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安徽出版集團為研究對象,聚焦中期債券融資中的信用風險與流動性風險,結合行業特性與集團實際經營數據展開系統性分析。本文引入預期違約率(KMV)模型量化信用風險,并結合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等指標評估流動性風險,揭示了集團在債券融資中面臨的財務風險傳導機制。研究提出針對性的風險控制策略,為出版行業及同類企業提供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中期債券融資 管理會計 信用風險 流動性風險 風險控制
引言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在當前資本市場環境下,企業融資渠道日益多元化,債券融資作為重要的融資方式之一,在企業的資金籌集和發展規劃中占據關鍵地位。中期票據(MTN)作為中期債券1的常見類別,發行主體為非金融企業,期限多為5年,因期限適中、發行成本低、資金使用相對穩定等特點,受到眾多企業的青睞。安徽省作為文化產業發展重地,出版行業對區域經濟貢獻顯著。安徽出版集團(以下簡稱“集團”)作為省屬國有獨資企業,業務涵蓋出版、貿易、智能建筑等領域,其融資模式對行業具有示范效應。近年來,集團發行多期中期票據(MTN)補充資金,但債券融資的財務風險也逐漸凸顯:2023年,資產負債率攀升至76.60%,流動比率降至1.26,疊加出版行業政策調整及數字轉型沖擊,信用與流動性風險交織。研究其風險控制策略,不僅有助于集團優化融資結構,亦可為行業提供風險管理的范式參考。
(二)研究目的與方法
本文旨在全面剖析集團在中期債券融資過程中所面臨的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深入探討風險的產生原因和影響,并提出切實可行的風險控制策略。為實現這一目標,本文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一是案例分析法,通過對集團的具體案例進行深入分析,挖掘其中期債券融資所面臨的風險及應對措施;二是數據分析法,依據集團的財務報表及債券發行數據,運用相關財務指標對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進行量化分析;三是理論結合實踐法,引入現代財務管理理論和風險管理理論,對風險識別和控制策略進行深度剖析。
(三)研究創新點
與以往研究相比,本文的創新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行業針對性。緊密結合集團獨特的業務結構和經營特點,深入分析其在中期債券融資中面臨的風險,使研究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二是策略實操性。充分利用最新的財務數據和行業動態,及時反映企業面臨的現實問題,提出的風險控制策略更具時效性和可操作性。三是方法融合性。嘗試將預期違約率(KMV)模型應用于出版企業信用風險評估,提升風險評估的精準度。
中期債券融資的信用風險識別與分析
(一)信用風險識別
1.自身信用狀況分析
基于現代財務管理理論中的信用風險評估理論,企業的償債能力和盈利能力是衡量其信用狀況的重要指標。
通過集團的財務數據分析,其償債能力指標存在一定的波動。以2021—2023年為例,資產負債率分別為58.70%、78.43%、76.60%,整體為上升趨勢且處于較高水平,長期來看面臨一定的償債壓力。在盈利能力方面,凈利潤在2022年出現大幅虧損,2023年雖有所恢復,但盈利穩定性仍有待提高。這些財務指標的變化反映出集團自身信用狀況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可能影響其在債券市場的信用評級和融資能力。
2.行業信用風險因素
根據風險管理理論中的行業風險分析,行業政策變動和競爭加劇是引發企業信用風險的重要外部因素。
近年來,出版行業受政策影響較大,如“雙減”政策2的實施對教材教輔出版業務形成了一定的沖擊。根據2023年集團對外披露數據,其教材教輔業務占比約7.21%。雖然,從長期來看,該政策有望帶動綜合素養類和家庭教育類教材的出版發行,但短期內仍給集團業務發展帶來了不確定性。此外,行業競爭日益激烈,數字出版的快速發展給傳統出版企業帶來挑戰,若集團不能及時適應市場變化,提升自身競爭力,可能導致市場份額下降,進而影響信用狀況。
3.債券市場信用環境影響
根據信用風險受宏觀市場因素影響的理論觀點,債券市場的整體信用環境對債券融資業務產生重要影響。當信用環境惡化時,投資者對債券的風險偏好降低,要求的風險溢價增加,會促使債券融資成本上升。同時,市場信用環境不佳可能引發債券價格波動,影響再融資能力和債券投資者的利益,投資者更傾向于購買更高信用等級的債券。近年來,經濟增長軌跡轉為L形,債券市場信用風險上升,投資者對集團企業債券的需求有減少的趨勢。
4.基于KMV模型的信用風險量化分析
為更精確地評估集團的信用風險,筆者引入KMV模型進行測算。KMV模型基于期權定價理論,通過計算違約距離和預期違約概率來衡量企業的信用風險。
