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通過對抗戰時期重慶《新蜀報》的木刻宣傳畫圖像進行研究,探究其歷史貢獻和藝術特征,首先對《新蜀報》的歷史背景和宣傳目的進行分析,介紹該報刊的木刻和重慶地區其他報刊的木刻;接著對《新蜀報》的木刻宣傳畫進行了分類和分析,從六個方面進行探討;最后,通過對《新蜀報》木刻宣傳畫的接受和影響進行研究,分析它們在當時社會中的作用以及對今天的影響和意義。本文旨在對抗戰時期的宣傳文化和藝術傳統進行深入研究,為今后相關研究提供參考和啟示。
關鍵詞:新蜀報;木刻;宣傳畫;圖像;抗戰時期
抗戰時期,盡管中國的報刊廣告受到了戰時環境的影響而有所下降,但重慶報刊業依然表現出蓬勃發展的趨勢,據1935年的統計數據,重慶當時擁有17家較大的印刷局和40多家書店,且這一數字在抗戰期間得到了進一步增長。此外,全國知名的大型報紙,如《中央日報》《新華日報》等紛紛將總部遷至重慶,許多高校和文人也相繼內遷,重慶成為全國重要的文化中心。學界對抗戰時期宣傳畫也有不少研究,如趙靜靜的《抗戰時期重慶宣傳畫的歷史語境、表現形式及藝術特征》,從當時重慶各大報紙中的宣傳畫概況入手,探究了宣傳畫的繁榮原因。介紹了宣傳畫的表現形式,如主要創作形式木刻、漫畫,并探討了重慶宣傳畫的藝術特征,如題材的戰時性、藝術語言的戰斗性以及作品發布的戰地性[1]。姚霏和馬培的《抗戰宣傳畫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一文系統分析了宣傳廣告中的女性特質,在動員男性參軍,表現日本人的殘忍時,強調女性生理柔弱的一面,而在鼓勵女性參軍報國時則弱化女性的柔弱的一面[2]。《新蜀報》作為一份頗具影響力的本土報紙,積極參與了國共抗日的宣傳工作,成為重慶市民了解抗戰進程和戰爭勝利的重要渠道之一,在這個背景下,《新蜀報》的木刻宣傳畫也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這些宣傳畫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通過簡潔、直觀的表現手法,引導著廣大民眾為抗戰做出自己的貢獻。與此同時,這些宣傳畫也體現了當時社會和文化的特點和局限,成為了研究抗戰時期中國宣傳文化和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然而對于其木刻宣傳畫的研究卻相對較少。因此,對《新蜀報》木刻宣傳畫的深入研究,對于了解當時社會歷史和文化藝術發展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意義。
一、《新蜀報》的創辦和發展歷程
《新蜀報》的創辦和發展歷程可以追溯到1921年2月1日,在自貢鹽商的鼎力資助下創刊。該報的發起人主要是陳愚生先生和四川有識之士沈與白、羅義三、劉泗英等人。該報一面世就明確提出以“輸入新文化,交流新知識”為辦報宗旨[3],旨在滌除舊染,啟迪新機。創刊之初,該報以強烈的社會批評和文化反叛色彩脫穎而出,在當時四川的地方報刊中引人注目。受“少年中國學會”的影響,該報凸顯出強烈的社會批評和文化反叛色彩,以“思想激進”而引人注目。1922年,該報因連續刊發支持學生抵制日貨的言論,而與地方商會產生矛盾沖突,最終招致被查封的懲治,經張瀾等四川社會名流的疏通,又重新復刊。在重慶早期的地方性大報中,《新蜀報》無疑是具有全國性影響的,以傳播思想文化資訊為己任的個性化報媒,是“五四”及新文化運動在四川擴展的產物[4]。
在抗戰全面爆發后,隨著一大批知識分子和藝術青年進入重慶,重慶成為中國文化的中心之一,《新蜀報》的影響力也不斷提高。《新蜀報》以抗戰時期為重要的發展時期,它通過在宣傳、報紙設計方面的努力,成為重慶的“喉舌”。該報運用了大量的木刻宣傳畫進行宣傳,這些宣傳畫生動形象地反映了時代背景和人民心聲,給人們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其報紙內容豐富多彩,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內容,為重慶市民提供了全方位的新聞資訊。同時,該報還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權益,關注工人、農民等勞動階層的生活狀況和待遇,發表了大量社論和評論,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應對當時的局勢。
