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基于近期OpenAI等人工智能大規模更新,引發眾多設計及設計咨詢公司相繼裁員和倒閉的現象,希望通過三個關鍵問題的提出和解答,探討設計思維從本體認知、個體區分和效用特征三個方面的發展變化。文章采用文獻歸納法、文獻計量法、比較法、案例研究法,理清和規約設計思維基本概念的發展變化,分析設計思維與商業設計思維的區別,探討設計思維在當代實際應用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霸O計思維”定義和應用是一個不斷演變和發展的概念,當今的“設計思維”涵蓋三個方面的內容:原始的設計思維;商業和管理設計思維;處理棘手問題的思維方式。文章辯證地論述“設計思維”有用、無用的觀點,并為其今后的發展指明方向。
關鍵詞:設計思維;設計問題;商業設計;設計方法;問題發現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基于問題發現的設計創新方法研究”(2023SJYB0406)研究成果。
隨著最近OpenAI大爆發式的更新,創新設計咨詢公司IDEO 宣布裁員和關閉部分工作室的消息層出不窮,結合之前設計公司frog design上海關閉,各大設計機構縮編等事件,“設計思維”這一語匯再度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引發了很多話題的討論。
回顧設計思維的發展史,自20世紀60年代阿切爾教授(Acher)首次提出設計思維的概念以來,設計思維這一詞語在未來的50年中幾乎沒有受到太多關注,隨著2005年斯坦福大學建立D-school設計學院,設計思維一詞被提及的頻率才開始逐漸上升,直到2010年設計思維的出現頻率開始急劇增長。在這個階段,一些學者對設計思維的概念也產生過質疑,直到今天它再次成為流量熱點被討論,可以看出這其實是設計思維第三次受到比較大的關注。
設計思維怎么了?為何如今會發展到如此地步?文章希望通過三個關鍵問題的提出和解答,討論設計思維從本體認知、個體區分和效用特征三個方面的發展變化,共同探討設計思維發展至今所遇到的問題并為其今后的發展指明方向。
一、現在的設計思維還是原本的設計思維嗎
首先,要回答這個問題,離不開對“設計思維”起源以及發展變化的討論。如今耳熟能詳的“設計思維”一詞,最早被應用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商業管理領域。1954年,美國情報和管理援助辦公室發表的一本名為《設計是你的業務》手冊中,首次描繪了“設計思維”是如何從關注用戶對產品的評論和反饋,逐漸發展為關注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20世紀60年代,伴隨設計方法論的誕生,“設計思維”的內涵進一步豐富,其新含義被定義為認知和工作過程。正如阿切爾教授(Acher)在1965年論述《設計師的系統方法》時指出,隨著技術的發展“設計思維”的范圍必須擴大,以融入人體工程學、經濟學、管理科學等領域;1967年,學者麥克金(McKim)在一篇《視覺思維和設計過程》的文章中曾指出,傳統的設計實踐應向更為抽象的設計思維轉變,設計的優勢在于將設計思維擴展到語言和數學領域[1]。20世紀70年代,學者瓊斯(Jones,1970)強調用戶參與在商業設計中的價值與重要性,提出了與美國政府出版物中截然不同的觀點。在其《設計方法:人類未來的種子》一書中曾指出“新的設計方法建議用戶參與和共同設計,將設計和設計思維擴展到更廣泛的人群中,這樣不僅用戶可以看到設計帶來的變化,還可能提出超越設計者知識和經驗的信息和見解”,這也標志著設計思維強調對設計過程的探討開始轉向對設計業務探討。20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Design Issues”“Design Studies”等一系列設計學期刊的舉辦,相關學者關于“設計認知和過程”相對成熟的研究成果得以發表,我們可以相繼看到如1980年學者勞森(Lawson)發表關于“設計師如何思考”、1987年哈佛設計學院院長羅維(Rowe)出版《設計思維》一書以及1992年克羅斯(Cross)發表關于“設計思維研究”等學者的先進觀點。進入21世紀,對設計思維的討論不僅存在于教育領域,提倡互動式學習,交流式共進的思維方法貫穿全年齡段的學習,并成功地運用在職業教育中,還隨著馬丁(Martin,2009)、布朗(Brown,2009)、 洛克伍德(Lockwood,2009)等學者相繼發表關于“設計思維對商業的影響”等觀點,引發了人們對“商業設計”興趣的大幅增長,并將設計思維的概念擴展和廣泛應用于商業領域(如圖1)。