一是根據集團的資產價值(V)、資產價值波動率(σ)、無風險利率(r)、債務面值(D)和債務到期期限(T)等確定模型所需參數;二是利用集團財務數據和市場數據進行參數估計,計算出違約距離(DD)和預期違約概率(EDF)。計算結果顯示,2020—2023年集團的預期違約概率雖持續維持低位,但整體呈增長態勢(見表1)。這進一步驗證了通過財務指標分析得出的信用風險結論。
中期債券融資的流動性風險識別與分析
(一)流動性風險識別
1.資金流動性指標分析
依據流動性風險管理理論,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和現金流動負債比是衡量企業短期流動性風險的重要指標。
從數據來看,集團在2021—2023年的流動比率分別為1.48、1.44、1.26,速動比率分別為1.25、1.14、1.04,整體呈下降趨勢,表明集團的短期償債能力有所減弱。現金流動負債比也處于較低水平,反映出集團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對流動負債的保障程度不高。
2.業務運營對流動性的影響
集團貿易業務的資金占用規模較大,導致毛利率低于行業平均水平。以2023年為例,集團的貿易業務收入雖有所下降,但仍占用了大量資金,導致集團資金周轉速度放緩。此外,圖書出版業務存在一定的季節性波動,在業務淡季時,資金回籠速度較慢,也會對集團的資金流動性產生影響;智能建筑業務受項目周期和客戶付款進度的影響,資金回收存在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加了流動性風險。這體現出企業業務運營特點對流動性風險的影響。
3.市場波動對債券流動性的影響
債券市場的波動對集團債券的流動性也產生了影響。當市場利率上升時,債券價格下降,投資者對債券的交易意愿隨之降低,導致債券流動性變差。此外,當市場整體資金面緊張時,集團債券的變現難度增加,可能無法及時在市場上找到買家,影響資金周轉。
(二)流動性風險案例分析
此前集團由于貿易業務資金回籠不及時,面臨債券到期兌付壓力,出現過短期資金周轉不暢的情況。為緩解資金壓力,集團尋求額外的短期融資渠道,雖然解決了問題,但增加了融資成本和財務風險。這表明集團需要加強對業務運營中資金流動性的管理,優化業務結構,減少資金占用。同時,要建立完善的流動性風險預警機制,及時發現和應對潛在的流動性風險。此外,應合理安排債券發行期限和規模,避免債券集中到期帶來的兌付壓力。從流動性風險管理理論來看,這一案例凸顯了流動性風險的危害以及加強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必要性。
中期債券融資財務風險管控策略
(一)信用風險管控策略
1.提升企業自身信用水平
根據現代財務管理理論中的資本結構優化理論,合理的資本結構有助于降低企業財務風險、提升信用評級。
首先,優化財務結構是提升企業信用水平的關鍵。2023年集團通過合理調整債務結構,適當降低資產負債率,減少了對債務融資的過度依賴,最終信用評級結果為AA+。其次,加強內控管理同樣重要。集團2018年修訂完善財務管理制度,2022年建立健全內部控制體系,通過強化財務核算和信息披露、提高財務管理的透明度和規范性,有力保障了財務信息質量,增強了投資者信心。此外,提升經營業績也是關鍵一環。集團持續加大對圖書出版核心業務的投入,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拓展新興業務領域,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以此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這與企業價值創造和風險管理理論相契合,盈利能力的提升又進一步鞏固了企業的信用基礎。
2.加強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建設
根據全面風險管理理論,應對信用風險的全過程進行管理。集團的具體舉措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構建完善的信用風險評估機制;二是運用科學的信用風險評估模型進行全面、深入的信用評估,如基于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的信用評估模型;三是加強對信用風險的監測,及時跟蹤和分析信用狀況的變化,建立風險預警指標體系。
3.積極應對行業信用風險
根據風險管理理論中的風險應對策略,企業應通過主動適應行業變化和加強合作來降低信用風險。具體來看,集團密切關注出版行業政策動態和市場變化趨勢,加強對政策的研究和解讀,提前做好應對準備。2023年集團根據行業發展趨勢,及時調整業務結構,加強布局課后服務、研學游等新興領域,降低對傳統業務的依賴,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同時,加強與同行業企業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應對行業信用風險,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二)流動性風險管控策略
1.優化資金管理