重慶成為國民政府的臨時首都后,《新蜀報》迎來了它的發展高峰。在這一時期,《新蜀報》通過木刻宣傳畫,介紹木刻、宣傳抗戰,成為了中國抗日宣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新蜀報》也為了支持抗日戰爭,發行了“半月木刻”“木刻專頁”“木刻特刊”等專欄,宣傳抗日思想,鼓舞民眾斗志,成為了民眾的精神支柱。然而隨著國民黨特務的接手,《新蜀報》輝煌不再,并于1950年徹底停刊。
二、《新蜀報》與木刻
在抗戰全面爆發后,《新蜀報》共出版了兩個系統的木刻專欄,一個是1940年4月24日出版,1941年10月2日后停刊的木刻專頁,共出16期;另一個是1941年10月15出版,1943年6月19日停刊的半月木刻,共出版39期。共刊登了175幅木刻作品和68篇木刻文章。此外,《新蜀報》還刊登了多個木刻特刊,如“抗敵兒童畫展特刊”“中國木刻研究會第一次展覽特刊”,以及“中蘇文化協會主辦蘇聯版畫藝術展覽特刊”等。《新蜀報》的木刻作品不僅時間跨度長,而且數量豐富,對于抗戰時期的文化藝術傳承和宣傳發揮了重要作用。
木刻專頁依托在《蜀道》副刊上,《蜀道》副刊上的木刻專頁第1至10期都是由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編,這個協會是在1938年于武漢成立,而后便沒有署名編者,這是為何呢?因抗戰全面爆發后協會成員散落各地,通訊不便,而且木協于1941年5月29日被國民政府以“不尊限期呈報公務”而被撤銷[5]。木刻專頁不僅僅是為了展示木刻藝術作品,更是為了宣傳抗戰精神,弘揚愛國主義情感。除了木刻作品外還有不定期刊登的《木刻簡訊》《編者的話》等,稿約寫著:“文章雖好,倘與抗戰無關,決不刊登,若與抗戰有關,無論談酒說夢,均極歡迎”[6]。在1941年3月15日,張望在木刻專頁的文章中寫道:“我這里提出兩點意見,第一,把握住歷史的動向和現實的需要……用我們的武器木刻刀來解決抗戰中的一些困難;第二,是應盡量走向大眾化中去。可見木刻欄目誕生之初,便是想宣傳抗戰,是為了大眾而創作的作品”。[7]1941年10月15半月木刻第一期發刊詞寫著:“木刻藝術用以打擊、揭發、侵略我們的敵人——帝國主義者的陰謀,不是媚好帝國主義主子的‘藝術品’,他是要大眾化的木刻藝術,是反映現實生活的木刻藝術,而不是給象牙之塔里的人玩弄的空頭的藝術品……我們創刊半月木刻就是想在木刻的創作與理論批評各方面指出正確的路線”[8]。《新蜀報》對于木刻運動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半月木刻專欄的創辦,為木刻藝術的推廣和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也為中國木刻運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創造力。
三、《新蜀報》木刻宣傳畫主題和藝術特征
(一)宣傳畫的類別
木刻作為一種富有民間氣息的藝術形式,在宣傳和動員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筆者通過對木刻專頁、半月木刻以及一些零散的木刻特刊中的210幅木刻,其中13幅木刻既未署名,也未命名。通過對作品進行全面的分類、統計和比較,《新蜀報》中發表木刻作品數量超過10部的優秀創作者有:鐵華、王琦、丁正獻、刃鋒、張時敏,并以圖表形式展示其成果(見表1)。此外,本文還對《新蜀報》中的木刻宣傳畫主題進行了梳理,并將其劃分為六大類別(見表2)。
這些宣傳畫涵蓋了抗戰時期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展現了豐富多樣的主題以及時代的特征和民眾的生活。在不同的歷史背景和時間段下,木刻宣傳畫作品呈現出相應的特點和表現形式,從而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審美趣味的變化。抗戰與軍事類木刻宣傳畫是《新蜀報》宣傳力度最大的方面,這些宣傳畫以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為主旨,表現了抗戰的緊迫性和勝利的必然性。農業與勞動類木刻宣傳畫突出了人民群眾在戰時團結奮斗的形象,表現出人民勤勞勇敢的精神面貌,自然風光類木刻宣傳畫則反映了中國山川美景和民族氣質,日常生活類木刻宣傳畫是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對人們的日常生活進行了生動刻畫,教育與文化類木刻宣傳畫宣傳了學習知識的重要性和提高文化素質的意義,人物肖像類木刻宣傳畫則塑造了魯迅、高爾基等人物形象。