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探析

2025-04-01 00:00:00唐頌歌
現代教育科學 2025年2期
關鍵詞:基本特征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重大課題,主要體現在由外部推動轉向自我革新,由正向論證轉向復合建構,由靜態穩定轉向動態平衡,由無序生產轉向有序增長,由雙向互動轉向融合共生,并具有連續性與創新性相統一,過程性與方向性相統一,外在性與內生性相統一的基本特性。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著重處理好多元思潮與主流價值,高勢位供給與高自主需要,體系相對獨立與普遍貫通,明經究理與實踐探索,社會需要與個體需求的五對矛盾關系。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內涵原則;基本特征;重大關系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5)02-0054-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5.02.008

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課題。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超越了以往單純依賴西方現代化理論移植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經驗的結合,是在深刻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戰略布局的關系基礎上,探究如何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影響社會成員,進而使他們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社會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規范。探索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的內涵,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特性,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需要處理的重大關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發展與實踐創新的重要任務,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的內涵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問題,要把握其所依托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和實踐要求,以及其所厚植的中國由不發達狀態走向發達狀態的現實土壤,抓住這一問題的根本,從理論與實踐、共時與歷時的結合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轉型的內涵,為深入理解、把握和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奠定基礎。

(一)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是由外部推動轉向自我革新的現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是由外部推動轉向自我革新的現代化,主要基于對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根本動力的探究。中國式現代化展現出的現代化新圖景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賦予了新使命、提供了新機遇、提出了新挑戰。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背景和發展要求下,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主要受到全球科技革命浪潮下迅猛發展的信息技術與智能技術,國家政策的科學導向和社會環境在宏觀、中觀、微觀不同層域上的變化的影響,同時,社會輿論、社會心理、社會思潮等社會意識也會推動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的運動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客觀現實與思想政治教育自我發展的內在統一,它既是出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的全面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更應是出于其自身發展需要的必然要求。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逐漸形成一種能夠自覺根據社會新情況新變化進行自我調整完善、改革創新的發展進化模式。從這個角度出發,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的自我革新趨向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矛盾,找準影響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實效的局部性、多維性矛盾,不斷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發展中的內在矛盾與問題,形成新的突破點與增長點;二是自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堅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精準把握教育對象的多樣需求,充分調動與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密切相關的各種因素,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式發展;三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力,深刻認識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價值引領作用,發揮好思想政治教育在保障國家意識形態安全、促進經濟建設平穩運行、維系社會和諧穩定、提升公民法治素養和道德素質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是由正向論證轉向復合建構的現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是由正向論證轉向復合建構的現代化,主要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學術思維。論證是用已知命題證明未知命題,是從已知前提出發來推出結論。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傳統型論證方式一般采用“大前提—小前提—結論”的三段論式論證,采用從“是什么”中推導出“為什么”以及“怎么樣”的正向思維邏輯。傳統型正向論證的學術思維在思想政治理論構建與完善上具有很強的必要性,在經典的研究、要義的闡述與方法的推廣等學術研究創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進入到加速發展的思想自覺期,中國自主的現代化知識體系的構建需要創新現代化研究的學術范式和學術思維。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趨勢可見,思想政治教育的學術研究也正在向復合建構的思維邏輯進行轉變,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形成多元綜合的學術思維模式。一方面可以介入結合其他學科的理論、思維與方法,如逆向思維、批判思維、形象思維、分析思維等多種思維方式的綜合運用;另一方面可以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去再度學習挖掘馬克思主義作家的思維邏輯與論證方式。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用唯物歷史的辯證方法對“資產階級制度的生理學”進行“顯微解剖學”時,對其進行了從“事實呈現”到“科學抽象”再到“觀念改造”的邏輯方式。二是建構具有邏輯關系與知識體系支撐的概念群。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實踐事實為依據,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現代化之間的內在特性與相互聯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之間的內在關聯,在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建構起由一個個相互關聯的概念組合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群,從而有助于加快構建中國自主的現代化知識體系。

(三)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是由靜態穩定轉向動態平衡的現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是由靜態穩定轉向動態平衡的現代化,主要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統結構及其各要素間的運行變化。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系統進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清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深層結構所發生的變化,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系統下各個子系統乃至各要素之間的復雜聯系、運行機理、能量流動和界限互換,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相對清晰明確的整體研究視野和許多能夠作為有用分析工具的要素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靜態穩定是指將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一個靜態模型,側重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結構內部的分化與升級,以靜態思維去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客體、內容、方法等各要素。

