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利率市場化在促進我國金融領域向市場主體決策化方向發展的同時,也對我國商業銀行以利差收入占主導的傳統盈利模式構成了挑戰,只有不斷優化盈利模式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商業銀行持續健康發展。文章從商業銀行利差收入占主導的傳統盈利模式現狀出發,積極研究和探索我國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應對盈利模式轉型升級的路徑,尋找新的市場環境下更具優勢的盈利模式。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 商業銀行傳統盈利模式 利差收益(BIM)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5)03-147-03
利率由市場主體自主決定對于我國商業銀行來說,雖然擴大了存貸款利息的可浮動區間,但同時在傳統商業銀行盈利模式中,利差收入占利潤來源的絕大部分并不是銀行所能完全控制的,這就造成我國商業銀行中存貸利差收益空間的縮小,因此,要彌補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因商業銀行盈利而產生的大量利差收入收窄的空缺,需要商業銀行隨市場變化對傳統盈利模式進行調整,構建更為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一、傳統盈利模式在利率化市場下面臨的困境分析
作為營利機構,商業銀行遵循安全性、流動性、收益性“三性”經營原則是首要前提,追求利潤增長和穩健經營是核心要義,盈利能力成為其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盈利結構失衡將對商業銀行經營機制中的不足形成直觀的反饋。
(一)利率市場化環境下我國商業銀行傳統盈利模式存在的弊端
1.利息收入構成利潤結構的主要成分。從上述表1、表2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及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2022—2023年度收入結構數據可以看出,利息收入是我國商業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在上述表格中涉及的中資商業銀行中,除交行、興業、招行外,大多數商業銀行利息收入占比均超過70%,農行2022—2023年的利息收入占比超80%。作為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之一的中國銀行,由于從中國人民銀行分離出來時,其定位是主要負責跨境和外匯業務,因此其在國際結算、跨境金融服務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從而中間業務收入要略超過其他四大國有銀行。
盡管與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相比,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盈利結構相對較好,但即使是較好的交行,其非利息收入占比仍未達到40%,整體上仍過于依賴利息收入,不利于當前利率市場化環境下盈利結構的改善。
以中國銀行為例:
通過表3的對比觀察,我們可以發現以下特征:一是,利息收入始終是中國銀行營業收入的主要來源,由此也不難推斷,傳統的存貸款業務仍然是其主要經營方式和獲利手段。二是,大部分年份,凈利息收入增長率大于利潤增長率,其差額被巨大的營業費用所吞噬,說明中國銀行為主營業務的發展付出的成本和代價越來越大,而這種付出的效果并不樂觀。三是,盈利增速與凈利息收入增速基本維持同向波動,且盈利增速波動幅度也較大,表明盈利增速對利息增長的依賴性較強,而利息增長對其他業務的盈利構成較小,不易對盈利變化趨勢產生影響。
2.多元化非利息收入模式構建不到位。商業銀行營業收入由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兩大塊構成,其中,非利息收入是指金融機構經營活動產生的除利息收入以外的收入,如中間業務收入及咨詢顧問、投資業務產生的收入。非利息收入由于對銀行的專業性要求較高,且銀行在利用自身資源和渠道對利息類產品進行產品屬性及服務能力疊加,相對傳統的利息收入而言,非利息產品具有較大的利潤空間、較低的風險和穩定的收益,是各家商業銀行增收的重要方向之一,但與西方國家商業銀行相比,我國商業銀行目前在非利息收入模式多元化建設方面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西方商業銀行的經營理念使得其盈利結構相對于我國商業銀行來說更為穩健合理,而且西方商業銀行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服務性中間業務、投資業務等盈利構成比例相對較高的成熟模式。