根據資金運營管理理論,優化資金配置和加快資金周轉可以降低流動性風險。具體來看,一是根據各業務板塊的資金需求和現金流狀況,制訂科學的資金預算計劃,確保資金在不同業務之間合理分配。二是加強資金預算管理,嚴格執行預算計劃,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和分析,及時發現和糾正資金使用過程中的偏差。三是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優化業務流程,減少資金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占用時間,加快資金周轉速度。例如,加強應收賬款管理,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加大應收賬款的催收力度,降低壞賬風險;優化存貨管理,合理控制存貨規模,減少存貨積壓。
2.拓寬融資渠道
多元化的融資渠道有助于降低企業對單一融資方式的依賴,增強資金流動性和抗風險能力。具體來看,集團未來可謀劃以下策略:一是豐富融資工具,如可轉換債券、綠色債券等,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求,提高債券的吸引力。二是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合作,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爭取更多的銀行授信額度和更優惠的融資條件。三是拓寬股權融資渠道,通過上市、增發股票等方式,增加股權資金的籌集,優化資本結構。
3.建立流動性儲備機制
在流動性風險管理理論中,對流動性儲備和應急管理均有要求。具體來看,一是建立現金儲備,根據集團的經營規模和資金需求情況,合理確定現金儲備規模,確保在面臨流動性風險時能夠及時滿足資金需求。二是合理安排短期投資,將閑置資金投資于流動性強、風險低的金融產品,如貨幣基金、短期國債等,在保證資金流動性的同時,提高資金的收益水平。三是制定應急預案,明確在流動性風險發生時的應對措施和責任分工,確保能夠迅速、有效地應對風險。
結論與展望
(一)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對集團中期債券融資的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進行識別與分析,得出以下結論:在信用風險方面,集團自身信用狀況受財務指標波動、行業政策和市場競爭等因素影響,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行業信用風險和債券市場信用環境也對集團債券融資產生重要影響。在流動性風險方面,集團資金流動性指標顯示短期償債能力減弱,業務運營中的資金占用和市場波動加劇了流動性風險。
針對這些風險,本文提出了相應的控制策略,包括提升企業自身信用水平、加強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積極應對行業信用風險、優化資金管理、拓寬融資渠道和建立流動性儲備機制等。
(二)研究不足與展望
本文雖然對集團中期債券融資的財務風險控制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在風險量化模型的應用方面,本文僅進行了初步探討,未來可運用更復雜、精確的模型對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進行量化評估。在行業對比分析方面,本文研究不夠全面,可增加與同行業其他企業的對比,更準確地評估集團在行業中的風險水平。此外,隨著市場環境和企業業務的不斷變化,新的風險因素可能會出現,需要持續關注。
未來的研究可從三方面展開:一是進一步完善風險控制體系,結合企業數字化轉型,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提高風險識別和預警的準確性、及時性;二是加強對宏觀經濟環境和政策變化的研究,分析其對企業債券融資風險的長期影響,為企業制定更具前瞻性的風險控制策略提供依據;三是關注國際債券市場的發展趨勢,借鑒國外先進的風險管理經驗,提升企業在債券市場上的競爭力和風險應對能力。
參考文獻
[1]成夢婷,楊華蔚. 上市公司財務狀況對債券信用風險的預測——基于logistic模型[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6).
[2]何璐. 公司債券融資及其風險管理研究[J]. 質量與市場,2022(6).
[3]黃林. 淺析上市公司債券融資成本及風險控制[J]. 投資與創業,2024 (8).
[4]張庚,梁子立. 信用債違約風險預警模型的構建與檢驗[J]. 債券,2021(10). DOI: 10.3969/j.issn. 2095-3585.2021.10.015.
[5]張潔,胡宇辰. 淺談證券公司債券的信用風險及投資價值[J]. 債券,2024(2). DOI: 10.3969/j.issn. 2095-3585.2024.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