所謂動態平衡,是指系統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受到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和影響下,系統內部各組成要素之間具有相對平衡關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動態平衡趨向主要表現為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斷變化、動態開放的系統,需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把握好“事”和“化”,“時”和“進”,“勢”和“新”之間的辯證關系。再者,是在動態的環境與條件下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內容、方法等各要素展開動態化的研究,將其放置于具體的、真實的實踐空間和生活場域中去闡釋其形成與變化,繼而能夠以客觀、全面的方式展現各要素的全部面貌和運行邏輯。在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內嵌著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價值意蘊。思想政治工作所承擔的“強化政治引領、凝聚思想共識、培育時代新人、夯實文化根基、拓展國際傳播”[1]等使命貫穿中國式現代化全過程。這就體現在要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與中國式現代化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內部的各組成要素與中國式現代化實踐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使各要素在內部不均勻的差異狀態中相互作用并產生矛盾運動,推動受教育者的思想認識和道德品德向新的有序狀態演進發展。

(四)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是由無序生產轉向有序增長的現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是由無序生產轉向有序增長的現代化,主要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結構。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無序生產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處于籠統且未分化的狀態,專業化的知識要素和社會化的經驗觀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尚不能夠相對獨立,兩者交織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知識灌輸和觀念影響上的作用都會弱化,導致人們顯現出價值判斷力工具化或者行動盲目化的趨向。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布局上呈現出分散化、片面化、簡單化樣態,主要體現有人云亦云、拾人牙慧的重復性內容;自說自話、孤芳自賞的“自嗨式”內容;陳舊刻板、空洞乏味的老套式內容;曲高和寡、不接地氣的“高大上”內容。

面對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各種新問題新情況新挑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充分展現出中國式現代化圖景中的國家意識、社會需要、個人需求,亟須實現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結構優化與質量升級,實現從總量擴大到有序增長的轉變。所謂有序增長,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組織的增長,將內容要素從最初的零散化混沌狀態逐漸演變為內涵豐富的立體架構。具體而言,需要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母體中提煉出具有獨立形態的多重要素,并按照一定的空間分布、時間序列、量的比例關系、質的邏輯關系、主體的需要程度進行組合,形成涵蓋價值、理論、實踐等多向度的知識內容網。在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多重要素進行提質增效,其所包含的主導內容、基礎內容、通識內容始終要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與實踐指向。

(五)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是由雙向互動轉向融合共生的現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是由雙向互動轉向融合共生的現代化,主要是基于網絡信息生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關系。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往往將教育理解為主體改造客體的活動,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發起者與實施者,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與受動者,打造一種主體向客體進行自上而下、單向灌輸的教育模式。但隨著對客體的主體性認識的逐步加深,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者愈發注重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是平等關系。教育者在與受教育者的雙向交流互動中,引導受教育者向實現教育目標和完成教育任務的方向發展,促使受教育者在學習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充分發揮其獨立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積極主動地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伴隨著信息技術網絡化、社會網絡化和人際交往網絡化的深入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場域由“單維度”“現實性”物理空間轉向“多維度”“虛擬化”網絡空間,這種虛實結合的空間場域使得教育主客體之間有了平等的交流權,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均有表達自己思想、觀點的機會和路徑。融合共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趨向旨在解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在網絡信息生態環境中如何引導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以平等和諧、資源共享為前提,同向同行、合作互補、共生共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形成“挑選整合優質信息—精準分享教育內容—探尋吸收推薦內容—積極反饋教育效果”的良好互動模式,這既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者整合優化資源、把握受教育者需求、精準分享教育內容的能力,又考察受教育者自覺辨別信息內容質量、主動吸收優質教育內容的能力。這一趨向的底層邏輯是在中國式現代化下網絡信息生態環境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內容、方式、管理與評價等方面在認識上一致、在行為上同向;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內容、方式、管理與評價等方面形成廣泛的認同和發自內心的認可。

二、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特性

深刻認知與正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特性是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的核心關鍵。從整體來看,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特性主要體現為連續性與創新性相統一,過程性與方向性相統一,外在性與內生性相統一。