其次,根據Web of Science和CNKI中國知網數據庫,以“設計思維”為檢索主題和關鍵詞標簽,檢索2000至2023年內發表的相關學術文獻并繪制圖表。從圖中可以看出21世紀以來關于“設計思維”內容的出版物大幅增長,尤其從2010年開始其發文量得到顯著增長,由此可知過去十年國內外對“設計思維”的研究愈發關注(如圖2)。并且,通過VOSviewer文獻可視化軟件對上述數據進行分析,可以明確得出,近年來對設計思維研究的重點在設計思維過程、設計教育以及商業管理創新等領域(如圖3)。
此外,設計思維的用途和含義隨著時代的發展也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傳統的設計思維旨在表達設計意圖、設計目標和設計風格,例如“運用當代設計思維”“設計思維驅動設計創新”“設計思維使設計保持簡約”等。然而,在針對設計師如何思考和如何工作的學術研究中,學者如阿切爾教授(Acher)認為設計思維是一種針對目標問題的求解活動、克羅斯教授(Cross)認為設計思維是設計師的思維方式離不開設計的本質工作、舍恩教授(Schon)認為設計思維是一種反思性實踐,是設計工作的核心……總體來說,相關學者對“設計思維”產生了不同的用法和定義——即“設計思維”是設計認知和設計過程的統稱。并且,根據Web of Science核心數據庫,以“設計思維”為檢索主題和關鍵詞標簽,檢索2010至2023年內發表的相關核心學術文獻,運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分析近十年來關于“設計思維”相關內容的發表主要來自美國。從《商業設計思維》到《健康設計思維》等書籍的出版,大部分對“設計思維”的論述和應用出現在商業、管理甚至社會創新領域(如圖4)。相關類似名稱的出版物也都提出了“設計思維”的不同觀點,甚至是不同于設計專業類別的“設計思維”,如“為了(業務)增長”“為了戰略創新”“為了更大的利益”等主題,這些旨在為商業、為管理者、為企業發展提供行之有效解決方案的“行動指南”或“工具包”,都在其標題中帶有“設計思維”的標簽或流行語,其內容是提供設計思維的操作建議和工作指南。再者,一些如IBM、IDEO等公司也積極倡導將“設計思維”納入企業發展戰略,其中SAP(思愛普)將“設計思維”引入工作流程,設立DT-LAB,Tencent(騰訊)將“設計思維”內化到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當中,Pamp;G(保潔)建立DesignThinking創客實驗室等。
中國對于設計思維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最早出現在教育和藝術設計領域。在高校教育層面,如清華大學開設設計思維公選課、復旦大學開設社會創新與設計思維課程、浙江大學開設設計思維與創新國家精品課程等,多所高校相繼開展設計思維的通識教育課程,鼓勵跨學科合作;在中小學教育層面,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教師將設計思維作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手段,激發學生的創新動力。除此之外,自2015年以來我國成功舉辦了三屆設計思維亞洲創新峰會。由此可見在教育層面,設計思維的教育和應用正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擴散,并且由高等教育縱向向中小學、甚至幼兒階段的基礎教育不斷普及。
綜上所述,從對“設計思維”概念起源及相關內容發展時間線的梳理中可以看出,不同時間段對“設計思維”產生的新觀點和新定義都不相同,對“設計思維”的討論從最初的商業管理工具,逐漸發展到設計專業細分領域關注設計、關注用戶、關注需求等設計過程,如今又回歸到商業領域中成為討論熱點,設計思維的內涵和應用在不斷豐富和擴展。因此,可以說,現今的設計思維已不是原本的設計思維,而是一個不斷演變和發展的概念。在教育層面,設計思維成為面向21世紀實現教育創新的框架途徑;在企業層面,設計思維成為企業突破式創新的跨學科方法;在其他領域,設計思維成為一種高效友好的公共服務,如澳大利亞、丹麥、新加坡、英國等國家相繼在政府創新計劃中實施。目前,在日益復雜的技術文化的當下,我們對于“設計思維”的認識或理解都是片段化的、零散的、片面的,不同學科依賴于不同的認識論從而對其難以達成普遍認同性的理解。因此,本文對“設計思維”第一個問題的提出與解答,旨在理清和規約“設計思維”概念和用法的變化,提供一種系統化認識“設計思維”的視角,對其概念變化發展的理解更為直觀和清晰,探討其本體認知從而認識設計思維的基礎與價值,也是確定其下一步的發展方向,以便交融多元視域下“設計思維”的普遍理解。
