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四川省成都市堅持以鄉村特色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做到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共融”,田園、家園、樂園“三園共享”,建鏈、延鏈、提鏈“三鏈共強”,有效促進實現合作式增長、共享式增長和繁榮式增長,提高了農民收入。然而,在三產融合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主導產業不突出、增值收益不明顯、功能發掘不全面、利益聯結不緊密等問題。需從推動農業提質升級、提高農業產業增值收益、強化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健全聯農帶農體制機制等方面入手,實現農民增收致富。
關鍵詞:鄉村特色產業 融合發展 共同富裕 成都市
中圖分類號: F323. 8 文獻標識號: A 文章編號: 2096-9651 (2025) 01-0054-08
基金項目: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機關黨校科研項目“成都市鄉村特色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實踐探究”(編號: SZTN2024YB07)。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壯大縣域富民產業,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近年來,成都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重要論述,把“三農”工作擺在突出位置,立足“大城市帶動大農村”典型特征,依托鄉村特有資源要素和人文優勢做大做強做優特色產業,著力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發揮農民積極性主動性,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真正讓農業強起來、農村旺起來、農民富起來。
一、鄉村特色產業內涵
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首次對鄉村產業內涵標準進行明確界定,為進一步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提供了根本遵循。通俗的說,鄉村特色產業來源于傳統種植業、手工業和畜牧業,強調以農民為主體,以配置農業農村資源為載體,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為有效實現路徑,深挖資源要素、功能特點和價值潛力,涵蓋“產加銷服”多種環節、“農文旅教”多重功能、“科工貿信”多項支持,“大中小微”多元主體,能夠有效促進農民增收。
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角度看,鄉村特色產業融合發展有利于促進共同富裕。從本質上說,產業融合發展是遵循產業發展規律,通過產業滲透、產業重組和產業交叉等方式,由產業間分工變為產業內分工,以降低成本實現要素協作共同提升的動態過程,把農戶生產經營活動有效納入到生產中,實現產品價值增值、規模報酬遞增和財富增加,體現出更高水平的生產力,更有效率的生產關系。同時,鄉村特色產業融合把農業資源、農村建設、農民主體等有機組織起來,通過有計劃的分工協作,強化利益聯結,分享各個環節的增值收益,有效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提高,改善了農村生產關系,提高了農民收入水平。
從實現共同富裕的現實需要來看,農業特色產業融合發展相較于單一產業來說,是一種集聚式的產業空間組織形態,區域之間、產業之間邊界逐漸模糊、傳統芥蒂逐漸消除,促進資源、資金、資本等平等自由流動,成本函數發生質的變化,改變了原有產業技術和服務路線,具有群體競爭優勢,進一步提高了弱質性較強的農業領域的全要素生產率,催發新的市場需求,縮小了行業間差距,顯示了集聚規模效益特征。同時,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減緩了“城市-鄉村”間資源流、信息流、要素流等單向度流動,提高了農民生活水平,讓農村享受到更多福利,刺激了農村經濟增長,提高了農業特色產業資本的邊際收益效率,縮小了城鄉的差距。
從鄉村特色產業融合促進共同富裕的實踐來看,鄉村特色產業融合發展是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在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的過程中,立足于本土實際,科學布局產業,積極推進產業集聚,進一步培育產業融合主體,建立產業融合發展機制,搭建融合載體,發展多類型產業形態,把鄉村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增收優勢。同時,把鄉村特色產業蘊含的勞動力、資本、土地等要素進行集約化配置,對單一農特產品進行功能集成、特色挖掘和系統延伸,推動了農業特色產業的再生產,實現了對農業特色產品由“現實樣態”向“充分樣態”的科學轉化,讓農戶分享更多產業鏈的增值收益。