(一)連續性與創新性相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100多年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追求民族復興的歷史,也是一部不斷探索現代化道路的歷史。經過數代人不懈努力,我們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2]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帶領全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把中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國家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闡釋和宣傳黨的軍事戰略與方針政策為主,廣泛開展信念教育、紀律教育、革命精神教育等,增強工農群眾的階級意識與階級精神,動員其投身革命、筑牢革命信仰;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提出要獨立自主地探索適合自己的現代化建設道路,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與寶貴經驗。思想政治教育服務于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側重于知識分子、私營工商業者、個體農民等群體進行政治教育與思想教育;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論斷,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3],宣傳學習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理論成果,推動形成全社會關心和支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合力[4],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黨領導人民歷經百余年的現代化求索,直至今天仍面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任務目標。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將歷史、現實、未來貫通起來的現代化道路。每一階段的現代化探索都基于以往現代化探索的物質基礎、理論準備、歷史經驗和教訓,又針對于當下階段的國情狀況、主要矛盾與時代要求等,集合人民群眾的智慧與力量,在現代化理論和實踐上實現新的突破。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發展所面臨的時代要求、主要任務、思想觀念、價值認識等方面均發生了巨大變化,教育內容、教育對象、教育方法、教育環境等都展現出新的特征。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既要尋求自身的內在連續性,即旗幟鮮明、毫不含糊地明確其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政治本質屬性,充分發揮其團結人心、凝聚共識的價值引領作用,堅持其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目標;又需要依據新的矛盾變化創新思維觀念、方式方法、教育內容等,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的歷史沿革與實踐要求,在理論與實踐上實現連續性與創新性的統一。

(二)過程性與方向性相統一

中國式現代化是數代人堅定不移朝著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的探索過程,也指向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代表了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既以過程的方式加以呈現,也指向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促進人的現代化的未來圖景,是過程性與方向性的有機統一。從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的過程性來看,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道路并非一帆風順的,是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實踐緊密相依的。回顧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歷程,輝煌成就與苦難挫折相互交織,歷經了孕育、萌芽、產生、發展、定型、成熟的過程,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簡單到復雜、從模糊到清晰、從不完善到相對完善。總的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契合了當時的發展條件與要求,整合社會新思想,發揮引領作用,同時其自身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與進展,如學科內容體系日益完善、研究視野不斷開闊、理論與實踐日趨融合等。思想政治教育在發展歷程中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如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總體目標、以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為核心構建內容體系、堅持不斷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和方法、堅持不斷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融合發展等。從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的方向性來看,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并非“烏托邦式”的美好遐想,而是服務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目標。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有計劃、有目的地對社會成員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使其充分理解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核心要義、重大原則,引導其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三)外在性與內生性相統一

中國現代化是外部力量推動與內在認知覺醒緊密聯系的結果,呈現出錯綜復雜、多線性、多方向的矛盾運動。在閉關鎖國的大門被列強的堅船利炮輕而易舉地轟開后,中國被動地被卷入到世界現代化大潮中。自此,中國開始主動地去接觸認識現代化,從器物學習、制度學習到文化學習,孜孜不倦地進行現代化探索,并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找到了適合中國自身特點的現代化道路與方向。在中國現代化的探索過程中,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也受到客觀存在的歷史條件等外部因素的推動。由于其在中國現代化的各歷史階段肩負著不同的任務使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任務、方式方法、內容途徑都會相應地發生改變。與此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也在社會變革轉型中找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規律性,提升強化自我革新能力,以問題為導向自覺推動現代化轉型。正如馬克思所說,“一個時代的迫切問題,有著和任何在內容上有根據的因而也是合理的問題共同的命運: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問題……每個問題只要已成為現實的問題,就能得到答案。”[5]圍繞問題展開研究,以問題推動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創新發展的內生機制。

三、思想政治教育與現代化的重大關系

當前,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前進方向,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歷史經驗,直面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建設的客觀現狀,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發展的現實難題,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推進科學發展的迫切需要,由此須處理好高勢位供給與高自主需要、技術變革與主流價值導向、體系相對獨立與普遍貫通、明經究理與實踐探索發展、社會需要與現實的人的需求等關系。