二、如何區分設計思維和商業設計思維
筆者之前在《設計思維的過去、現在與可能的未來》一文中,已有論述“設計思維”和“設計師思維”的區別[2]。那么鑒于近期不斷針對設計思維面向商業領域所發生的熱點事件和評論,以及設計思維在中國不斷深入地實踐,筆者認為有必要明確指出“設計思維”和“商業設計思維”之間的區別。雖然兩者都基于設計師的實踐,但第一種“設計思維”(原始的設計思維)牢牢關注設計實踐,根植于設計專業的學術文獻之中;而第二種“商業設計思維”則關注設計之外,存在于更廣泛的商業媒體之中,對已經實現設計或技術主導的企業更具有吸引力,并且不僅應用于商業管理和創新,還可以擴展到其他跨界領域。正如經濟學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在其創新理論中所提到的5種創新方法,即新的產品或性能、新的生產方式、新的消費市場、新的原材料以及新的商業模式,都可以通過“商業設計思維”進行發散,打破原有壁壘。
一些學者指出,對于“設計思維”和“商業設計思維”的區分,有時通過書寫方式的不同來區分。單詞首字母英文小寫組成的“design thinking”意指的是原始的設計思維;而首字母英文大寫組成的“Design Thinking”則指的是新的商業設計思維。然而這種書寫方式的區分并沒有被廣泛應用,也不具有普遍意義,僅是一些學者的觀點作為參考。而另一些學者不同于首字母拼寫表達方式的區分方法,而是給它們稍加不同的具體名稱來區分兩者的不同,如學者喬瀚森(Johansson)等人建議將“設計思維”拼寫為“designerly thinking”,指的是針對專業設計師的思維實踐活動,圍繞如何解釋和描述設計師非語言能力的理論[3]。此外,喬瀚森(Johansson)等人將原始的“design thinking”拼寫方式用作設計情境情景之外“商業設計思維”的表述,面向沒有設計專業學術背景的人,特別是管理領域。因此,“設計思維”成為“設計師思維”的簡化版本,這里做明確說明意在指出通常我們對其名稱做出的錯誤劃分。此外,學者勞森(Laursen)和漢斯(Haase)通過比較“設計思維”和“設計師思維”在關鍵文獻中的理論結構,剖析了“設計思維”的一個根本性弱點[4],即“商業設計思維”由于缺乏可靠的方法論基礎,從而導致其依賴于“食譜式”的“行動指南”,人們依賴于這些“行動指南”去解決并不適用的問題,忽略了工具與技術與特定問題領域相匹配的內容,這也從一方面解釋了為什么有人抱怨“設計思維不起作用”。
因此,正是這種對于“設計思維”表面化的理解,使圍繞其內容相關的文獻數量得到驚人增長,最終導致“商業設計思維”如今成為眾多媒體和各個領域中對于“設計思維”的一種普遍解釋。根據Web of Science核心期刊數據,文章總結了2010—2024年“設計思維”的研究熱點聚類(如圖5),由關鍵詞的出現頻率排序可見:“設計思維”在過去十幾年中主要針對設計思維本身概念及方法研究、設計思維對商業管理應用的研究、設計思維處理棘手問題的研究等等。如今,“商業設計思維”已經成為一種無法挽回的公認主導思想和廣泛接受的含義,在這種情況下其很有可能像“元宇宙”一詞一樣在潮流熱度過去后,成為一種破滅的泡沫最終走向消亡。但是,在其興起和衰落的過程中,引起了眾多的討論和批評,這些議論很可能會波及并影響人們對于“原始設計思維”的認知和理解。于是,可能需要采用“designerly thinking”來表達“原始設計思維”。事實上,“designerly thinking”的表達方式在2022年關于設計思維擴展的DTRS13研討會上已被廣泛使用,同時還擴展到設計行為、設計干預、設計對話、設計方法和設計空間的范圍中。
