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教學領域改革的持續推進,全納教育視域下小學語文創新教學模式也變得愈發重要。全納教育秉承無差別對待學生,通過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學模式的創新,兼顧每一名學生的客觀學習需求、認知發展規律。因此,本文以全納教育視域下小學語文創新教學模式為主題,圍繞著全納教育的核心概念界定、面臨的現實問題、創新教學模式的價值與策略展開闡述,以期對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價值的借鑒。
一、全納教育的內涵簡述
全納教育,是1994年6月10日在西班牙薩拉曼卡召開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會上通過的一項宣言中提出的一種新型教育理念與教育過程。全納教育的本質特征包括全面性、包容性、公平性,即無論身體條件、智力水平、文化背景或社會經濟地位如何,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平等地接受教育,并在一個無歧視、無排斥、無分類的環境中充分發揮個人潛能,實現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二、全納教育視域下小學語文創新教學模式的價值
(一)促使教師轉變教學觀念
教學觀念的轉變是創新教學模式的必要前提,教學模式的創新是轉變教學理念的必然結果。在全納教育視域下開展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教師能產生真誠接納全體學生的意識,并給予不同水平、不同認知、不同潛力的學生支持與幫助,讓他們獲得真正地接納與平等的對待。
(二)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
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主要表現為用較少的時間成本獲得最大的學習收益,在單位時間內掌握更為豐富的知識內容,并在自主學習、協作探究、教師指引下,順利完成知識了解、掌握、內化的任務。全納教育視域下的小學語文創新教學,包含實踐化教學、問題式教學、生活化教學、游戲化教學等,能夠優化教學結構、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趣味性,喚醒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還能讓全體學生主動參與語文知識探析,從而產生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三)貫徹落實新課標要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語文教學要重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如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等。在課程理念中,強調“構建語文學習任務群,注重課程的階段性與發展性”,而設計學習任務群則是創新教學模式的重點內容之一,這與課程理念高度契合。因此,在全納教育視域下推動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創新,有利于將新課標的要求落到實處。
三、小學語文教學面臨的現實問題
(一)教學觀念陳舊,未能面向全體學生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較深,導致其在課堂上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主動參與探究的機會。在此背景下,未能面向全體學生主要表現在忽視學生個體差異,如客觀語文水平、主觀個人意愿、興趣愛好趨向、個人發展潛力等,教學方案缺乏針對性,過于傾向于優等生,而忽視了中等生、后進生的學習需要,不可避免地造成教學失衡。
(二)教學內容匱乏,未能滿足學生個性需求
現階段小學語文教材雖然經過多次修訂,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學內容往往注重基礎知識傳授,忽視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創新意識的培養。此外,教材內容更新速度較慢,無法及時地反映時代變遷與社會發展,容易導致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脫節。在全納教育視域下,教師需要打破傳統意義上“唯教材論”的桎梏,將教學內容延展至學生的實際生活,并根據學生的主客觀因素引入針對性的教學內容,滿足不同水平、不同性格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三)教學模式單一,未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理念陳舊必然導致教學模式單一。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多采用照本宣科、填鴨灌輸、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雖然名稱各異但本質趨同,容易造成課堂氛圍的沉悶無趣、枯燥乏味,久而久之會消磨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這與全納教育視域下寓教于樂教學的理念相悖。所以,教師應以創新性、多元性的教學模式為依托,提升全納教育過程中的趣味性,促使學生對語文知識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四、全納教育視域下小學語文創新教學模式的策略
(一)整合語文課程資源,設計學習任務群
學習任務群的設計是全納教育視域下小學語文創新教學模式的核心之一。在設計學習任務時,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興趣愛好、能力水平,以任務群為導向整合教學內容,讓每個學生都擁有較強的目標感與針對性,從而產生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基于此,教師應當明確學習任務群目標,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語言運用、思維能力以及審美創造,以此為方向性指引,對教材進行深度細致的分析,把握每個單元的主題與知識點內容。教師還應圍繞著這些主題與知識點設計相互銜接、層層遞進的學習任務群,促進學生學習效率與質量的雙向提高。
以部編版五四制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本單元的主題為“一花一鳥總關情”,《白鷺》《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鳥》這幾篇課文對借助事物抒發感情的方法進行了詳細描寫,旨在通過課文學習,讓學生感受世間萬物皆有靈,體會作者借物抒情的表達方式。在全納教育視域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整合本單元的知識內容,包括字詞、課文、寫作方法、表達技巧等,在此基礎上設計學習任務群,如基礎型學習任務群——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內容涵蓋識字寫字、朗讀背誦、詞句積累;發展型學習任務群——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包括閱讀與鑒賞、類文閱讀、創意表達等;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實踐活動與跨學科融合,主要涉及制作手抄報、展示班級公約、為心愛之物拍照等,目的在于將教材內容進行有益延伸。在任務群的驅使下,學生能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任務群,并對單元課文中的行文結構、情感抒發、寫作特點等要素進行深度研究。在完成基礎型、發展型學習任務群之后,通過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參與實踐活動,如設計制作個性化的手抄報,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二)融入趣味教學游戲,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某學科產生濃厚興趣時,會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參與知識探析,以興趣為驅動進行自主學習。小學生年齡較小,正處于活潑好動、天真無邪的時期,十分抵觸枯燥乏味、單一無趣的學習方法;而對于趣味橫生、寓教于樂的實踐活動則有著天然的向往,這是教師融入趣味游戲開展全納教育的現實依托。基于此,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組織開展課本劇表演、接龍式閱讀、趣味問答等游戲,引導學生在趣味橫生的環境中進行高效學習。