(一)處理好多元思潮與主流價值引導之間的互動關聯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面對社會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趨活躍、主流和非主流同時并存、社會思潮紛紜激蕩的新形勢,如何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更好發揮作用。”[6]社會的轉型變革背后莫不伴隨著思潮的激蕩,經濟的快速發展、為社會思潮產生與傳播提供了條件和土壤。“在社會轉折和動蕩之時社會思潮往往異常活躍,這可以說是社會思潮的一個規律性現象。”[7]面對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艱難轉型,多元的社會思潮為不同層級和不同領域的人們的利益訴求提供了理論依據,并逐漸顯現出呈現形式隱蔽化、擴散傳播迅速化、背后操控復雜化、輻射范圍擴大化、傳播對象年輕化等特征。在一般情況下,多元思潮與主流意識形態的關聯有2種:一種是主流意識形態的補充完善,會融入于主流意識形態中;一種是主流意識形態的對立對抗,會沖擊主流意識形態。如果一味放任多元思潮肆意生長,會瓦解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威,導致政權顛覆、社會動蕩;如果完全扼殺多元思潮的存在,也會使主流意識形態與社會發展需要變化不匹配,逐步萎縮、喪失影響。由此,多元思潮的存在與主流意識形態的引導之間存在矛盾張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發展需要審慎處理好“一元”與“多元”之間的關系,在對待“多元”的態度原則、方式方法、認識研判上要與時俱進,在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凝聚力與吸引力上要充分發揮其正向作用。

(二)處理好高勢位供給與高自主需要之間的變遷張力

上文所述,融合共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未來發展的去向之一。在融合共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產生以國家核心價值觀為主的教育內容的高勢位供給與受教育者高自主需要之間的矛盾。國家核心價值觀的高勢位具有很強的歷史必然性和現實意義,是由文明特性、時代特性和價值觀自身特性所決定的。國家核心價值觀內含高含量的價值知識和理論勢能,將其作為高勢位供給的教育內容,能夠充分展現其所蘊含的知識、價值與能量,充分發揮其引領、凝聚、穩定等社會功能,使其表現出強大的凝集力、輻射力與影響力。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在資源信息上占據優勢,享有信息的壟斷權和高度的話語權威,傳授以國家核心價值觀為主的教育內容有先天性的優勢。然而,在當前網絡信息生態環境中,受教育者可以在無比廣袤的信息海洋根據其喜愛偏好進行自主的選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很大程度上與受教育者掌握近乎相同的信息資源,教育者的師者權威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受教育者的能動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強化。教育者傳授以國家核心價值觀為主的教育內容高勢位先天優勢不再明顯,但是國家核心價值觀的高勢位構建的必要性與需求性更加強烈。由此,高勢位的供給與高自主的需要間充分彰顯了矛盾張力,而教育者如何能夠讓高勢位供給的信息內容被具有高度自主需要的受教者接受,并使其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則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需要著重處理的重大關系之一。

(三)處理好體系相對獨立與普遍貫通之間的相互作用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的體系相對獨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相對獨立性和其獨特價值,具有自身的研究方法、獨立的知識體系和專業的教學與研究隊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法上,既包含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方法,又包括跨學科吸收借鑒的研究方法,如教育實驗方法、調查統計方法,等等。思想政治教育在知識體系上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應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研究等學術領域。在教學與研究隊伍上,具有一支數量龐大、能力較強、素質較高、志向相投、目標相契的專業隊伍。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貫通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全過程、全員性的貫通,不僅僅局限在學科探索中,而是貫通于社會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8]進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體系相對獨立有助于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化和科學化,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學在人才培養、服務社會、學理闡釋等方面的功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與社會公眾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與認可,從而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實踐中匯聚公眾力量、凝聚社會共識、推動社會發展。進一步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實踐中的普遍貫通,就是推動思想政治教育運用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創新理論成果教育廣大人民群眾,使人們在實踐中提高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將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從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知識體系、研究方法與隊伍建設等也會在普遍貫通的社會實踐中加以提升與深化,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與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實踐活動達到高度契合的融通狀態,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識、團結群眾、融入人心的功能作用。據上,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體系獨立與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貫通是相互作用的關系,如何既能夠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體系相對獨立,又能夠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貫通,還能夠讓兩者在協調統一中共同深化發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發展需要處理好的重大關系。

(四)處理好明經究理與實踐探索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正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是中國通過一次次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逐漸形成的既符合現代化一般規律又具有獨特特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和實踐。”[9]中國式現代化是現代化理論與實踐上的創新發展。積極應對中國式現代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戰略需求,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發展把握好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在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中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明經究理,是指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從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中找尋規律,從中華文明發展中找尋規律,從世界文明變遷與人類社會發展中找尋規律。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掌握貫穿其中的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學懂弄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認識和領會其時代意義、理論意義、實踐意義、世界意義。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探索包含了為中國式現代化賦能的實踐活動,特別是為中國式現代化培養政治合格、思想過硬人才的育人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要處理好明經究理與實踐探索之間的互動關系,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在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上的有機結合,形成“具體實踐—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具體實踐”的良性循環,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

