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理念注重小學美術學科的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讓教育回歸育人的本質。需要教師轉變以往的教學觀念和模式等,讓學生在開放性的氛圍中學習和發展,拓展學科的育人價值,發展學生的創造精神與美術實踐能力等素養。本文主要闡述了新課標理念下小學美術教學改革的策略,希望對小學美術教學的提質增效起到借鑒作用。
新課標理念強調學生積極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與材料及制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與評述的方法,豐富審美與視覺等多感官體驗,感知美術活動的樂趣,對美術學習有持久興趣;了解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與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美化環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情操,健全人格等。這也對教師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值得深入研究。
一、明確教學目標,發展核心素養
教師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任務貫穿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并根據教學內容和學情等合理設計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方向,科學安排教學活動,實現教學效果的事半功倍。小學美術的核心素養包括圖像識讀、美術表現等方面,需要教師在教學目標中體現出來。如在《秋天來了》的教學中,圖像識讀素養培育的教學目標,旨在引導學生觀察、識別和解讀本課相關的美術作品、圖形、影像及其他視覺符號,并了解其在實際生活與學習中的價值,了解秋天的來臨與季節的變化屬于自然現象,從而全方位感知秋天。美術表現素養培育的教學目標,旨在引導學生大膽并有個性地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表現秋天,敢于用美術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感受。審美判斷素養培育的教學目標,旨在培養學生注意發現生活美的良好習慣,提高其審美能力,塑造審美心靈。創意實踐素養培育的教學目標,旨在引導學生在美術活動中形成創新意識,運用創意思維和創造方法。文化理解素養培育的教學目標,旨在引導學生從文化的角度觀察和理解美術作品、美術現象和觀念,喚醒學生熱愛大自然與生命的美好情感。引導學生感知秋和表現秋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感知秋的同時拓寬學生的視野,表現秋的同時發展學生獨特的審美視角,使其有個性的繪畫表達方式,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優化教法,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一)設計導學案,激發學習主觀能動性
在課前預習的環節,為幫助學生明確預習的方向和目標,減少自主預習的盲目性,需要教師合理設計預習方案。如在《畫人物》的教學中,教師在預習案中明確闡述預習目標,包括了解人物畫的基本構成與比例關系;學會人物頭部與軀干及手臂的基本構造;掌握畫人物的方法與技巧等。預習環節需要學生了解自己與周圍人的頭部及軀干、手臂的構造;參照教材與網絡學習資料,了解人物畫的基本構成及比例關系;準備紙筆等工具,在課前預習環節進行實踐練習。教師也可以圍繞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課前設計微課視頻與跟蹤訓練習題,學生線上討論預習中的問題,便于教師了解學情,將其作為課上講解的重點,便于學生的深度學習。
(二)創設教學情境,集中注意力
教學情境的創設方式多樣,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選用,如下所示:一是教師可創設多媒體情境,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引導學生直觀理解抽象的教學內容。多媒體的視頻與圖片等多種信息載體方式,可帶動學生的多感官刺激,幫助學生實現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多媒體的音樂背景或圖片展示等教學方式,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領悟學科教學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創作積極性,實現教學質量的持續改進。二是教師可創設生活情境,拉近學科教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教師滲透生活化教學的理念,利用生活化情境提高學科教學的親近感,尤其是生日賀卡等制作活動,讓學生回顧身邊的人,感受親情與友誼等,通過深度思考后進行創新制作,增強感恩意識與創新意識等,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三是教師可創設競賽情境,強化學生學習的內驅動力。教師利用比賽活動激發學生的表現欲和成功欲,強化學生作品的設計要求與規范,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思想,使其全身心地投入美術學習中。競賽情境可激發學生的良性競爭心理,布置合理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友好的競爭中合作學習與成長,轉變以往被動的學習狀態。四是教師可創設故事情境,引導學生發現真善美,以獲得精神層面的升華和情感方面的熏陶。教師契合小學生喜歡聽故事的年齡特點,利用繪本等素材創設故事情境,利用故事內容樹立人文榜樣,正確解讀美術課程的本真要義。如在講解色彩相關的內容時,講解莫奈研究作品中色彩變化的故事,讓學生深入理解色彩在美術藝術創作中的重要性。學生對莫奈產生敬佩心理,樹立人文榜樣,進而能更加積極努力地學習與創作。
(三)多學科融合教學,加深理解記憶
教師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確保教學目標得以落地,需要根據育人要求合理融入多學科知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藝術表現力等。如為了提高學生的看圖理解能力,可引入數學中的圖形幾何等內容,引導學生分析美術作品中的形狀和對稱等數學知識,用數學知識解決教師提出的美術圖片欣賞問題,讓學生有更多的視覺美感體驗,打破學生美術作品欣賞的固有思維意識形態。如在學習《現代建筑》的相關內容時,可引導學生學習三角形與曲面等數學知識,知道三角形是最穩固的,了解曲面建筑可降低成本,提高美觀性,也可以滲透以和為貴等中庸思想,實現美育與德育等育人工作的有效滲透。如在學習色彩情感象征相關的內容時,教師引入冷水與熱水感知的生物知識,讓學生直觀理解色彩的冷暖區分,可創作出暖色調的繪畫作品。學科知識不是片面的,而是相通的,采取多學科融合教學方式,便于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記憶,盡快實現所學知識的吸收內化與學以致用。
(四)創設主題,明確教學主線