例如,在教授《落花生》這一課的內容時,由于本課涉及大量的對話內容,適用于課本劇表演游戲,且用樸實無華的語言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語言陳述的方式為學生簡要闡述課本劇表演游戲的主要環節,即“沉浸在課本劇營造的氛圍中,選擇性地扮演其中的人物,參考人物對話、情節發展、情緒變化等要素,在聲情并茂的演繹中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和性格特點分配角色,并簡單布置一個后院和茅亭場景,用道具與布景營造出家庭氛圍,讓學生精讀課文熟悉自己的臺詞,并練習發音與語調,確保在表演時能夠流暢表達。當做好前期準備后,教師則可以將劇本框架分為三幕:
第一幕:種花生。場景為主人公家的后院,人物包括主人公、父親、母親、姐姐等。情節為母親提議種花生,孩子們高興答應,隨后分配任務,母親買種、父親翻地、姐姐澆水、主人公播種,在一陣忙碌之后期待花生成長。
第二幕:收花生。場景為幾個月后花生成熟了,一家四口一起忙碌地收花生,并在收獲過程中進行家庭談話。
第三幕:家庭談話。各自說出花生的好處,并闡述人生哲理,即“做人要像花生一樣,做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做到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
通過課本劇表演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使學生體會到人生哲理,實現思想覺悟的提升。
(三)設計知識競賽活動,喚醒學生競爭意識
設計知識競賽活動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高效開展,在此期間檢查學生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考查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領悟能力、運用能力以及臨時反應能力。在知識競賽中,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競賽的機會,這與全納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高度契合,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重要“法寶”。基于此,教師應確定競賽形式、競賽內容、參賽對象、時間安排以及獎勵機制,給予學生參與競賽活動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個人表現力與集體榮譽感。
例如,在教授《白鷺》這一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依據語文水平、個人愛好、發展潛力等要素,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確保小組內成員的梯次配置與氛圍和諧。之后,教師確定競賽形式為“提問+回答”,即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出思考問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搶答,看哪個小組回答得更快更好,以速度與正確率為評分項,最終以個人評分與小組評分的綜合為參考評選出金牌、銀牌、銅牌。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思考問題,如“①說一說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②課文第6~8自然段描繪了三幅優美的圖畫,請為每幅圖畫起一個名字;③如果讓你描寫白鷺,你會用哪些語句來贊美它?”學生結合《白鷺》課文中的內容與個人見解,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競賽活動,由此喚醒學生的競爭意識,在競爭中增強學生參與感、集體榮譽感。
(四)組織開展游學活動,拓寬學生知識視野
組織開展游學活動是全納教育視域下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此舉有利于學生走出課堂,親身體驗現實世界的繽紛多彩。游學活動通常包含豐富多樣的內容與形式,如參觀博物館、歷史文化遺址、自然景觀等,在游學過程中學生能夠自主選擇感興趣的活動內容進行細致觀察、深度思考、主動表達。基于此,教師應選擇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主題開展游學活動,在拓寬學生知識視野的同時,還需要制定詳細的安全措施,確保學生游學期間的健康安全。
例如,《三月桃花水》作為一篇優美的散文,不僅語言生動,而且意境深遠。開展游學活動有利于學生深入地理解文章內容,感受春天的美好。因此,教師可以選擇陽春三月的一個周末,具體時間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動態調整,在確定時間后,選擇有桃花和水源的戶外場所,如公園、湖畔、鄉村等,確保活動地點的安全且適合游學活動的開展。在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先對《三月桃花水》進行簡單介紹,引導學生對“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豎琴、是春天的明鏡”產生新的認識,并在游學中將腦海中的畫面與現實中的場景進行對照,引導學生感受桃花的形態、顏色、特征,并聆聽春水的聲音,感受水流的靈動與生機。在此基礎上對課內知識延伸至自然景觀,從橫向維度拓寬學生知識視野,將全納教育視域下組織開展游學活動的要求落到實處。
(五)構建多元評價體系,回顧反思以評促學
新課標提出加強學生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結合,這對全納教育視域下小學語文教學多元評價體系的構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多元評價學生能夠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優點與不足,根據評價過程與評價結果,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從而深化學生知識理解程度、鞏固學生語文知識基礎。基于此,教師應明確以學生為評價主體,引導學生通過“自評+互評”的方式交流借鑒、分享經驗,在此基礎上豐富評價方式,包括口頭評價、書面評價、辯論評價、小組評價等。而教師則負責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進步表現予以肯定與贊賞,讓學生始終保持一種高昂的學習熱情,最終在多元評價作用下,達到全納教育、以評促學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桂花雨》這一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用讀寫一體化的方法,對本文進行多角度、深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研讀,從優美語句中讀出蘊含的感情,如“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花香里的。”學生能夠從中讀出桂花的香味。當學生運用讀寫一體化方法,完成閱讀任務與積累任務后,教師可以沿用小組合作的組織架構,要求學生在小組內部進行交流討論,剖析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等內容,借鑒他人經驗彌補個人缺點。教師在其中扮演著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的角色,發現學生在全納教育視域下的漸進性進步,使學生一步一個腳印地向上攀登、向前發展。
五、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教育教學領域的不斷改革創新,在全納教育視域下開展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一方面有利于兼顧不同水平學生的真實學習需求,另一方面則有利于橫向拓展語文教學內容、縱向深化學生理解程度,在縱橫交錯之間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教師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指導者、實踐活動的組織者,應以面向全體學生為首要原則,通過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融入實踐活動,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語文知識探析,最終實現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注:本文系淄博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一般課題“全納教育視域下小學語文實踐活動策略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022ZJY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