(五)處理好社會需要與現實的人的需求間的協調統一

馬克思說:“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10]人的需要首先是現實的個體的需要。當前我國處于邁向現代化的社會轉型中,個體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物質訴求與精神訴求,如果得不到相應的滿足,就會產生矛盾與問題,對其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正向引導是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的動因之一。在個體需要外,“我們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會產生的;因此,我們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時是以社會為尺度,而不是以滿足它們的物品為尺度的。因為我們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會性質,所以它們具有相對性質。”[11]現實的人的需要具有個體性與社會性的雙重特點,現實的人的個體行為需要處理好自身的需要與整體的需要間的相互關系。個體需要和社會需要相互滲透、相互支撐。個體需要是社會需要的具象體現,社會需要是個體需要的高級超越。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個體需要和社會需要會有多樣化的內容與形式,兩者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張力。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尋找社會需要和個體需要的契合點,一方面,在滿足社會需要時引導個人需要方向;另一方面,個體需要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與思想品質,形成在服務社會中實現個人價值的良好價值取向。由上,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需要處理好社會需要與現實的人的需求間的協調統一關系,處理好自上而下的社會需要個體化與自下而上的個體需要社會化的辯證關系。

參考文獻:

[1]黃蓉生,耿靖.思想政治教育賦能中國式現代化[J]. 理論與改革, 2023 (01): 13-23,167.

[2]人民日報記者.習近平出席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并發表主旨講話[N].人民日報,2023-3-16(01).

[3]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2.

[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獻選編(1978-2014)[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309.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6]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

[7]劉建軍.文明與意識形態[M].北京:中華書局,2011:130.

[8]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275.

[9]人民日報記者.習近平同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廣州非正式會晤[N].人民日報,2023-4-8(01).

[10] [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146;345.

(責任編輯:王嵐)

Explor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TANG Songg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 China

Abstract: The issue of modern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major topic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Modern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modernization that shifts from external promotion to self-innovation, from positive argumentation to composite construction, from static stability to dynamic balance, from disordered production to orderly growth, and from two-way interaction to integration and symbiosis. Modern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unity of continuity and innovation, unity of process and direction, and unity of externality and endogeneity.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which needs to focu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iversified thinking and mainstream value guidance, the tension between high-powered supply and high-autonomous dem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elatively independent systems and universal coherence, the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clear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coordination and unity between social needs and real human needs.

Key words: "modern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inese modernization; contextual principles; essential features;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收稿日期]2024-12-29

[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委托項目“新時代大學生成長成才薦讀書目研究”(項目編號:19JZDW006)。

[作者簡介]唐頌歌(1997-),女,吉林長春人,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

猜你喜歡
基本特征
深刻理解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基本特征
論中國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涉核項目鄰避風險的基本特征、演化邏輯及防范策略
當代中國政治體法治化轉型的路徑選擇及基本特征
國外知識產權管理體制的基本特征與經驗借鑒
知識產權(2016年4期)2016-12-01 06:58:29
長株潭水生態系統基本特征及保護修復
湖湘論壇(2016年1期)2016-12-01 04:22:01
淺析療養院建筑的基本特征及設計
現代民族國家的基本特征和核心構件
人間(2015年22期)2016-01-04 12:47:30
中國電信業增長質量評價及其基本特征
論民主黨派政治資源的內涵、構成體系與基本特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观看无码a∨| 色老头综合网|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成人在线网|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久草青青在线视频|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91最新精品视频发布页| 精品撒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97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天堂免费| 婷婷六月在线|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 婷婷激情亚洲| 97超爽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第一页| 三区在线视频|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在线播放91|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在线视频| 尤物午夜福利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国产乱子伦视频三区|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 极品性荡少妇一区二区色欲|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国产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91网址在线播放| 色婷婷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中文字幕日韩久久综合影院| 91系列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另类| 成人小视频网|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欧亚日韩Av| YW尤物AV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婷婷成人综合| 亚洲一区第一页| 精品福利网| 国产小视频在线高清播放 |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日韩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三级成人| 爱爱影院18禁免费| 一区二区三区毛片无码|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亚洲最新在线|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国产导航在线|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伊人激情综合|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青青草视频| 免费高清毛片|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