忽視社會公平正義,始終難以協調公平與效率間的關系。值得注意的是,共同富裕也不是絕對公平正義下的同等富裕或平均富裕,而是在普遍富裕基礎上允許富裕程度、速度、先后上存在合理差距的差別富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了,還有共同富裕問題。物質豐富了,但發展極不平衡,貧富懸殊很大,社會不公平,兩極分化了,能得人心嗎?”[6]中國式現代化始終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為現代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統籌兼顧效率與公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穩步縮小“三大差距”,形成了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制度保障,完善了共同富裕的分配機制,以一種“損有余而補不足”的責任倫理精神真正實現發展成果人人共享。
(四)共生性:追求“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的理想境界
中國式現代化追求“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的理想境界,以高水平生態文明助推生態富美的共同富裕。《春秋繁露》提出:“事各順于名,名各順于天,天人之際,合而為一。”莊子也曾言:“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凝聚了歷代先賢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思考。中國式現代化強調人與自然相互依存、休戚與共的和諧關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嚴格把控經濟建設活動不超出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承受上限,在為共同富裕創造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同時,也提供了更多優質的生態財富。西方現代化則奉行“先污染再治理”的傳統工業化發展模式,主張人可以主宰和控制自然界。資本家既對自然資源進行了過度開發利用,又為了最大限度減少生產成本,無視生產過程的廢液、廢渣、廢氣對于環境的污染,忽視了對自然界的關懷,導致“位于城市中最糟的區域里的工人住宅,和這個階級的一般生活條件結合起來,就成了百病叢生的根源”。[7]然而,中國式現代化推崇生產方式綠色轉型,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最典型的公共福利,厚植共同富裕的生態底色,守護人民群眾生態財富的同時有序推動共同富裕,實現了發展至上向生態理性的轉變,推動了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躍遷,在生態倫理自覺中達成人與自然的和解。
二、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共同富裕的獨特優勢
以史為鑒,對照中西,在當前全球化進程深刻調整和世界多極化趨勢加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共同富裕的獨特優勢著重回答了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模式的特殊性與超越性的問題。
(一)中國共產黨全面領導的根本優勢
中國共產黨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中發揮的領導核心作用是中國式現代化最鮮明的特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能夠興旺發達的根本政治保障,直接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共同富裕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一方面,黨全面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確保了中國式現代化在推進共同富裕事業中始終朝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西方國家要實現資本主義現代化,這一發展路徑雖在特定時期推動了經濟發展,但因為資本的無節制逐利性也造成了市場失靈、社會撕裂、兩極分化等發展病癥。在經過摸索與比較后,中國共產黨人選擇了“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社會主義道路,在鼓勵資本健康發展的同時限制資本無序擴張,形成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間的良性互動,確保共同富裕始終沿著正確方向穩步向前。另一方面,黨的全面領導有助于破解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共同富裕的難題困境。西方國家的現代化是串聯式的現代化,按部就班,循序漸進,而中國的現代化是趕超型現代化,需要多管齊下,同時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顯而易見,現代化多線程任務的歷史背景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增加了難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是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偉大政黨”,[8]必將以非凡的政治魄力和政治智慧不斷破解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重重阻攔。
(二)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制度優勢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撐,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中國式現代化通過構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收入分配方式和資源配置方式“三駕馬車”的作用,推動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首先,中國式現代化既規避西方現代化過程中資本主義私有制與生產社會化的內在矛盾,保證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又能充分煥發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促進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共同繁榮,為共同富裕提供制度前提。其次,中國式現代化既不走過去“吃大鍋飯”的平均主義分配老路,也不走西方現代化“人剝削人”的邪路;既強調多勞多得的原則性,保障勞動者獲得相應勞動報酬,又強調市場評價的重要性,確保各類生產要素按照貢獻決定報酬,真正保證共同富裕的公正性。最后,中國式現代化既克服西方現代化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放任資本野蠻生長導致資本壟斷、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的弊病,又解決了傳統計劃經濟對社會主義體制嚴重限制而導致社會活力嚴重不足的問題,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無形的手”的決定性作用與政府宏觀調控“有形的手”的重要作用,促進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三)新質生產力的動力優勢
新質生產力是在傳統生產力基礎上的質態躍遷,是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從財富創造的角度觀之,新質生產力不再依賴資源消耗型、低端勞動密集型的經濟增長模式,而是依托技術創新、質量優化和效率提升等方式實現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從財富共享的視角而言,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強調人人參與社會財富的創造,也要實現財富的人人共享,新質生產力是以人為本的共享生產力。西方現代化是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工人階級創造出的全部剩余價值被資產階級無償占有。隨著社會化大生產與資本主義剝削本質矛盾的激化,導致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阻礙生產力發展,阻塞社會財富創造通道,其結局是兩極分化與社會不平等。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人民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和享有者二重身份的真正統一,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通過全民共建實現社會生產力源源不斷的迸發,堅持人民整體利益優先,通過全民共享將高質量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在不斷提升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具體實踐中朝著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
(四)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神優勢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而誕生的新文化生命體,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強大底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筑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沃土,為推動精神共同富裕增添文化自信與歷史主動。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精神共同富裕錨定文化坐標。西方現代化是工業文明的產物,資本主義通過征服外部世界來開啟文明的征程,斬獲成果愈發豐碩,對物的渴望就愈發難以扼制,工具理性逐漸代替價值理性成為資本主義進步的原動力,造成社會精神空虛、焦慮、抑郁等“文明病”泛濫。中國式現代化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了“以民為本、天下為公”的價值理念,蘊含了“和諧共生、協和萬邦”的治世智慧,展現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成為新時代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精神源流。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新時代推進精神共同富裕提供實踐力量。在扎實推進精神共同富裕的新階段,以滿足人民群眾從“吃飽穿暖”的需要轉變為“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人的精神需要從傳統性到時代性的時空擴展,充分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在尊重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基礎上推進精神共同富裕的理論智慧與實踐智慧。