二、成都市鄉村特色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實踐探索
成都市堅持推動農業農村產業要素、技術、資源等交叉融合和跨界配置,強化縣域統籌,發展聯結城鄉、暢通工農的多類型多業態產業,促進農業內部結構重組,重塑鄉村特色產業經濟地理格局,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堅實基礎。
(一)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共融”,促進實現合作式增長
成都市積極推動鄉村特色產業融合發展,做活“特色”文章,助推生態環境良好、生產集約高效、生活富裕富足。一是著力推進生態現代化,厚植公園城市生態底色。加強生態建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理念,立足生態資源稟賦、環境承載力和產業布局,通過三產融合、新植補植、間伐改造等方式,全力推動鄉村產業轉型升級和深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把“生態顏值”轉變為“經濟價值”,農民收入不斷增加。同時,全力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退化林修復及鄉村生態提升等重點生態項目,構建“種養植-林下經濟-有機肥”循環農業模式,種養規模、產量效益連年攀升,實現生態環境優良與經濟社會發展共促互融。成都市龍泉驛區堅持“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依托龍泉山豐富自然資源,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全力推進農業種植產業提質擴能,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 46,為全市最優。二是著力推進生產現代化,大力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成都市積極構建“四鏈同構、三產融合”的現代都市農業格局,綜合運用“數字+物聯網”技術突破產業生產界限,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促進不同產業深度重組,推動了區域間要素緊密銜接、區域聯動發展、市場信息共享,實現了鄉村特色產業多環節、多層次轉化增值。聚焦都市農業和現代種業產業鏈培育“5+N”產業生態,推動農業農村部天府種業創新重點實驗室揭牌成立。進一步聚焦“三個做優做強”重點片區“招大引強”, 43個省市重點項目預計完成投資80. 5億元。三是著力推進生活現代化,農民增收渠道穩步拓寬。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通過領辦、合辦等方式創建農業服務公司,發展農產品加工、規模種植、休閑文旅等產業,增加了當地農民收入。同時,大力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累計培育農業職業經理人24026人。積極爭創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規范化建設試點,出臺《關于進一步完善農村產權交易體制機制、做大做強成都農村產權交易所的實施意見》,實施農村集體經濟“清零消薄”集中攻堅行動,進一步開展“百村萬戶”幫扶提升,全市172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和重點提升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7500元,同比增幅10%以上。
(二)田園、家園、樂園“三園共享”,促進實現共享式增長
成都市堅持全域旅游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在“旅游+”上下功夫,把田園、家園變樂園,推動鄉村旅游的可持續化、多元化和專業化發展,促進農民共享式增收。一是打造“美田彌望”田園,塑優風貌形態。按照“以農帶旅、以文促旅、以旅興農、農文旅融合”的思路,通過盤活整合農村集體資產、非遺文化、鄉土民俗、美食等資源,實施“公園+”“林盤+”行動,推出“農業+商貿”“農業+文創”“農業+旅游”“農業+康體”等新消費場景,全市休閑農業實現營業收入430億元。溫江區以高標準農田塑造大地景觀,以鄉村綠道為牽引,大力推進全域景觀化景區化建設,全面建成“美麗、宜居、宜業、宜游”新農村,構建“鄉村里的都市”發展格局,形成田園生態、文旅休閑集中連片發展態勢。二是激活家園沉睡資源,發展共享經濟。按照“地緣相近、產業相鄰、資源相連”原則,有效破除區域間、城鄉間壁壘,喚醒沉睡的農業農村資源,激活鄉村美麗經濟,充分發揮“農業+體育、音樂、休閑”等新產業新業態的作用,增加了公園城市中的旅游屬性,促進鄉村生態價值轉化,實現從粗放管理到精細化培育轉變、從單一產業向多元產業融合轉變、從傳統村落向“詩和遠方”轉變、從落后自然經濟向現代人文經濟轉變。