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春節聯歡晚會以“非遺正青春”為主題,匯聚京劇、粵劇聲腔、確山鐵花、蜀繡、潮繡、炭花舞、川劇變臉、潮汕英歌等300余項精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并廣邀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登上春晚舞臺,讓這些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春晚這個舞臺上綻放光彩、釋放魅力。
其實,往屆春晚也經常會看到非遺的身影,比如2024年的重慶銅梁龍舞、2021年的京劇、2011年的琵琶等,多集中在戲曲、傳統舞蹈、古典樂器方面,但是相較2025年春晚展現出傳統美術、傳統技藝、民俗等更多門類的非遺項目就遜色許多,可以說2025年的春晚是最富有“非遺味”的春晚。
“仙”姿國色
作為春晚開場視覺秀,每年都會讓大家充滿期待,然而今年令大多數人意外的是,一改往年的明星大腕,變成在非遺傳播領域擁有超高人氣、積極向海內外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的李子柒。更讓人意外和驚喜的是她身著的一襲仿若仙子般的、富有中國傳統文化風格和非遺元素的華服——被大家親切地稱之為“春晚戰袍”。
據稱,這件華服包含13項非遺技藝,如傳統植物染料染色技藝、蘇繡等。例如染色部分就是由傳統植物染料染色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黃榮華制作完成。通過中國傳統的植物染色技藝,他以中國傳統的“五方正色”為靈感,以湖北神農架的天然植物為染色原料,足足耗時2天,才將這件長裙染成了漸變色。整個染色過程不僅考驗技藝,更是非遺傳承人與非遺傳播者之間智慧碰撞的結果。此外,這件華服上的很多細節也包含了各種不同的非遺技藝,例如服飾上的紋路運用了南京云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背后舒展的蝴蝶翅膀融合了濰坊風箏制作技藝和織金工藝,腰肩及手持的3朵花分別用到了北京絹花、青神竹編、英山纏花工藝,其余花樣配飾則結合了揚州絨花、牡丹瓷、螺鈿、成都漆藝等非遺技藝,簡直是把“非遺技藝”美美地“穿”在了身上。
當然,本屆春晚舞臺除了李子柒的“戰袍”外,還有其他非遺服飾的身影,例如蘊含赫哲族雪原生活智慧的魚皮衣、富有大唐盛世氣象的“唐本俑”漢服等。
正聲雅音
從北到南,從西到東,中國的音樂跟方言一樣豐富多彩,各有特點。如福建南音流淌出的千年雅韻,西藏藏戲雄渾有力的鼓點,以及一曲蕩氣回腸的《聲動梨園》融合了昆曲、京劇、湘劇等多地各種戲曲特點,一展戲曲藝術的恒久魅力。除了傳統戲曲,也有民族音樂與現代金屬音樂的融合,例如侗族大歌與電音無縫對接,打破傳統音樂界限,讓古老的旋律激發出當代活力。這些能夠穿越時空的靡靡之音,如同一位神奇的畫師,用傳統戲曲、音樂勾勒出一幅最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中國地圖”,讓大家都能從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文化坐標,真切感受到家鄉文化的獨特魅力。
光影浮華
黎族鉆木取火迸發出的點點火星、閩南蛇燈舞流動的絢爛流光……春晚舞臺上除了精彩的節目表演,備受關注的還有絢爛奪目、動感魔幻的“燈光秀”,例如在風中搖曳的紅燈籠、一“棒”驚現“火樹銀花,五方同光”的確山鐵花等,讓現場的每一位觀眾都沉浸光與影的視幻空間里。