一是,非利息收入業務品種偏少、多元化發展步伐較慢。銀行理財業務、票證加工、資金劃轉、信用證代收、經紀代理等是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非息產品發展較多的領域,但對于這一層次較淺的非息收入業務,其轉換專業層次要求較低,成本較低,收益回報也相對較低。
2023年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平均比例不到25%,中間業務的品種也僅限于一些與貿易服務密切相關的業務,如一般性的代理收付、跟單信用證、銀行承兌匯票等,而國際銀行業中間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平均水平達到50%,非利息產品更多包含顧問咨詢、投資等。
二是,非利息收入業務涉客窄,參與經濟社會深度不夠。一方面,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開展的非利息收入業務專業性較低,僅僅發展了支票等衍生要求不高的產品,而類似于經紀業務中的交易代理等較高層次中間業務尚未涉足。另一方面,我國社會大眾對銀行中間業務產品接受度和了解度較低,主要原因是銀行設計的中間業務產品受眾面小,業務絕大部分范圍有限,造成社會大眾對銀行產品的理解仍然更多停留在存貸款業務上,此外,因為銀行中間業務產品專業性不高、同質化嚴重,造成社會大眾對一些低水平的非利息收入業務不感興趣,參與度低下。
三是,非利息收入業務對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提升作用有限。盡管我國各商業銀行不斷優化盈利結構,努力提高收入,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成效并不顯著,利息收入在商業銀行利潤構成中仍占據主要地位,其中2023年郵儲銀行營業收入中非利息收入僅占17.72%,而農行為17.71%,遠低于西方商業銀行的水平,對銀行利潤的增長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二)持續推進的利率市場化對傳統盈利模式帶來較大沖擊
2023年以來,受貸款重定價、讓利實體經濟、企業信貸需求持續疲軟等多種因素影響,我國商業銀行凈息差顯著下降。根據2024年2月21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披露的數據,我國商業銀行凈息差在2023年四季度為1.69%,比2023年第一季度下降0.05個百分點,其中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的凈息差環比變動幅度分別為-4BP、-5BP、-3BP、1BP。2023年1~4季度呈下降趨勢,分別為1.74%、1.74%、1.73%和1.69%。
一是,全球經濟下行壓力非常明顯,企業有效信貸不足,受全球疫情和國外政治貿易環境的影響,同時政策驅動銀行加大信貸投放,并通過貼息、利率優惠等方式要求壓縮銀行信貸利潤空間,帶動實體經濟融資等方式要求銀行讓利,供需兩方面影響壓縮了銀行貸款定價空間,企業有效信貸投放不足。
二是,監管和貨幣政策也加速了銀行資產收益率下行趨勢。2023年末,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在2022年基礎上下降0.2個百分點和0.1個百分點,帶動貸款加權利率持續下行。
三是,負債端成本下降受到信貸需求不足、存款市場競爭激烈等因素制約,使得凈息差的改善不能得到有效緩解,對中小銀行而言,受制于融資渠道和管理水平,其負債成本下降難度較大[4]。
四是,呆賬核銷也會給利潤和凈息差帶來了沖擊,2023年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累計3.2萬億元,同比上升8.14%,全國銀行業當年累計核銷貸款1.1萬億元,同比增長6.8%,不良貸款余額增速及核銷規模增速同步提高,但依然停留在萬億元以上的水平上,這對利潤實現帶來一定影響。此外,受地產產業鏈拖累,房地產貸款和按揭貸款利息收入存在較大影響,潛在凈息差風險不可小視[4]。
改變利息收入占主導的傳統盈利模式,推動盈利結構向更加科學合理的方向發展,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盈利模式是我國商業銀行應對利率市場化下必須經歷的一場改革。
二、推動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型應對利率市場化的舉措
(一)不斷優化存貸比結構,形成合理的收入結構
存貸比是指銀行貸款總額與存款總額之間的比例,從盈利來看,存貸比越高意味著銀行將更多的存款用于貸款投放,從而帶動盈利提升,因為存款通常是要支付利息的,也就是資金成本,存款多而貸款少則意味著銀行的資金成本高而收益少,但從風險管理的角度來看,銀行需要保留一定的庫存現金和存款準備金,以應對客戶日常的現金支取、現金結算等流動性資金支付需求,如果存貸比過高,會造成銀行流動性支付資金不足,導致支付危機,進而可能引發流動性金融危機,對地區或國家經濟造成重大損害。