同時,全面激活農村閑置房屋、土地等資源,結合產業發展制定詳細的資源利用計劃,通過示范整治,加強與市場協調對接,建立健全“資源聯享、信息聯通、發展聯動、機制聯建”等方式,發展以“精品民宿+庭院商務+綠色餐飲”等業態為主的共享庭院經濟。新津區通過“互聯網+新經濟產業”,積極探索“共享農莊”項目,以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集聚、集群發展為導向,盤活閑置資源,實現家園變樂園、資產變資金,有效帶動村民增收致富。三是建設蜀風雅韻樂園,營造消費場景。按照“景觀化、景區化、可參與”理念,統籌打造更多功能復合的小游園、微綠地,構建“城園一體、綠軸串聯”的生態景觀體系。積極探索鄉村地區生態價值創造性轉化路徑和長效增收機制,持續推進鄉村地區生態、文化等綠色資源和生態資產高質量經營和鄉村新消費場景創新。同時,統籌生產生活生態和全域土地整理、產業開發和生態項目建設,培育林盤經濟、綠道經濟、跑團經濟,營造高品質田園生活空間、產業形態和消費場景。龍泉驛區把鄉村田園建設成為多功能疊加的高品質生活場景和新經濟消費場景,以打造“新老桃源人”共治共融品牌、“桃鄉源”集體經濟品牌、“龍泉山的桃花源”社區品牌為目標,聚焦凝聚資源合力、做強集體經濟、打造特色社區三個方面,全面提質產業發展。
(三)建鏈、延鏈、提鏈“三鏈共強”,促進實現繁榮式增長
成都市立足超大城市轉型發展實際,堅持農業供應鏈、加工鏈、價值鏈“三鏈同構”,推動更多“蓉字號”名優特新農產品走進千家萬戶,增加農民收入。一是強化產業鏈條建設。成都市以特色“鄉土”農產品為抓手,精心規劃農業建設藍圖,按照“主導產業有特色,空間布局講科學,資源利用重循環”的要求,推動現代農業產業集中化、集聚化、集約化發展,促進農業特色產業鏈條橫向網絡化發展,有效推進了生態循環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將農業的單一生產性功能,拓展到了生態涵養、休閑觀光、教育研學等多元領域,提升了要素生產效率和流通速率,夯實了產業基礎。簡陽市積極推動“桑葚+”產業鏈建設,研發桑葉茶、桑葚干、桑葚膏、桑葚果酒、桑葚宴等多種特色桑葚產品,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同時依托果桑資源大力發展僵蠶養殖產業。二是延伸產業鏈條發展。成都市堅持推動特色產業延伸布局,推進“一縣一業”“一鄉一品”“一村一特”建設,通過要素整合與數字創新手段,盤活多種產業體系模式,做優做精鄉村“土特產”,發展小而精工業和小而美商業,形成多節點產業鏈模式,加快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延伸富民產業鏈。都江堰市立足資源優勢,探索完善政策保障、質量管理、品牌運營“三大體系”,推動獼猴桃產業從小農戶生產到標準化、品牌化經營,從市民的“果盤子”走向游客的“伴手禮”。2024年,都江堰市獼猴桃種植面積達10. 3萬畝,產量12. 9萬噸左右。三是提升產業鏈條價值。成都市堅持以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特色產業現代化,從“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破題,構建共享、創新、融合的農業產業鏈生態系統,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實現擴張式與傳遞式增能,增強產業鏈抗風險能力。同時,依托“天府源”品牌構建“龍頭企業+專業協會+產業基地+種植農戶”發展模式,推進產業鏈的整體優化,實現了倉儲、流通、銷售終端“全鏈條”提升,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推動了農業快速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三、成都市鄉村特色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面臨的困難挑戰
成都市鄉村特色產業融合發展對促進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產業品牌弱,品牌價值不突出
成都市鄉村特色產業小而多、散而雜,傳統農業生產占主導,新興產業尚未成長壯大。一是缺乏品牌意識。受傳統農業生產經營觀念影響,經營主體普遍品牌意識淡薄,缺少創建品牌的長遠規劃。同時,農業品牌培育創建工作起步較晚、投入不足,發展不平衡,真正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品牌不多,綜合競爭力不強。二是缺乏品牌基礎。品種不統一,質量參差不齊,無法長期穩定供應,缺乏生產技術培訓。品牌推廣以展會展銷、傳統媒體推介、直營展示為主,直播帶貨、電商推介等新型營銷方式較少,手段單一、輻射面窄,品牌帶動力不足。三是缺乏品牌效應。品牌呈現“小”“散”“亂”“弱”等特點,除郫縣豆瓣醬、龍泉水蜜桃、浦江獼猴桃相對來說有影響力外,其余產品品牌效應還不明顯。特色產業品牌還缺乏獨特的核心價值,品牌溢價效應不明顯,品牌知名度擴散和價值鏈延伸還有待提升。
(二)產業鏈條短,增值收益不明顯