教師明確教學主題,帶動學生思維自然過渡,使其緊跟教學進度,降低理解的難度和學習的壓力。如在學習《車》的相關內容時,本課以車為主題,學生對車感興趣,可引導學生從造型與功能兩方面來設計汽車,掌握設計方法的同時,側重發展學生的人文意識與科學意識及創新意識等,使其在智慧與想象結合的創造活動中體驗與感悟。教師在新課導入環節,引入變形金剛的機器人變身汽車的片段,提高學生學習新課內容的積極性。教師引導學生了解車的構造、變化、類型等內容,再出示設計獨特的車的圖片,如可旋轉的蛋形車與烏龜車等,感知其獨特的造型和新穎超前的構思,體會作者對生活的追求與向往。鼓勵學生繪畫概念車,想象未來汽車有獨特的功能與新穎的造型,實現所學知識的拓展延伸。教師注重課內外的延伸,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課后讓學生收集與車主題相關的資料,可以是圖片,也可以是新聞報道等,掌握更多與主題相關的知識,通過綜合性的內容,強化學生對概念車的感受與思考等,使其理解學科蘊含的人文精神,以此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五)豐富教法,加強互動
小學美術的教學方法具有多樣性,如下所示。一是提問法:教師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需要掌握提問技巧,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實現學習共同體,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從學生的就近發展區提出問題,使其在自身思維與理解及認知等方面有更進一步的提升。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發表獨到的見解,再在小組內討論交流,避免學生處于旁觀者的狀態。組內交流的合作學習方式,在思維碰撞和集思廣益中,可拓展學生的學習思路,使其獲得完整的結論。教師提出問題鏈,問題層層遞進,指向核心問題,這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強化其運用理論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貼合當前學生的思維方式與學習習慣。問題鏈教學法是指在美術課教學中,教師依據教學目標將教學內容設置成以問題為紐帶、以知識形成發展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為主線、以師生合作互動為基本形式的新型教學模式。問題鏈設計可增強美術課的思想性與親和力,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問題鏈設計轉變了傳統美術課的單向理論灌輸教學模式,初步形成“主體與主體”的互動模式,實現了教學內容與學情的緊密結合。此外,教師需要設計層次化的教學問題,讓全班學生都能從中受益。對于基礎較弱的學生,設計低難度和封閉性的問題,幫助其鞏固所學的概念基礎知識,提高學習信心;對于基礎中等的學生,設計中等難度與半開放性的問題,實現本課所學知識的觸類旁通;對于基礎較強的學生,設計高難度且開放性的問題,鼓勵他們運用所學新舊知識解決問題,發展創新思維等能力。二是游戲教法:教師將美術教學內容整合到游戲中,利用游戲引導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潛移默化地獲取知識技能,實現學中玩、玩中學。游戲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大腦創意性區域,利于發展學生的想象力與創新能力。三是比較教學法:引導學生對比分析不同作品,教師啟發和點撥學生,加深學生對美術作品基本藝術形式的認識,更利于學生藝術審美能力的提升。
(六)豐富活動,發展綜合能力
教師根據新課標理念對發展學生想象力與美術素養等方面的實際要求,合理安排教學實踐活動,契合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學習與發展。教師為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個性,不限制他們動手實踐完成作品設計的方式,繪畫能力強的學生,可通過連環畫或簡筆畫等形式完成創作;動手實踐能力強的學生,可通過撕貼畫或道具制作等形式完成創作;對資料收集感興趣的學生,可通過線上搜索相關的學習資料,獲得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滿足自己的學習需要,解答自己的學習疑惑等。教師不否定學生的創意,積極踐行素質教育與新課改的要求,促進學生的全方面發展。
三、完善評價體系,提高教學有效性
(一)全程式評價
教師根據新課標美術評價的多維度與多級性要求,將教學評價貫穿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全面評價學生的興趣表現與構想創意及課堂作業等。在初始階段,注重評價學生的參與興趣和熱情,利于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在深入階段,采取創意評價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創作完成設計,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終結階段,采取結果評價、作業評價等方式,檢查學生課上所學知識的鞏固與運用等情況,并進行查缺補漏式的教育輔導。此外,教師需要廣泛收集學生的意見想法,發現并解決教學問題,實現教學質量的持續改進。
(二)評價標準
新課標理念下小學美術教學的評價標準設計,需從學生的成長需求出發,契合學生的年齡與心理特點等,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實際水平,不用成人的評價標準去看待學生,尤其是學生參與評價時,需要教師與其達成共識。評價標準設計方面需要因人而異,只要學生參與就給予肯定和表揚;評價標準側重于個性與創造性,評價內容有趣新穎,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個性與想象力;允許學生反復嘗試與修改,最終獲得成功。
(三)評價方式
一是引入學生自評的方式,引導學生反思和認識自我。二是引入學生互評的方式,確保評價的全面性與客觀性,使其在互評中發現對方的長處與優點,相互分享有效的學習方法和策略,更利于實現取長補短和優勢互補。三是師生共評的方式,教師明確評價的指標,引導學生參照標準進行評價,發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四是作品展評的方式,鼓勵學生或學習小組展示自己完成的作品,學生相互評價,幫助學生不斷改進作品,力求完美。五是作業批改的方式,教師利用評語和圈點等方式,肯定學生的優點,指出學生的不足,讓每個學生都得到課內外的評價與指導,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與鼓勵。六是活動檔案,準確并系統地記錄學生的個人繪畫才能,表現出學生個人的進步情況與成績。七是期末評價,采取平時成績為主,期末測試為輔的評價方式,也可以將學生參與比賽取得的成績作為美術評價的一個內容。在期末測評中,綜合性評定學生的基礎知識、造型表現、想象創新、欣賞評述等方面的發展情況,根據綜合評分了解學生的整體美術素質和水平。
四、結語
在新課標指導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建議教師摸索性地運用新的教學模式與方法,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并尋求優化美術教學的真正出路,進一步突出美術學科教學的開放性與人文性、思想性等特點,拓展學科的育人功能,使學生得以更全面地發展。