尤其是在重慶分會場,憑借兩江四岸的天然大舞臺,以樓宇燈光秀、濱江燈光帶、景觀照明、動態游輪為背景,出現在“網紅橋”千廝門大橋上的銅梁龍燈火龍表演、大足鯉魚燈、川劇噴火等,以及由780輛問界M9汽車組成的車燈秀、2025臺無人機組成的美輪美奐的無人機表演秀……盡顯重慶“不夜城”的最美夜景,不僅讓重慶市民一飽眼福,也讓屏幕前的觀眾再次見證重慶作為“網紅”城市的無限魅力和潛力。
主題紋樣
中國傳統紋樣在近幾年的春晚舞臺大放異彩,2025年春晚尤其出彩。例如2024年的春晚主標識“龘”字,靈感就來源于中國傳統篆刻藝術,猶如“紋章”,很有新意和視覺沖擊力;2023年春晚以“花”這一包含生命孕育于繁衍過程中最絢爛的意象為主題,并以“花瓣紋”“滿庭芳”等“花”元素設計嵌入各個節目環節。2025乙巳年春晚將紋樣的文化載體作用進一步放大,其春晚標識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為主題,在此基礎上,提煉出象征陽氣已出、陰氣已藏,寓意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的“巳”字,將兩個“巳”字以中心對稱的形式旋轉擺放,便形成了“乙”與“巳”字,對應2025年乙巳蛇年的干支。同時,還恰似中國傳統的如意紋樣和最具中國傳統文化特點的太極圖,正好契合了中華文化追求和諧、相互包容、生生不息的哲學意義。
此外,紋樣元素也從春晚舞美設計中處處有所體現,如春晚舞臺造型猶如一柄“如意”,通過如意“長柄”處連接著主舞臺與觀眾席,仿佛搭建起一座無形的橋梁,讓臺上臺下融為一體。此外,春晚吉祥物“巳升升”身上寓意生生不息的纏枝紋、開場出現的跟“如意”相呼應的祥云紋、主持人報幕背景板上的蝙蝠紋、舞臺背景上的鏤空雕刻花窗紋樣、湖北武漢分會場上驚鴻一瞥的楚式漆器鳳鳥紋飾,以及表演人員服飾上的各種刺繡紋樣和剪紙紋樣等,可謂一場中華吉祥紋樣大薈萃。
AI科技
2025年春晚最耀眼的明星可能就數AI機器人“福兮”了,這也是春晚舞臺上首次展現真正的AI機器人表演,而且是在非遺項目扭秧歌中完成了它的“首秀”——身著紅綠大花襖的AI機器人組成的方隊與舞蹈隊員們一起表演了一首創意融合舞蹈《秧BOT》,一板一眼的抖手動作、整齊劃一的步伐,以及令人驚嘆的雙手轉手絹,甚至還能單手“飛花”,著實令人直呼“不得了”,堪稱科技與藝術的完美融合。
除了AI,本屆春晚還展現了眾多科技“狠活”。例如為了展現更具科技感的視覺效果,在呈現天壇祈年殿時運用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大場景掃描重建技術,虛實融合拍攝技術等,為觀眾呈現出各種耀眼炫酷、亦幻亦真的視聽效果。其中最令人驚嘆的是,一曲中國傳統建筑創演秀《棟梁》將中國傳統建筑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2024年7月,“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再一次吸引了全世界對中國古建筑的關注,因此相關元素也在春晚舞臺上得以展現。舞臺背景巧妙融合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親手繪制的建筑手稿,通過數字化再現了中國傳統建筑的千年神韻,展現出精妙的榫卯結構、雄偉壯觀的天壇祈年殿以及北京中軸線上的古城風貌。為盡可能展現這些最具有中國代表性的古建筑,將建筑精髓精準地傳達給觀眾,節目組運用了新的投影視覺方式以及電影團隊的CG(Computer Graphics)制作,最終呈現出從平面到立體、從靜態到動態、從黑白到彩色、從單體建筑到建筑集群,再由建筑整體到單個榫卯圖解、斗拱結構,最后到榫卯結構懸浮在舞臺上方,人也被“拉”入浩瀚星空,置身中國傳統天干地支星象之中,從而讓人們借助科技再次見識到了傳統建筑不僅僅是中國智慧的營造之法的呈現,更蘊含著華夏五千年中國人的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