一是產業銜接不暢,精深加工不足。水蜜桃、獼猴桃、食用菌等農產品多以初加工為主,大型加工企業數量少,副產物綜合利用程度低。同時,資源大多集中于種、養、加工、休閑農業等領域,深加工、倉儲、運輸、銷售等產業鏈銜接不夠。二是業態開發不足,發展質量不高。多數處于出售原料或生產初級農產品階段,精深加工、冷鏈物流等加工經營企業較少,產業鏈條難以向生產環節前、中、后全程拓展,開發新產業、新業態的能力較弱。三是加工水平較低,缺少龍頭企業。糧食、油料、蔬菜、水果等重要農產品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高附加值產品少。農產品加工業企業中具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數量偏少,缺乏具有行業領先地位的本土企業。
(三)融合層次低,功能發掘不全面
當前,成都市農業產業融合總體上還處于初級階段,各產業之間融合度不高、融合水平較低。一是產業融合層次淺。農商文旅融合程度不高,農業總部經濟、農村電商、農業康養、創意農業、科普教育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較少,現代農業服務業還有很大增長空間。初級農產品加工、銷售、運輸等銜接還不夠順暢,農業產業中的“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產業鏈條還不牢固。二是轉型升級較滯后。綠色優質的農產品原料供應不足,中高端產品市場占有率低,糧油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缺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主食品種,且受資源環境約束、要素成本上升等影響,盈利空間不斷壓縮。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仍停留在較低層面,以賞花采摘為主,碎片化、粗放式發展的現象較為突出。三是經營主體小而散。農業經營主體整體競爭力不強,總體規模較小,發展質量不高,缺乏實力強、品牌影響大、輻射帶動強的新型經營主體,農民合作社數量雖多,但“空殼社”占比較大。
(四)帶動能力弱,利益聯結不緊密
一是帶動方式單一。多以“公司+基地+農戶”或“合作社+農民”的形式帶動,農民參與度低、流動性大、聯結松散。現代產業園區與小農戶的利益聯結聯系機制未全面建立,多以農民務工、土地出租為主,土地流轉、農業訂單時有違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緊密型聯結機制較少,對群眾增收的拉動作用短期內效果不明顯。二是監管機制欠缺。防范風險機制不健全,缺少相應監管制度設計,對違反契約和法律法規的防止能力較弱,個別企業、農業合作社和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財務管理較為混亂,部分融合主體誠信履約的意識較低。三是分享紅利較少。在利益分配方面,企業和農戶大多以訂單合同等契約為主,購銷關系不穩定,大多數農戶文化水平較低,對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所需的知識和技術掌握不夠,以從事低端勞作為主,難以通過利益聯結享受到產品精深加工、市場流通等環節的利益,自我發展能力受限。
四、鄉村特色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建議
鄉村特色產業是農民增收致富產業,應充分挖掘鄉村資源要素,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堅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產業集聚發展為方向、以構建全產業鏈為基礎,為鄉村全面振興奠定扎實的產業基礎,促進特色產業提檔升級和實現共同富裕。
(一)延伸產業鏈,推動都市農業提質升級
以農業為基礎,延伸拓展二三產業,提升鄉村特色產業附加值。一是拓展鄉村特色產業。應立足成都市縣域鄉村特色產業實際,依托特色優勢資源,以產業功能開發為引導,將旅游、文化、娛樂等融入產業鏈,拓展現代農業內涵、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提升鄉村特色產業賦能農民增收致富的溢出效應。依托“一縣一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建設,結合各縣(區、市)農業產業發展規劃,構建定位清晰、特色差異、優勢互補的特色產業集群,發展鄉村產業“圈”狀發展格局,培育“鄉字號”特色產品。二是深化強化產業鏈。鼓勵和支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中小微企業等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鼓勵大型農業企業和農產品加工園區發展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推進農產品多元開發利用、多層增值增效、多重功能打造。引導新希望等大型龍頭農業企業重心下沉,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培植知名加工品牌,加快裝備更新和技術創新,培育“中央廚房+冷鏈配送+物流終端”等新型加工業態,實現產業價值梯度增值,推進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向精深加工、綜合利用的方向發展,有效促進農產品加工業提檔升級。三是推進產業融合發展。支持發展縣域范圍內產業關聯度強、地域特色鮮明、產品附加值高、農民積極參與的融合模式,打通與農產品加工、銷售、流通等相關聯的鏈條,進一步深化產業協作,以加工流通帶動多元業態融合,帶動縣域經濟融合發展。創新“數字經濟+傳統產業”模式,通過龍頭企業轉移形成的“技術外溢”和“知識外溢”,做好政策引導和產業配套,促進農業產業鏈條延伸,推動產業融合發展,讓特色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讓農民共享增值收益。