在宣傳畫的主題選擇上,木刻家們觀察到了其與歷史背景和時代特點的緊密聯系,抗戰初期,木刻宣傳畫主要關注戰爭的殘酷和民眾的抗爭精神,突出表現了抗戰的緊迫性和民族意識的覺醒;隨著抗戰的深入,作品逐漸聚焦在軍民生活、勞動生產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反映了戰爭背景下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國家建設的信念。
(二)宣傳畫的藝術特征
在木刻宣傳畫的形式和技巧上,筆者發現了一些共性特點。這些作品在構圖上大多采用平面式的布局和簡練的線條,強調圖形的穩定和平衡感,呈現出對比鮮明的風格,以突出主題的表現力和視覺沖擊力。
宋肖虎的《去復仇》運用了強烈的對比手法,通過簡約的構圖和黑白兩色處理,使得士兵和刀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畫面中的士兵頭戴德式M35鋼盔,鋼盔上鑲嵌了一顆青天白日徽標,目光十分堅定,手中持刀,形象刻畫得生動逼真。整幅畫面的主題只有士兵和刀,這幅畫還采用了一些象征性的手法,如刀象征力量和斗志,同時也暗示了抗戰中的生死壓力和殘酷現實。整幅畫面表達了中國人民的堅定決心和反抗精神,是一幅具有強烈政治性的木刻宣傳畫(如圖1)。
張望的木刻作品《援助前方將士》充分展現了抗戰時期全社會的愛國熱情和團結一心的精神面貌(如圖2)。畫面中的婦女形象是一位代表后方民眾的形象,肩扛著“出錢勞軍”的旗幟,手中舉著百元大鈔,表達了人民群眾對于前線將士的關心和支持。而遠景中的將士們則是即將在前線戰斗的英雄,他們在國家和人民的支持下,拼盡全力,為抗戰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段干青的木刻作品《冬耕》是一幅藝術性和技巧性俱佳的作品(如圖3)。運用了明暗對比和線條處理的技巧,成功地營造了畫面的空間感。作者將重心落在了畫面中的老農和他手中的犁具和鞭子上,通過精準的構圖和線條處理形成了明確的主次關系,引導觀者的視線,使人物和物體在畫面中協調有序地呈現。值得注意的是,畫面中的動態感和節奏感是通過老農手扶犁頭、身體略微前傾和播種者大步行走等細節處理營造而成的。同時,畫面分層明顯,遠景、中景、近景層層遞進,營造出深厚的空間感,近景的老農、中景的種子播撒者,遠景的山和房屋構成了畫面的三個重要元素,構成了一個極具平衡感的畫面,突出了寒冷的冬日氛圍。人物形象、動物形象以及周圍的景物都是用細膩的線條和富有表現力的線條來表現,生動而有力。此外,對光影的運用使畫面更具層次感和空間感。
木刻作品《去年此日(全面抗戰的號音響了)》是一幅充滿戰爭氣息的作品。畫面中的號兵和馬匹形成了明顯的主次關系,號兵吹著號角的動態形象十分生動,傳遞出全面抗戰的號音響了的重大信息。畫面右側的馬匹騰地而起,表現出馬上的士兵緊張的情緒和奮勇向前的姿態,馬上的士兵則揮舞著鞭子,激勵著馬匹前進,整個畫面彌漫著一種緊張而充滿戰斗意志的氣息。畫面中橋上的士兵們身姿各異,前沖的姿態極具動感。畫面中使用的黑白對比非常明顯,讓人感受到戰爭的嚴峻和緊迫,同時也突出了人物和物體的立體感和層次感。畫面中的細節處理也非常到位,例如,號兵手中的號角、馬匹上的細節、士兵手中的鞭子等都表現得十分細致。這幅作品從視覺上呈現出了戰爭的激烈與緊張,同時也反映出抗戰時期的歷史背景。從藝術角度看,它充滿了運動感和戰斗意志,具有濃厚的時代感和藝術價值(如圖4)。
這些作品通過運用具有深刻內涵和象征意義的圖像、物件和場景,將抽象的思想觀念和情感寄托在具體的形象之中,從而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這種運用寓意和象征手法的特點,既體現了木刻宣傳畫的藝術性,也提升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學術價值。這些木刻作品展現了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也揭示了木刻藝術在傳達思想和情感,反映時代特征和民眾生活方面的獨特價值。通過對這些宣傳畫的深入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抗戰時期中國社會的現實狀況、人民的心態和精神風貌,以及木刻藝術在這一時期的發展演變和創新實踐。《新蜀報》的木刻宣傳畫主題以抗戰、生產、生活、宣傳等為主,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現實意義。