(五)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優勢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關系到人民福祉與民族未來,是建設美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內在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是生活富裕兼具生態良好的現代化,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者高度融合,以生態富美助力共同富裕。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蘊含“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文明思想,是對西方現代化人與自然“二元對立”思想的突破。西方現代化是先污染后治理、以犧牲環境換經濟增長的現代化,其根源在于西方哲學強調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學思維,其結果是客體自然淪為主體人類生產過程中的被奴役對象,人與自然處于截然對立之中。中國式現代化走人與自然“合一”的現代化新路,強調以和為貴、以和求富,既尊重事物之間的差異性,又強調事物之間和諧統一的重要性,既重視經濟發展,也強調環境保護的同等重要性,以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助推共同富裕。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以“立己達人”為價值追求,構建生態良好、命運與共的地球家園。中國式現代化是具備負責任的大國道義與國際擔當的現代化,才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實現經濟社會迅猛發展與生態環境有效保護的相互促進,和諧統一。
三、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全黨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9]全面深化改革同推進共同富裕有機統一,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大歷史任務,是全體人民更多更公平共享現代化成果的重大舉措。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經濟現代化、文化現代化、國家治理現代化與生態現代化等多維現代化協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事業走得愈發扎實、更為寬廣。
(一)經濟現代化:以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激發全社會內生活力
經濟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共同富裕的首要任務。要持續做大“蛋糕”,核心在于培育增長新動能,提升發展質量效益,關鍵在于三個原則。一是以提質增效為核心,深化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調整存量與增量做優雙向并舉,厚植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打造集質量變革與效率變革為一體的競爭新優勢。二是以創新驅動發展為牽引,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黨和國家要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位置,強化戰略科技力量。社會各行各業要營造愛才、惜才、敬才的氛圍,激發各類創新人才活力,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人才支撐。三是以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為目標,構建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格局。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踐行“全域開放”發展戰略,塑造對外開放新窗口,打造具有全球資源配置力和影響力的高端服務業集群,增強對外開放的核心競爭力和輻射影響力。
(二)文化現代化:以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礎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10]一方面,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堅持社會主義的建設方向。要始終確保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核心指導地位,始終保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科學性與先進性;要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導向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心理、信仰、倫理和文化生活之中,充分發揮理論導向與價值引領作用,徹底消除社會上的“假、惡、丑”病灶。另一方面,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功能。結合新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繼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借助數字技術激發傳統文化新活力,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與現代化的表達方式,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植根于人民群眾精神家園之中,真正做到發乎于心,現乎于行。
(三)國家治理現代化:以完善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保證效率與公平內在統一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也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一要聚焦提升治理的系統性與協同性。當前社會問題日趨復雜化,傳統的碎片化治理模式已難以應對全局性挑戰。要強化系統治理,推動各級政府、社會組織和市場主體的協同合作。通過頂層設計加強跨部門、跨地區的協調機制,在資源配置、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方面形成合力,確保發展成果的公平分配,縮小貧富差距。二要推進依法治理,確保社會公平正義。堅持法治優先,確保每一項決策和資源分配都在法律框架內進行。要堅持依法治國,不斷完善法律體系,規范社會行為,特別是在收入分配、財富積累和社會福利等方面,創造一個公平競爭和井然有序的社會環境,為全體人民提供平等的發展機會。三要推動治理數字化和智能化,提升治理效能。加快信息技術創新步伐,以數字化治理手段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新路徑。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革新,精確地把握社會需求,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政策執行的精準度和時效性。依托數字治理提升政府效率,依托數據共享和智能決策,打破地區和部門之間的“信息孤島”,促進資源更為均衡的分配。
(四)生態現代化: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確保發展的持續有序
生態現代化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條件。綠色共富理念是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也是為民造福的千年大計。首先,把生態文明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之中,進一步普及宣傳綠色生產觀、綠色政績觀、綠色消費觀、綠色出行觀,引導人民低碳生活,追求綠色時尚,使綠色發展主流價值觀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以創新驅動產業綠色轉型升級。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瞄準制約綠色科技進步的瓶頸問題,制定系統性技術解決方案。要以創新推進產業鏈上中下游協同發展。遵循“向下游延伸、向高端發展、向低碳轉型”的發展路徑,通過補鏈、強鏈、延鏈建設方案,推動綠色制造同綠色能源深度融合,形成空間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緊密協同、供應鏈集約高效的新型產業生態模式。最后,大力推進區域生態產業化與產業生態化。在確保不破壞鄉村生態系統功能的前提下,依托各地生態優勢進行相應的產業化開發運營,推動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因地制宜構建起以生態農業、生態工業、旅游業為主的生態經濟體系。
參考文獻:
[1][3][9]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N].人民日報,2024-07-22(01).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5(01).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86-787.
[5]習近平.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系[J].求是,2023(19):4-8.
[6]習近平.在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3-18(01).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11.
[8]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4.
[10]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N].人民日報,2023-06-03(01).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人工智能大模型條件下意識形態風險的生成機理及防范研究”(編號24BKS12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易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