(二)提升價值鏈,提高鄉村特色產業增加值
加強產業協作,推動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建設運行高效的鄉村產業鏈。一是強化品牌化建設,提升產業附加值。堅持產業品牌化、品牌產業化建設,系統打造鄉村特色產業品牌,提高產品知名度,進一步提升特色農產品附加值。做優農業特色產品,穩步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擴大產業基地,推進產品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建設,擴大“天府源”品牌影響力,提高產品附加值。做強特色品牌,深化“天府源+地名+企業品牌”體系建設,培育好區域公用品牌,保障產品品質,積極申報國家級、省級名牌農產品,打造地理標志產品、區域特色品牌,促進成都市特色農產品“上網、入市、進萬千家庭”。二是發展新型服務業,促進農民增收。改造提升餐飲住宿、商超零售、再生資源回收等鄉村生活服務業,依托豐富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積極發展智慧服務、訂單服務和綠色服務。引導社會資本從事農業產業加工流通、鄉村旅游及農業社會化服務,促進產業要素融合滲透,加快產業融合發展。大力支持農民工創業,引導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鼓勵農戶發展具有特色的手工產業和家庭小型手工作坊,積極發展代種代耕代養等新興服務業,支持農民通過從事餐飲、娛樂、營銷和運輸服務增加收入。三是提升生產能力,提高增收效益。圍繞主導產業重點開展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基地建設,改造提升基地設施化、數字化、生態化水平,開展品種改良、品質提升、標準化生產,打造“第一車間”“原料車間”。重點加快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設施設備建設,就地就近發展烘干儲藏、預冷保鮮、產品包裝等,提高農產品商品化處理和錯峰銷售能力。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功能性食品,加強新食品原料開發和應用。培育專業合作社,鼓勵支持各類專業合作社開展市場營銷、農產品加工和農資統購統銷,引導農民合作社跨區域、跨行業帶動農戶發展,提高鄉村產業的組織化程度和規模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通過支持擴大經營規模、建立家庭農場等方式培養產業大戶,充分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帶動更多農戶共同致富。
(三)拓展功能鏈,拓展農民增收共富渠道
依托農業特色產業,融合農商文旅體,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做精休閑農業,做優農耕教育。一是創新發展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創新業態發展模式,多層次開發農業多重功能,以“農業+”為主體推進各類涉農要素有機融合,遵循“橫向聯結+縱向延伸”思路,通過產業協同發展平臺縱深推進農林、農漁、農宿等業態的多元化融合。同時,進一步推動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對農業特色產業的滲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促進生產、加工、消費協同運作,最大限度融入農業產業鏈條中,再造業務流程,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居民收入。二是充分挖掘農業文化旅游功能。發揮三產融合“加法效應”和“乘法效應”,通過產業化方式進一步挖掘農業的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和生態價值,強化農業產業拓展性功能,拓寬農民就業增收渠道。依托鄉村特色產業資源培育文旅新業態,推動農業內部要素重組,激活城鄉生產資源要素,大力發展創意農業和觀光農業,開發形式多樣、獨具特色、個性突出的田園觀光、科普教育、農耕采摘等業態,舉辦“水果品鑒+采摘+集市”等農事節慶活動,讓農民吃上“生態飯”“文旅飯”和“產業飯”。三是培育鄉村特色產業功能鏈條。充分挖掘農業資源,通過多元業態打造、多元化主體積極參與、多項機制有機聯結、多種要素共同發力,構建種養加一體、產供銷一線、農文旅一脈等融合產業功能鏈條,推動一產與二產三產間物質、要素、信息自由流動和交換,激發農業潛在功能,進一步豐富農業產業業態,推動一產產業根基更加堅實,促進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同時,應充分挖掘農耕文化,傳承活態鄉土文化,把農耕文化與時代實踐結合起來,推動文化價值轉變為經濟價值。