此外,隨著對“設計思維”更加深入地應用、分析和解讀,很可能會引申出第三個版本“新的設計思維”,暫且用“design thinking2”進行描述,即作為處理復雜問題時的一種行動方式。這種新版本可能會將設計思維從專業設計實踐和商業管理的范式中延伸出來,成為一種能力、一種思維方式、一種戰略性的智慧,以應對棘手問題(如圖6)。正如布坎南教授將設計思維視為處理棘手問題的方式,并持續建議我們在面對復雜的問題時使用系統設計思維和敏捷方法去解決抗解問題[5],其開創的“設計四秩序”理論框架擴展了設計在商業和組織管理層面的作用,?是設計疆域拓展和范式轉型的一個重要節點。因此,“新的設計思維”跨越了維度和行業的框架限制,是一種在復雜環境中整合、組織、串聯并處理不確定性問題的思維方式,最終指向未來和創新。
三、設計思維如今還有用嗎
針對設計思維效用性的討論從始至終都沒有衰減,其原因是“設計思維”本身的價值難以衡量和量化?!霸O計思維”作為一種思考方式,作為一種在表象基礎下分析、判斷、推理等理解和認識過程,很難被具體地描述。盡管根據“設計思維”的流程框架圖,可以較為清晰地了解其思考過程,但在真正的設計實踐中,由于問題復雜度的不斷變化,其操作流程也會相應發生變化,最終導致其價值難以衡量。
首先,隨著2010年伊始關于“設計思維”的發文量呈現爆發式的增長,對于“設計思維”的討論迅速引起了大量批評。學者簡(Jen,2017)簡短有力地表達了對眾多稱之為“設計思維”表面化的反對;學者文森(Vinsel,2018)將“設計思維”稱之為“毫無意義浪費時間的活動”,重點反對其在高等教育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更為嚴謹的批評來自學者伊斯坎德爾(Iskander,2018)在《哈佛商業評論》中的一篇文章,其認為“設計思維”優先考慮設計師的角色,更傾向于維持現狀,而不是提供承諾性的激進式創新。此外,相關學者認為,在設計思維的設計認知和過程中,由于其本身的方法、含義、特殊性等問題,無法解決在系統性組織、社會或環境問題等方面的復雜問題等等,這些討論和批評無不表明學術界對于設計思維“無用論”的觀點。
其次,從內容上看“設計思維”注重對用戶的不懈關注以驅動產品或服務的創新。這里對于“設計思維”值得強調的是“驅動”而不是“保證”。在業界公司層面,無論是IDEO 還是 frog design,其本質還是一家第三方設計機構,優勢在于其人才掌握把設計思維運用于不同問題和挑戰的技能。如果用另一個問題來回應“設計思維效用性”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是否商業的增長和社會的進步來自創新和變革?”或者“設計思維是否帶來創新?”這類問題來設問回答,我想至少這個答案是肯定的。效用的程度多少一切都在于決策,“設計思維”可以一直發揮作用直到我們停止做決策的一天。今天,“設計思維”已經成為眾多企業競相學習的思考范式,區別只是用法和程度的不同,其效用完全取決于人。盡管“設計思維”極大地優化了策略和設計的過程,但任何的產品、服務、商業模式都不是設計師、設計咨詢機構的獨立活動,大部分企業和業務都不是由設計直接決定或驅動的。因此,設計咨詢與開發、執行等環節脫節是“設計思維”長期以來被詬病的。并且,設計是一個需要各環節相互協同配合的過程,即使“設計思維”超越了設計專業的范疇,在企業各個業務環節發生影響和作用,但無論設計師還是設計咨詢機構對于企業或項目而言都只有建議權,沒有推動或決策權,因此“設計思維”的效用也取決于企業脫離設計咨詢后,其本身推動的過程。
此外,在資本主導的時代,企業發展的重心一切以營收和增長為中心,甚至在經濟環境每況愈下的今天,很多企業面臨的是生死存亡的問題,關注的是利潤和交付;而“設計思維”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的設計和快速原型測試,設計咨詢的項目往往也都是項目本身優化、探索的試驗場,收取的是一次性的咨詢費用,從不直接面對企業存亡和業務增長的壓力。對企業而言,一方面,設計思維的流程涵蓋調研、建模、測試、迭代等一系列活動,耗時太長,很多時候“設計思維”對企業來說并不夠快速,或者說其效用性不能直接顯現。企業對每個項目都有其精準的時間控制,因此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設計思維推導,不能避免用戶需求挖掘得不夠深入,問題流于表面;由于研發成本、生產線成本、人工成本等多方面條件的制約,設計思維產出的很多好想法無法得到真正落地,目前盡可能是在現有條件下產品的改進型產出;再者,在設計思維應用過程中,設計思維作為商業管理中的一種方法或工具,很容易產生模式化的操作流程。人們更傾向于完成流程本身,而不在意設計思維過程,其思維過程本身也是產生創新的源泉。
