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小學如何開設好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推進心理健康專項行動落實已成為學校管理和實踐的重大課題。筆者從不同視角分析和審視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以期引發基礎教育管理者更多的思考。
一、指導綱要的視角
1999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2002年,印發《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再次印發修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指導綱要》)。三份文件系統明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與任務、主要內容及實施路徑,強調分學段設置教育內容,重點涵蓋認識自我、人際交往、情緒調適、升學擇業等方面。文件要求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通過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開設專題教育,以活動為主,靈活運用團體輔導、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劇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引導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認識心理異常現象,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及心理保健常識。
《指導綱要》參照國家課程標準搭建整體框架,明確了課程性質、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主要內容、途徑方法及組織實施要點,也規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的編寫要求,列舉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型。但與課程標準相比,其存在教學目標表述不夠精準、教學目標達成指標性表述缺失等問題,致使教育教學缺乏有效的評價標準,難以準確評判教學成效。
二、課程標準的視角
(一)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融合
道德與法治課程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導向,以“成長中的我”為原點,由“自我認識”到“我與自然”“我與家庭”“我與他人”“我與社會”“我與國家和人類文明”,以道德與法治教育為框架,有機融入國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勞動教育、信息素養教育、金融素養教育等相關主題。以四個學習階段呈現學段目標,分別是第一學段(1~2年級)、第二學段(3~4年級)、第三學段(5~6年級)、第四學段(7~9年級)。在四個學段的法治觀念中體現遵守規則、學會交往的素養目標;在健全人格中體現珍愛生命、認識自我、表達情緒、調適情緒、改善關系、學會傾聽等素養目標。在課程內容上設置了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學習主題,并按學段明確提出了內容要求、教學提示和學業要求,把生命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列入法治教育要求。在健全人格的核心素養培育中,分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友愛互助等四大板塊進行培育,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合作,養成積極的心理品質,提高適應社會、應對挫折的能力。課程涵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五個方面:健康的生活態度、友愛互助同理心、積極的心理品質、堅強的意志品質、協調處理關系的能力。
以情緒板塊為例,小學低年級段學習內容是學會用適當的方式化解自己的消極情緒,要求學生能夠控制消極情緒。小學中年級段要求正確對待學習中的困難,學會化解消極情緒,初步學會調控情緒和與人溝通的方法。初中階段要求學會情緒調控,能夠正確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具備迎接挑戰的能力,以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二)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融合
體育與健康課程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和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堅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重視育體與育心、體育與健康教育相融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全面發展。課程目標的健康行為中包含體育鍛煉意識與習慣、健康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和運用、情緒調控、環境適應四個維度。在課程內容中,健康教育包括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疾病預防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安全應急與避險等五個領域,并按四個水平目標要求制定了具體的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和教學提示。
以情緒板塊為例,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具體目標:了解和體驗體育活動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積極應對挫折和失敗,保持良好的心態,主動同他人交流與合作。在水平目標方面,學生應關注自己的情緒變化,遭受挫折和失敗時要情緒穩定,不斷提升自身情緒調控能力,保持良好的心態,展現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在課程內容要求中,目標設定逐步遞進:一是學生知道積極情緒有益健康,能夠識別、表達自身情緒,能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展現出積極的情緒狀態;二是學生需掌握一些情緒調控方法,以及具備調控情緒的意識;三是學生要熟練掌握并運用一些情緒調控方法,始終保持情緒穩定;四是學生要理解體育運動對促進大腦健康、調控情緒、釋放壓力、預防焦慮和抑郁的作用,積極探索適合自己釋放壓力、緩解焦慮的有效方法。
(三)省級課程標準的編寫
目前,國家尚未制定出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標準,多數省份也未制定或出臺相關標準。不過,部分省份率先進行了嘗試與探索。例如,2019年9月,由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浙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編寫的《浙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標準(試用稿)》,經浙江省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通過后正式發布。2022年3月,《浙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標準》完成修訂重審,正式出版。
三、教材與讀本編寫的視角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中,設置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類課程。其中明確指出,地方課程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統籌規劃,確定開發主體。《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以下簡稱《專項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全方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組織編寫大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讀本,扎實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指出,要突出德育實效,大力開展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態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省級教育部門應制定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指南,并建立審議評估和質量監測制度。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地方課程,其管理主體為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課程設置、教材開發、課程要求均應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相關文件僅對大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讀本的編寫進行了強調。在現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編寫領域,使用較為廣泛的有江蘇版的《心理健康》、俞國良教授主編的覆蓋一至九年級的《心理健康》等。2021年,陜西省審定了兩本學生素質教育讀本,分別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小學版)》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版)》。
四、心育與五育融合的視角
《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學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始終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全體教師都應自覺地在各學科教學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把適合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機滲透到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將心理健康教育與班主任工作、班團隊活動、校園文體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有機結合,充分利用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多途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專項行動計劃》指出,中小學校要結合相關課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德育思政工作全過程,融入教育教學、管理服務和學生成長的各個環節。
2024年2月21日,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詢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出席會議并強調,要寫好新時代新征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篇大文章。會議明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六個方面工作,具體指向為緊扣“六個心”,確保“六個新”,這無疑是“心理健康行動”的綱領指南。會議還指出,要圍繞課程“中心”,構建“新格局”,注重把五育并舉促進心理健康的理念切實轉化為實際行動。我們要牢固樹立并踐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要樹立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遵循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大力推進學生體質強健計劃、美育浸潤行動、勞動習慣養成計劃、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通過多維度舉措,全方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五、課程實施與落地的視角
《專項行動計劃》明確了八方面工作任務,分別為五育并舉促進心理健康、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規范心理健康監測、完善心理預警干預、建強心理人才隊伍、支持心理健康科研、優化社會心理服務、營造健康成長環境。將這些工作任務進一步分解細化,可形成六大行動:五育并舉促進心理健康行動、心理健康知識普及推進行動、心理預警干預體系建設行動、心理人才隊伍強師培優行動、社會心理服務質量提升行動、營造健康成長環境行動。其中,要求義務教育學校結合相關課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切實落實好國家課程教材中相關心理健康教學內容,要依據大中小學生的發展需求,分層分類開展心理健康教學,充分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幫助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識與技能,樹立自助和求助意識,引導學生學會理性面對困難與挫折,從而增強心理健康素質。
綜上所述,當前部分省份已深入調研并正式出臺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施方案。這些方案緊密貼合學校實際需求,為學校夯實了科學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根基,助力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穩步實施,全方位賦能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府谷縣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