(四)完善利益鏈,健全聯農帶農體制機制
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建立多種聯結機制,促進利益融合。一是完善農民與多方主體的利益聯結機制。組建農業產業利益聯合體,促進龍頭企業、農戶等多元主體合作,通過訂單生產、保護價收購、入股分紅等形式建立穩定的利益共同體,增強農業產業主體抵御風險能力,讓企業與農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同時,要積極發揮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輻射引領作用,與農民簽訂生產契約合同,通過規范權利和義務、明確責任程序、完善懲戒機制等方式,進一步提高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二是強化利益監管機制。強化監督管理,健全完善農業產業鏈風險管理方式,逐步完善產業融合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制度,建立新型契約協商機制,促進形成風險共擔、責任共扛、利益共享的聯盟,發揮農產品期權等衍生品風險規避作用。建立負面清單,通過法律和政策等方式對龍頭企業和農民個體等行為主體進行規范引導和約束,設置好“紅綠燈”,提高違規違法成本,加強訂單合同等履約監督,保障各利益主體利益分配。三是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及時總結各地經營主體與小農戶利益聯結機制發展經驗,結合成都市縣域經濟實際完善配套政策,細化制度安排,通過股份分紅、利潤返還、帶動就業等利益聯結方式,構建利益共享格局,讓農戶參與農業生產組織收益分配。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積極打造“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合作社參與+農民參股”的產業化聯合體,以聯農帶農新機制推動現代農業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促進農戶實現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肖衛東.特色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與行動路徑[J] .理論學刊, 2023, (01): 117-126.
[2]全國干部培訓教材編審指導委員會辦公室.鄉村振興政策法規解讀[M] .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中國農業出版社, 2021: 31.
[3]盧京宇,郭俊華.三產融合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邏輯機理與實踐路徑[J] .農業經濟問題, 2023, (11): 105-117.
[4]湛泳,李勝楠.新質生產力推進產業鏈現代化:邏輯、機制與路徑[J] .改革, 2024, (05): 54-63.
[5]張耀蘭.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利益聯接機制研究—基于安徽省93家合作社的調查[J]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 30 (05): 12-17+35.
[6]王興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與政策研究[J] .東岳論叢, 2016, 37 (02): 30-37.
[7]江澤林.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再探索[J] .農業經濟問題. 2021, (06): 8-18.
[8]王樂君,寇廣增,王斯烈.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利益聯結機制[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 36 (02): 89-97.
[9]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院和農經司課題組.推進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問題研究[J] .經濟研究參考, 2016, (04): 3-28.
(作者單位:中共成都市龍泉驛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