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美學界有一支青年學者隊伍異軍突起,吹響了從哲學美學向科學美學之巔峰“神經美學”進發的號角,孟凡君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員。
孟凡君在他的博士導師李志宏教授、博士后導師王杰教授指引下,堅定選擇了這條困難重重的道路。“困難”是因為,“美學”和“科學美學”本來就是中國學界的“小眾”,作為當代科學美學最年輕、最前沿的“神經美學”,更是“小眾之小眾”,研究成果很難被雜志編輯們理解和采納。但是他,依然陸續發表了有關神經美學的譯著《大腦的輝煌與悲愴——對于愛情、創造力和幸福的追求》[1]《達爾文的誘惑——藝術、進化與神經科學》[2],論文《認知神經科學對美感研究的啟示——神經美學研究初探》[3],以及親自領銜做的眼動實驗報告《視覺審美眼動實驗與美育原理》[4]等,同時他還在吉林大學“認知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創建了中國第一個“神經美學”公眾微信號并主持該項工作,專門發布國內科學美學和神經美學,及其在美育應用領域的研究信息等。他的每一項新成果問世,都令人喜出望外,令人感動。
孟凡君的這本《認知神經美學視域下的美感問題研究》,是他堅持不懈努力取得的又一項重量成果,且有幸得到了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的后期資助。這無疑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多國和中國政府,將腦科學定位為21世紀科學發展的戰略有關。所謂腦科學,狹義就是指神經科學,是為了了解神經系統內分子水平、細胞水平、細胞間的變化過程,以及這些過程在中樞功能控制系統內的整合作用而進行的研究;廣義是指研究腦的結構和功能的科學[5],包括了認知神經科學,智能芯片技術和人機對話等。人腦被認為是“意義動物的神經系統”,也稱“意義腦”,作為長期進化產物的意義腦的結構、功能以及所支配的人類行為極其復雜,其產生與發展“是自然界最深的奧秘”,因此“揭示腦的奧秘是當代自然科學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6]。從20世紀末開始,世界各國普遍重視腦科學研究,美國101屆國會通過了“命名1990年1月1日開始的十年為腦的十年”的議案;1995年夏,國際腦研究組織IBRO在日本京都舉辦的第四屆世界神經科學大會上提議把下一世紀(21世紀)稱為“腦的世紀”,日本推出了“腦科學時代”計劃綱要;歐共體成立了“歐洲腦的十年委員會”及腦研究聯盟;中國提出了“腦功能及其細胞和分子基礎”的“中國腦”研究項目,并列入了國家的“攀登計劃”(1991)。領軍人物、中科院院士蒲慕明介紹中國“腦計劃”是“一體兩翼”結構:“一體”是基礎研究,理解人類大腦的認知功能是怎么來的;“兩翼”,一是指如何診斷和治療重要的腦疾病;二是指發展人工智能與腦科學結合的腦機智能技術。2021年中國國家科技部發布了科技創新 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項目,包括了53個項目,將中國腦科學和類腦科學研究推向了新的高潮。
在腦科學成為21世紀世界各國攻克的難關和熱點的同時,關于在人腦中生成美感的腦機制研究,也成為了其中必須涉及的課題?!吧窠浢缹W”這個“非常年輕、非常前沿的跨學科研究門類,主要探索人腦審美的神經生物學機制”[7]194,該學科的形成和發展,除了之前的哲學美學、實驗美學、心理美學等科學美學進程的鋪墊外,還有賴于1999年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澤基(Semir Zeki,另譯為澤奇),在他的《內在視覺:探索大腦和藝術的關系》(Inner Vision:an Exploration of Art and the Brain)中,正式提出了神經美學(Neuroaesthetics)這一概念,以及他建立的第一個神經美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Neuroaesthetics)。澤基教授依托神經生物學實驗,通過腦部掃描實驗數據進行關聯分析,研究視覺大腦的生物學結構與活動,與審美體驗、審美判斷、崇高與美、數學與美、形式與美學,以及色彩、運動等感知,與美的關系等,20年來在認知神經科學和美學之間取得了許多重要突破,澤基也因此被西方美學界稱為“神經美學之父”[7]194。
從神經美學角度來研究美感問題,不僅是對快樂感、愉悅感乃至幸福感等的深度研究和解釋,而且對于解決困惱人類精神世界的很多問題,例如焦慮癥、抑郁癥、帕金森癥、四肢和頭震顫不已或面部無表情等,也有重要價值?!?1世紀,熱烈物質生活水平高度提升,同時面臨著日益加劇的精神危機。富麗堂皇的物質世界與日趨顯著的空心化精神世界之間的交互作用,催生了現代性生活的典型癥候:人們充滿了壓抑感與不安感,主體性喪失、無目的性、無聊無力、精神空虛、焦慮恐懼;最顯著的標志就是抑郁癥患者日趨增多”,覆蓋了中青年、老年甚至兒童,人們無論在哪個年齡段,“無論處于哪個階層,都會感受到方方面面和各種各樣的心理壓力和情緒問題”,反應了“現代性文明的結構性困境”[8]。美感體驗,顯然是與抑郁癥和焦慮癥等消極體驗相反的積極體驗,例如研究發現和確定了,多巴胺與覺醒和快感有關,不足會引發各種精神問題,而過量引起思維喪失、幻覺和某些精神分裂癥狀等。深度探索在大腦中,這些積極的美感體驗和消極的情緒體驗發生的機制和定位有什么關聯,的確是一條攻克解決大腦和心理疾病的新思路和創新途徑。
孟凡君的這本著作,立意以“人類美感以大腦的神經生理運行機制為基礎,體現為獨特的心理發生過程,形之于特定的身體行為模式”“在具體審美感受和審美實踐中,大腦的神經生物基礎——神經元(neuron)、功能腦區(functional brain area)、腦神經模型(brain neural model)、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等發揮著基底性作用”,是美感的“客觀物質基礎”[9]。當代中國還有一些在神經美學和科學美學方面做出和正在做出積極貢獻的青年學者,例如胡俊、袁圣嬰等。我的審美認知方向的博士陳麗君、鄧佳、丁月華、李杰、滕翰、李佳源等,皆以審美認知實驗為基礎,撰寫和通過了博士學位論文,畢業后也繼續發表了一些研究成果,相信你們還會有更多相關成果出現。期待將有更多青年學者,能夠積極參與為中國式現代化學術建設,為中國的科學美學、神經美學和審美教育的科學化進程,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
孟凡君不愧是當代中國神經美學的一位杰出的青年旗手,同時他還是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秘書處的主要成員。他穩慎,平和而堅定的學術品性,值得很多青年學者學習。這是我非常樂意在他這本書上,留下我的感想和文字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澤基.大腦的輝煌與悲愴——關于愛情、創造力與人類幸福的求索[M].孟凡君,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馬修.蘭普利.達爾文的誘惑[M].孟凡君,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孟凡君.認知神經科學對美感研究的啟示——神經美學研究初探[J].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19(2):465-479.
[4]孟凡君,王杰,孫翀,高曉芳.視覺審美眼動實驗與美育原理[J].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 2023(1):330-340.
[5]唐孝成等.腦科學導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6]楊雄里,肖曉.探索腦的奧秘[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10.
[7]胡俊.“神經美學之父”澤基的審美體驗及相關研究[J].文藝理論研究,2018(6):194-202.
[8]丁峻、趙伶俐.悲劇美育功能、心腦機制及實證研究進展[J].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23(1):313-329.
[9]孟凡君.認知神經美學視域下的美感問題研究[M].
作者簡介:趙伶俐,西南大學教育學部、西南大學美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