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2025年的九大重點任務,排在第一位就是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提振消費不僅是當前穩增長的需要,更應從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大背景出發,從戰略高度進行系統謀劃,著力推進實質性擴大國內需求。
全面夯實提振消費需求的基礎
我國消費增長乏力,消費率尤其是居民消費率偏低,這既有周期性原因,更有結構性原因;既有歷史原因,更有現實原因;既有文化傳統原因,更有體制機制原因,必須系統思維、綜合施策。
財富分配要向城鄉居民傾斜。近年來,中共中央幾乎年年要求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保持同步,但總體上居民收入增長還是低于GDP增長。從2019年到2024年,按照當年價格計算,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36.75%,而同期城鄉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34.73%。城鄉居民財富分配所得偏少,加之收入差距較大、邊際消費減少,導致城鄉居民消費增幅更小。從2019年到2024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名義增長30.9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增長19.58%,分別比GDP增速低5.82個和17.17個百分點,消費增長動能明顯不足。要切實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從國家財稅結構的源頭、從制度上調整國民財富分配格局,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的比重。要做出逐年提高最低工資指導線標準的硬性規定,規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等體制內員工工資晉升比例,完善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支付保障機制,健全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
加快壯大中產階級隊伍。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居民的消費能力既與國家財富分給居民比例多少有關,也與該地區居民收入差距多少密切相關,差距越大、邊際消費能力越少,消費能力越弱。近年來,我國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不同社會群體之間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并沒有得到根本扭轉。從2017年到2024年,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年度差由22964元擴大到2024年的31069元,擴大了8105元,擴大35.29%;按全國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組,高收入組、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由59876元擴大到85840元,擴大了25964元,擴大43.36%。要加快壯大中產階級隊伍發展的步伐,完善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再分配調節機制,特別要進一步加大對老少邊窮地區、低收入群體和農業農村的投入力度,著力提升這些地區自我造血功能和經濟發展水平,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步伐,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形成有效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合理調節過高收入的制度體系。
努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我國消費增長乏力,與民生保障水平比較低密切相關,從而出現有錢不敢消費的問題。截至2024年年底,我國城鄉居民存款余額高達151.3萬億元,2024年一年住戶存款就增加了14.3萬億元,截至2024年年底住戶存貸差高達68.4萬億元。如此巨額儲蓄未能轉化為消費,除了歸因于節儉傳統外,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導致居民消費意愿受到抑制。要進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尤其要著力解決就業、社保、住房、教育、幼兒、養老等問題。要完善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統籌城鄉就業政策體系,優化創業促進就業政策環境,保障就業權利。健全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合理調整機制,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完善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滿足工薪群體剛性住房需求。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探索逐步擴大免費教育范圍。有效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提高基本生育和兒童醫療公共服務水平,加強普惠育幼服務體系建設。
著力推進高質量投資穩步增長
投資是我國內需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提振內需依靠消費和投資雙輪驅動。要加大投資結構調整力度,保持我國投資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勢頭。
投資始終是內需的主要內容。我國投資發展空間巨大。改革開放以來,在強大需求拉動下,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勢頭。從1980年到2012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名義增長20.70%,比消費高出5.21個百分點。投資持續高速增長,形成了巨大的產能供給,為中華民族實現富起來、強起來的飛躍作出重大貢獻。近年來,投資增速持續下降,2024年投資增速為3.2%。投資增速下降絕不代表我國產能供給見頂,而是由我國傳統經濟發展方式帶來的供需錯配造成的——一方面傳統產能供給過剩;另一方面新興產能供給不足。新的需求發展空間有多大,投資空間就有多大。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2024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34707元,也就是說全國有超過7億人人均月可支配收入不到2900元,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懷有無限向往,經濟發展前景廣闊,投資發展空間巨大。
推動高質量投資平穩增長。要根據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著眼于建立新需求水平上的供需適配,大力調整投資和供給結構,拓展高質量投資空間。要圍繞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統籌推進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市政工程、農業農村、公共安全、生態環保、公共衛生、物資儲備、防災減災、民生保障等領域短板,推動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特別是緊緊抓住對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經濟轉型升級等具有深遠戰略價值的產業投資項目。推進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后勁的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
保持經濟穩定的可預期的增長勢頭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信心賽過黃金”。保持我國經濟穩定的可預期的增長勢頭,增強和保持城鄉居民對我國經濟增長和發展前景的信心,這是提振和穩定內需的前提條件。
提振內需首先就要穩增長預期。我國是具有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勢頭是擴大實質性內需的基礎和前提。以就業為例,一直到2036年,我國每年新增18歲以上勞動力都將維持在1500萬人以上,目前每年新增大學畢業生超過1000萬人,沒有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難以保障新增就業人口的就業。青年是消費的主體力量,青年人就業與否更加重要。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4年全國城鎮16至24歲勞動力(不包含在校生)失業率高達兩位數。經濟運行健康積極與否,將通過近兩億家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影響社會面。只有保持可預期的穩定增長,才能穩定就業和市場主體運營,才能穩收益、穩內需。
持續保持經濟質升量長勢頭。我國經濟發展仍處于追趕階段,人均GDP約為美國的1/6、歐盟的1/4,全球排名在60位之后,社會發展不均衡問題突出。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經濟應該也能夠長期保持中高速增長勢頭。要切實貫徹中共二十大戰略要求,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人民群眾提供穩定的發展預期。要進一步充實政策工具箱內容,提出可能影響宏觀運行的各種預案,提升對苗頭性問題的預見性,及時實施宏觀調控,控制宏觀運行波動幅度,構建經濟平穩增長的宏觀生態。要從戰略高度對高質量發展進行系統布局,以小步快跑、久久為功的韌勁,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新舊發展方式轉變,為經濟發展和增長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著力提振社會面的預期和信心。積極宣傳習近平經濟思想和中共中央經濟發展布局,及時解讀中共中央重大經濟政策,政府部門應通過多種渠道,及時、全面、深入地向社會解讀政策意圖、目標和具體措施,幫助企業和民眾準確理解政策內涵。在經濟工作中,要關注對社會面影響大的領域重點施策,優先保障就業尤其是大學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優先放活中小微企業尤其是關系千家萬戶的工商個體戶,優先保障中低收入群體社保尤其是養老和醫療保險穩步提升,為提振社會預期和信心提供更多的真金白銀。要發揮輿論引導作用,堅持正面宣傳,客觀、全面地報道經濟發展的成就、亮點和積極變化,宣傳國家經濟政策的成效和企業的成功案例,傳播正能量,引導社會公眾正確看待經濟形勢。對經濟熱點問題和困難挑戰,要進行深入、理性的分析解讀,幫助公眾了解問題的本質和解決思路,避免過度恐慌和誤解。
作者簡介:丁茂戰,東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
(編輯:蔣天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