在藝術特征方面,這些木刻宣傳畫通常使用明暗對比和線條處理來營造畫面的空間感,形成主次關系,同時通過分層和透視等手法構建深度,營造出空間感。此外,畫面中的形象以及周圍的景物都是用細膩的線條和富有表現力的線條來表現,形象生動、富有表現力。另外,畫面的色彩通常是黑白灰色為主,簡潔大方,突出主題。這些特征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極具藝術性和宣傳性,成為了當時抗戰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新蜀報》木刻宣傳畫的傳播和影響
抗戰時期,《新蜀報》是重慶報刊中刊載木刻作品最多、最久的一份報刊,正如在1941年12月1日,樹藝在《新蜀報》寫道:“(第二次木展)三天來,在一個不大的禮堂里,進出著兩萬多觀眾”[9],在1942年5月2日丁正獻在《新蜀報》文章《關于送英蘇木刻作品的幾句話》中寫道:“由英方人士負責提出,他們要一百幅作品,來復印萬張,送往所有盟國、中立國城市中去展覽”[10]。正是由于《新蜀報》的聲望和影響力,其木刻宣傳畫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影響,木刻宣傳畫的主題涵蓋了抗戰與軍事、農業與勞動、自然風光、日常生活、教育與文化等多個方面,內容豐富、形象生動,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這些畫作通過刊登在報紙上、張貼在各個公共場所、展覽在各個展廳,甚至通過與國外的木刻作品進行交流等多種形式,向人們傳達著抗戰勝利的信心和決心,激發了人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它們還鼓舞了許多士兵和民眾的士氣,促進了全民抗戰的開展和勝利,同時也在宣傳木刻藝術的發展培養木刻藝術人才,加強人民文化教育,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水平。《新蜀報》上的很多木刻作品也傳播到國外,增加國內外的交流,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抗日事業的關注和支持。
注釋:
①圖1來源:1942年7月1日《新蜀報》,第4版。
②圖2來源:1941年3月1日《新蜀報》,第4版。
③圖3來源:1941年12月15日《新蜀報》,第4版。
④圖4來源:1938年7月7日《新蜀報》,第7版。
參考文獻:
[1]趙靜靜.抗戰時期重慶宣傳畫的歷史語境、表現形式及藝術特征[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98-108.
[2]姚霏,馬培.抗戰宣傳畫中的女性形象研究[J].婦女研究論叢,2015(4):41-49.
[3]李華飛.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一面旗幟——《新蜀報》[J].文史雜志,1991(3):7-9.
[4]周欽岳.回憶從大革命到抗戰時期的新蜀報[J].新聞研究資料,1981(1):77-90.
[5]李亞萍.從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到中國木刻研究會:抗戰時期重慶木刻社團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4.
[6]編輯部.約稿[N].新蜀報,1940-04-24(4).
[7]張望.今日的木刻[N].新蜀報,1941-03-15(4).
[8]編輯部.發刊詞[N].新蜀報,1941-10-15(4).
[9]樹藝.我們要更緊密的團結起來[N].新蜀報,1941-12-1(4).
[10]丁正獻.關于送英蘇木刻作品的幾句話[N].新蜀報,1942-05-02(4).
作者簡介:喬烽,碩士,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及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