然而,“設計思維”并非完全沒有任何作用。很多企業尋找設計咨詢機構學習并運用“設計思維”,其本質都是為了激發項目或團隊的想象力,從而渡過企業或產品發展瓶頸,以尋求突破。在參與“設計思維”的整個過程中,大部分企業會產出一至二個極具啟發性的成品或半成品方案,只要其中有一個實際方案能最終落地就足以與競爭對手拉開差距,并且在整個方案思考的過程中,企業也獲得了深度以人為本和層層決策的方法。當下,很多經濟、社會、政治等方面引發的問題,其本質都是一種集體想象力的缺失,“設計思維”無論在企業發展層面還是高校教育層面都可以很好地進行發散和補充,“設計思維”本質上推廣的是思維、方法和想象力。
最后,要想保持“設計思維”在市場認知上與時俱進,無論設計咨詢公司還是“設計思維”的推廣者都急需重建其話語權和運作方式。“設計思維”運用各種工具包產出基于用戶為中心的各種策略,極大地開闊了企業和項目的發展思路,但隨著今天信息壁壘的削弱和人工智能的普及,這些方法和工具包逐漸變得觸手可及。雖然我們深信運用設計思維方法和工具的還是人,但如果僅僅宣稱設計咨詢公司更擅長運用設計思維工具,這是不夠的,我們需要“自上而下”“由內及外”地培養一種創新文化,使其成為一種博雅教育深入每個人的心中。從項目發展和行業背景來看,設計思維提供了一種通往創新的途徑,越來越需要企業給第三方機構足夠深入的輸入,反向幫助設計機構快速和深度理解其行業、業務的特色和流程,并且自身不斷協調和整合內外部資源,營造企業創新文化,真正做到協同式發展,共同發散、解決洞察問題。
四、結語
如今,耳熟能詳的“設計思維”一詞再度被推上熱搜,雖然以一種相對負能效的形式呈現出來,但也引起了各方的思考和討論。本文希望提出和解答三個關鍵問題:一是從本體認知視角,理清和規約“設計思維”發展至今的概念和用法變化,全面、系統地認識和理解“設計思維”的基礎內涵以及研究熱點,“設計思維”從最初的商業管理工具,逐漸發展到設計專業細分領域關注設計、關注用戶、關注需求等設計過程,如今又回歸到商業領域中成為討論熱點,設計思維的定義和應用是一個不斷演變和發展的概念。二是從個體區分視角,通過對比和區分“設計思維”和“商業設計思維”的相關定義、內涵,以解決當今媒體、雜志、出版物對其相關名稱定義混淆不清的問題,并給出當今“設計思維”三個方面的定義劃分:(1)設計專業領域涵蓋設計實踐活動過程的(原始)設計思維;(2)商業或管理等非設計領域以跨學科方法尋求突破創新的商業設計思維;(3)在復雜環境下,處理和解決不確定性問題、棘手問題的一種行動/思考方式。三是從效用性視角,從學界和業界辯證地論述了“設計思維”“有用”或“無用”的觀點,并指出在當今社會經濟環境下,如何解決“設計思維無用論”的問題:(1)“設計思維”應與企業開發、執行等環節緊密結合,爭取項目的實際落地;(2)設計咨詢公司應當和企業深入聯系,引導企業反向輸入做到真正協同發展,使發現的問題不流于表面;(3)重視和培養“設計思維”文化,使其成為一種“自上而下”“由內及外”的博雅教育,不斷協調和整合跨學科資源,共同發展以實現突破式創新。
參考文獻:
[1]Marcus B. Hester.Experiences in Visual Thinking by Robert H. McKim[J].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1973(2): 287.
[2] 趙鋮.設計思維的過去,現在與可能的未來[J].美與時代(上),2022(7):4-9.
[3]Ulla Johansson‐Sk?ldberg,Jill Woodilla;Mehves ?etinkaya.Design Thinking: Past, Present and Possible Futures[J].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3(2): 121-146.
[4]Laursen,Linda Nhu;Haase,Louise M?ller.The Shortcomings of Design Thinking when Compared to Designerly Thinking[J].The Design Journal,2019(6):813-832.
[5] Buchanan R. Wicked Problems in Design Thinking[J].Design Issues, 1992(8):5-21.
作者簡介:趙鋮,南京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工業設計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