因此,盡管商業銀行可能出于盈利考慮傾向于提高存貸比,但在利率市場化下,不斷優化存貸比結構,是保證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持續良性發展的根基,確保經營風險可控的保障。
(二)跳出同質化競爭的盲圈,加快產品創新提速步伐
當前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同質化競爭現象非常嚴重,而同質化競爭加劇將導致更多的金融資源被浪費,產品創新步伐被牽制,加之產品創新存在較大的沉沒成本和風險,造成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產品創新動力不足,更多的創新是因市場競爭、經濟社會發展等因素被動地推動而行。相比而言,國外商業銀行在產品創新方面更為活躍,不斷推出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例如,移動支付、網上銀行、互聯網金融等。
為適應全球數字化轉型發展,近年來,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也開始發展互聯網金融,大力發展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服務,廣泛推廣線上金融服務渠道。商業銀行應結合自身發展特點,利用好金融服務渠道,帶動我國商業銀行提升核心競爭力,順應市場需求,集中人力,加快產品創新步伐。
(三)圍繞市場需求發展中間業務,優化收入結構
目前,銀行中間業務主要分為六大類:一是結算類。國內結算包括銀行匯票、商業匯票、銀行本票、支票、匯兌等;國際結算包括匯兌、托收承付、單證、旅行支票等。二是擔保類。信用證、票據匯兌、福費廷等。三是代理類。代理證券、代理保管、代理保險等。四是交易類。外匯交易,包括即遠期交易、掉期交易、外匯套利等。五是咨詢類。包括評審類信息咨詢,項目評估,資產評估,個人資信評估等。六是其他類。信托融資租賃、銀行卡、理財等。
狹義的中間業務,具有風險小、收益穩定的特點,表外業務往往間接運用銀行的資金或墊付資金,風險收益不確定。我國商業銀行需要在全面分析市場需求的前提下,主動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不斷豐富中間業務產品體系,積極拓寬并購貸款發展空間、財務顧問發展空間、網上銀行發展空間等。
(四)打造專業金融品牌口碑,提升專業服務能力
非利息收入業務的發展更需要專業化的金融服務人員隊伍,抓好金融服務隊伍專業化服務能力和服務理念的培育,成為我國商業銀行推進綜合型銀行建設和多元化收入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進而帶動樹立銀行金融服務品牌形象,奠定持續優化盈利結構的基礎。
一方面,堅持不懈地抓好全員非利息收入業務能力的培訓,有利于促進非利息收入業務的全面發展和不斷創新,在全體員工中樹立服務非利息收入業務的意識;另一方面,為貼近市場需求和國內外形勢,打造特色化非利息收入業務金融服務市場口碑,針對各類人群和市場主體,積極培育非利息收入業務在市場、企業和居民中的需求空間,加強對非利息收入業務(如服務類業務、投資類業務等)的推廣和推薦工作,以提高非利息收入業務在金融服務市場中的知名度,讓更多需求主體接受和選擇銀行非利息收入理財服務。同時,銀行從業人員應樹立為市場和客戶提供優質金融服務品牌的意識,逐步提高非利息收入在商業銀行收入中的占比,通過專業化、高質量的金融服務能力,加快我國商業銀行收入結構向國際化邁進的步伐。
三、結語
綜上所述,盡管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在加快推進市場利率化過程中,在控制成本、降低傳統利息業務風險的情況下,在保證利息收入的同時,不斷優化利潤結構,加大非利息收入產品的研發力度,增強非利息收入在總收入中的占比,但收效甚微。今后,各商業銀行要在保持穩健經營的前提下,持續加大對非利息收入業務的資源投入,使收入結構更加多元化,推動收益結構向健康、合理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喬桂明,吳劉杰.多維視角下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型思考[J].財經問題研究,2013(01)
[2] 馮傳奇,洪正.存款利率市場化下商業銀行經營結構與存款利率的關系研究[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9(04):80-97.
[3] 南永佩,宋良榮.我國商業銀行收入結構對盈利能力的影響研究——以25家上市銀行為例[J].中國林業經濟,2018(02):96-100.
[4] 曾剛,王偉.2022年度銀行業運行[J].企業觀察家,2023(02):76-81.
(作者單位: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汕頭分行 廣東汕頭 515041)
[作者簡介:謝華花(1981—),女,湖南湘陰人,碩士,會計師,研究方向:會計學。]
(責編: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